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95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如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 2004-8334 (JP 2004-8334A)中所公开的、被称为“空间増加座椅”的上翻存储式车辆座椅是已知的。通过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后座椅的座椅本体而存储如在JP2004-8334A中所公开的车辆座椅,从而车辆内的货物区域能够被扩大,并且能够对于在车辆内的空间实现有效的使用。车辆座椅由具有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本体构成。车辆座椅经由被设置在车身构成部件和座椅本体之间的滑动机构而被以可滑动方式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诸如车辆的地板)上。座椅本体能够被设置在两个位置中,即,其 中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站立起来的站立位置,和其中座椅靠背向前或者向后倾斜的平伸位置,并且当座椅本体处于平伸位置中时座椅靠背能够被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和存储。通常,车辆座椅的座椅本体在此处被上翻和存储的位置(上翻位置)被限制为在座椅本体的滑动运动的范围内的预定位置。这种布置g在避免这样ー种情况,其中例如即便座椅本体被操作以上翻并且存储在所期位置处,由于座椅本体与车辆的结构部件或者其它设备的干渉,座椅本体也不能被存储到位。因此,为了将座椅本体移动到上翻位置,操作滑动机构以滑动座椅本体直至通过视觉检查确认被设置在座椅本体的护罩上的标记与被设置在车身的装饰上的标记相对准。然而,如果在车辆座椅中示意上翻位置的标记在制造过程中依车辆而改变,则座椅本体可能未被移动到指定上翻位置。如果座椅本体位于不同于指定上翻位置的位置处,则即便操作用于上翻座椅的旋转铰接机构,它也不能被顺利地上翻。如果在高坏境光线水平中检查用于将车辆座椅定位在上翻位置处的对准,则可以容易地确定座椅是否位于指定上翻位置处。然而,在低环境光线水平中,可能难以在视觉上检查在座椅本体和车辆装饰上的标记和将车辆座椅定位在指定上翻位置处,因此在操作容易性和效率方面留出改进的余地。除了上述滑动机构,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包括用于上翻和存储座椅本体的机构。上翻机构包括用于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处于平伸位置中的座椅本体的偏压部件。在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中,需要操作这两个机构,即,滑动机构和上翻机构,从而将座椅本体存储到位,这要求操作员执行多个操作或者操纵或者麻烦的步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中能够容易地确定座椅本体能够被上翻和存储的上翻位置。根据本发明的ー个方面的车辆座椅包括具有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本体;和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被设置在车身构成部件上,并且在滑动机构上安装座椅本体从而座椅本体能够相对于车身构成部件滑动。座椅本体被选择性地设置在两个位置中,即,其中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站立起来的站立位置,和其中座椅靠背向前倾斜的前倾位置,并且座椅本体适于当座椅本体处于前倾位置中时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和存储。滑动机构包括位于座椅本体的相对侧上并且被彼此平行地安装以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二滑动机构。如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察地,第二滑动机构在车室中被设置在第一滑动机构的内側。第一滑动机构设置有包括偏压部件的旋转铰接机构,该偏压部件引起座椅本体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第二滑动机构设置有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该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选择性地设置在其中第二滑动机构和座椅本体彼此联接的锁定位置和其中允许第二滑动机构和座椅本体彼此分离的解锁位置中。座椅本体适于当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处于解锁位置中时被偏压部件上翻。滑动机构包括上翻位置检测单元,该上翻位置检测单元在其中座椅本体能够在滑动机构上滑动的可滑动范围内检测座椅本体的预定上翻位置。当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预定上翻位置时,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切換到解锁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以上方面,如上所述构造的车辆座椅包括上翻位置检测单元。因此,座椅本体被定位成与上翻位置相对准而不要求视觉检查,并且上翻位置检测单元能够容易地确定座椅本体被设置在上翻位置中。当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上翻位置吋,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切換到解锁位置从而释放在座椅本体和第二滑动机构上的锁定,因此确保改进的操作容易性和效率。在本发明的以上方面中,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二滑动机构中的每ー个均可以包括被设置在车身构成部件上的下轨道,和在其上安装座椅本体的上轨道,并且下轨道和上轨道被以可滑动方式彼此接合。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二滑动机构中的每ー个均还可以包括滑动锁定机构,该滑动锁定机构被设置在下轨道和上轨道之间并且能够被操作用于沿其滑动方向在所期位置处锁定下轨道和上轨道以将上轨道和下轨道相对于彼此定位。滑动机构可以包括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彼此结合地操作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滑动锁定机构。联接/分离切換机构可以包括被设置在第二滑动机构的上轨道和座椅本体的下部之间的钩部和闩眼,并且钩部和闩眼可以适于彼此接合从而将第二滑动机构与座椅本体联接,和彼此脱离从而将第二滑动机构从座椅本体分离。当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座椅本体的上翻位置时,操作机构可以操作以与其用于将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设置在解锁位置中的操作相结合地将滑动锁定机构设置在用于锁定滑动机构的滑动锁定位置中,从而位于上翻位置处的座椅本体自动地上翻。利用以上布置,操作机构彼此协作地操作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滑动锁定机构。当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座椅本体的上翻位置时,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设置在解锁位置中,并且滑动锁定机构被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结果,当座椅本体到达上翻位置时,座椅本体自动地上翻。利用彼此结合地操作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滑动锁定机构的操作机构,位于上翻位置处的座椅本体能够自动地上翻。因此,不要求操作员对该两个机构,即,滑动机构和用于上翻和存储座椅本体的机构执行两个或者更多操作或者操纵,因此确保进ー步改进的操作容易性和效率。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歩包括检测座椅本体处于前倾位置中的前倾位置检测单元。当前倾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座椅本体处于前倾位置中时,操作机构可以开始操作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滑动锁定机构。利用以上布置,向前倾斜座椅靠背的単一操作导致座椅本体自动地采取的一系列的动作,从而座椅本体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并且被存储到位,因此确保进ー步改进的操作容易性和效率。在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中,滑动机构可以包括限制机构,当操作机构彼此协作地操作滑动锁定机构和联接/分离切换机构时,该限制机构禁止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设置在解锁位置中,直至滑动锁定机构完全地被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为止。利用以上布置,联接/分离切换机构不被设置在解锁位置中,直至滑动锁定机构完全地被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为止。如果在位于上翻位置处的座椅本体并非处于滑动锁定状态中时,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设置在解锁位置中并且座椅本体上翻,则可能变得难以在上翻位置处再次将座椅本体与第二滑动机构联接。为了防止这种情況,限制机构限制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滑动机构的操作,从而改进存储座椅本体的可靠性。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中能够容易地确定座椅本体能够被上翻和存储的上翻位直。


