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程式电动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60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程式电动客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箱置于车辆顶部固定罩内,使得其安装和维护检修均不方便,较难操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程式电动客车,其包括车厢及动力电池箱,所述车厢顶部设有主风道;其中,所述动力电池箱安装在所述主风道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将动力电池箱安装在主风道内部,可以有效实现增程式电动客车的低地板要求,避免汽车涉水行驶导致动力电池箱进水的问题出现,同时可避免车辆碰撞时可能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同时,由于其动力电池箱设置在车厢顶部的主风道内,其安装和检修维护更加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增程式电动客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增程式电动客车领域,尤其指其电动客车内动力电池箱模块布置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由于增程式电动客车具备低速扭矩大,高速运行平稳,刹车能量回收效率高,结构简单易维修等优点,因此,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增程式电动客车越来越多。
[0003]现有增程式电动客车的动力电池箱大多布置在车身裙部(地板以下的车身侧围部分),分散安装在车架的中部两侧及后部两侧,以提供动力给驱动电机,此种电池布置结构简单,但是由于其处于地板的下部,因此不容易实现增程式电动客车低地板的要求,且汽车涉水行驶时也容易造成动力电池箱进水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动力电池箱难以承受较大的撞击,当汽车受到侧向撞击时,动力电池箱极易受到挤压,存在安全隐患。
[0004]作为一种改进方式,已有在客车的顶部骨架上设置一固定罩,固定罩上设置开启罩,将动力电池箱安装在该客车顶部的固定罩内的方案。采用该种改进后的方案,可有效防止汽车涉水行驶时造成动力电池箱进水的情况发生,同时,车辆受到撞击时,不易损伤动力电池箱,安全性较高。但该种方式也存在问题,由于其动力电池箱置于车辆顶部固定罩内,安装和维护检修时需爬上车顶,开启固定罩进行安装和维护检修,使得其安装和维护检修均不方便,较难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箱置于车辆顶部固定罩内,使得其安装和维护检修均不方便,较难操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程式电动客车。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包括车厢及动力电池箱,所述车厢顶部设有主风道;
[0007]其中,所述动力电池箱安装在所述主风道内。
[000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将动力电池箱安装在主风道内部,可以有效实现增程式电动客车的低地板要求,避免汽车涉水行驶导致动力电池箱进水的问题出现,同时可避免车辆碰撞时可能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同时,由于其动力电池箱设置在车厢顶部的主风道内,其安装和检修维护更加方便。
[0009]优选地,所述主风道内的骨架上焊装有安装支架;
[0010]所述动力电池箱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采用该种优选的方案,可以防止动力电池箱和主风道内壁的直接碰撞,起到缓冲的作用。
[0011]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顶部支架和侧壁支架;
[0012]所述顶部支架焊装在所述主风道内的顶部骨架上,所述侧壁支架焊装在所述主风道内的侧壁骨架上;
[0013]所述动力电池箱安装在所述顶部支架和侧壁支架上。采用该种方式,其动力电池箱的安装更加牢固可靠。
[0014]优选地,所述侧壁支架为一 L形连接片,所述顶部支架为一 Z形连接片;
[0015]所述L形连接片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0016]所述L形连接片的第二连接片焊接在所述车厢侧壁的骨架上,第一连接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箱上;
[0017]所述Z形连接片包括一体结构的上连接片、中间连接片及下连接片;所述中间连接片连接所述上连接片和所述下连接片;
[0018]所述Z形连接片的上连接片焊接在所述车厢顶部的骨架上,下连接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箱上。
[0019]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为焊接在该主风道内的导轨;所述动力电池箱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导轨内,并通过所述紧固件紧固在所述导轨上。采用导轨形式的安装支架,其装配过程更加简单,连接更加可靠。
[0020]优选地,所述主风道由所述车厢顶部、所述车厢侧壁、以及安装在所述车厢顶部和所述车厢侧壁之间的下围板围成。
[0021]优选地,所述主风道包括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厢内车顶左右两侧;所述动力电池箱均匀布置在所述车顶左右两侧的主风道内。
[0022]优选地,所述下围板上还安装有检修门及锁结构。设置检修门更方便动力电池箱的安装及检修维护,锁结构可以锁住检修门,防止非授权工作人员接触到电池箱中的电池,防止被盗。
[0023]优选地,所述主风道内固定电池位置处两侧形成隔离板。降低动力电池箱对主风道内冷却介质的影响。
