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7918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ー种汽车车窗,特别是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作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之一 的今天,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汽车厂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カ已经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这个领域。然而,由于成本和汽车空间布置等因素,车窗遮阳设计很容易被汽车厂家所忽略。在高档车上,手动的遮阳帘被引入,但此举不但影响到车辆的美观,而且遮阳的程度有限。有的汽车则在侧门的车窗使用茶色等深色玻璃,虽然可以阻挡一定紫外线,但是会影响视线,而且因为其不可调节,无法满足用户的感官要求。如果用自动调节的变色玻璃,因为使用的是液晶板做车窗,成本较高,且要持续消耗电能,日积月累也会成为ー笔庞大的支出。针对以上问题,人们不断地探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专利车窗透光度的调整方法及装置公开号CN101654058A,使车窗透光度可调,且相对于传统的遮阳装置成本低、耗能少。技术方案一种车窗透光度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车窗由偏振玻璃制成,车窗为中空,在车窗内部设置有可旋转的圆形偏振玻璃,通过控制圆形偏振玻璃的旋转角度,调节车窗的透光度。上述专利通过引入光学设备取代原有的遮阳帘设计,结合物理原理,来实现车窗从完全透明到完全遮光的变化过程。尽管如此,该偏振玻璃不容易维护,一旦损坏难以维修,且更换成本高,且调整装置结构复杂,不利于安装和拆卸。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车窗和光线强度调整装置的连接关系更加有利于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窗体,所述的窗体内设有玻璃,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外偏振器和内偏振器,所述的外偏振器与窗体固连且位于玻璃的外侧,所述的内偏振器转动连接在窗体上,车门内侧和内偏振器之间设有能够驱动内偏振器相对于玻璃转动的驱动机构。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原来的车窗玻璃的基础上装配两层光线偏振器,其中外偏振器会起到让ー种特定波相的光通过的租用,当普通多相光线接触到外偏振器时,只有一种光的波相从这张偏振器通过,因此,在玻璃种传播的光线波相为单波相;当内偏振器跟外偏振器处在同一个相位时,光线能直接通过进入到车厢内,当转动驱动机构时,使内偏振器和外偏振器处于完全相背的相位,所有光线将被放射,实现完全遮阳的目的;本装置设在玻璃外,方便安装和拆卸。[0008]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拨片、拉绳和卷绳器,所述的拨片与窗体滑动连接,所述的卷绳器固定在车门内侧,所述的拉绳的两端分别和拨片、卷绳器相固连,所述的拨片和内偏振器相连且当该拨片相对窗体滑动时能够带动内偏振器相对于玻璃转动。当卷绳器转动时,可以带动拉绳活动,拉绳又带动拨片滑动,拨片再带动内偏振器转动,随着内偏振器的转动,射入车窗的光线强度也随之变动,这样的驱动机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方便实用。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中,所述的窗体内侧具有滑槽,所述的拨片设置在滑槽内且能沿滑槽滑动,所述的拉绳也穿 设在滑槽内,所述的拉绳的内端与滑槽内的拨片固连,该拉绳的外端延伸至滑槽外与卷绳器相连接。滑槽可以限制拉绳和拨片在滑槽内滑动,这样不仅外表美观,而且使滑槽和拉绳的滑动井然有序、省力顺畅,不容易出现卡死、损坏等现象。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中,所述的拨片的数量有若干个且均串联在拉绳上。若干个拨片使得拉绳上的カ得以分配,让单个拨片上的力不至于太大而易造成损坏,拨片均匀分布更容易设置它们控制内偏振器。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拨片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拨片不至于拨片数量太多而造成摩擦カ过大而导致操作费劲,也不至于拨片数量太少而造成单个拨片受カ过大而容易损坏。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中,所述的卷绳器固连在窗体或车门内板上。这样便于乘员或驾驶员的操作。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中,所述的内偏振器和玻璃之间的转动角度<90°。设置该转动范围,使内偏振器在保证车窗满足从完全透明到完全遮光的变化前提下,不至于过量而难以刚好实现完全透明或完全遮光的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把偏振器设于玻璃外,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维护容易、维修成本较低;驱动机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

