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及设有该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807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及设有该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空气导流设备和使用该种设备的运雏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运雏车通常使用棉帘及保温板維持车厢内温度。当外界温度(TC时,车厢内温度可达到10°c -16°c,满载与发鸡完毕时温差在15°C左右。但在北方冬季很低的外界环境温度下,车厢内温度仍然较低,容易导致雏鸡扎堆聚拢、感冒着凉、拉稀下痢,影响雏鸡质量。为提高车厢内温度,有的方式是在运雏车上设置加热装置,通过热交換在车厢内的一端或一角对车厢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然后通过在该处设置风机,将热空气吹入车厢内其他地方来实现提高车厢内温度的目的,这种加热方式的缺陷是车厢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存在局部温度过高局部温度过低的现象,不利于雏鸡的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及设有该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以使热空气顺利抵达车厢内的各处,保证车厢内各处
的温度基本一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运雏车内风道系统,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进ロ设置在热空气源处,出ロ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出风ロ处。作为优选方案,可以在热空气源处设置ー个匀压区,在所述风道内设置导流管,将各个导流管的进风ロ接在所述匀压区上。将所述导流管的出风ロ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出风ロ处。所述导流管的出风ロ与所述风道的出风ロ可以不连接,降低结构的复杂性。所述导流管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不同的导流管的出口可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不同的出风ロ处。。所述风道的横截面优选为矩形,所述出风ロ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或者所述出风ロ分别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以及所述风道的后端。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ロ优选沿着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导流管与所述风道的出风ロ——对应。所述运雏车内风道系统还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吹风ロ朝向所述风道的前端进风ロ或者连接所述风道的前端进风ロ,所述导流管的进ロ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前端,朝向所述风机的吹风ロ处。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ロ在其分布方向上可以为等间隔分布,也可以是不等间隔分布,所述不等间隔分布方式为在靠近风机一端的出风ロ间隔大,在远离风机一端的出风ロ间隔小。一种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内风道系统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所述风道优选自运雏车车厢的里端向外端延伸铺设于所述车厢内的底面上。所述风道的外部上表面可设有防滑花纹,所述出风口的孔径可为2-4cm。一种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内风道系统采用前述两种设有风机的所述运雏车内风道系统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风道自运雏车车厢的里端向外端延伸铺设于所述车厢内的底面上,所述风道的外部上表面设有防滑花纹,所述出风口的孔径为2-4cm,所述风机和风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且一一对应,当为多个时,各个所述风机和风道的组合横向并排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相邻两个所述风道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风道系统不仅可使车厢内的温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外界温度为0°C时,车厢内温度可达20°C以上,还可将车厢内前后部温差缩小到4°C左右,使车厢内温度分布更为均匀,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较好的雏鸡质量,还可相应加大排风量,增加雏鸡运载量,冬季雏鸡运载量可达23000只,相比原有的运雏车,每车可多运雏鸡1000只,运载率可提闻4. 55%左右。由于在风道内设置导流管,可以将热空气直接送至出风口,减少中间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结合出风口的具体位置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车厢内各处温度的均衡性,还便于人为控制达到特定的加热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运雏车的一个实施例的车厢部分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运雏车的一个实施例的车厢部分左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运雏车的一个实施例的车厢部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雏车内风道系统,设有风道6,所述风道内设有导流管8,所述导流管的进口设置在热空气源处,出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出风口 7处。所述出风口可以有多个,相应地,所述导流管的数量也为多个,不同的导流管的出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不同的出风口处。每个所述出风口优选各自对应一根所述导流管。所述对应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不连接,而仅仅保证可使热空气从风机处传送到风道的出风口处即可。在风道内设置所述导流管,可以将热空气直接送至出风口,减少中间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而各个出风口所连接的导流管各自独立,有利于人为控制达到特定的加热效果,根据车厢I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出风口数量和位置,可以大幅度提高车厢内各处温度的均衡性。所述风道的横截面优选为矩形,其外形可以是中空的长方体状,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或者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以及所述风道的后端。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后者,风道后端的壁上的出风口可将风道中导流管之外的热空气排出。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口优选沿着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分布,每侧优选为8-10个。且全部与所述导流管一一对应。所述运雏车内风道系统还设有风机3,所述风机的吹风ロ 9朝向所述风道的前端进风ロ或者连接所述风道的前端进风ロ,所述导流管的进ロ端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前端。导流管由风机的吹风ロ通向风道左、右侧壁上的出风ロ,将热空气均匀地送入车厢内。