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附带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787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附带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中特别是汽车中,作为防止后方碰撞时的乘员的领部损伤(挥鞭伤)的对策而在座椅靠背的上部设置有头枕。然而,仅利用头枕来作为防止颈部损伤的对策还不够充分。因此,便有以下的方案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与S弹簧(弯曲成连续的多个S状的缓冲弹簧)连接的连结部设置仅在承受指定值以上的负荷时向后方伸展的连结部件(例如,參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291005号(专利文献I))。
于是,当因后方碰撞时的反冲而导致乘员负荷作用于S弹簧吋,连结部件向后方伸展而使乘员脊背陷入座椅靠背内,从而通过头枕承接头部。此外,还有以下的方案在座椅靠背内设置用干支撑乘员腰椎的腰部支撑板(例如,參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4-107651号(专利文献2))。具体而言,在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例如參照图I中的符号20)内设置有如图7及图8所示的可前后移动地被支撑的腰部支撑板I。在靠背框架的一侧的侧部框架(例如參照图I中的符号20b)上设置有可通过手柄轴2的旋转操作而使作为输出部件的小齿轮3能够旋转的离合器机构4。此外,作为向前方施加作用カ给腰部支撑板I的施加作用力部件而设置有扭カ杆5,该扭カ杆5的一端部5a由靠背框架的另ー侧的侧部框架(例如參照图I中的符号20c)支撑,另一端部5b固定在通过离合器机构4的小齿轮3回转驱动的扇形齿轮(回转部件)7上。作为腰部支撑板I的前后位置的调整部件,通过与离合器机构4的小齿轮3的旋转联动地回转驱动扇形齿轮7来调整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的前后位置。离合器机构4(也称作“制动机构”)如图9A所示包括制动鼓10 ;制动弹簧11,压接于制动鼓10的内壁;芯体12,与手柄轴2成一体;爪部3a,与小齿轮3成一体(例如,參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7-19562号(专利文献3))。如图9B所示,基于从小齿轮3侧(腰部支撑板I侧)输入的旋转力,爪部3a的侧端部推压制动弹簧11的钩挂部IIa(或者Ilb)而发挥扩大制动弹簧11的外径的作用。因此,制动弹簧11与制动鼓10之间的压接力增强,小齿轮3的旋转被阻止(制动状态)。此外,基于从手柄轴2侧输入的旋转力,制动弹簧11的钩挂部I Ia (或者Ilb)受到来自芯体12的侧端部12a的向缩小其外径的方向的力的作用。因此,压接カ减小,手柄轴2处于可旋转的状态(制动カ解除状态),从而可经由制动弹簧11及爪部3a使小齿轮3旋转。如图8所示,离合器机构4的制动弹簧11和芯体12组装在制动鼓10内,制动鼓10通过螺丝15固定在支架14上。此外,手柄轴2连结于芯体12,小齿轮3的爪部3a从支架14的外侧嵌入芯体12的缺ロ 12a内。
而且,与小齿轮3啮合的扇形齿轮7的上部通过碟形弹簧25利用销部件16可回转地固定干支架14的外表面上部,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利用螺丝18 (參照图7)固定于扇形齿轮7。专利文献I中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设置有S弹簧,该S弹簧完全不具有腰椎支撑(腰部支撑)功能。此外,专利文献2中虽具有腰椎支撑功能,但并未采取防止颈部损伤的对策。因此,便产生了以下问题为了满足具备腰椎支撑功能和采取防止颈部损伤对策的要求,而必需具备腰椎支撑功能的机构和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这两者,因而零件数増加,从而成本也升高,重量也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所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ー种通过将具有腰椎支撑功能的机构兼用作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从而使零件数及重量均不增加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为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包括座椅靠背;靠背框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且支撑头枕;腰部支撑板,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靠背框架的框内,在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地被所述靠背框架支撑;联接机构,在通常时将所述腰部支撑板保持在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指定位置;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时,允许保持在所述指定位置的状态的所述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根据上述结构,支撑在座椅靠背内的腰部支撑板能够获得腰椎支撑功能。此外,当因后方碰撞时的反冲而导致指定值以上的乘员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时,联接解除机构允许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由此,乘员的脊背与腰部支撑板一起陷入座椅靠背内,因此可通过头枕切实地承接头部,从而成为防止颈部损伤的对策。这样,通过将具有腰椎支撑功能的腰部支撑装置兼用作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避免重量増大。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将变得更加明白。