[0024]优选地,所述主风道上设有若干出风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动客车侧视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动客车俯视示意图;
[00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动客车主断面示意图;
[0028]图4是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9]其中,1、车厢;2、动力电池箱;3、安装支架;4、主风道;5、检修门;6、锁结构;11、侧壁;12、顶部;la、侧壁骨架;lb、顶部骨架;20、单体电池;31、顶部支架;32、侧壁支架;41、下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1]实施例1
[0032]本例将结合具体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程式电动客车进行具体说明。本例提供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如图1、图2所示,包括车厢I及动力电池箱2,如图3、图4所示,所述车厢I顶部设有主风道4(或称冷风通道、冷风道等);
[0033]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动力电池箱2安装在所述主风道4内。
[0034]众所周知,增程式电动客车一般由电动机、增程器、底盘(即车架)、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基本部分组成。一般将底盘和车身统称为车体,本例中的车体为半承载式车体结构,即车身骨架与车架焊接成的刚性空间结构,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其内部供驾驶员、旅客乘坐的空间一般称为车厢I。为方便描述,车厢I包括一顶部12、两侧壁11及地板;车厢I内底部的地板被铺设在底盘上。
[0035]具体的,车身主要包括车身壳体(白车身)、车门、车窗、车前钣制件、车身内外装饰件和车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风、暖气、冷气、空气调节装置等等。车身壳体(白车身)及车架是一切部件的安装基础,通常是指纵、横梁和支柱等主要承力元件以及与它们相连接的钣件共同组成的刚性空间结构,同时,客车车身上具有骨架。车身壳体通常还包括在其上敷设的隔音、隔热、防振、防腐、密封等材料及涂层。其中,主风道4是冷却介质(冷气或者暖气)送入车厢I内的主通道。一般根据车厢I内乘客座位的分布,设有多个出风口(图中未示出)。
[0036]所述车身上的地板为低入口地板。所谓的低入口地板是指车厢I内从前至后的主要通道区形成一个无踏步的单一区域,到达此区域的每一个乘客门是一级踏步的形式。即车厢I内的地板应该是通透相连的,没有台阶,但是允许有缓坡。比如,在后轮部位,为了避让驱动桥,将通过后桥的地板设计成了一定的坡度,其高度较低。采用低入口地板的方式,更方便乘客上下车。
[0037]作为增程式电动客车,必然设有为电动机提供动力的动力电池箱2(或称电池模块、电池模组、电池包等),动力电池箱2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一般均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单体电池20串联和/或并联形成的锂离子电池组。单体电池20优选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或称磷酸亚铁锂电池)。当然,一般动力电池箱2内还设有保护线路板、并设置有冷却系统等,此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本例中仅采用该动力电池箱2,而不对动力电池箱2的结构做出改进,因此不再赘述。
[0038]另外,关于动力电池箱2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均匀分布在主风道4内。比如图2中所示,本例设置了 4个动力电池箱2,但并不局限于4个。
[0039]因动力电池箱2内的动力电池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散发热量,因此,可能会影响主风道4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因此,在进行空调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动力电池箱2带来的影响。其出风口的出风量等也需综合考虑加装动力电池带来的影响。在一个车长10米的客车中,设有长8.8米、截面积1300平方厘米的主风道4,使得可以将4个尺寸为100毫米X420毫米X 1650毫米的动力电池置于该主风道4中。
[0040]关于动力电池箱2的安装,可以直接将其安装在车厢I顶部上的主风道4内壁上,由于动力电池箱2有一定的重量,因此,最好是安装在车厢I上的骨架上。本例中并不特别限定采用何种形式,只要其能安装在主风道4内即可。下面给出了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
[0041]主风道4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种技术,比如,如图3、图4所示,所述主风道4由所述车厢顶部12、所述车厢侧壁11、以及安装在所述车厢顶部12和所述车厢侧壁11之间的下围板41围成。一般在主风道4上还设有出风口等。
[0042]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主风道4包括两条,两条主风道4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厢I内车顶左右两侧,可以将若干的所述动力电池箱2均匀布置在所述车顶左右两侧的主风道4内。
[0043]为方便后续描述,如图4所示,将其中车身的顶部12上的骨架称为顶部骨架lb,车身的侧壁11上的骨架称为侧壁骨架la。
[0044]为方便动力电池箱2的固定安装,如图1所示,所述主风道4内焊装有安装支架3 ;
[0045]所述动力电池箱2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3上。所谓的紧固件,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只要其能起到将所述动力电池箱2固定在主风道4内的作用即可。比如,可以采用螺钉、螺栓、卡扣件等形式。下面将给出一些紧固件的示例。采用该种优选的方案,可以防止动力电池箱2和主风道4内壁的直接碰撞,起到缓冲的作用。