每台所述风机的外侧还可以设有风机罩2,起保护及导流作用。所述风机罩上的敞ロ(即出风ロ)位于所述风机的吹风ロー侧,可将热风送入风道内。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ロ在其分布方向上可以为等间隔分布,也可以是不等间隔分布。由于热空气更集中于风机的吹风ロ处,因此优选采用不等间隔分布,所述不等间隔分布方式为在靠近风机一端的出风ロ间隔大,在远离风机一端的出风ロ间隔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内风道系统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 所述风道优选自运雏车车厢的里端向外端延伸铺设于所述车厢内的底面上。即风道的长度方向对应所述车厢的前后方向。所述风道的外部上表面可设有防滑花紋,以不因风道的设置影响雏鸡的搬运。所述出风ロ的孔径可为2-4cm,其中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ロ的孔径优选为2cm,位于后端的壁上的出风ロ的孔径优选为3cm。所述风机和风道的数量为ー个或多个,且一一对应,当为多个时,各个所述风机和风道的组合横向并排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相邻两个所述风道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所述风机并排设置在所述车厢的里端,所述风机的吹风ロ朝向车厢的外端,即风机把热空气从车厢的一端吹向所述车厢的内部,位于各所述风机的吹风ロ处的所述循环水管路之间优选为串联关系。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的循环水管路结构比较简单,且风机的布置位置比较灵活,因此容易将车厢内温度維持在一个均匀且较高的水平上。所述运雏车上还设有带水泵的循环水管路和热燃机,与所述风机和风道组成暖风系统,所述循环水管路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热燃机的加热腔室内,另有一部分的所述循环水管路位于所述风机的吹风ロ处。利用热燃机通过燃油产热的方式对循环水管路中的循环水进行加热,循环水又将热量传递给空气,然后热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被吹入风道,经过导流管从风道的出风ロ达到车厢内部各处。利用风道的导流作用,相比仅依靠风机的动力,更容易将热空气均匀地吹入车厢内,使热量容易抵达车厢的后部(指靠近车厢门的外端部分),使车厢内部前后温差由15°C縮小到4°C左右。位于所述热燃机的加热腔室内的所述循环水管路的管通常是一段或若干段独立的为金属管,热燃机上固定有管接头,用以连接所述金属管和进出热燃机的管,使二者相连通。位于所述风机的吹风ロ处的所述循环水管路的管优选为铜质管,以利于管路内部的循环水的热量向外散发。所述循环水管路的其他部分管优选为橡胶管,既节省成本,又便于走管。位于所述风机的吹风ロ处的所述循环水管路优选为多根并联设置的铜管管组,且每根铜管4的直径小于所述橡胶管的管径。这种设计的有效散热面积更大,因而可提高对空气的加热效率。所述风机的吹风ロ处可设有散热片5,优选包裹在所述铜管的外面,所述散热片和铜管均位于相应风机罩内。所述散热片优选为ー组致密的铝片(如图1中标记5指示的多条竖线),贯穿于相应风机所对应的所述铜管之间。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运雏车的相关结构采用如下配置或参数车厢I的大小可因车辆型号不同而异,本实施例中车厢的长、宽、高分别为6.4m、2. 2m和2.0m。所述风道与车厢内部空间等长或比该空间的长度略小,优选尺寸为长630cm,宽 56cm,高 5cm。风机的数量为3台,每台风机的参数为电压24V,功率60W,风量1800m3/h。散热片长30cm,宽 6. 5cm。每台风机对应的所述铜管的数量优选为15根,管长30cm,管径Icm左右。所述热燃机为柴油式热燃机,功率可达170w。热燃机的使用条件是外界温度10°C以下,车厢内部温度18°C以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运雏车,当外界温度为0°C时,车厢内温度可达20°C以上。满载与发鸡完毕时温差可控制在4°C内。冬季雏鸡运载量可达23000只,相比原有的运雏车,每车可多运雏鸡1000只,运载率可提高4. 55%左右。所述暖风系统结构简单、布置灵活,效率高,操作简便,加热和保温效果好。
权利要求1.一种运雏车内风道系统,设有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进口设置在热空气源处,出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的数量为多个,不同的导流管的出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不同的出风口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或者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以及所述风道的后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口沿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导流管与所述风道侧壁上的出风口一一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吹风口朝向所述风道的前端进风口或者连接所述风道的前端进风口,所述导流管的进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前端,朝向所述风机的吹风口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口在其分布方向上为等间隔分布或不等间隔分布,所述不等间隔分布方式为在靠近风机一端的出风口间隔大,在远离风机一端的出风口间隔小。
7.一种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特征在于其内风道系统采用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种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自运雏车车厢的里端向外端延伸铺设于所述车厢内的底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外部上表面设有防滑花纹,所述出风口的孔径为2-4cm。
10.一种设有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特征在于其内风道系统采用如权利要求5或6中任意一种所述的运雏车内风道系统,所述风道自运雏车车厢的里端向外端延伸铺设于所述车厢内的底面上,所述风道的外部上表面设有防滑花纹,所述出风口的孔径为2-4cm,所述风机和风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且一一对应,当为多个时,各个所述风机和风道的组合横向并排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相邻两个所述风道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雏车内风道系统及设有该内风道系统的运雏车,其风道内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进口设置在热空气源处,出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所述导流管的数量为多个,不同的导流管的出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不同的出风口处,所述风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或者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以及所述风道的后端,位于左、右侧壁上的出风口沿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导流管与所述风道的出风口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提高车厢内的温度,还可大幅度提高车厢内各处温度的均衡性,并便于人为控制达到其他特定的加热效果,有利于保证雏鸡质量,增加雏鸡运载量。
文档编号B60H1/24GK202879315SQ20122015341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2日
发明者刘维岩, 闫明, 周航天 申请人: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