将在下面參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エ业意义,其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I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构造的透视图;图2是主要地示出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构架结构的总体透视图;图3是主要地示出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构架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操作杆机构的局部透视图;图5是示出在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内侧上的支撑机构的局部透视图;图6是示出在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外侧上的旋转铰接机构的局部透视图;图7是详细地示出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一滑动机构的上轨道的局部透视图;图8是详细地示出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二滑动机构的局部透视图;图9是沿着图8中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视图;图10是概略地示出在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各种机构之间传送的缆线的布置的视图;图11是示意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操作杆机构的初始位置的视图;图12是示意其中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操作杆机构的操作杆被操作的操作状态的视图;图13是示意其中当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操作杆机构的操作杆被操作时座椅靠背被设置在前倾位置中的操作状态的视图;图14是示意其中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操作杆机构的操作杆被返回的操作状态的视图;图15是示意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二滑动锁定装置、上翻锁定装置和操作机构的初始位置的视图;图16是示意其中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二滑动锁定装置被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的操作状态的视图17是示意其中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上翻锁定装置的操作受到限制机构限制的操作状态的视图;图18是示意其中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上翻锁定装置被解锁并且第二滑动锁定装置被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的操作状态的视图;图19是示意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的初始位置的视图;并且图20是示意其中根据图I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操作以将第一滑动锁定装置设置在滑动解锁位置中的操作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參考图I到图20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在图2到图20中根据需要由箭头示意的方向分别地代表如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察地采用车辆座椅的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向上和向下方向、和向内和向外方向。为了易于理解这个实施例的构造,主要地在图2到图20中示意了车辆座椅的内部结构。为了示意座椅靠背2和座垫3,主要描绘了包括构成座椅的构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f 和座垫框架3f的构架结构,并且没有描绘被安装在构架结构上的外部构件,诸如蒙皮和座衬。为了示意各种机构或者组件诸如在座垫框架3f 的两侧处安装的第一滑动机构150和第二滑动机构250,主要描绘了连杆、弹簧部件、钩部、闩眼和其它构件,并且没有描绘安装在机构上的外部构件诸如外罩。首先,将简要地參考图I-图3描述根据这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操作。该车辆座椅如在图I中所示被作为车辆的后座椅安装,并且具有作为背靠部分的座椅靠背2,和作为就座部分的座垫3。座椅靠背2和座垫3构成座椅本体I。座椅靠背2利用如沿座椅靠背2宽度方向观察地被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两侧的下部处的倾角调节装置6、6被与座垫3连接。利用如此设置的倾角调节装置6、6,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3的倾斜角度能够得以调节,并且座椅靠背2能够向前倾斜并且被折叠或者叠置在座垫3上。因此,座椅本体I能够被选择性地设置在两个位置中,即,其中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3基本竖立地站立的站立位置1A,和座椅靠背2被向前倾斜并且折叠在座垫3上的前倾位置或者平伸位置1B。如在图2中所示,倾角调节装置6、6通常被保持在锁定位置中,在锁定位置中,座椅靠背2的倾斜角度被固定。倾角调节杆R(它的缆线的布置未被示意)被安装在座垫3的右手侧(图2中的外側)上。当倾角调节杆R被转动和操作吋,倾角调节装置6、6被解锁从而能够根据需要调节座椅靠背2的倾斜角度。具有操作杆L的操作杆机构50被安装在座垫3的左手侧(图2中的内側)上的较低位置处。当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或者转动)时,倾角调节装置6、6被同时地从锁定位置释放或者被解锁。倾角调节装置6、6中的锁定机构的操作部件经由杆6x而被彼此连接,并且右倾角调节装置和左倾角调节装置6、6被同步地锁定和解锁。相应地,当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时,倾角调节装置6、6被同时地解锁,从而座椅靠背2的倾斜角度不再被固定,并且座椅靠背2被设置在前倾位置IB中(见图I)。如在图2中所示,弹簧部件2s被安装在座椅靠背2和座垫3之间。弹簧部件2s通常被沿着用于向前旋转座椅靠背2的方向偏压。相应地,如果在其中无任何乘客就座于座椅本体I中的状态中,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则座椅靠背2在弹簧部件2s的偏压作用力下自动地向前傾斜,并且被折叠到座垫3上。倾角调节装置6、6通常被沿着它们沿其被设置在锁定位置中的方向偏压;因此,当停止操作操作杆L时,傾角调节装置6、6自动地返回锁定位置。更加具体地,倾角调节装置6、6中的每ー个均设置有其中当停止操作操作杆L时倾角调节装置6返回锁定位置的锁定区,和其中即便停止操作操作杆L倾角调节装置6也不返回锁定位置的自由区。上述锁定区被设为就座于座椅本体I中的乘客使用座椅靠背2作为背靠的角度范围。即,锁定区被设为在座椅靠背2在此处处于其中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3基本竖立地站立的站立位置IA中的位置(见图I)和座椅靠背2在此处尽可能向后倾斜的位置之间的范围。上述自由区被设为其中无任何乘客就座于座椅本体I中的角度范围。即,自由区被设为在座椅靠背2在此处处于站立位置IA中的位置(见图I)和座椅靠背2在此处处于其中座椅靠背2尽可能向前倾斜的前倾位置IB中的位置(见图I)之间的范围。相应地,如果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从而向前倾斜座椅靠背2,并且座椅靠背2从站立位置IA向前倾斜,则即便停止操作操作杆L,座椅靠背2也将被自动地带入前倾位置或者平伸位置IB (见图I)中。
如在图3中所示,滑动机构100被安装在如上所述的座椅本体I和构成车身的部件(诸如地板F)之间。滑动机构100使得如沿着车辆纵向方向观察地座椅本体I相对于地板F的位置是可调节的。滑动机构100由被设置在座垫3和地板F (或者车身构成部件)之间的、ー对第一滑动机构150和第二滑动机构250组成。第一滑动机构150和第二滑动机构250位于座椅本体I的两侧上,以与车辆纵向方向平行地延伸。第一滑动机构150位于座椅本体I更加靠近车室的侧壁的ー侧上。第一滑动机构150设置有旋转铰接机构4,该旋转铰接机构4具有用于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座椅本体I的卷簧4s。卷簧4s用作本发明的“偏压部件”。第二滑动机构250在车室中被设置在第一滑动机构150的内側。第二滑动机构250设置有用于支撑座椅本体I的支撑机构5,和上翻锁定装置260、270,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用于锁定被联接到彼此的座椅本体I和第二滑动机构250,或者将座椅本体I和第二滑动机构250解锁从而它们能够从彼此分离。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用作本发明的“联接/分离切换机构”。第一滑动机构150具有下轨道151、上轨道152,和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第二滑动机构250具有下轨道251、上轨道252,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下轨道151、251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被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在该实施例中地板F)上。上轨道152、252被安装在构成座椅本体I的部件上,并且被装配在下轨道151、251中从而上轨道152、252能够相对于下轨道151、251沿着纵向方向滑动。利用这种布置,座椅本体I的位置根据上轨道152、252的滑动运动沿着车辆纵向方向移动。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布置成彼此结合地操作,从而选择性地禁止和允许上轨道152、252的滑动运动。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用作本发明的“滑动锁定机构”。如在图3中所示,上轨道152、252通常被保持在滑动锁定位置中,在滑动锁定位置中,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禁止上轨道152、252的滑动运动。同时,存在两种形式的、用于滑动座椅本体I的操作。在第一形式的操作中,操作被设置在座椅本体I上的滑动杆SI或者S2从而滑动座椅本体I。这种形式的操作被用于在座椅本体I的通常使用期间滑动座椅本体I (或者在它处于站立位置IA中时滑动座椅本体I)。当操作滑动杆SI、S2时,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操作以同时地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上轨道152、252并且将上轨道152、252带入可滑动状态中。在滑动杆SI、S2正被操作时,上轨道152、252被移动以沿着车辆纵向方向滑动,从而调节座椅本体I的位置。然后,如果停止操作滑动杆SI、S2,则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返回它们的滑动锁定位置,并且座椅本体I被保持在如此调节的位置中。在第二形式的操作中,操作被设置在座椅本体I上的操作杆机构50的操作杆L以滑动座椅本体I。当在面向车室的内壁的同时座椅本体I将被存储时使用这种形式的操作(或者用于在前倾位置IB中滑动座椅本体I)。当操作杆L被操作时,座椅靠背2被设置在向前倾斜或者基本平伸位置IB中(见图I)。同时,上轨道152、252被同时地从由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建立的滑 动锁定位置释放,并且被切換或者被带入可滑动状态中。在操作杆L正被操作时,上轨道152、252被移动以沿着车辆纵向方向滑动,从而将座椅本体I移动到上翻位置100A (见图I)。上翻位置100A (见图I)是ー个预定位置,在该预定位置处,在其中上轨道152、252能够滑动的可滑动范围内座椅本体I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滑动机构250包括检测上翻位置100A的上翻位置检测单元(见图I)。当座椅本体I被移动到上翻位置100A时,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再次设置于滑动锁定位置中。将在以后详细描述第一滑动机构150、第二滑动机构250和上翻位置检测单元的具体布置。设置ー种操作机构,其用于彼此协作地操作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与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更加具体地,该操作机构包括用于操作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用于操作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的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和用于操作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的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用作本发明的“操作机构”。