图I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靠背的内部框架结构,其中,图IA是正视图,图IB是侧视剖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板、扭カ杆及离合器机构的立体图。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扇形齿轮与扭カ杆的另一端部的关系,其中,图3A是腰部支撑板设定在“強”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3B是腰部支撑板设定在“弱”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3C是腰部支撑板承受指定值以上的负荷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乘员脊背与腰部支撑板的关系,其中,图4A是腰部支撑板设定在“強”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4B是腰部支撑板设定在“弱”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4C是腰部支撑板承受指定值以上的负荷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5表不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图5A是扭カ杆的另一端部处于扇形齿轮的凸部上时的侧视剖面图,图5B是图5A的正视图。图6是对背景技术的腰部支撑板的腰支撑负荷和位移量的关系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板的腰支撑负荷和位移量的关系进行比较的曲线图。图7是背景技术的腰部支撑板、扭カ杆及离合器机构(制动机构)的立体图。图8是背景技术的腰部支撑板、扭カ杆及离合器机构(制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9表示专利文献3的离合器机构(制动机构),其中图9A是分解立体图,图9B是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与背景技术相同的结构、作用的部分附上相同编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图I表示车辆用座椅的靠背的内部框架结构,其中,图IA是正视图,图IB是侧视剖面图。图2是腰部支撑板、扭カ杆及离合器机构的立体图。座椅靠背用的靠背框架20包括倒U字形状的上部框架20a ;左右的侧部框架20b、20c,分别固定于上部框架20a的左右部;下部框架20d,连结左右的侧部框架20b、20c的各下部。上部框架20a上固定有支撑头枕21的支柱21a、21a的支柱导件22。在靠背框架20的框内,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0b、20c之间的下部位置,设置有相对于靠背框架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被支撑的横长矩形状的腰部支撑板I。此外,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0b、20c之间的上部位置跨设有S弹簧23。
而且,在腰部支撑板I与S弹簧23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缓冲垫,并以装饰物覆盖这些部件的外表面部分,从而形成座垫。在靠背框架20的一侧的侧部框架20b上,也如图2所示设置有可通过手柄轴2的旋转操作而使小齿轮3 (称作“输出部件”)旋转的离合器机构4。此外,作为向前方施加作用カ给腰部支撑板I的施加作用力部件,设置有一端部5a由靠背框架20的另ー侧的侧部框架20c支撑且另一端部5b联接于通过离合器机构4的小齿轮3回转驱动的扇形齿轮(回转部件)7上的扭カ杆5。另外,在图7的背景技术中,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固定扇形齿轮(回转部件)7上,而并非如本发明般联接于扇形齿轮(回转部件)7。下面将对该联接机构及联接解除机构进行说明。作为调整腰部支撑板I相对于靠背框架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与背景技术同样地通过扇形齿轮7与离合器机构4的小齿轮3的旋转连动地回转而调整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的前后位置。图3A及图4A是腰部支撑板I设定在“強,,(相对于靠背框架20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位置)时的状态,图3B及图4B是腰部支撑板I设定在“弱”(相对于靠背框架20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位置)时的状态。图4A 图4C中,符号M为乘员的脊背。此外,离合器机构4为与图8及图9中所说明的背景技术相同的结构,基于从小齿轮3侧(腰部支撑板I侧)输入的旋转力,爪部3a的侧端部推压制动弹簧11的钩挂部I Ia (或者Ilb)而发挥扩大制动弹簧11的外径的作用。因此,制动弹簧11与制动鼓10之间的压接力增强,小齿轮3的旋转被阻止(制动状态)。
此外,基于从手柄轴2侧输入的旋转力,制动弹簧11的钩挂部I Ia (或者Ilb)受到来自芯体12的侧端部12a的向缩小其外径的方向的力的作用。因此,压接カ减小,手柄轴2处于可旋转的状态(制动カ解除状态),从而可经由制动弹簧11及爪部3a使小齿轮3旋转。如图5A所示,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的孔部5c可转动且可沿轴方向(车宽方向)移动地嵌合于将扇形齿轮7的上部可回转地固定干支架14的销部件16中。而且,在销部件16的头部16a与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之间设置有向与扇形齿轮7的侧面(图5A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向施 加作用力给该另一端部5b的碟形弹簧(弹簧部件)25。在扇形齿轮7的侧面上,如图5B所示具有沿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的转动方向设置的凹凸部(凹凸状部件)7a、7b。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通常时嵌入凹部7a中,由此,与扇形齿轮7的侧面(该凹部7a的底面)接触而保持在初始位置。该状态下,与扇形齿轮7的回转连动地调整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联接机构)。而且,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I时,如图3C及图4C所示,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 —面克服碟形弹簧25的作用カ而向离开扇形齿轮7的方向地沿轴方向(车宽方向)移动一面移到凸部7b上(參照图5B的双点划线),由此暂时解除与离合器机构4的连接而允许腰部支撑板I超过凹部7a的区域进ー步向后方移动(联接解除机构)。在采用如上述那样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座椅靠背19(參照图4)内被扭カ杆5向前方施加作用力的腰部支撑板1,可由手柄轴2的旋转操作而经由离合器机构4调整前后位置。由此,利用腰部支撑板I可获得腰椎支撑功能。