图I是本装置装配在车门上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A视图。图中,I、车门内板;2、窗体;3、玻璃;4、外偏振器;5、内偏振器;6、拨片;7、拉绳;
8、卷绳器;9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图2所示,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I和窗体2,窗体2内设有玻璃3,本装置包括外偏振器4和内偏振器5,外偏振器4与窗体2固连且位于玻璃3的外側,内偏振器5转动连接在窗体2上,车门内侧和内偏振器5之间设有能够驱动内偏振器5相对于玻璃3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拨片6、拉绳7和卷绳器8,拨片6与窗体2滑动连接,卷绳器8固定在车门内侧的车门内板I或车窗上。拉绳7的两端分别和拨片6、卷绳器8相固连,拨片6和内偏振器5相连且当该拨片6相对窗体2滑动时能够带动内偏振器5相对于玻璃3转动,其中卷绳器8可以是自动也可以是手动的转动装置,当卷绳器8转动时,可以带动拉绳7活动,拉绳7又带动拨片6滑动,拨片6再带动内偏振器5转动,随着内偏振器5的转动,射入车窗的光线强度也随之变动,这样的驱动机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方便实用。窗体2内侧具有滑槽9,拨片6设置在滑槽9内且能沿滑槽9滑动,拉绳7也穿设在滑槽9内,拉绳7的内端与滑槽9内的拨片6固连,该拉绳7的外端延伸至滑槽9外与卷绳器8相连接。滑槽9可以限制拉绳7和拨片6在滑槽9内滑动,这样不仅外表美观,而且使滑槽9和拉绳7的滑动井然有序、省力顺畅,不容易出现卡死、损坏等现象。拨片6的数量为四个且均串联在拉绳7上。四个拨片6不至于拨片6数量太多而造成摩擦カ过大而导致操作费劲,也不至于拨片6数量太少而造成单个拨片6受カ过大而 容易损坏,拨片6均匀分布更容易设置它们控制内偏振器5。内偏振器5和玻璃3之间的转动角度< 90°。设置该转动范围,使内偏振器5在保证车窗满足从完全透明到完全遮光的变化前提下,不至于过量而难以刚好实现完全透明或完全遮光的状态。在原来的车窗玻璃3的基础上装配两层光线偏振器,其中外偏振器4会起到让ー种特定波相的光通过的租用,当普通多相光线接触到外偏振器4吋,只有一种光的波相从这张偏振器通过,因此,在玻璃3种传播的光线波相为单波相;当内偏振器5跟外偏振器4处在同一个相位时,光线能直接通过进入到车厢内,当转动驱动机构时,使内偏振器5和外偏振器4处于完全相背的相位,所有光线将被放射,实现完全遮阳的目的;本装置设在玻璃3夕卜,方便安装和拆卸。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I)和窗体(2),所述的窗体(2)内设有玻璃(3),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外偏振器(4)和内偏振器(5),所述的外偏振器(4)与窗体(2)固连且位于玻璃(3)的外侧,所述的内偏振器(5)转动连接在窗体(2)上,车门内侧和内偏振器(5)之间设有能够驱动内偏振器(5)相对于玻璃(3)转动的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拨片出)、拉绳(7)和卷绳器(8),所述的拨片(6)与窗体(2)滑动连接,所述的卷绳器⑶固定在车门内侧,所述的拉绳⑵的两端分别和拨片(6)、卷绳器⑶相固连,所述的拨片(6)和内偏振器(5)相连且当该拨片(6)相对窗体(2)滑动时能够带动内偏振器(5)相对于玻璃(3)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窗体⑵内侧具有滑槽(9),所述的拨片(6)设置在滑槽(9)内且能沿滑槽(9)滑动,所述的拉绳(7)也穿设在滑槽(9)内,所述的拉绳(7)的内端与滑槽(9)内的拨片(6)固连,该拉绳(7)的外端延伸至滑槽(9)外与卷绳器(8)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片出)的数量有若干个且均串联在拉绳(7)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拨片(6)的数量为四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卷绳器⑶固连在窗体⑵或车门内板⑴上。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ー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偏振器(5)和玻璃(3)之间的转动角度彡9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安装拆卸困难等技术问题。本汽车车窗的光线强度调整装置,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窗体,窗体内设有玻璃,本装置包括外偏振器和内偏振器,外偏振器与窗体固连且位于玻璃的外侧,内偏振器转动连接在窗体上,车门内侧和内偏振器之间设有能够驱动内偏振器相对于玻璃转动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具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J3/06GK202480834SQ20122006776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潘之杰, 赵福全, 门永新, 陈兆轩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