操作杆机构50能够操作用于检测座椅本体I处于前倾位置IB中。当操作杆机构50检测到座椅靠背2处于前倾位置IB中吋,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的操作开始。在该实施例中,操作杆机构50用作本发明的“前倾位置检测单元”。如果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座椅本体I处于上翻位置100A中(见图I ),则操作机构280、190、290彼此结合地操作,从而将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解锁,并且将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设置于滑动锁定位置中。因此,当座椅本体I位于上翻位置100A处(见图I)时,座椅本体I自动地上翻。在该实施例中,座椅本体I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第一滑动机构150和第二滑动机构250上,从而如在图I中所示,座椅本体I能够远离地板F升高或者朝向地板F向下傾斜。更加具体地,座椅本体I的座垫3的左手侧部分(在图I中)利用旋转铰接机构4被以枢转方式铰链连接到上轨道152。而且,座椅本体I的座垫3的右手侧部分经由具有平坦支撑板5t的支撑机构5而被支撑在上轨道252上,从而座垫3能够被与上轨道252接合或者从上轨道252脱离。利用如此设置的支撑机构5,座椅本体I通常被保持在其中座垫3被与上轨道252接合并且被置于地板F之上的位置中。当操作杆机构50的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吋,座椅靠背2被切換到前倾位置1B。此时,操作杆机构50检测到座椅靠背2处于前倾位置IB中。然后,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开始操作,以释放由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建立的、在上轨道152、252上的滑动锁定,并且将座椅本体I带入可滑动状态中。然后,使得座椅本体I滑动到上翻位置IOOA (见图I)。如果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座椅本体I被设置在上翻位置100A中,则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切換回滑动锁定位置,并且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被切換到其中第二滑动机构250和座椅本体I能够彼此分离的解锁位置。在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被设置在解锁位置中时,座椅本体I在旋转铰接机构4的卷簧4s的偏压作用力下上翻,并且被设置在其中座椅本体I在面向车室的内壁的同时得以存储的存储位置IC 中。在座椅本体I如此被设置在存储位置IC中时,自由空间出现在安装座椅本体I的地板F的上方,并且安装空间能够被利用作为货物空间,或者用于其它意图。在另一方面,如果在座椅靠背2正被向前倾斜的同时、操作杆L被释放,则座椅本体I被保持在前倾位置IB中,并且保持在地板F正上方。当座椅靠背2处于前倾位置IB中时,座椅靠背2的后表面(即,被折叠的座椅本体I的上表面)能够被用作桌面。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对操作杆L的単一旋转操作导致两个不同的状态,即,其中保持在被折叠位置中的座椅本体I仍然处于地板F正上方的状态,和其中座椅本体I从地板F脱离从而被上翻到存储位置的状态,并且使用者能够选择这些状态之一。座椅本体I的左手侧部分(在图I中)被铰接机构4以枢转方式支撑,从而座椅本体I能够远离地板F升高或者朝向地板F向下傾斜。沿着用于远离地板F地升高座椅本体I的方向推压座椅本体I的卷簧4s被安装在铰接机构4中。相应地,当在座椅本体I的右手侧部分处在支撑机构5和上轨道252上的上翻锁定被释放时,座椅本体I在卷簧4s的偏压作用力下远离地板F地升高,并且在面向车辆壁B的位置处被保持在站立姿态中。支撑机构5被设置在座垫3的底部3b上,从而它能够根据需要而被存储和展开。当处于升高位置中的座椅本体I朝向地板F向下倾斜时,支撑机构5被带入站立位置中,从而在地板F上方支撑座椅本体I。更加具体地,支撑机构5的平坦支撑板5t被以枢转方式铰链连接到座垫3的底部3b。支撑板5t通常受到推动从而被沿着用于相对于座垫3的底部3b竖立地站立的这种方向展开。相应地,当座椅本体I朝向地板F向下倾斜时,支撑板5t从座垫3的底部3b笔直地悬下,以在偏压作用力下被设置在展开位置中,从而相对于地板F从底部3b下面将座椅本体I支撑到位。当座椅本体I被远离地板F升起时,支撑板5t与座椅本体I的运动相协调地被拉拽部件(未示出)诸如从车身布置的丝拉动,从而支撑板5t在座垫3的底部36上折叠并且被存储在存储凹部3d中。如在图I中所示,闩眼5s、5s被设置在支撑板5t的前部和后部的分别的远端(或者下端)处,并且闩眼5s、5s能够分别地与安装在上轨道252上的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钩部261、271接合。在座椅本体I朝向地板F降落或者向下倾斜时,闩眼5s、5s与相应的钩部261、271形成邻靠,并且座椅本体I被进ー步沿着用于将闩眼5s、5s与钩部261、271接合的方向向下推动,从而座椅本体I被锁定在这个状态中。相应地,座椅本体I被保持在锁定状态中,其中由于闩眼5s、5s与钩部261、271的接合,座椅本体I不能被从地板F升起。能够通过向后拉动上述操作杆L而释放钩部261、271与闩眼5s、5s的接合(或者在钩部261、271和闩眼5s、5s上的锁定)。结果,座椅本体I在被设置在铰接机构4中的卷簧4s的偏压作用力下被远离地板F地升起,从而被设置在其中座椅本体I在面向车辆壁B的位置处站立的存储位置IC中。
接下来,将參考图4和图11-14描述操作杆机构50的构造。如在图4中所示,操作杆机构50被安装在座垫框架3f上。当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时,操作杆机构50旋转从图4所示倾角调节装置6之一突出的切换轴6r,从而同时地解锁倾角调节装置6、6。位于车辆的内侧上并且在图4和图11-14中示出的倾角调节装置6被夹在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1的板和构成座垫框架3f的板之间,从而将座椅靠背框架2f和座垫框架3f■彼此连接。用于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倾角调节装置6、6的切换轴6r沿着厚度方向通过倾角调节装置6延伸从而突出到座垫框架31的外側。切换臂6a被装配在从座垫框架3f突出的切换轴6r的远端部分上,从而切换臂6a和切换轴6r能够作为一个单元或者一体地旋转。切换轴6r插入穿过切换臂6a,并且保持环6t被从沿着宽度方向的外侧安装在切换轴6r上,从而禁止切换臂6a被从切换轴6r拉出。利用这种布置,切换轴6r根据切换臂6a的旋转而旋转,从而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倾角调节装置6、6。更加具体地,在被安装在倾角调节装置6、6上的弹簧部件(未示出)的偏压作用力下,切换臂6a通常被保持在其中如在图11中所示倾角调节装置6、6被设置在锁定位置中的初始位置中。当如在图12中所示操作操作杆L吋,切换臂6a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旋转切换轴6r并且将倾角调节装置6、6解锁。即,当操作杆L被操作到在图12中示意的位置时,切换臂6a旋转到其中倾角调节装置6、6被解锁的位置。在倾角调节装置6、6被解锁并且座椅靠背2向前倾斜时,倾角调节装置6、6被设置在如上所述的分别的自由区域中。相应地,即便停止操作操作杆し切换臂6a也不返回初始位置,而是被保持在臂6a已经被旋转于此的位置中(用于将倾角调节装置6、6解锁),如在图14中所示。旋转支架30被支撑在切换轴6r的突出的远端部分上,从而旋转支架30能够相对于切换轴6r旋转。旋转支架30被类似带板地形成,并且支架30的大致中央部分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切换轴6r上。旋转支架30具有从切换轴6r沿着径向方向延伸的两个端部。旋转支架30的端部之一具有接合部分32。当座椅靠背2向前倾斜时,接合部分32与一体地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f上的、形式为L形板的弹簧悬挂支架2b接合。旋转支架30的另ー个端部具有销连接部分34。连接销38被安装在销连接部分34中,从而利用类似带板地形成的传输连杆40的一端,销连接部分34能够旋转。当旋转支架30的接合部分32与弹簧悬挂支架2b接合时,传输连杆40检测到被设置在前倾位置IB中的座椅靠背2,并且向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二支架20传输检测結果。传输连杆40在另一端(在图11中的下端)处形成有沿着传输连杆40的厚度方向突出的滑动 销42。而且,沿着垂直于旋转支架30的纵向方向的方向突出的两个接合部分36在旋转支架30的接合部分32和切换轴6r之间,并且在销连接部分34和切换轴6r之间形成。在操作中,旋转支架30的接合部分36、36邻靠在被紧固到切换轴6r的限位器6bs上,从而旋转支架30的旋转角度被限制为给定的旋转角度。如在图11中所示,接合销6c被安装在切换臂6a的下端部中。接合销6c被沿切换臂6a的厚度方向插入通过切换臂6a ;并且柱形棍6e被以可旋转方式装配在接合销6c的远端部分上。接合销6c还被固定到保持环(未示出)从而防止了被从切换臂6a拉出。因此,装配在接合销6c上的辊子6e能够相对于接合销6c自由地旋转。安装在接合销6c上的辊子6e被设置成当它被操作或者转动时接收从操作杆L传递的操作作用力的功能部件或者构件。如在图4和图11-14中所示,用于如上所述地旋转切换臂6a的功能部件被安装到座垫框架3f。更加具体地,用于限制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的向前倾斜限位器3s形成在将座垫框架3f与座椅靠背框架2f连接的部分处。当座椅靠背2向前倾斜时,一体地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f上的弹簧悬挂支架2b压靠向前倾斜限位器3s,从而座椅靠背2的进ー步运动受到禁止。而且,提供安装基部或者平台的形式为平板的基板7被一体地安装到座垫框架3f。基板7被紧固到座垫框架3f。基板7在其左下端部处形成有用于悬挂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一缆线9的外部部件9b的端部的缆线悬挂部分7w。通过弯曲基板7的ー个部分形成缆线悬挂部分7w。形式为臂状板部件的第一支架10经由枢轴8而被以枢转方式连接到基板7,从而第一支架10能够围绕枢轴8旋转。枢轴8被一体地结合到基板7,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第一支架10。操作杆L的端部被一体地安装和固定到第一支架10。利用这种布置,第一支架10适于与操作杆L 一体地旋转。如在图4和图11中所示,用于推动第一支架10以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卷簧8b被悬挂在第一支架10和基板7之间。卷簧8b的一端被装配在与基板7成一体的枢轴8的头部中并且被与其接合,并且卷簧Sb的另一端被与第一支架10 接合并且被联结于此。利用这种布置,第一支架10被推动为相对于基板7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邻靠在限位器(未示出)上从而如在图11中所示操作杆L被保持在悬下位置中。如在图4和图11中所示,第一支架10在它的臂形远端部分处形成有能够推动并且操作辊子6e的操作部分11。如上所述,辊子6e被安装在切换臂6a的接合销6c上。当操作杆L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如在图12中所示,第一支架10的操作部分11挤压辊子6e,并且推动和移动与辊子6e —体的切换臂6a。