此外,在因后方碰撞时的反冲而导致指定值以上的乘员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I吋,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 —面克服碟形弹簧25的作用カ而向离开扇形齿轮7的方向地沿轴方向(车宽方向)移动一面移到凸部7b上。由此,暂时解除与离合器机构4的联接而允许腰部支撑板I超过凹部7a的区域进ー步向后方移动。由此,如图4C所示,乘员的脊背与腰部支撑板I 一起陷入座椅靠背19内,因此可通过头枕21切实地承接头部,从而成为防止颈部损伤的对策。图6是对背景技术的腰部支撑板的腰支撑负荷W和位移量L的关系与本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板I的腰支撑负荷W和位移量L的关系进行比较的曲线图。在腰部支撑板I设定在“弱”或“强”的状态下,背景技术和本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板I的腰支撑负荷W与位移量L的关系如图6所示相同。而在因后方碰撞时的反冲而导到指定值以上的乘员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I吋,在背景技术的腰部支撑板I中,腰支撑负荷W升高并且位移量L少,因此可理解为难以通过头枕21切实地承接乘员头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板I中,由于腰支撑负荷W以联接解除点为界限而下降并且位移量L増大,因此可理解为通过头枕21可切实地承接乘员头部。这样,通过将具有腰椎支撑功能的腰部支撑装置兼用作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避免重量増大。此外,在扭カ杆类型的腰部支撑板I中,因为由小齿轮3回转驱动的扇形齿轮7、以及销部件16基本上是既有的部件,所以仅是在此基础上追加碟形弹簧(弹簧部件)25与凹凸部(凹凸状部件)7a、7b而已,因此,结构简单且可避免成本増大。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可设置使腰部支撑板I回复到初始位置(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嵌入扇形齿轮7的凹部7a中的位置)的螺旋弹簧(回位弹簧部件)27。根据该结构,可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的负载消失时使腰部支撑板I自动回复到初始位置。此外,在乘员靠在座椅靠背19上的状态下进行向前方移动腰部支撑板I的调整动作时,虽然操作负荷变重,但可通过螺旋弹簧27减轻操作负荷。所述实施方式的联接解除机构通过使扭カ杆5的另一端部5b移到扇形齿轮7的凸部7b上而暂时解除与离合器机构4的连接。相对于此,联接解除机构也可包括离合器机构4的制动鼓10及压接于该制动鼓10内壁的制动弹簧11。 S卩,联接解除机构设定为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I时,制动弹簧11沿制动鼓10的内壁滑动而允许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具体而言,通常作用于腰部支撑板I的乘员负荷的负载为约200 400N,相对于此,以在乘员负荷的负载为约600N时使制动弹簧11沿制动鼓10的内壁滑动的方式来进行上述设定。根据该结构,仅设定制动弹簧11在制动鼓10上的滑动时机即可,因此无需追加零件,成本低。所述实施方式中,在靠背框架20内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0b、20c之间的空间内,在S弹簧23与腰部支撑板I的前侧,如图4A中以各点(多个点)局部地所示,收纳有支撑乘员上半身的脊背的缓冲垫28。而且,如图IA所示,可在该缓冲垫28两侧部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9。这样,通过狭缝29之间的缓冲垫28,乘员的上半身会与乘员的腰部附近一起更快更深地陷入座椅靠背19。实施方式的概要本发明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包括座椅靠背(19);靠背框架
(20),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19)内且支撑头枕(21);腰部支撑板(I),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靠背框架(20)的框内,在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地被所述靠背框架(20)支撑;联接机构,在通常时将所述腰部支撑板(I)保持在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指定位置;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I)时,允许保持在所述指定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根据上述结构,支撑在座椅靠背(19)内的腰部支撑板(I)能够获得腰椎支撑功倉^:。此外,当因后方碰撞时的反冲而导致指定值以上的乘员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
(I)时,联接解除机构允许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由此,乘员的脊背与腰部支撑板⑴一起陷入座椅靠背(19)内,因此可通过头枕
(21)切实地承接头部,从而成为防止颈部损伤的对策。这样,通过将具有腰椎支撑功能的腰部支撑装置兼用作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避免重量増大。
本发明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还包括施加作用力部件,对所述腰部支撑板(I)施加使该腰部支撑板(I)向所述指定位置的方向的作用力;手柄轴
