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241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具有为了在乘坐者因来自后方的冲 击(所谓"后冲击")而相对于车辆座椅向后移动时保护乘坐者的头部而使头枕 向前方移动的功能。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车辆座椅,经由可动装置将头枕可前后移动地安装在座椅 靠背框架上,在该可动装置上安装有后冲击检测体,若乘坐者因后冲击而向后 移动,则后冲击检测体经由可动装置而使头枕向前方移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17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公知的例子中,由于M31轴将后冲击检测体安装在可动装置的杆上, 因此,在后冲击检测体向后方移动时,后冲击检测体的转动中心为双重中心, 不能有效地将后冲击检测体的移动能量传递至头枕上。
另外,传递效率低是指有能量损失,这种情况下会担心产生不理想的声音。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后冲击检测体的向后移动 能量传递至头枕的 座椅。


图1为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ffi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军立体图。 图3为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视图。 图4为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5为显示下部杆与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
图6为下部杆与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下部杆与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为下部杆与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侧视图。
图10为下部杆与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部分的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为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
图12为具有柔性辅助板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为柔性辅助板与缓冲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设有缓冲支承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5为图14的侧视图。
图16为设有缓冲支承机构的实施例的侦舰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禾,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 座椅1具有座底部9, 轴支承在座底部9上的座椅靠背2和头枕6 。该座椅靠背2具有座椅靠背框架3 , 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氨基甲酸乙酯等缓冲材料4,缓冲材料4由罩5包裹。 座椅靠背框架3具有一对侧框架17、连结侧框架17上部的上部框架14和连结 侧框架17下部的下部框架18,并且,座椅靠背框架3实质上呈四边框形状。
,头枕6具有一对支柱8,支柱8上下调节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横向延长 的可动部件10上的支柱保持件11上。可动部件10位于上部框架14的前侧。 将托架24, 24固定在上部框架14的两侧,M31轴16将上部杆15固定在各个 托架24, 24上。可动部件10的左右两侧固定在上部杆15的上部臂22上,若 上部杆15如图3所示逆时针转动,则可动部件10实质上向前移动,因此,使 头枕6向前方移动。
mi:部杆15的下部臂23向前侧下方延伸并ffiil销21连结在连结杆20 的上部。下部臂23比上部臂22短,若连结杆20向下方移动,则可动部件10 比连结杆20的向下移动更大程度地向前方移动。通过上部弹簧12向图3中的 顺时针方向对上部杆15施力。
在由四边框形座椅靠背框架3包围的内部设有后冲击检测体25。后冲击检 测体25用于检测后冲击时乘坐者的向后移动。后冲击检测体25具有中央板25A 和安装在中央板25A两侧的连结臂33 。通皿结轴27使连结臂33的顶端连结 在由杆轴28固定在M侧框架17上的下部杆26上。,连结杆20的下部通
5过销29与下部杆26相连。fflil下部弹簧13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对下部杆26 施力。