結果,切换臂6a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倾角调节装置6、6解锁。而且,第一支架10形成有第一长孔15,传输连杆40的滑动销42能够在第一长孔15中滑动。如在图11中所示,上述第二支架20也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在其上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第一支架10的枢轴8上。第二支架20类似带板地形成,并且支架20的基本中间部分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枢轴8上。第二支架20在其一端处形成有传输连杆40的滑动销42能够在其中滑动的第二长孔25。第二长孔25的ー个部分被以与第一长孔15的ー个部分相同的形状形成。因此,当第一支架10的第一长孔15和第二支架20的第二长孔25并不完全地彼此交迭时,第二支架20随着第一支架10进行旋转从而当传输连杆40的滑动销42在第一和第二长孔15、25中滑动时,第一长孔15和第二长孔25彼此交迭。而且,第二支架20设置有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接合件22。利用这种布置,当第二支架2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随着第一支架10的旋转,如在图13中所示,接合件22邻靠在第一支架10的边缘部分上,从而将第二支架20的旋转角度限制为给定角度。第二支架20在另一端处形成有用于悬挂第一缆线9的内部部件9a的端部的缆线悬挂部分21。通过弯曲第二支架20的端部形成缆线悬挂部分21。利用这种布置,当操作操作杆L时,第二支架20随着第一支架10沿着第一支架10的旋转方向旋转,如在图13中所示。结果,第二支架20拉拽与其下端部接合的内部部件9a的端部,从而通过将内部部件9a从外部部件9b的端部拉出而拉动第一缆线9。如在图14中所示,当在其中第一和第二长孔15、20彼此交迭(或者彼此对准)的状态中传输连杆40的滑动销42沿着第一支架10的第一长孔15和第二支架20的第二长孔25滑动时,第二支架20与第一支架10同步地围绕枢轴8旋转,并且返回初始位置(如在图11中所示)。
如在图11中所示,第一缆线9具有其中丝状内部部件9a插入通过管状外部部件9b的双重结构。内部部件9a的一端被与第二支架20 —体地接合,并且外部部件9b的一端被与基板7 —体地接合。内部部件9a和外部部件9b的另一端被与作为如上參考图3所述用于从闩眼5s,5s脱离钩部261,271 (释放在钩部261,271和闩眼5s,5s上的锁定)的操作机构的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接合。相应地,当内部部件9a在第一缆线9的一端处被从外部部件9b向外拉动时,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操作以从锁定位置释放钩部261、271 (即,将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解锁)。如在图11中所示,当与内部部件9a的一端接合的第二支架20处于初始位置中(即,在第二支架20旋转之前)时,用于将第二支架20保持在初始位置中的保持作用力被从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经由内部部件9a施加到第二支架20,从而第二支架20被保持在如在图11中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中。·接下来,将具体地參考图5、8、9、15-18描述如上所述包括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第二滑动机构250的构造。如在图9中所示,第二滑动机构250被如此构造,使得上轨道252被沿着具有包围字母“U”的形状的横截面的下轨道251引导,从而上轨道252能够相对于下轨道251沿着纵向方向滑动。具体地,通过在几个位置处弯曲由钢制成的ー张平板,下轨道251被形成为如在图9中所示的给定横截面形状。更加具体地,下轨道251的横截面形状由类似平板成形的底部部分251u、从底部部分251u的两侧升高并且类似平板成形的右手侧部分251x1和左手侧部分251yl,和分别地从右手侧部分251x1和左手侧部分251yl的上端向内延伸并且向下悬挂的右手L形部分251x2和左手L形部分251y2组成。如在图8中所示,多个通孔251h在下轨道251的全部长度之上以相等的间隔形成在左手L形部分251y中,以沿着厚度方向延伸通过L形部分251y。在下轨道251的两个纵向区域中,通过部分地切除右手L形部分251x2的底部而形成凹部251sl、251s2。凹部251sl、251s2被形成为当保持部件262、272如在以后描述地被踢动和移动时分别地接收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的腿部262d、272d。在另一方面,通过在几个位置处弯曲由钢制成的ー张平板,上轨道252被以如在图9中所示横截面形状形成。更加具体地,如在图9中所示,上轨道252的横截面形状具有类似平板地成形并且向下笔直地延伸从而彼此相対的右手侧部分252al和左手侧部分252bl。而且,如在图8中所示,上轨道252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分别地从右手侧部分252al和左手侧部分252bl的下端向外和向上延伸的右手鳍片部分252a2和左手鳍片部分252b2。在上轨道252的两个纵向区域中,通过部分地切除右手侧部分252a形成凹部252sl、252s2。凹部252sl、252s2被形成为对应于如上所述形成在下轨道251中的凹部251sl、251s2的形状的各种形状,从而当保持部件262、272被踢动和移动时接收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的腿部262d,272d。在上轨道252的左手侧部分252bl的纵向中间部分中,三个通孔252h沿着纵向方向被以相等的间隔形成,以穿过侧部252bl沿其厚度方向延伸。通孔252h的间隔或者间距等于在下轨道251中形成的通孔251h的间隔或者间距。右手鳍片部分252a2和左手鳍片部分252b2不在上轨道252的、其中形成通孔252h的中间部分中形成。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安装在上轨道252的、其中形成通孔252h的中间部分中。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具有锁定部件253c,该锁定部件253c具有能够通过通孔252h插入的爪部。更加具体地,锁定部件253c具有三个爪部,并且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枢轴253d上从而被连接到上轨道252,如在图9中所示。锁定部件253c通常在弹簧部件(未示出)的偏压作用力下被沿着如此方向偏压,使得它的爪部通过通孔252h而被插入。相应地,当在下轨道251上滑动的上轨道252在滑动期间相对于下轨道251定位从而在上轨道252中形成的通孔252h与在下轨道251中形成的通孔251h相对准吋,如在图9中所示,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的锁定部件253c的爪部在上述偏压作用力下通过通孔252h、251h而被插入。因此,第二滑动机构250被保持在其中上轨道252的滑动运动受到禁止的滑动锁定位置中。如在图8中所示,当设置成邻近于锁定部件253c的操作臂253a被操作以摇动时,第二滑动机构250被解锁,即,被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如在图15中所示,操作臂253a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枢轴253b上从而被连接到上轨道252。操作臂253a在ー个远端处形成有用于推动锁定部件253c的推动部分253ay,并且在另ー个远端处形成有接收部分253ax。在操作中,接收部分253ax被将在以后描述的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的第二 L形连杆292推动。在弹簧部件(未示出)的偏压作用力下,操作臂253a被沿着与臂253a沿其推动锁定部件253c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偏压,从而被保持在被从锁定部件253c隔开的位置中。在另ー方面,锁定部件253c —体地形成有被在操作臂253a上形成的推动部分253ay推动的 突出板253ct。利用这种布置,当操作臂253a被操作以摇摆从而它的推动部分253ay推起锁定部件253c的突出板253ct时,锁定部件253c被解锁,即,被从锁定位置释放。而且,如在图8和图9中所示,具有基本L形横截面的限制支架254—体地形成在锁定部件253c的与在其上形成爪部的一侧相对的后表面上。限制支架254被与锁定部件253c 一体地旋转。限制支架254被设置在如在以后描述的上翻锁定装置260的保持部件262和锁定部件253c之间。在其中锁定部件253c的爪部通过通孔252h、251h而被插入的状态中,限制支架254被存储从而它的板部分基本与保持部件262平行地延伸(见图5和图8)。然而,如果锁定部件253c被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则如在图17中所示,限制支架254进入保持部件252的头部262c的旋转运动的轨迹中。因此,限制支架254被设置成限制保持部件262的旋转的功能部件。即,限制支架254用作ー种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用于限制或者禁止将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解锁的操作,直至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 (滑动锁定机构)被完全地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如在图17和图18中所示,当上轨道252和下轨道251在滑动期间相对于彼此定位从而在上轨道252中形成的凹部252sl、252s2与在下轨道251中形成的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时,如上所述地构造的第二滑动机构250允许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即,在其中凹部252sl、252s2与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的状态中,保持部件262被沿着顺时针方向推动和移动,并且保持部件272被沿着逆时针方向推动和移动,从而保持部件262、272的腿部262d、272d分别地被接收在凹部252sl、252s2和凹部251sl、251s2中。然而,当上轨道252和下轨道251相对于彼此定位从而上轨道252的凹部252sl、252s2不与下轨道251的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时,禁止了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即,当凹部252sl、252s2不与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吋,即便保持部件262、272分别地被沿着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推动和移动,腿部262d、272d也不被接收在下轨道251的凹部251sl、251s2中。相反地,腿部262d、272d邻靠在右手L形部分251x2的底部上从而旋转受到禁止。相应地,在此情形中,即便第ー缆线9被拉动,上翻锁定装置260、270也不能被解锁。在该实施例中,凹部252sl、252s2与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的位置用作本发明的“上翻位置”。在上翻位置IOOA处,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操作以推动和移动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由此将钩部261、271操作到释放位置。