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617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包括立体结构、刚性板和主框架。立体结构可以同时实现自支撑减震组件的减震功能和装饰功能,并且其被依次支撑在刚性板、主框架上。主框架是车辆内部部分的框架部分,其将力量传输到车辆内部部分上并且将自支撑减震组件连接至车辆内部部分。
【专利说明】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该车辆内部部分具有作为主减震元件的立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很经常的发现在车辆内部具有几个包括减震装置的部分以改进乘车人的舒适度。
[0003]所述车辆内部部分被乘车人用作支撑元件,例如,支撑乘车人手臂的车门装饰板的扶手。
[0004]出于这个原因,这种部分通常具有作为其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减震元件,例如泡沫塑料元件或类似的元件。
[0005]另一方面,所述车辆内部部分除了包括支撑来自正常使用和其连接所需的力的支撑元件以外,由于车辆内部的乘车人可以看到,它们需要具有提供良好外观的装饰元件。
[0006]因此,这些车辆内部部分具有三个主功能,支撑力功能、减震功能和装饰功能。
[0007]通常,那些车辆内部部分的结构包括不同元件以满足上述的每个功能,S卩,作为支撑力元件的元件,作为减震元件的第二元件和作为装饰元件的第三元件。
[0008]如此,除了车辆内部部分的结构的复杂性和制造昂贵以外,其重量上也有不好的影响。
[0009]另一方面,通常具有减震功能的所述车辆内部部分具有沿着整个车辆内部部分的均匀硬度,因为所述车辆内部部分不允许局部控制基于这种车辆内部部分所需功能的硬度。例如,不应该以相同方式表现其中手肘被支撑的扶手区域和前臂被支撑的扶手区域。
[0010]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自支撑减震元件,更轻并且允许以局部方式控制减震兀件的硬度。
[0011]具有减震功能的车辆内部部分包括由支撑元件、减震元件和装饰元件形成的层压板。
[0012]那些结构由于形成其的元件数量和这种结构的制造工艺而复杂和昂贵。
[0013]另一方面,这种结构是重的,由于其包含的元件的数量和重量。
[0014]除此之外,已知的结构不允许以局部方式控制减震元件的硬度。
[0015]美国专利US2005200161和US2006200960公开了根据以上所述的车辆内部部分。

【发明内容】

[0016]鉴于以上所述,这个发明涉及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包括:
主框架,
支撑在主框架上的刚性板,
支撑在刚性板上的立体结构,
其中立体结构包括:
靠在刚性板上的背部针织层, 形状针织层,
具有间隔纱的芯层,其将背部针织层连接至形状针织层,
如此,所有这些层密接在一起成为单独的元件,
立体结构包括两个不同的减震区,其由相应的变化区域限定和划界出,该变化区域临近于二者,其中所述变化区域的厚度小于这样的两个不同的减震区的厚度,
立体结构具有第一连接方式,以在外围将立体结构连接至主框架和/或刚性板,
形状针织层被拉紧以将芯层压紧刚性板,在这种方式下自支撑减震组件的外部形状是给定的,
在外围以第一个连接方法的方式连接至主框架和/或刚性板的形状针织层的边缘,卷曲刚性板的外围边缘,
背部针织层具有第二连接方法以将背部针织层固定于具有刚性板的背部。
[0017]由于本发明的结构,比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车辆内部减震部分使用更少的元件而集成超过一个功能成为可能。以这种方式立体结构同时作用为减震元件和装饰元件。
[0018]这个最终的功能意味着比现有技术中的基于泡沫塑料和内层套的已知结构更轻和更便宜的结构,并且这也意味着自支撑减震组件的安装简单化。
[0019]另一方面,控制立体结构的硬度成为可能,该立体结构形成为自支撑减震组件的部分,或者通过以局部方式显示形状针织层、芯层、背部针织层或它们之中任一个的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本说明书附有一组图解了最佳实施例的附图,其决不意在限制本发明。
[0021]图1示出了车辆内部部分是门板的车辆内部配件的全视图。
[0022]图2示出了根据具有减震扶手的车门装饰板的截面AA的图解视图。
[0023]图3示出了根据截面AA的减震扶手的细节图解视图,所述减震扶手具有由立体结构、刚性板和主框架形成的结构以及由形成立体结构一部分的不同层组成的框架,特别是,形成立体结构顶端的形状针织层,形成立体结构底部的背部针织层和将背部针织层连接至形状针织层的由间隔纱形成的芯层,以这种方式,所述三个层针织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单独的元件。
[0024]图4示出了沿着截面AA所得的减震扶手的细节图解视图,该截面AA可以在立体结构中获得,该立体结构被分成由相应的变化区限定和划界的不同的减震区,所述相应的变化区接近这些变化区的厚度小于减震区的厚度的区域。
[0025]图5示出了立体结构的一部分的几个图解视图,其可以来自形成立体结构的一部分的形状针织层、芯层和背部针织层的边缘处的不同的加工方案。
[0026]图6示出了自支撑减震组件的部分的图解视图,在其中,其可以由将该立体结构连接至形成为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一部分的其余元件的第一个方法获得。在这个具体选择中,形状针织层的边缘连接至主框上并且背部针织层的边缘连接至刚性板。