(2),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20)的一侧的侧部框架(20b)上且能够进行转动操作;其中,所述联接机构包括离合器机构(4)及调整部件,所述离合器机构(4)能够将所述手柄轴(2)的转动传递给输出部件(3),所述调整部件与所述输出部件(3)联接以能够调整所述腰部支撑板(I)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20)的前后位置,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I)时,暂时解除由所述联接机构(4)实现的所述腰部支撑板(I)与所述手柄轴(2)之间的联接状态而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如上述结构所示,在座椅靠背内被向前方施加作用力的腰部支撑板(I)可由手柄轴(2)的旋转操作而经由离合器机构(4)调整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由此,利用腰部支撑板(I)可获得腰椎支撑功能。 此外,在因后方碰撞时的反冲而导致指定值以上的乘员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I)时,通过联接解除机构而暂时解除由所述联接机构(4)实现的所述腰部支撑板(I)与所述手柄轴(2)之间的联接状态,从而允许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由此,乘员的脊背与腰部支撑板(I) 一起陷入座椅靠背内,因此可通过头枕(21)切实地承接头部,从而成为防止颈部损伤的对策。这样,通过将具有腰椎支撑功能的腰部支撑装置兼用作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避免重量増大。此外,所述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所述调整部件包括与所述输出部件(3)的旋转连动地回转的回转部件(7),通过该回转部件(7)的回转而能够调整所述腰部支撑板(I)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所述施加作用力部件包含扭カ杆(5),该扭カ杆(5)具备在所述座椅靠背(19)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所述扭カ杆(5)的所述一端部(5a)连结于所述靠背框架(20)的另ー侧的侧部框架(20c),所述扭カ杆(5)的所述另一端部(5b)连结于基于所述输出部件(3)的转动操作而回转的所述回转部件(7),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包括销部件(16)及弹簧部件(25),所述销部件(16)以使所述扭カ杆(5)的所述另一端部(5b)能够相对于所述回转部件(7)摇动且能够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该另一端部(5b),所述弹簧部件(25)对所述扭カ杆的另一端部施加使该另一端部(5b)向与形成在所述回转部件(7)上的凹凸部(7a、7b)的凹部(7a)的底面接触的方向的作用力,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通常时,使所述扭カ杆(5)的所述另一端部(5b)保持在所述凹凸部的凹部(7a)内,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I)时,使所述扭カ杆(5)的所述另一端部(5b)克服所述弹簧部件(25)的作用力而向离开所述回转部件(7)的所述凹部(7a)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如上述结构所示,通过将施加作用力部件设为扭カ杆(5),将调整部件的主要结构要素设为回转部件(7),并且使联接解除机构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销部件(16)、弹簧部件
(25)及形成在回转部件(7)上的凹凸部(7a、7b),由此,在使用扭カ杆类型的腰部支撑板
(I)中,因为由输出部件⑶回转驱动的回转部件(7)、以及销部件(16)基本上是既有的部件,所以实质上仅是在此基础上追加弹簧部件(25)与凹凸部(7a、7b),因此,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本发明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还包括回位弹簧部件(27),对所述腰部支撑板(I)施加使该腰部支撑板(I)向回复到所述指定位置的方向的作用力。当设置有使腰部支撑板(I)回复到初始位置的回位弹簧部件(27)时,可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的负载消失时使腰部支撑板(I)自动回复到初始位置。此外,在乘员靠在座椅靠背上的状态下进行向前方移动腰部支撑板(I)的调整动作时,虽然操作负荷变重,但可通过回位用弹簧(27)减轻操作负 荷。所述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所述离合器机构(4)包含制动鼓
(10)及压接于该制动鼓(10)的内壁的制动弹簧(11),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I)时,使所述制动弹簧(11)沿所述制动鼓(10)的内壁滑动而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如上述结构所示那样由制动鼓(10)与制动弹簧(11)构成联接解除机构时,由于仅设定制动弹簧(11)在制动鼓(10)上的滑动时机即可,因此无需追加零件,成本低。本发明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在所述靠背框架(20)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0b、20c)之间的空间内,在所述腰部支撑板(I)的前侧收纳有支撑乘员上半身的脊背(M)的缓冲垫(28),在该缓冲垫(28)两侧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
(29)。如上述结构所示那样在靠背框架(20)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内,在腰部支撑板的前侧收纳有支撑乘员上半身的脊背(M)的缓冲垫(28),且在该缓冲垫(28)两侧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9),则乘员的上半身会与腰部附近一起更快更深地陷入座椅靠背(19) ο所述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所述回转部件(7)由被所述销部件(16)轴支撑的扇形状的齿轮形成,在所述扇形齿轮(7)的径向外周的周缘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7b),在所述凸部(7b)的中间部上形成有未向该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所述凹部(7a)。所述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中,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I)时,使所述扭カ杆(5)的所述另一端部(5b)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以从所述扇形齿轮(7)的所述凹部(7a)中移动到所述凸部(7b)上的方式绕所述销部件(16)转动,且沿所述凸部(7b)移动,从而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I)向后方移动。