此外,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彼此结合地操作,以将第二滑动机构250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这些操作或者布置的系列用作本发明的“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接下来,将參考图6、7、19和20描述第一滑动机构150。第一滑动机构150的基本构造类似于第二滑动机构250的基本构造。因此与第二滑动机构250的布置相同或者类似的第一滑动机构150的布置将不予详细描述。如在图6和图7中所不,第一滑动机构150具有下轨道151和上轨道152。类似下轨道251,下轨道151具有包围字母“U”的形状的横截面,并且多个通孔151h在轨道151的全部长度之上以相等的间隔沿着厚度方向形成。下轨道151不具有类似在第二滑动机构250中设置的凹部251sl、251s2的任何凹部。上轨道152的横截面形状具有类似平板地成形并且笔直向下地悬挂从而它们的板表面彼此相対的右手侧部分152al和左手侧部分152bl。因此,上轨道152被布置成受到下轨道151引导从 而能够沿着纵向方向滑动。而且,三个通孔152h沿着纵向方向以相等间隔形成在如沿着纵向方向观察地左手侧部分152bl的中间部分中,从而延伸通过侧部152bl的厚度。上轨道152不具有类似在第二滑动机构250中设置的凹部252sl、252s2的任何凹部。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被安装在上轨道152的、在其中形成通孔152h的中间部分中。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具有锁定部件153c,其具有能够分别地通过通孔152h而被插入的三个爪部。锁定部件153c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上轨道152的枢轴(未示出)上。锁定部件153c通常在弹簧部件(未示出)的偏压作用力下被沿着将部件153c的爪部插入分别的通孔152h中的方向偏压。相应地,当上轨道152在滑动期间相对于下轨道151定位从而在上轨道152中形成的通孔152h与在下轨道151中形成的通孔151h相对准时,在上述偏压作用力下,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的锁定部件153c的爪部通过通孔152h、151h而被插入。结果,第一滑动机构150被保持在其中上轨道152的滑动运动受到禁止的滑动锁定位置中。当如在图7中所示邻近于锁定部件153c设置的操作臂153a被操作以摇动时,第一滑动机构150被解锁,即,被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如在图19和20中所示,操作臂153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上轨道152的枢轴153b上。操作臂153a具有沿着厚度方向朝车辆外侧部分地弯曲的远端部分。操作臂153a的远端部分在它的下表面侧处形成有用于推动锁定部件153c的推动部分153ay。而且,操作臂153a的远端部分在它的上表面侧处形成有接收部分153ax,其从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 (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一 L形连杆192接收推动作用力。操作臂153a通常沿着与操作臂153a推动锁定部件153c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19中的逆时针方向)在弹簧部件154的偏压作用力下被偏压,从而被保持在被从锁定部件153c隔开的位置中。同时,锁定部件153e —体地设置有突出板153ct,其被在操作臂153a上形成的推动部分153ay推动(见图7)。利用这种布置,当操作臂153a被操作以摇动时,突出板153ct被推动部分153ay向下推动,从而锁定部件153c被解锁(即,爪部从上轨道152脱离),如在图20中所示。接下来,将參考图8、10、15-18描述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具体构造。虽然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被沿着相反的纵向方向定向,但是它们具有相同的基本构造。相应地,将仅仅描述在图8中的右手侧上示意的被安装于车辆前侧上的上翻锁定装置260的具体构造。除了列出它的构件和部分,将不具体地描述被安装在车辆后侧上的上翻锁定装置270。被安装在车辆前侧上的上翻锁定装置260位于图15-18中的左手侧上。上翻锁定装置260具有由钢板形成的钩部261、保持部件262,和在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之间安装并且与它们接合的拉伸弹簧263。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被置入上轨道252的右手侧部分252al和左手侧部分252bl之间。钩部261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上轨道252的枢轴261a上,并且保持部件262也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上轨道252的枢轴262a上。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通常在安装于钩部 261和保持部件262之间的拉伸弹簧263的偏压作用力下被沿着用于被朝向彼此拉动的方向偏压。拉伸弹簧263在其一端处与钩部261的头部261c接合,并且在另一端处与保持部件262的头部262c接合。钩部261形成有从它的周边的一个部分突出的接合凸部261b。在另一方面,保持部件262形成有接合凹部262b作为在保持部件262的周边的一个部分中形成的凹部。接合凸部261b和接合凹部262b在上述偏压作用力下被朝向彼此拉动,从而被彼此接合,使得它们的凸形和凹形轮廓彼此匹配。因此,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被保持在其中这些部件261、262阻止彼此旋转的锁定位置中。如在图17和图18中所示,当保持部件262的头部262c远离钩部261的头部261c地旋转,并且接合凸部261b和接合凹部262b从彼此脱离时,在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上的锁定被释放。如在这些图中所示,钩部261具有被布置成接收相应的闩眼5s的开口,且接收部分261d形成在钩部261的开口的下壁上。当座椅本体I朝向地板F向下倾斜时,闩眼5s邻靠在接收部分261d上,并且向下推动接收部分261d。在接收部分261d被如此向下推动时,闩眼5s进入钩部261的开口中,并且钩部261被沿着逆时针方向推动和旋转从而接合凸部261b与保持部件262的接合凹部262b形成接合,由此将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设置在锁定位置中。当钩部261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在开口的上壁上形成的挤压部分261e靠近从而位于闩眼5s后面。结果,闩眼5s被与钩部261接合,并且被保持在其中禁止闩眼5s被从钩部261拉出的状态中。另一个上翻锁定装置270具有与如上所述的上翻锁定装置260基本相同的构造。即,上翻锁定装置270包括钩部271、保持部件272,和拉伸弹簧273。钩部271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枢轴271a上,并且具有接合凸部271b、头部271c、接收部分271d,和挤压部分271e。保持部件272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枢轴272a上,并且具有接合凹部272b、头部272c,和腿部 272d。接下来,将参考图10和图15-18描述作为操作机构之一的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构造。图10概略地示意在如在图2中所示的操作杆机构50、第一滑动机构150、第二滑动机构250、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等之间传送的缆线的布置,但是座椅本体I的构造未被示意。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能够操作用于将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解锁。即,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被安装在上述支撑机构5的支撑板5t上,并且具有第一旋转部件281、第二旋转部件282,和将第一和第二旋转部件281、282连接的连杆283,如在图10和图15中所示。当第一缆线9被拉动时,第一旋转部件281和第二旋转部件282利用连杆283彼此结合地旋转。然后,被设置在第二滑动机构250中的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被第一旋转部件281和第二旋转部件282分别地踢动和移动。结果,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被同时地解锁。如在图17和图18中所示,当在第二滑动机构250的上轨道252中形成的凹部252sl、252s2与在下轨道251中形成的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时(当第二滑动机构250被设置在上翻位置100A中时),通过拉动第一缆线9引起的、对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解锁操作能够得以执行。然而,如果上轨道252的滑动改变在凹部252sl、252s2和凹部251sl、251s2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凹部252sl、252s2不与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如在图15、16中所示,则即便拉动第一缆线9,也不能对上翻锁定装置260、270执行解锁操作。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旋转部件281由彼此分开地形成的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组成,并且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经由枢轴281c而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支撑机构5的支撑板5t上。枢轴281c被一体地结合到第一操作部分281a,并且被连接到第一推动部分281b从而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这个部分281b。利用这种布置,第一推动部分281b能够沿着与第一操作部分281a的旋转方向相同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自由地旋转。第一操作部分281a形成有限位器281au,用于在第一操作部分281a的旋转中间禁止第一操作部分281a相对于第一推动部分281b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限位器281au形成为三角形形状以沿着垂直于其纵向方向的方向从第一操作部件281a的一个部分突出。在另一方面,限位器281bu在限位器281bu能够与第一操作部分281a的限位器281au接合的位置处,通过将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一个部分沿其厚度方向弯曲而形成。因此,第一操作部分281a的旋转受到邻靠彼此的限位器281au、281bu限制。第一操作部分281还具有通过其厚度形成的长孔281ah。第一缆线9的内部部件9a的端部被与长孔281ah接合。在这方面,第一缆线9的外部部件9b的端部被与在支撑板5t上一体地形成的缆线悬挂部分5tb接合。