[0027]图7示出了自支撑减震组件的部分的图解视图,在其中,其可以由将该立体结构连接至形成为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一部分的其余元件的第二个方法获得。在这个具体选择中,第一个单独的边缘连接至刚性板,其中所述第一个单独的边缘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形状针织层的边缘和背部针织层的边缘。[0028]图8示出了自支撑减震组件的部分的图解视图,在其中,其可以由将该立体结构连接至形成为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一部分的其余元件的第三个方法获得。在这个具体选择中,第一个单独的边缘连接至主框架,其中所述第一个单独的边缘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形状针织层的边缘和背部针织层的边缘。
[0029]图9示出了自支撑减震组件的部分的图解视图,在其中,其可以由将该立体结构连接至形成为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一部分的其余元件的第四个方法获得。在这个具体选择中,第二个单独的边缘连接至刚性板,其中所述第二个单独的边缘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形状针织层的边缘、背部针织层的边缘和芯层的边缘。
[0030]图10示出了自支撑减震组件的部分的图解视图,在其中,其可以由将该立体结构连接至形成为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一部分的其余元件的第五个方法获得。在这个具体选择中,第二个单独的边缘连接至主框架,其中所述第二个单独的边缘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形状针织层的边缘、背部针织层的边缘和芯层的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0031]自支撑减震组件I安装在车辆内部配件10上,在这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其在图1和2中看到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安装在车门装饰板10上并且特别安装在车门装饰板10的扶手10.1上。
[0032]其他的车辆内部减震部分可以适于安装本发明的自支撑减震组件1,诸如仪表板,后部的架、柱,车座靠背,遮阳板等等上。
[0033]如在图3中示出的,自支撑减震组件I的主结构包括立体结构2、刚性板3和框架4。
[0034]立体结构2是同时执行自支撑减震组件I的结构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元件。
[0035]如在以下描述的,立体结构2被支撑在刚性板3上并且以第一连接方式8连接至车辆内部部分10的刚性板3和/或主框架4上。
[0036]这些第一连接方式8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意安装元件,诸如其特征为第一连接方式8选自型材、吊钩、加强孔和周边框架之间。
[0037]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立体结构2在连接至主框架之前具有大于20mm的厚度,因而其比现有技术的其他已知申请中的通常用于该立体结构的厚度更大。
[0038]立体结构2的具体功能对以下情况尤其有利,其中舒适度是关键任务,无论是当乘车人身体的一部分长时间的靠在自支撑减震组件上时或为了缓冲当乘车人靠在其上时轻微的撞击。
[0039]另一方面,这个增加的厚度避免了诸如支撑在自支撑减震组件上的乘车人身体的一部分回弹的不适。
[0040]刚性板3支撑例如当乘车人身体靠在其上时的普通力。
[0041 ] 刚性板3支撑在主框架4上并且以第三连接方法的方式连接至所述主框架4,该方法是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并是公知的诸如钳住、夹住、铆接、粘合等。
[0042]可选的,刚性板3可以以这种方式成型,当立体结构2连接于其时,它们共同限定整个自支撑减震组件的最终形状。
[0043]另外,刚性板3可以包括沟槽(未示出),以将其他如线、接头等的元件容置在刚性板3和立体结构2之间。
[0044]最后一个元件是形成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主结构部分的主框架4。
[0045]这个主框架4也是车辆内部部分10的框架部分,并且将力量传输到车辆内部部分10上并且将自支撑减震组件连接至车辆内部部分10。
[0046]如在图3中可见的立体结构2由三个密接在一起作为一个单独的元件的层形成,具体是设置在刚性板3上的背部针织层2.2、形成自支撑减震组件I的使用者可见的外部侧面的形状针织层2.1和夹在形状针织层和背部针织层之间的芯层2.3,其具有间隔纱
2.3.2,将背部针织层2.2连接到形状针织层2.1上。
[0047]形状针织层2.1被拉紧以将芯层压紧在刚性板上,以这种方法给定自支撑减震组件I的外部形状。由此,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在外围上连接至主框架4和/或刚性板3,如在下文中详细解释的卷曲刚性板3的外围边缘3.1。
[0048]可选择的,形状针织层2.1可以利用丝网印刷、墨印、聚氨基甲酸酯或硅树脂喷雾、植绒或这些方法的任意组合进行附加的抛光处理,以改进或改善其外观或粗糙度。
[0049]可选择的,通过将任何不同的抛光方法施加在该形状针织层2.1上来限定不同的抛光区2.1.2成为可能。可见,超过一个的抛光区2.1.2可以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如上所述的方法划定在形状针织层2.1上,从而划分形状针织层2.1为一个以上的抛光区2.1.2。
