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633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有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其总体构造是由电路,气路,以及多种机械,电器,功能物件等系统部件装配在一个有限空间内, 运行时它们同时工作。汽车的前脸设置进气格栅,大灯下设置散热口。在汽车长时间行驶过程中由于有限空间内的通风不畅,以及进气格栅和散热口的散热效果处于欠佳状态时, 使各部件长时间都处于高温状态,则易于引发部件变形。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通风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改善车体内通风效果的一种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从而解决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前端口接插在车体前脸进气格栅后侧的玻璃钢制通风管体和与其后端口处连接固定的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组成一体结构的通风管装置,其中所述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的结构,由直径设计为Φ500 mm Φ 600 mm框架体,车体尾部壳体上设有的宽度设计为IOmm 20mm的凹槽,框架体上设有宽度设计为50mm IOOmm的宽边以及穿过宽边上每隔15mnT25mm处设计一穿孔血线径设计为Imm 2mm碳纤维网线按穿线方式穿线交织成网面组成,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的前端探出车体尾部壳体外,所述通风管装置,其底部设有直径均设计为ΦΙΟΟπιπιΦ Φ 150mm 的两根支架件,其与直径设计为Φ200πιπιΦ 300mm通风管装置由分别设置在车体前轴上部,后轴上部和前后车门结合处的3个玻璃钢材质制的加固环通过螺栓加固固定在车体底
In ο所述框架的宽边,其每2个穿孔的间距设计为15mm 25mm。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优点结构简单,轻质高强,易于制作。有益效果1、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整体车的风阻力,而且车体内通风效果良好,各部件长时间处于常温状态,防止部件引发变形现象的发生。2、设置在车体后部通风网格式栅组件,可防止小鸟或其它粗大杂物从网格栅进入车体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结构示意图;[0013]图3是图2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是本实用新型的网格式栅组件的前端探出车体尾部壳体外的状态示意图。图1中1通风管装置;1-1通风管体;1-2通风网格式栅组件,2支管件;3加固环。图2中1-2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1框架体;1_2_2宽边;1_2_4碳纤维网线; 1-2-6通风格栅组件中的碳纤维交织成的网面。图 3 中1-2-3 凹槽。0013图4中1-2-4碳纤维网线;1-2-5穿孔。图5中1_2通风网格式栅组件; 4车体尾部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参见图1-图5,一种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由前端口接插在车体前脸进气格栅后侧的玻璃钢制通风管体1-1和与其后端口处连接固定的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组成一体结构的通风管装置1,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 的结构,由本实施例设计为Φ600πιπι的框架体1-2-1,如图3所示的车体尾部壳体4上设有宽度设计为20mm的凹槽1-2-3,如图2所示的框架体1-2-1上设有宽度设计为50mm的宽边1-2-2以及穿过宽边1-2-2上每隔25mm处设计一穿孔1_2_5的1. 20mm线径碳纤维网线1-2-4按穿线方式穿线交织成网面1-2-6组成;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的前端探出车体尾部壳体4外,如图5所示;所述通风管装置1,其底部设有直径均设计为Φ 125mm的两根支架件2,其与直径设计为Φ 300mm通风管装置1由分别设置在车体前轴上部,后轴上部和前后车门结合处的3个玻璃钢材质制的加固环3通过螺栓加固固定在车体底盘上,如图 1所示。所述框架的宽边1-2-2,其每2个穿孔1-2-5的间距,本实施例设计为25mm,如图 4所示。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前端口接插在车体前脸进气格栅后侧的玻璃钢制通风管体(1-1)和与其后端口处连接固定的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组成一体结构的通风管装置(1),其中所述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的结构,由直径设计为Φ500 mm Φ600 mm框架体(1_2_1 ),车体尾部壳体(4)上设有的宽度设计为IOmm 20mm的凹槽(1-2-3),框架体(1-2-1)上设有宽度设计为50mm IOOmm的宽边 (1-2-2)以及穿过宽边(1-2-2)上每隔 15mnT25mm处设计一穿孔(1-2-5)的线径设计为 Imm 2mm碳纤维网线(1-2-4)按穿线方式穿线交织成网面(1-2-6)组成,通风网格式栅组件(1-2)的前端探出车体尾部壳体(4)外,所述通风管装置(1),其底部设有直径均设计为 Φ IOOmmΦ Φ 150mm的两根支架件(2),其与直径设计为Φ200πιπιΦ 300mm通风管装置 (1)由分别设置在车体前轴上部,后轴上部和前后车门结合处的3个玻璃钢材质制的加固环(3 )通过螺栓加固固定在车体底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宽边(1-2-2),其每2个穿孔(1-2-5)的间距设计为15mm 2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部的通风管装置的结构,由前端口接插在车体前脸进气格栅后侧的玻璃钢制通风管体和与其后端口处连接固定的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组成一体结构的通风管装置,所述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由框架体及其上设有的宽边,凹槽和及由碳纤维网线穿过穿孔穿线交织成的网面组成,通风网格式栅组件的前端探出车体尾部壳体外,所述通风管装置,其底部设有两根支架件,由3个玻璃钢材质制的加固环,将其和通风管装置通过螺栓加固固定在车体底盘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质高强,易于制作,并具有有效地降低整体车的风阻力,车体内通风效果良好,各部件长时间处于常温状态,防止部件引发变形现象的发生的有益效果。
文档编号B60H1/26GK202200803SQ20112016916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5日
发明者牛基旭 申请人:牛基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