利用这种布置,当内部部件9a被向上拉动时,第一操作部分281a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卷簧281d被设置在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之间,以推动第一操作部分281a相对于第一推动部分281b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卷簧281d的一端被装配在与第一操作部分281a成一体的枢轴281c的头部中并且被与其接合,并且另一端被与形成在第一推动部分281b上的弹簧接合部分281bm接合且被附接于此。利用这种布置,被推动以相对于第一推动部分281b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第一操作部分281a被保持在其中限位器281au邻靠在限位器281bu上的旋转位置中。在这个状态中,在卷簧281d的偏压作用力下,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能够作为一个单元或者彼此一体地旋转。第一推动部分281b类似带板地形成,并且被支撑在枢轴281c上的基本中间部分处。弹簧接合部分281bn形成在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端部(在车辆前侧上)中。拉伸弹簧281e在其一端处与弹簧接合部分281bn接合,并且在另一端处与在支撑板5t上一体地形成的弹簧接合部分5td接合。利用如此设置的拉伸弹簧281e,第一推动部分281b被推动以沿 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第一推动部分281b具有第一接合件281bp和第二接合件281br,它们通过沿着厚度方向弯曲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多个部分而在车辆前侧上的端部中形成。当第一缆线9被拉起并且第一推动部分281b连同第一操作部分281a—起地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在图16-18中所示,第一接合件281bp和第二接合件281br用于踢动和移动上翻锁定装置260的保持部件262的头部262c,从而旋转保持部件262。在这方面,被设置在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之间的卷簧281d的弹簧作用力被设为比被设置在上翻锁定装置260的钩部261和保持部件262之间的拉伸弹簧263的弹簧作用力和被与第一推动部分281b接合的拉伸弹簧281e的弹簧作用力更强。相应地,在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被保持在能够一体地旋转的状态中时,它们能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保持部件262。第一推动部分281b在车辆后侧上的端部处形成有从端部延伸的挤压部分281b。挤压部分281bs适于被与接 合销292b接合,该接合销292b被设置在如沿着车辆纵向方向观察地定位在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后侧的第二 L形连杆292上。挤压部分281bs用于与第二 L形连杆292的接合销294b接合从而踢动和移动第二 L形连杆292以使其旋转。更加具体地,当拉动第一缆线9并且第一推动部分281b沿着逆时针方向连同第一操作部分281a—起地旋转时,如在图16中所示,挤压部分281bs与第二 L形连杆292的接合销294b接合。在这方面,被设置在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之间的卷簧281d的弹簧作用力被设为比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二 L形连杆292的拉伸弹簧293的弹簧作用力更强。相应地,当如上所述第一推动部分281b连同第一操作部分281a —起地旋转时,第二 L形连杆292能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不像第一旋转部件281,第二旋转部件292具有如在图15中所示被一体地形成为基本L形状的第二操作部分282a和第二推动部分282b。第二旋转部件282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支撑板5t的枢轴282c上。与支撑板5t —体地形成的限位器5tg被设置在第二推动部分282b的上侧(在图15中)上。利用如此设置的限位器5tg,第二旋转部件282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当这个部分282b邻靠在限位器5tg上时,第二推动部分282b被设置在初始位置中。接合销292bg被安装在第二推动部分282b的端部上。当拉动第一缆线9并且第二推动部分282b与第二操作部分282a作为一个单元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接合销282bg用于踢动和移动上翻锁定装置270的保持部件272的头部272c,从而旋转头部272c。连杆283被设置在第二操作部分282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之间,以连接这些部分282a、281b。更加具体地,连杆283的左侧端部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枢轴283a上,并且它的右侧端部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将被连接到第二操作部分282a的枢轴283b上。如在图16-18中所示,当拉动第一缆线9并且旋转第一操作部分281a时,连杆283操作以沿着倾斜的向下方向拉动作为与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接头的枢轴283a,并且将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运动作为用于沿着倾斜向上方向拉起作为与第二操作部分282a的接头的枢轴283b的运动传递到第二操作部分282a。然后,第二旋转部件282沿着顺时针方向围绕枢轴282c旋转。以此方式,第一缆线9的操作作用力被有效率地从第一操作部分281a传递到第二操作部分282a。接下来,将参考图15-18描述作为操作机构之一的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的构造。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能够操作用于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如在图15中所示,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包括第二 L形连杆292、拉伸弹簧293、振荡支架294、拉伸弹簧295、第二缆线291,和第三缆线296。第二 L形连杆292具有被一体地形成为基本L形状的第一臂部分292a和第二臂部分292b。第二 L形连杆292经由位于在第一臂部分292a和第二臂部分292b之间的接头处的枢轴292d而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支撑板5t上。第二 L形连杆292具有通过在图15中向上延伸的第一臂部分292a的远端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形成的长孔292ah。第二缆线291的内部部件291a的端部和第三缆线296的内部部件296a的端部在长孔292ah中接合。而且,第二 L形连杆292具有在图15中向右延伸的第二臂部分292b的远端部分处形成的推动部分292c。推动部分292c适于推动如上所述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的操作臂253a的接收部分253ax。第二 L形连杆292的拉伸弹簧293被悬挂或者接合在于第二臂部分292b的中间部分中形成的弹簧接合部分292k和在支撑板5t上形成的接合部分5te之间。与支撑板5t —体地形成的限位器5tf被设置在第二臂部分292b的上侧(在图15中)上。利用如此设置的限位器5tf,第二 L形连杆292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当第二臂部分292b在限位器5tf上邻靠时,第二臂部分292b被设置在初始位置中。利用这种布置,第二 L形连杆292通常地被推动以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在拉动第二缆线291和第三缆线296之前被保持在其中连杆292的旋转受到限位器5tf限制或者禁止的初始位置中。上述振荡支架294被设置在第二 L形连杆292的第一臂部分292a的长孔292ah和枢轴292d之间。如在图16中所示,振荡支架294用于通过与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旋转部件281接合而旋转第二 L形连杆292。振荡支架294类似带板地形成。振荡 支架294的一端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在第一臂部分292a的中间部分上形成的枢轴292f上。而且,沿着厚度方向突出的接合销294b被设置在振荡支架294的另一端(远端)处。接合销294b适于被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旋转部件281的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挤压部分281bs挤压。振荡支架294形成有限位器294a,其禁止支架294相对于第二 L形连杆292的第一臂部分292a沿着顺时针方向在中途旋转。通过沿着垂直于支架294的纵向方向的方向凸出振荡支架294的一个部分,限位器294a被以三角形形状形成。在另一方面,第一臂部分292a具有在第一臂部分292a与振荡支架294的限位器294a接合的位置处的限位器292g,其通过沿着厚度方向弯曲臂部分292a的一个部分而形成。因此,当这些限位器294a、292g在彼此之上邻靠时,禁止了振荡支架294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如此禁止旋转时,当被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挤压部分281bs挤压时,第二 L形连杆292经由接合销294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更加具体地,当拉动第一缆线9时,(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推动部分281b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挤压部分281bs从销284b下面挤压接合销284b。然后,第二 L形连杆292经由振荡支架294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第二 L形连杆292的第二臂部分292b的推动部分292c推动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的操作臂253a的接收部分253ax,由此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第一推动部分281b (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挤压部分281bs的旋转轨迹处于具有在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枢轴281c处的中心的弧上。振荡支架294的接合销294b的旋转轨迹处于具有在第二 L形连杆292的枢轴292d处的中心的弧上。而且,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枢轴281c被沿着车辆纵向方向从第二 L形连杆292的枢轴292d隔开。因此,在第一推动部分281b在给定的旋转范围内时时,接合销294b被挤压部分281bs挤压。一旦第一推动部分281b超过该旋转范围,它便摆脱接合销294b,并且沿着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从而接合销294b和挤压部分28Ibs被彼此分离。