[0050]另一方面,形状针织层2.1可以同时具有有不同功能的不同的抛光区2.1.2,通过使用不同的针织、通过使用不同的间隔纱材料或二者都用。
[0051]如上解释的,背部针织层2.2设置在刚性板3上并且以芯层2.3的方式连接至形状针织层2.1从而形成作为单独的针织元件的立体结构2。
[0052]背部针织层2.2通过第二连接方法9连接至刚性板。这些连接方法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并且它们能够选自吊钩紧固件、粘合、钳住、钉、夹住、铆接、螺接和热熔。
[0053]类似于形状针织层2.1,背部针织层2.2和芯层2.3 二者可以在特定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使用不同的针织,使用不同的纱材料或二者都用。
[0054]在芯层2.3的情况下,这个方面特别重要,因为芯层2.3在特定区域的不同的功能可以限定也具有自支撑减震组件的不同功能的不同减震区6,其在以下将被详细描述。
[0055]在图4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立体结构2包括三个不同的减震区6,其通过两个相应变化的区域7来限定和划界,其中所述变化的区域7的厚度比这三个减震区6的厚度小的区域。
[0056]变化区7对于减震区6的厚度的减小可以通过在变化区7以将单层连接至另一个单层的方式例如把形状针织层2.1和结构针织层2.2连接在一起而获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变化区7可以是没有芯层2.3的间隔纱2.3.2。
[0057]另一方面,厚度的减小也可以通过例如芯层2.3的间隔纱2.3.2的具体性质获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芯层2.3的间隔纱2.3.2缝合并且使形状针织层2.1接近于结构针织层 2.2。
[0058]变化区域7可以通过上述的第二连接方法9连接至刚性板3。然而立体结构2连接至刚性板3,可以在变化区域7,或在立体结构2的不同于变化区域7的其它区域,或者沿着立体结构2和刚性板3之间的整个接触区域。
[0059]减震区6可以表现其之间具有不同硬度的特质,如此,有可能通过改变芯层2.3的性质诸如其弹性和厚度来控制每个具体减震区的硬度,例如通过改变间隔纱2.3.2的分配与/和布置、其性质或二者都变。
[0060]另一方面,减震区6可以通过它们的定型针织层的不同的抛光彼此区分开。
[0061]这种用于获得在这些减震区6的不同的抛光的方法可以同样用于改善如上所述的形状针织层2.1以获得不同的抛光区2.1.2,然而所述抛光区2.1.2可以不用必须符合减震区6。
[0062]一旦描述自支撑减震组件I和形成其结构的所有元件的功能,考虑到连接所述元件的不同方式,特别是将立体结构2的边缘连接至刚性板3和/或主框架4的方式将在以下解释。
[0063]首先,重要的是知道立体结构2的不同层的边缘是怎样的,如图5示出的。
[0064]为了限定立体结构2的边缘可考虑的第一个选择是在其中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背部针织层2.2的相应边缘2.2.1相对于芯层2.3的相应边缘2.3.1向外围突出。
[0065]可考虑的第二个选择是在其中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和形状针织层2.1的相应边缘2.2.1 —起安装形成第一个单独的边缘2.4。
[0066]可考虑的第三个选择是在其中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背部针织层2.2的相应边缘2.2.1不会相对于芯层2.3的相应边缘2.3.1向外围突出,如此该三个边缘2.1.1,2.2.1,2.3.1形成第二个单独的边缘2.5。
[0067]如上所述的所有情况,加强部分11可以连接于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或背部针织层2.2的相应边缘2.2.1或第一个单独边缘2.4或第二个单独边缘2.5。
[0068]这个加强部分11促进了立体结构2连接至主框架4和/或刚性板3的操作,因为它加强立体结构2的边缘并且因此改善了立体结构2的操作。
[0069]一旦已经描述了为了限定立体结构2的边缘而考虑到的不同选择,将立体结构2边缘连接至刚性板3或连接至主框架4的不同方式将在以下描述。
[0070]将立体结构2连接至主框架4或刚性板3的不同的方式可以选自在车辆内部部分10中的可用空间的功能、主框架4的结构和/或立体结构2自身的厚度。
[0071]图6示出了将立体结构2连接至附加的主框架4和刚性板3的第一种方法。在这个选择中,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被连接至主框架4并且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
2.2.1连接至刚性板3。
[0072]图7示出了将立体结构2连接至刚性板3的第二种方法。在这个选择中,第一个单独的边缘2.4连接至刚性板3。
[0073]图8示出了将立体结构2连接至主框架4的第三个方法。在这个选择中,第一个单独的边缘2.4连接至主框架4。
[0074]图9示出了将立体结构2连接至刚性板3的第四个方法。在这个选择中,第二个单独的边缘2.5连接至刚性板3。
[0075]图10示出了将立体结构2连接至主框架4的第五个方法。在这个选择中,第二个单独的边缘2.5连接至主框架4。