若后冲击检测体25因乘坐者的向后移动而向后方移动,则下部杆26克服下 部弹簧13的弹力而在图3中逆时针转动,连结杆20向下方移动,上部杆15克 月让部弹簧12的弹力而逆时针转动,可动部件10实质上向前方移动,因此, 头枕6向前移动。il31该头枕6的向前移动,旨詢多良好地保护乘坐者的头部。
在上述结构中,,下部杆26的上部M杆轴28安装在侧框架17上,通 腿结轴27将后冲击检测体25固定在下部杆26的下部,M;销29,将连结杆 20的下部安装在杆轴28与连结轴27之间,因此,下部杆26旨詢多以连结轴27 作为力点,以杆轴28为支点,以销29为作用点,根据杠杆原理,使后冲击检 测体25向后移动。
在本发明中,在后冲击检测体25向后方移动时,后冲击检测体25和下部杆 26的相对角度不会变化。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后冲击检测体25与下部杆 26都被固定在连结轴27上,两者以杆轴28为中心一体转动。M这种结构, 旨^多更有效地将后冲击检测体25的向后移动转换为下部杆26的转动移动,从 而能有效地使头枕6向前方移动。另外,由于运动能量的转换效率良好,因此, 能够抑制不希望的噪音的产生。
假如,若将后冲击检测体25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连结轴27上,则后冲击检测 体25在向后方移动时能够以连结轴27和杆轴28两点为中心转动。这样,会导 致由后冲击检测体25的向后移动使下部杆26育g够转动的比率低下,g卩,会降 低将后冲击检测体25的向后移动转换为下部杆26的转动位移的效率。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多根连结轴27固定连结了连结臂33和下部杆 26。若通过多根连结轴27固定连结臂33和下部杆26,则结构简单。在图7的 实施例中,没有采用连结轴27,而^E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结臂33和下部 杆26。因此,能够M^、部件数量。在图8, 9的实施例中,在下部杆26上设有 至少2个将连结臂33保持为既定角度的的止动件34。止动件34A限制后冲击 检测体25顺时针旋转方向的移动,止动件34B限制后冲击检测体25的逆时针 旋转方向的移动。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在后冲击检测体25上的止动件34C与形 皿下部杆26上的止动件34D的卡合,限制后冲击检测体25以连结轴27为中心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移动。通^S种结构,若后冲击检测体25向后移动,则
止动件34C和止动件34D卡合,后冲击检测体25和下部杆26实质上一体地以 杆轴28为中心转动。
,下部杆26从杆轴28向前侧下方延伸,其角度为大约45度。另外,上 述销29与连结臂33的顶端均位于杆轴28的前侧下方。因此,将后冲击检测体 25的向后移动转换为连结杆20的向上移动的下部杆26仅仅育滩以杆轴28为中 心转动,这样能够减小后冲击检测体25、下部杆26与连结杆20的动作空间, 另外,能够防止这些部件与缓冲材料4或侧框架17等部件的干涉。
另外,由于通常以随着向下方而位于前侧的方式使下部杆26倾斜,因此, 在从后方受到碰撞的后冲击时,下部杆26以杆轴28为中心向后转动。
由于上述下部杆26以及Jd悉上部杆15与上述侧框架17并行设置,上述后 冲击检测体25设置在左右侧框架17, 17之间,因此,减少了对座椅靠背2的 缓冲材料4设计上的制约,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乘坐感觉。
如图11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3的内侧设有柔性缓冲板31。板31最好 由聚丙烯树)3誇合淑对脂形成,并且,其实质上呈四边形的单一板状。板31安 装在蛇形弹簧或模绕形线弹簧等座椅弹簧32上。座椅弹簧32至少具有实质上 沿横向延伸的上部和下部座椅弹簧32入32B。jffi椅弹簧32的两端与侧框架17, 17连结。座椅靠背2的缓冲材料4位于缓冲板31的前侧并由缓冲板31弹性支 承。
以往的座椅靠背的缓冲件没有夹带有缓冲板,而是直接ffl51多个座椅弹簧支 承。在这种以往的缓冲件中,若在缓冲件上局部施加强载荷,则座椅弹簧并不 会向后移动,而是上下移动,缓冲fl^嵌入相邻的2根弹簧之间,从而会担心 产生乘坐者的不理想的局部后部移动。
i^缓冲板31育辦很好地克月gJl述问题。若,缓冲板31经由JlM缓冲材 料4承魏自乘坐者的通常载荷,贝ij其一边产生适度的齊性变形, 一边克月瞇 椅弹簧32的弹力而在既定范围内向后移动。板31以整体,受经由缓冲材料4 而承受的正常载荷。换句话说,板31以较宽面积的"面"将座椅弹簧32的弹力 传递至缓冲材料4。因此,与仅仅由座椅弹簧32支承缓冲材料4的以往结构相 比,肯^多对乘坐者提供更好的乘坐感觉。
J^后冲击检测体25设置在缓冲板31的大iCh下方向的中间的后方,若缓冲板31因乘坐者的向后移动而向后移动,则后冲击1t测体25会被缓冲板31推 动而向后移动。这样,若后冲击检测体25构成为检测缓冲板31的向后移动, 则即4顿坐者向后方的压力局部作用于缓冲板31,后冲击检测体25仍能稳定地 检测乘坐者的向后移动。另外,在后部冲击时,根据统计,缓冲板31的大iLt 下方向中间部分会移动至最后方。因此,最好将后冲击检测体25设置在缓冲板 31的大至lh下方向中间部分的后方。另外,由于座椅座椅靠背2的前后宽度随 着向上而变窄,因此,将后冲击检测体25设置在缓冲板31的上侧的后方是不 理想的。