结果,接合销294b停止被挤压部分281bs挤压。然后,在第二 L形连杆292的拉伸弹簧293的偏压作用力下,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带回滑动锁定位置中。在另一方面,如果第一缆线9被释放,并且(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推动部分281b在拉伸弹簧281e的偏压作用力下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一推动部分281b邻靠在接合销294b的上端面上。在这方面,振荡支架294的旋转仅仅沿着顺时针方向受到限制。因此,当被第一推动部分281b挤压时,振荡支架294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接合销294b缩退。结果,第一推动部分281b返回初始位置(图15的位置)。拉伸弹簧295被悬挂或者接合于振荡支架294的中间部分中形成的弹簧接合部分294c和第二 L形连杆292的第二臂部分292b的中间部分中形成的弹簧接合部分292e之间,并且利用拉伸弹簧295,振荡支架294通常地被推动为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第一推动部分281b返回初始位置(图15的位置)之后,振荡支架294也返回初始位置。第二缆线291具有双重结构,其具有丝状内部部件291a和插入有内部部件291a的管状外部部件291b。在图15中示意的内部部件291a的一个端部被与第二 L形连杆292的长孔292ah接合,并且外部部件291b的一个端部被与在支撑机构5的支撑板5t上一体地形成的缆线接合部分5ta接合。第二缆线291在另一端处被与第一 L形连杆192连接。当第二 L形连杆292在被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旋转部件281操作时旋转时,·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同时,第二缆线291被拉动,并且操作作用力被传递到第一 L形连杆192,从而第一 L形连杆192旋转,从而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第三缆线296具有双重结构,其具有丝状内部部件296a和插入有内部部件296a的管状外部部件296b。在图15中示意的内部部件296a的一个端部被与第二 L形连杆292的长孔292ah接合,并且外部部件296b的一个端部被与在支撑机构5的支撑板5t上一体地形成的缆线接合部分5tc接合。第三缆线296在另一端处被与滑动杆S1、S2连接。当第三缆线296被从滑动杆S1、S2拉动时,第二 L形连杆292单独地或者独立地旋转,从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同时,第二缆线291被拉动,并且操作作用力被传递到第一 L形连杆192,从而第一 L形连杆192旋转,从而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接下来,将参考图19、20描述作为操作机构之一的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的构造。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能够操作用于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如在图19、20中所示,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190包括第一 L形连杆192和基板194。基板194被布置成支撑第一 L形连杆192,并且被固定到座垫框架3f。基板194在它的下端处形成有缆线接合部分194b,第二缆线291的外部部件291b的端部与该缆线接合部分194b接合。如在图19中所示,第一 L形连杆192具有被一体地形成为基本L形状的第一臂部分192a和第二臂部分192b。第一 L形连杆192经由枢轴192e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基板194上。沿着厚度方向突出的接合销192c被设置于在图19中向上延伸的第一臂部分192a的远端部分上。接合销192c适于推动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的操作臂153a的接收部分153ax。而且,第二缆线291的内部部件291a的端部与之接合的缆线接合部分192d形成在图19中向右延伸的第二臂部分192b的端部上。第二缆线291被从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的第二 L形连杆292传送。在图19中示意的内部部件291a的端部被与第一 L形连杆192的第二臂部分192b的缆线接合部分192d接合,并且外部部件291b的端部被与如上所述基板194的缆线接合部分194a接合。用于偏压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的第二 L形连杆292的拉伸弹簧293的偏压作用力通常地被施加到第一 L形连杆192。因此,第一 L形连杆192通常地被沿着逆时针方向偏压,并且被保持在如在图19中所示的初始位置中。因此,接合销192c被保持在其中销192c并不邻靠在操作臂153a的接收部分153ax上的位置中。在另一方面,如果根据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的操作来拉动第二缆线291,则用于拉动第二缆线291的作用力被传递到第一 L形连杆192,并且第一 L形连杆192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接合销192c推动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的操作臂153a的接收部分153ax,从而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接下来,将描述根据这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使用方法。如在图I中所示,当座椅本体I在用于就座的正常使用中时,座椅本体I的座垫3被保持在一种状态中,其中支撑机构5的闩眼5s被与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钩部261、271接合并且防止了被从钩部261、271拉出。座椅靠背2处于其中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3站立的站立位置IA中。为了将座椅本体I远离地板F地升高并且将其设置在其中座椅本体I站立从而邻近于车辆壁B定位的存储位置IC中,在座椅本体I上设置的杆操作机构50的操作杆L被向后拉动。更加具体地,操作杆L被从图11所示初始位置移动到图12所示位置。结果,切换臂6a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倾角调节装置6、6被解锁,从而座椅靠背2的倾斜角度停止被固定,并且座椅靠背2被设置在前倾位置IB中。 如在图13中所示,旋转支架30的接合部分32与座椅靠背2的弹簧悬挂支架2b接合,由此座椅靠背2的前倾位置IB得以检测。然后,传输连杆40向上移动,从而第二支架2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结果,第一缆线9被拉动。如果第一缆线9被拉动,则在支撑机构5的支撑板5t上设置的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的第一操作部分281a从图15所示初始位置旋转到图16所示位置。然后,在被设置在第一操作部分281a和第一推动部分281b之间的卷簧281d的偏压作用力下,第一推动部分281b连同第一操作部分281a —起地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挤压部分281bs与第二 L形连杆292的接合销294b接合,从而第二 L形连杆292从图15所示初始位置旋转到图16所示位置。然后,第二 L形连杆292的第二臂部分292b的推动部分292c推动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的操作臂253a的接收部分253ax,从而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同时,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被从滑动锁定位置释放。而且,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第一接合件281bp踢动并且移动上翻锁定装置260的保持部件262的头部262c从而旋转保持部件262。然而,当沿着下轨道251滑动的上轨道252相对于下轨道251定位从而上轨道252的凹部252sl、252s2不与下轨道251的凹部251sl、251s2对准时,上翻锁定装置260、270的保持部件262、272的腿部262d、272d不被接收在下轨道251的凹部251sl、251s2中,而是邻靠在右手L形部分251x2的底部上,从而禁止了保持部件262、272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因此,在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被保持在锁定位置中时,座椅本体I被设置在可滑动状态中。然后,使得座椅本体I滑动到上翻位置100A(见图I )。S卩,座椅本体I被移动到在第二滑动机构250的上轨道252中形成的凹部252sl、252s2与在下轨道251中形成的凹部251sl、251s2相对准的上翻位置100A。如果座椅本体I到达上翻位置100A,则腿部262d、272d能够被接收在下轨道251的凹部251sl、251s2中,并且保持部件262、272沿着释放方向旋转。结果,第一推动部分281b进一步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第一推动部分281b摆脱接合销294b,并且进一步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接合销294b和挤压部分281bs被彼此分离。结果,接合销294b停止被挤压部分281bs挤压。然后,在第二 L形连杆292的拉伸弹簧293的偏压作用力下,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带回滑动锁定位置中。同时,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被带入滑动锁定位置中。此时,第一推动部分281b的第二接合件281br踢动并且移动上翻锁定装置260的保持部件262的头部262c。而且,被在经由连杆283与第一推动部分281b相结合地操作的第二旋转部件282的第二推动部分282b上设置的接合销282bg踢动并且移动上翻锁定装置270的保持部件272的头部272c。结果,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被同时地解锁,即,被从锁定位置释放。即,上翻位置检测单元进行操作。限制支架254被设置在保持部件262和锁定部件253c之间。限制支架254进入保持部件252的头部262c的旋转轨迹中,从而限制(禁止)保持部件262的旋转,直至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被完全地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其中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的锁定部件253c的爪部通过通孔252h、251h而被插入。因此,限制机构被设置用于限制(禁止)用于从锁定位置释放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从而座椅本体I能够被从第二滑动机构250分离)的操作,直至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 (滑 动锁定机构)被完全地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在上翻锁定装置260、270处于允许座椅本体I被从第二滑动机构250分离的位置中时,座椅本体I利用旋转铰接机构4的卷簧4s (偏压装置)上翻。