[007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包括: 主框架(4), 支撑在主框架(4)上的刚性板(3), 支撑在刚性板(3)上的立体结构(2), 其中该立体结构(2)包括: 设置在刚性板(3)上的背部针织层(2.2), 形状针织层(2.1), 具有间隔纱(2.3.2)的芯层(2.3),其将背部针织层(2.1)连接至形状针织层(2.2), 这样所有这些层(2.1,2.2,2.3)紧密结合成一个单独的元件,其特征为: 立体结构(2)包括两个不同的减震区(6),其通过相应变化的区域(7)来限定和划界,该变化区域(7)临近两个减震区(6),其中所述变化的区域(7)的厚度比这两个不同的减震区(6)的厚度小, 立体结构(2)具有第一连接方法以将立体结构连接至主框架(4)和/或刚性板(3),形状针织层(2.1)被拉紧以将芯层(2.3)压紧刚性板,从而形成自支撑减震组件(I)的给定外形, 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以第一连接方法的方式在外围上连接至主框架(4)和/或刚性板(3),卷曲刚性板(3)的外围边缘(3.1), 背部针织层(2.2)具有第二连接方法(9)以将背部针织层(2.2)连接至刚性板(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2.2.1)相对于芯层(2.3)的边缘(2.3.1)向外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2.2.1) 一起安装形成第一单独的边缘(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2.2.1)未相对于芯层(2.3)的边缘(2.3.1)向外围突出,如此三个边缘(2.1.1,2.2.1,2.3.1)形成第二个单独的(2.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连接至主框架(4)并且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2.2.1)连接至刚性板(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第一单独的边缘(2.4)连接至主框架(4)或刚性板(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第一单独的边缘(2.5)连接至主框架(4)或刚性板(3)。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加强部分(11)连接至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背部针织层(2.2)的边缘(2.2.1)、第一个单独的边缘(2.4)或第二个单独的边缘(2.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第一连接方式(8)选自型材、吊钩、加强孔和周边框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第一连接方式(9)选自吊钩紧固件、粘合、钳住、钉、夹住、铆接、螺接和热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在第二连接方法(9)中,立体结构(2)连接至刚性板(3),可以在变化区域(7),或在立体结构(2)的不同于变化区域(7)的其它区域,或者沿着立体结构(2)和刚性板(3)之间的整个接触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两个减震区(6)的芯层(2.3)具有不同厚度、不同弹性或二者都有。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的两个减震区(6)具有不同的抛光。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背部针织层(2.2 )和形状针织层(2.1)在变化区域(7 )连接在一起,如此,一层接触另一个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角色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芯层(2.3)的至少一个间隔纱(2.3.2)在变化区域(7)内缝合并且产生接近于背部针织层(2.2)的具有特定性状的针织层(2.1)。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在特定区域上利用丝网印刷、墨水印刷、聚氨基甲酸酯或硅树脂喷雾、植绒或这些方法的组合实施形状针织层(2.1)的抛光。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通过使用不同的针织、通过使用不同的纱材料或二者都用来实现具有不同功能的不同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 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形状针织层(2.1)被分成两个抛光区(2.1.2)。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立体结构(2)具有大于20mm的厚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为,刚性板(3)可以以这种方式成型,当立体结构(2)连接于其时,它们共同限定整个自支撑减震组件(I)的最终形状。
【文档编号】B60R13/00GK103661143SQ201310348209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赫克托·古铁雷斯, 马·阿杰莱达·安托林·费尔南德斯, 奥马尔·卢戈·罗德里格斯 申请人:格鲁坡·安托林-英杰尼瑞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