这样,若缓冲板31设置在后冲击检测体25与缓冲材料4之间,贝脂^)多期望 提高乘坐时的舒适性以及提高后冲击的检测性能。
在J^缓冲板31与缓冲材料4之间设有柔性辅助板40 (参见图12)。辅助 板40最好由聚丙烯树月旨等合成才对脂形成,并呈小于缓冲板31的单一四边形板 状。辅助板40以ilil乘坐者的操作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向前方推出缓冲材 料4,并调节对乘坐者的缓冲压。
如图13所示,在上述辅助板40的上部设有多个钩42,使钩42与形成在缓 冲板31上的卡合孔44卡合。在柔性缓冲板31的中央位置处设有管卡止部65, 用于卡止钢丝绳56的外管62的管端63。在辅助板40的下部设有稍向后侧突出 的下部突出部55,在下部突出部55上形成有卡合槽58。使下部突出部55从设 置在缓冲板31下部的下部开口 60向缓冲板31的后方突出,使钢丝绳56的内 部绳57的绳头61与下部突出部55的卡合槽58卡合。
若牵引上述钢丝绳56的内部绳57,则内部绳57的绳头61使辅助板40的下 部突出部55向上方移动,辅助板40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向前方推出缓 冲材料4,从而调节对乘坐者的缓冲压。上述下部突出部55与下部开口 60具有 大致相同的左右宽度,在下部突出部55上下移动时,由下部开口部60的内壁 导引下部突出部55的两侧。
另外,若縮短柔性辅助板40的上缘与下缘之间的距离,贝ij辅助板40的上下 方向中间部分会大大向前侧伸出,从而会增强向 压乘坐者的压力,相反, 若加长柔性辅助板40的上缘与下缘之间的间隔,贝職够缓慢地调节柔性辅助板 40向前方的突出量。
图14 16显示了代替图11所示的柔性缓冲板31而设置缓冲支承装置70的
8实施例。支承装置70与缓冲板31—样,设置在座椅座椅靠背3的内侧空间中。
Jl^缓冲支承装置70具有柔性框架73 。柔性,框架73具有一对柔性纵向 框架71、支承在纵向框架71上的多个柔性横向框架72。柔性框架73弹力地支 承缓冲材料4。 一对纵向框架71的上部由上部横向连结框架74连结, 一对纵向 框架71的下部由下部横向连结框架79连结。
Jl^缓冲支承装置70具有由金属杆等形成的导弓l框架75。导弓|框架75位于 ± 性框架73的后方。导引框架75具有一对纵向杆76,柔性框架73的上部 横向连结框架74可上下运动自如地被支承在纵向杆76上。经由螺旋弹簧 76B,76B,将,导弓雁架75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拉右侧框架17, 17上。
ttt下部横向连结杆77连结,纵向杆76的下部。在纵向杆76的下部形 成弯曲部78。弯曲部78与柔性框架73的下部横向连结框架79抵接从耐艮制下 部横向框架79的向上运动。
在i^性框架73的上部横向连结框架74的左右任意一侧连结钢丝绳80 的外部管81的端部,钢丝绳80的内部绳82的顶端连结在臂83的一端上。将 弹簧84的下端卡止在臂83的另一端上,弹簧84的上端卡止在上部横向连结框 架74上。
若牵弓l钢丝绳80的内部绳82,则柔性框架73的上部横向连结框架74与下 部横向连结框架79的间隔变窄,柔性框架73以向前突出的方式弯曲,向前推 出缓冲材料4,从而调节对乘坐者的缓冲压。相反,若放松钢丝绳80的内部绳 82,贝诉,弹簧84的弹力以及柔性框架73的弹性,柔性框架73的柔性横向连 结框架74与下部横向连结框架79的间隔变宽,从而对缓冲材料4的压力变弱。
若使上述后冲击检测体25的中央板25A位于比下部横向连结框架79稍靠上 方,贝iJ離多提高柔性框架73的保持性能,并且,育,可靠地检测后冲击,是理 想的。
另外,在乘坐者没有坐在车辆座椅1上时(在向后的压力没有作用于缓冲材 料4上时),使后冲击检测体25位于导弓雁架75后方的既定位置处,若乘坐者 坐在,座椅l上,则柔性框架73以及导引框架75向后移动,最好以与后冲 击检测体25正好抵接的方式设定导弓l框架75 。
在图14 图16中,将上部杆15固定在上述可动部件10的左右两端。■ 轴89将上部臂86轴支承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托架88上,同样,轴92将下部臂90轴支承在托架88上。通过轴93使连结杆20的上部与下部臂 90连结。ffi31下部轴91,使上部杆15的下部与下部臂90连结。上部杆15的 中间部由轴87连结在上部臂86上。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后冲击检测体25与下部杆26—体转动,下部 杆26与后冲击检测体25的安装部分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因此,在防止噪音 产生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将施加在后冲击检测体25上的后冲击能量传魅头枕 6。
能够容易地将后冲击检测体25固定在下部杆26上。另外,育^l多容易、可靠 地将后冲击检测体25固定在下部杆26上。
后冲击检测体25易于安装至座椅靠背框架3上,ilil止动件34能够提高后 冲击育糧的传递效率。