虽然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说明,但应当理解为ー些变形和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只要这些变形和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就应当视为包含于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靠背; 靠背框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且支撑头枕; 腰部支撑板,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靠背框架的框内,在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地被所述靠背框架支撑; 联接机构,在通常时将所述腰部支撑板保持在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指定位置;以及 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时,允许保持在所述指定位置的状态的所述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 施加作用力部件,对所述腰部支撑板施加使该腰部支撑板向所述指定位置的方向的作用力; 手柄轴,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ー侧的侧部框架上且能够进行转动操作;其中, 所述联接机构包括离合器机构及调整部件,所述离合器机构能够将所述手柄轴的转动传递给输出部件,所述调整部件与所述输出部件联接以能够调整所述腰部支撑板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的前后位置, 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时,暂时解除由所述联接机构实现的所述腰部支撑板与所述手柄轴之间的联接状态而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件包括与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连动地回转的回转部件,通过该回转部件的回转而能够调整所述腰部支撑板相对于所述靠背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所述施加作用力部件包含扭カ杆,该扭力杆具备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所述扭カ杆的所述一端部连结于所述靠背框架的另ー侧的侧部框架, 所述扭カ杆的所述另一端部连结于基于所述输出部件的转动操作而回转的所述回转部件, 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包括销部件及弹簧部件,所述销部件以使所述扭カ杆的所述另一端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回转部件摇动且能够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该另一端部,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扭カ杆的另一端部施加使该另一端部向与形成在所述回转部件上的凹凸部的凹部的底面接触的方向的作用力, 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通常时,使所述扭カ杆的所述另一端部保持在所述凹凸部的凹部内,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时,使所述扭カ杆的所述另一端部克服所述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向离开所述回转部件的所述凹部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位弹簧部件,对所述腰部支撑板施加使该腰部支撑板向回复到所述指定位置的方向的作用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机构包含制动鼓及压接于该制动鼓的内壁的制动弹簧, 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时,使所述制动弹簧沿所述制动鼓的内壁滑动而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内,在所述腰部支撑板的前侧收纳有支撑乘员上半身的脊背的缓冲垫,在该缓冲垫的两侧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縫。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转部件由被所述销部件轴支撑的扇形状的齿轮形成,在所述扇形齿轮的径向外周的周缘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在所述凸部的中间部上形成有未向该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所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内,在所述腰部支撑板的前侧收纳有支撑乘员上半身的脊背的缓冲垫,在该缓冲垫的两侧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附帯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所述腰部支撑板时,使所述扭カ杆的所述另一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以从所述扇形齿轮的所述凹部中移动到所述凸部上的方式绕所述销部件转动,且沿所述凸部移动,从而允许所述腰部支撑板向后方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用附带腰部支撑的座椅靠背的结构包括腰部支撑板(1),在支撑头枕(21)的靠背框架(20)内能够前后移动地被支撑;施加作用力部件(5),支撑腰部支撑板(1);离合器机构(4),通过手柄轴(2)的旋转操作而能够使输出部件(3)旋转;调整部件,与离合器机构(4)的输出部件(3)联接从而能够调整腰部支撑板(1)的前后位置。该结构中设置有联接解除机构,该联接解除机构在指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腰部支撑板(1)时,暂时解除与离合器机构(4)的连接而允许腰部支撑板(1)向后方移动。由此,将具有腰椎支撑功能的机构兼用作防止颈部损伤的机构从而使零件数及重量均不增加。
文档编号B60N2/66GK102649407SQ20121004547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冈本昌史, 冲本良太 申请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