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4358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保护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电路是利用钢轨作导体,用于反映列车空闲与占用信息的电气回路,轨道电路内有车是用车辆轮对对钢轨线路分路来检测的。炼铁、炼钢厂等车站部分线路不经常走车,致使钢轨线路轨面生锈,而且有些车辆由于停放时间较长,其车辆轮对锈蚀严重,造成车辆在轨道电路区段内运行时出现“压不死”现象,此时运输人员办理进路,将出现挤岔或脱轨事故,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一大事故隐患。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操作方便的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包括分路刷和高返还系数装置,分路刷安装在钢轨上,钢轨通过电缆与轨道继电器连接,高返还系数装置安装在轨道继电器内并与轨道继电器连接。所述的分路刷包括刷头和刷柄,刷柄采用塞钉制成,塞钉垂直固定在轨道侧面,刷头垂直固定在塞钉头部顶端,所述的刷头采用高弹性钢丝制成。所述的高返还系数装置包括直流电源、比较器、触发器、光电隔离器,光电隔离器一端与轨道继电器连接,一端依次与触发器和比较器连接;直流电源分别与轨道继电器、光电隔离器、触发器和比较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操作方便,避免铁路轨面生锈及车辆轮锈蚀给机车车辆运行带来的危险,有效的降低了行车事故率,给列车司乘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路刷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返还系数装置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分路刷和高返还系数装置,分路刷安装在钢轨上,钢轨通过电缆与轨道继电器连接,高返还系数装置安装在轨道继电器内并与轨道继电器连接。如图2所示,分路刷包括刷头1和刷柄3,刷头采用高弹性钢丝制成,刷柄3采用塞钉制成,塞钉垂直固定在轨道2侧面,刷头1垂直固定在塞钉头部顶端,如图3所示,高返还系数装置包括直流电源、比较器、触发器、光电隔离器,光电隔离器一端与轨道继电器连接,一端依次与触发器和比较器连接;直流电源分别与轨道继电器、光电隔离器、触发器和比较器连接。当车辆车轮同时碾压两根钢轨上安装的分路刷时,分路刷能够对长期停放的车辆锈蚀车轮进行分路;车辆进入钢轨面锈蚀的轨道电路区段时,钢轨两端分路刷同时与车轮相短路,使轨道继电器失电落下,即锈蚀的车轮同时碾压在两根钢轨线路上的分路刷时,车轮通过分路刷将两根钢轨短路,轨道继电器落下。车辆车轮进入轨道电路内方时,轨道电压将降低2 3V,由于轨道继电器安装了高返还系数装置,轨道继电器能可靠落下。当轨道电路区段内无车占用时,实时输入电压调整在10. 5 16V之间,直流电源给各部位电路供电使轨道继电器吸起。当轨道分路完好时,即车辆车轮和钢轨面无锈蚀时, 实时输入电压将小于2. 7V,此时直流电源由于输入电压过低而无工作电压输出,轨道继电器失电落下。车辆进入了锈蚀轨面的轨道电路区段内,由于实时输入电压发生了微弱降压, 例如车辆未进入轨道电路区段时,实时输入电压调压在14V,车辆进入轨道电路后实时输入电压降到12V时,比较器记忆的取样电压高于实时输入电压后使触发器翻转,光电隔离器由导通转为截止,光电隔离器的轨道继电器端截止导通后,轨道继电器失电落下。轨道继电器如不加装高返还系数装置,轨道继电器将保持吸起,无法对机车车辆进行检测。
权利要求1.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路刷和高返还系数装置,分路刷安装在钢轨上,钢轨通过电缆与轨道继电器连接,高返还系数装置安装在轨道继电器内并与轨道继电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路刷包括刷头和刷柄,刷柄采用塞钉制成,塞钉垂直固定在轨道侧面,刷头垂直固定在塞钉头部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刷头采用高弹性钢丝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返还系数装置包括直流电源、比较器、触发器、光电隔离器,光电隔离器一端与轨道继电器连接,一端依次与触发器和比较器连接;直流电源分别与轨道继电器、光电隔离器、触发器和比较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电路高阻分路装置,包括分路刷和高返还系数装置,分路刷安装在钢轨上,钢轨通过电缆与轨道继电器连接,高返还系数装置安装在轨道继电器内并与轨道继电器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避免了车辆和轨道锈蚀对轨道电路的影响,保证了铁路机车车辆运行的安全。
文档编号B60M1/02GK201989639SQ20112009066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李士斌, 王广亮, 王洪涛, 董兴民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