由于通过止动件34A固定后冲击检测体25的连结臂33绕连结轴27的转动, 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装配,另外,由于通耻动件34B育的多停止后冲击检测 体25向斜后上方的移动,因此,肖g够提高后冲击能量传递效率。
能够提供一种座椅靠背2, fflia性缓冲板31,既具有良好缓冲性,同时又 能M后冲击检测体25实现冲击时对乘坐者头部的主动支承(主动式头枕)。
在形成既具有良好缓冲性又具有主动式头枕机构的座椅靠背2的同时,还能 调节乘坐者身体的支承弹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乘坐感觉。
由于通过缓冲支承装置70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性以及调节乘坐者身体的支 承弹力,并且,后冲击检测体25不会向后方(上方)转动,因此,肖,避免后 冲击检测体25与缓冲支承装置70的干涉,从而防止产生噪音,同时,倉滩提 高后冲击的能量传递效率。
10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中空的四边形框形状,通过上部杆能够前后移动地将头枕安装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该上部杆通过连结杆与设置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下部杆连结,在下部杆上安装有后冲击检测体的左右的连结臂,若乘坐者因惯性而向后移动,则后冲击检测体经由下部杆以及连结杆使上述上部杆动作并使头枕向前移动而支承乘坐者的头部,上述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臂以保持既定角度的方式以固定状态安装在下部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座椅,其特征在于,战连结臂通腿结轴 安装在下部杆上,该连结轴分别固定连结臂与下部杆二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糊座椅,其特征在于,,连结臂下ilil多根 连结轴以固定状态安装在下部杆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糊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战下部杆上设有将 连结臂保持为既定角度的止动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4^座椅,其特征在于,fflM3I结轴将战连结 臂以在大致平行状态下位于下部杆的侧面的方式安装,在上述连结臂的下侧侧 缘下方的下部杆上设置构成止动件的一部分的第1止动件,在连结臂的上侧侧 缘上方的下部杆上设置构成止动件的一部分的第2止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 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 座椅靠背框架的中空的四边形框架内,经由座椅弹簧而相对于上述座椅靠背框 架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有一张与后冲击检测体分体的支承乘坐者背部的板>1 性缓冲板,将上述后冲击检测体设置在该柔性缓冲板的后方,将上述下部杆设 置 性缓冲板的左右两侧。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 座椅,其特征在于,在J^性缓冲板的表 面侧,相对于该柔性缓冲板前后地设置一块具有弹性的板状柔性辅助板,该柔 性辅助板通过使其上部侧与下部侧之间的间隔产生宽窄变化而前后移动,从而 调节乘坐者身体的支承弹力。
8.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 后冲击检测体的前侧位置的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中空的四边形框架内,设有与 该后冲击检测体分体的缓冲支承装置,该缓冲支承,在左右一对柔性纵向框架上以上下地隔开既定间隔的方式排列设有多个向侧面突出的柔性横向框架72 而形成柔性框架,该柔性框架借助合 脂而弹性变形并沿上下方向伸縮,能 够调节向前方推压缓冲材料的程度。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座椅,通过上部杆能够前后移动地将头枕安装在四边形框状座椅靠背框架上,该上部杆通过连结杆与设置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下部杆相连,在下部杆上安装后冲击检测体的左右的连结臂,通过后冲击检测体的向后移动,借助下部杆、连结杆以及上部杆使头枕向前移动,上述后冲击检测体的连结臂以保持既定角度的方式以固定状态安装在下部杆上。
文档编号B60N2/42GK101557961SQ20068005548
公开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9日
发明者永山昌树, 高安亘 申请人: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