[0046]具体的,请参见图3、图4,所述安装支架3包括顶部支架31和侧壁支架32 ;
[0047]所述顶部支架31焊装在所述主风道4内的车厢I的顶部骨架Ib上,所述侧壁支架32焊装在所述主风道4内的车厢I的侧壁骨架Ia上;
[0048]所述动力电池箱2安装在所述顶部支架31和侧壁支架32上。采用该种方式,其动力电池箱2的安装更加牢固可靠。
[0049]其中,本例提供的安装支架3的优选结构为:所述侧壁支架32为一 L形连接片,所述顶部支架31为一 Z形连接片;
[0050]所述L形连接片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该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形成一定的夹角。使之可以与车厢侧壁11的骨架和动力电池箱2配合连接。当然,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形状,只要起到连接固定作用的部件,均是可行的。
[0051]所述L形连接片的第二连接片焊接在所述车厢侧壁11的骨架(即图中所示的侧壁骨架Ia)上,第一连接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箱2上;该螺栓即为紧固件。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
[0052]所述Z形连接片包括一体结构的上连接片、中间连接片及下连接片;所述中间连接片连接所述上连接片和所述下连接片;
[0053]所述Z形连接片的上连接片焊接在所述车厢顶部12的骨架(即图中所示顶部骨架Ib)上,下连接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箱2上。本例中的紧固件即为所述的螺栓。当然,也并不局限于该种结构的Z形连接片,其他只要起到连接固定作用的部件,也是可以的。
[0054]如图3中所示,本例中L形连接片和Z形连接片各设有2个,2个L形连接片和2个Z形连接片分别于动力电池箱2的4个角连接。
[0055]当然,安装支架3也可为其他形式,比如所述安装支架3为焊接在该主风道4内的导轨(图中未示出);所述动力电池箱2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导轨内,并通过所述紧固件紧固在所述导轨上。采用导轨形式的安装支架3,其装配过程更加简单,连接更加可靠。
[0056]同时,还在所述下围板41上安装有检修门5及锁结构6。设置检修门5更方便动力电池箱2的安装及检修维护,锁结构6可以锁住检修门5,防止非授权工作人员接触到电池箱中的电池,防止被盗。
[0057]为防止动力电池箱2对主风道4内的冷却介质形成太大的影响,可以在所述主风道4内固定电池位置处两侧形成隔离板。
[0058]综上,本例公开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将动力电池箱2安装在主风道4内部,可以有效实现增程式电动客车的低地板要求,避免汽车涉水行驶导致动力电池箱2进水的问题出现,同时可避免车辆碰撞时可能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同时,由于其动力电池箱2设置在车厢I内顶部的主风道4内,其安装和检修维护更加方便。且将动力电池箱2至于主风道4内,可以直接利用其冷却介质对动力电池箱2进行冷却。
[00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增程式电动客车,包括车厢及若干动力电池箱,所述车厢顶部设有主风道;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箱安装在所述主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内的骨架上焊装有安装支架; 所述动力电池箱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顶部支架和侧壁支架; 所述顶部支架焊装在所述主风道内的顶部骨架上,所述侧壁支架焊装在所述主风道内的侧壁骨架上; 所述动力电池箱安装在所述顶部支架和侧壁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支架为一L形连接片,所述顶部支架为一Z形连接片; 所述L形连接片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L形连接片的第二连接片焊接在所述车厢侧壁的骨架上,第一连接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箱上; 所述Z形连接片包括一体结构的上连接片、中间连接片及下连接片;所述中间连接片连接所述上连接片和所述下连接片; 所述Z形连接片的上连接片焊接在所述车厢顶部的骨架上,下连接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箱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为焊接在该主风道内的导轨;所述动力电池箱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导轨内,并通过所述紧固件紧固在所述导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由所述车厢顶部、所述车厢侧壁、以及安装在所述车厢顶部和所述车厢侧壁之间的下围板围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厢内车顶左右两侧; 所述动力电池箱均匀布置在所述车顶左右两侧的主风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围板上还安装有检修门及锁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内固定电池位置处两侧形成隔离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程式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上设有若干出风□。
【文档编号】B60K1/04GK203995628SQ201420306415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0日
【发明者】曾壮, 黄河, 陈志辉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