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3539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3-244239号描述了一种车辆座椅,其构造成减轻就坐乘员的两个肩胛骨的区域上的压迫感,并且将座椅面装配到肩胛骨之间的后背的区域处,同时适应就坐乘员之间在体型和坐姿上的差异。该文件中所描述的车辆座椅包括如下的第一平板垫:其使用比座椅靠背垫(模制垫)的材料软的材料形成,设置在座椅靠背垫的前面的座椅宽度方向中间部处。
[0003]而且,使用比座椅靠背垫的材料软的材料形成的第二平板垫设置在第一平板垫的两个座椅宽度方向侧部处(在支撑两个肩胛骨的部分处)。第一平板垫比第二平板垫进一步朝向座椅前侧突出,从而使得就坐乘员的两个肩胛骨处的压迫感能够减轻,并且使得座椅面能够装配到肩胛骨之间的后背的区域,而同时适应就坐乘员之间在体型和坐姿上的差升。
[0004]然而,尽管从减轻就坐乘员的两个肩胛骨的区域上的压迫感,并且将座椅面装配到肩胛骨之间的后背的区域处而同时适应就坐乘员之间在体型和坐姿上的差异的角度来看,JP-A第2013-244239号中所描述的技术是有用的,但从提高在侧向力G出现时相对于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倾斜的就坐乘员的保持性能这方面来讲,仍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0005]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标是获得一种能够提高在横向G力出现时相对于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倾斜的就坐乘员的保持性能的车辆座椅。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其形成支撑就坐乘员的后背的座椅靠背的框架;以及座椅靠背垫,其附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并且所述座椅靠背垫包括:一对左右侧支撑部,其分别布置在所述座椅靠背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主部,其布置在所述一对左右侧支撑部之间,以及柔软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主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座椅前侧端部处,比所述主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中间部软,并且倾斜成使得所述柔软倾斜部的座椅前侧面布置成随着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更靠座椅前侧。
[0007]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中,当乘员倚靠着座椅靠背使得该乘员的后背挤压所述座椅靠背时,从该乘员输入的载荷通过座椅靠背垫传递到座椅靠背框架。该乘员的后背因此由座椅靠背支撑。在乘员倚靠着座椅靠背的状态下,座椅靠背垫的侧支撑部、主部和柔软倾斜部变形。
[0008]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中,所述柔软倾斜部的座椅前侧面,即所述柔软倾斜部的在所述就坐乘员的那侧上的面,随着朝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朝向座椅前侧倾斜。因此,当由于所述就坐乘员朝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斜而导致所述柔软倾斜部变形以便朝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向外伸展时,在所述柔软倾斜部的乘员侧的面中,张力快速上升(所述柔软倾斜部的在乘员侧的面被快速拉紧)。这因此使得所述就坐乘员能够从所述柔软倾斜部快速获得反作用力,因此使得能够提高在横向G力出现时相对于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倾斜的所述就坐乘员的保持性能。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座椅是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垫由覆盖材料覆盖;并且所述覆盖材料的在覆盖所述柔软倾斜部的部位处的表面的摩擦系数设定成高于所述覆盖材料的在覆盖所述主部的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中间部的部位处的表面的摩擦系数。
[0010]在第二方案的车辆座椅中,如上所述设定所述覆盖材料的摩擦系数使得能够进一步提高在横向G力出现时相对于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倾斜的所述就坐乘员的保持性能。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座椅是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垫形成有在所述侧支撑部和所述主部之间的朝向所述座椅前侧开口的第一凹槽,并且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主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朝向所述座椅前侧开口并且比所述第一凹槽更靠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所述柔软倾斜部接合至所述主部的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部位处的座椅前侧端面。
[0012]在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座椅中,所述主部的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部位处的所述座椅前侧端面构成所述柔软倾斜部的接合面,从而使得所述柔软倾斜部容易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定位。
[0013]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展现了如下的良好的有益效果:使得能够提高在横向G力出现时相对于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倾斜的所述就坐乘员的保持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将基于后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0015]图1为图示出沿着图2中的线1-1截取的座椅靠背的横截面的俯视剖视图;
[0016]图2为图示出车辆座椅和就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侧视图;
[0017]图3为图示出在座椅靠背的左侧上的放大的端部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0018]图4为图示出根据第一修改实例的座椅靠背的、对应于图3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0019]图5为图示出根据第二修改实例的座椅靠背的、对应于图3的放大俯视剖视图;以及
[0020]图6为图示出根据第三修改实例的座椅靠背的、对应于图3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至图3,针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进行阐述。在后面的阐释中,提到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表示从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角度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在每个附图中,视情况而定,箭头“前”(FR)表示前方向,箭头“上”(UP)表示向上方向,箭头“右”(RH)表示右方向,并且箭头“左”(LH)表示左方向。箭头“右”(RH)和箭头“左”(LH)对应于座椅宽度方向。
[0022]如图2中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被使用为驾驶座椅或前部乘员座椅。该车辆座椅10包括支撑乘员P的臀部和大腿的坐垫12、支撑乘员P的后背的座椅靠背14以及支撑乘员P的头部的头枕16。
[0023]座椅靠背14可倾倒地附接至坐垫12的后端部,并且如图1中所示,座椅靠背14通过将由覆盖材料18覆盖的座椅靠背垫20附接至座椅靠背框架22而构造。
[0024]构造座椅靠背14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2包括一对侧框架24和未在附图中不出的上框架,一对侧框架24在座椅靠背14的内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处并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上框架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所述一对侧框架24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在座椅的俯视图中,侧框架24大致形成有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U形横截面。座椅靠背弹簧26横跨左右侧框架24之间。
[0025]座椅靠背垫20包括座椅靠背垫主体28和柔软倾斜部30,座椅靠背垫主体28通过将诸如聚氨酯树脂的发泡树脂材料注入特定模具中并且在该模具内部发泡而形成,柔软倾斜部30由聚氨酯泡沫板形成并且接合至座椅靠背垫主体28。
[0026]座椅靠背垫主体28包括一对左右侧支撑部32和主部34,该对左右侧支撑部32分别布置在座椅靠背垫主体28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主部34布置在该对左右侧支撑部32之间。侧支撑部32形成为相对于主部34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因此抑制坐在车辆座椅10中的乘员P的座椅宽度方向移动。如图3中所示,朝向座椅前侧开口的第一凹槽36形成在侧支撑部32和主部34之间的边界处。而且,朝向座椅前侧开口的第二凹槽38形成在主部34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上,比第一凹槽36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主部34的在相应的第一凹槽36和第二凹槽38之间的部位处的座椅前侧端面构成柔软倾斜部接合面34A,后面描述的柔软倾斜部30接合至柔软倾斜部接合面34A。
[0027]柔软倾斜部30使用比座椅靠背垫主体28的材料软的材料形成,并且在俯视剖视图中,柔软倾斜部30形成有大致三角形横截面。柔软倾斜部30的座椅后侧端面构成接合面30A,接合面30A使用粘合剂或类似物接合至座椅靠背垫主体28的柔软倾斜部接合面34A。而且,柔软倾斜部30的座椅前侧端面,即柔软倾斜部30的在乘员P侧的端面,构成倾斜面30B,倾斜面30B随着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朝向座椅前侧倾斜。在柔软倾斜部30与座椅靠背垫主体28的接合状态下,柔软倾斜部30比主部34的座椅宽度方向中间部34B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