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674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的安全性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机械强度,也在于其与车身地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在车辆急刹车或者正面碰撞时,座椅各固定点需承受很大的拉力,特别是装有安全带锁扣的座椅后固定点,如果后固定点强度不足被拉穿的话,将导致座椅前翻,从而使安全带失去保护乘员作用;之外,前翻的座椅还会挤压乘员造成更大伤害。为解决此问题,大部分汽车座椅的各固定点一般都有加强梁或者加强板。但采用加强梁的方法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制造加强梁的工艺复杂,成本高,且会增加整车重量;二是受汽车地板结构的限制,包括微型或小型车在内的部分车型无法用加强梁。为此的替代方案是改用加强板。但现有车型的加强板一般都是一块平板,或者仅为增加几个加强筋的平板,在突发应力的瞬时作用下存在不能分散应力的弊端,即该结构的加强板的强度不能满足汽车安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加强板不能合理分散突发应力、不能满足行驶安全要求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其具体的结构为: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在基板I顶面的中部设有方台2,方台2的中部设有一贯穿螺纹孔3 ;所 述基板I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四个延伸板4,相邻两个延伸板4的相邻侧边竖直向下延伸并水平连接成为一个固定板5,即在基板I上形成四个固定板5。此外,四个固定板5均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固定板5与基板I相距8mm ;基板I及固定板5的厚度为1.5mm。有益的技术效果为本产品可将突发的应力均布于四个加强筋及四个固定板上;经实验检测,采用本结构加强板进行连接的座椅所能负担的承受力是采用普通单板结构的座椅能负担的承受力的5倍;座椅的后固定点被固定在本广品方台的贯芽螺纹孔内,确保座椅后固定点不被拉穿,满足安全性要求;本产品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成本低廉,满足微型、小型车的需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图5为图3的主视图。图6为图3的仰视图。图中序号为:基板1、方台2、贯穿螺纹孔3、延伸板4、固定板5、加强筋6。[0015]具体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见图1,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在基板I顶面的中部设有方台2,方台2的中部设有一贯穿螺纹孔3 ;所述基板I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四个延伸板4,相邻两个延伸板4的相邻侧边竖直向下延伸并水平连接成为一个固定板5,即在基板I上形成四个固定板5。此外,四个固定板5均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固定板5与基板I相距8mm ;基板I及固定板5的厚度为1.5mm。使用时,将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固定在贯穿螺纹孔3内,将固定板5与车体相连接。实施例2参见图2,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在基板I顶面的中部设有方台2,方台2的中部设有一贯穿螺纹孔3,详见图3和图4 ;所述基板I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四个延伸板4,相邻两个延伸板4的相邻侧边竖直向下延伸并水平连接成为一个固定板5,即在基板I上形成四个固定板5,详见图5和图6。此外,每个延伸板4上均设有一条向下凹的加强筋6,详见图5。四个固定板5均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固定板5与基板I相距8mm ;基板I及固定板5的厚度为1.5_,详见图4和图5。使用时,将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固定在贯穿螺纹孔3内,见图2,将 固定板5与车体相连接,参见图2和图6。
权利要求1.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包括基板(I),其特点在于,所述基板(I)顶面的中部设有方台(2),方台(2)的中部设有一贯穿螺纹孔(3);所述基板(I)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四个延伸板(4),相邻两个延伸板(4)的相邻侧边竖直向下延伸并水平连接成为一个固定板(5),即在基板(I)上形成四个固定板(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其特点在于,每个延伸板(4)上均设有一条加强筋(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其特点在于,四个固定板(5)均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固定板(5)与基板(I)相距8mm;基板(I)及固定板(5)的厚度为 1.5mm ο
专利摘要针对现有加强板不能合理分散突发应力、不能满足行驶安全要求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汽车前座椅后固定点用加强板,在基板顶面的中部设有方台,方台的中部设有一贯穿螺纹孔;所述基板水平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四个延伸板,相邻两个延伸板的边缘竖直向下延伸并连接成为一个固定板。本产品有益的技术效果有本产品将突发的应力均布于四个加强筋及四个固定板上;座椅的后固定点被固定在本产品方台的贯穿孔内,确保座椅后固定点不被拉穿,满足安全性要求;本产品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成本低廉,满足微型、小型车的需求。
文档编号B60N2/015GK203110960SQ20132012776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0日
发明者谢有浩, 阚春林 申请人:安徽长丰扬子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