而且,当座椅本体I远尚地板F地升起时,支撑板5t与座椅本体I的运动相结合地被从车身传送的拉拽部件(未示出)诸如丝拉动,并且支撑板5t被折叠到座垫3的底部3b中并且被存储在存储凹部3d中。因此,座椅本体I被设置在其中它被存储在车辆壁B中的存储位置IC中。因此,这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包括上翻位置检测单元,其在座椅本体I能够利用滑动机构100滑动的可滑动范围内检测座椅本体I的预定上翻位置100A。因此,座椅本体I能够在上翻位置100A处定位而不要求视觉检查,并且上翻位置检测单元能够容易地确定座椅本体I处于上翻位置100A中。而且,基于上翻位置检测单元对于上翻位置100A的检测,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释放(分离)位置,因此确保改进的操作容易性和效率。而且,这个实施例的操作机构被布置成彼此结合地操作上翻锁定装置260、270(联接/分离切换机构)与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 (滑动锁定机构)这两者。操作机构由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80、第一滑动锁定装置操作装置190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290组成。如果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座椅本体I的上翻位置100A,则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从锁定位置释放以允许座椅本体I被从第二滑动机构250分离。同时,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 (滑动锁定机构)被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因此,当到达上翻位置100A时,座椅本体I自动地上翻。以上示意的操作机构280、190、290彼此结合地操作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 (滑动锁定机构),从而位于上翻位置100A处的座椅本体I能够自动地上翻。利用这种布置,不需要通过使用者的两个或者更多的操纵来操作滑动机构100和用于上翻座椅本体I并且将其存储到位的机构,因此确保进一步改进的操作容易性和效率。这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还包括检测座椅本体I处于前倾位置IB中的操作杆机构50 (前倾位置检测单元)。操作杆机构50 (前倾位置检测单元)基于被设置在前倾位置IB中的座椅靠背2的检测开始操作机构280、190、290的操作。因此,通过用于向前倾斜座椅靠背2的单一操作,一系列的动作或者操作,包括朝向车室的内壁上翻座椅本体I并且将座椅本体I存储到位,被自动地执行,因此确保进一步改进的操作容易性和效率。而且,限制机构被设置在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 (滑动锁定机构),和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之间。限制机构用于限制或者禁止用于从锁定位置释放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以允许座椅本体I被从第二滑动机构250分离)的操作,直至第一滑动锁定装置153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253(滑动锁定机构)被完全地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如果在位于上翻位置100A处的座椅本体I并不处于滑动锁定状态中时(即,在允许座椅本体I滑动)时,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从锁定位置释放并且座椅本体I上翻,则座椅本体I可能难以在上翻位置100A处被再次与第二滑动机构250联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限制机构限制上翻锁定装置260、270 (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滑动机构100的操作,从而座椅本体I被以改进的可靠性存储。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不限于这个实施例,而是本发明可以被以各种其它形式体现。在所示意的实施例中,操作杆机构50被布置成基于座椅靠背2的前倾位置IB的检测而开始操作机构280、190、290的操作。然而,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可以不包括用于检测座椅靠背2的前倾位置IB的装置。即,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可以仅仅包括用于当操作杆机构被操作时通过上翻锁定装置操作机构和第二滑动锁定装置操作机构的协调操作而不将座椅本体的座椅靠背设置在前倾位置中来检测第二滑动机构在此处被设置在滑动锁定位置中的上翻位置的装置。在此情形中,当座椅本体位于上翻位置处时,将需要用于将座椅靠背设置在前倾位置中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本体(1),所述座椅本体包括座垫(3)和座椅靠背(2),并且所述座椅本体具有站立位置(1A)和前倾位置(1B),在所述站立位置中,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垫站立起来,而在所述前倾位置中,所述座椅靠背被向前倾斜,所述座椅本体适于当所述座椅本体处于所述前倾位置中时被朝向车室的侧壁上翻并且被存储;和 滑动机构(100),所述滑动机构被设置在车身构成部件上,并且在所述滑动机构上安装所述座椅本体,使得所述座椅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构成部件滑动, 其中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机构(150)和第二滑动机构(250),所述第一滑动机构(150)和所述第二滑动机构(250)位于所述座椅本体的相对侧上,并且被彼此平行地安装,以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当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二滑动机构 在所述车室中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机构的内侧; 所述第一滑动机构设置有旋转铰接机构(4),所述旋转铰接机构包括偏压部件(4s),所述偏压部件使得所述座椅本体朝向所述车室的侧壁上翻; 所述第二滑动机构设置有联接/分离切换机构(260、270),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选择性地置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第二滑动机构和所述座椅本体彼此联接,在所述解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滑动机构和所述座椅本体被允许彼此分离,所述座椅本体适于当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处于所述解锁位置中时被所述偏压部件上翻;并且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上翻位置检测单元(250、280、290),所述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在所述座椅本体能够在所述滑动机构上滑动的可滑动范围内的所述座椅本体的预定上翻位置,当所述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预定上翻位置时,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被切换到所述解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滑动机构中的每一个滑动机构均包括下轨道和上轨道,所述下轨道被设置在所述车身构成部件上,并且所述座椅本体被安装在所述上轨道上,所述下轨道和所述上轨道被以可滑动的方式彼此接合,所述第一滑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滑动机构中的每一个滑动机构均包括滑动锁定机构(153、253),所述滑动锁定机构被置于所述下轨道和所述上轨道之间,并且能够操作以将所述下轨道和所述上轨道锁定在其滑动方向上的期望位置处,以用于使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彼此相对定位;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操作机构(190、280、290),所述操作机构彼此协作地操作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所述滑动锁定机构; 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包括被置于所述第二滑动机构的上轨道和所述座椅本体的下部之间的钩部和闩眼,所述钩部和所述闩眼适于彼此接合以便将所述第二滑动机构与所述座椅本体联接,且适于彼此脱离以便使所述第二滑动机构从所述座椅本体分离;并且当所述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座椅本体的上翻位置时,与用于将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置于所述解锁位置中的所述操作机构的操作相协作,所述操作机构操作以将所述滑动锁定机构置于用于锁定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锁定位置中,使得位于所述上翻位置处的所述座椅本体自动地上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进一步包括 前倾位置检测单元(50),所述前倾位置检测单元检测所述座椅本体处于所述前倾位置中,其中 当所述前倾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座椅本体处于所述前倾位置中时,所述操作机构开始操作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和所述滑动锁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滑动机构包括限制机构(254),当所述操作机构彼此协作地操作所述滑动锁定机构和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时,所述限制机构禁止将所述联接/分离切换机构置于所述解锁位置中,直至所述滑动锁定机构被完全置于所述滑动锁定位置中为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在车辆座椅中,被设置在车室的侧壁侧上的第一滑动机构(150)设置有具有朝向所述侧壁上翻座椅本体(1)的偏压部件(4s)的铰接机构(4),并且被设置在车室的内侧上的第二滑动机构(250)设置有用于锁定或解锁被彼此联接的第二滑动机构(250)和座椅本体(1)的联接/分离切换机构(260、270)。当联接/分离切换机构(260、270)处于解锁位置中时,座椅本体(1)被偏压部件(4s)上翻。上翻位置检测单元被设置用于检测在座椅本体(1)的可滑动范围内的座椅本体(1)的预定上翻位置,并且当上翻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上翻位置时,联接/分离切换机构(260、270)被切换到解锁位置。
文档编号B60N2/30GK102951046SQ201210285468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1日
发明者早川佳邦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