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2094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汽车内饰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发光装置;所述面板可透出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至少一层图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件,通过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从面板上设有图案的面射出,对行驶在夜晚的汽车的车厢进行装饰,使车厢内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汽车的档次。
【专利说明】汽车内饰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

【背景技术】
[0002]汽车的内饰件包括车厢的隔板、门内装饰板、仪表板总成、扶手等零部件。不同于汽车的其它部件,汽车内饰件是汽车内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驾驶者和乘坐者评价汽车舒适度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汽车档次,影响着人们的选购意向。
[000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内部空间的装饰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注塑表面装饰技术(以下简称MD技术)应运而生。MD技术,即将图案印刷在卷状薄膜上,通过送膜机将膜片与塑模型腔贴合进行注塑,注塑后有图案的油墨层与卷状薄膜分离,油墨层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有装饰图案的塑件。采用MD技术,可在汽车内饰件的表面形成金属镜面、亚光面、木质纹理等装饰图案,增加汽车内饰件的装饰性,为驾驶者和乘坐者提供视觉孚受:。
[0004]但当汽车在夜晚行驶,车厢内暗淡无光,不仅无法欣赏到内饰件表面的装饰图案,装饰性大打折扣,汽车控制面板上的按钮也无法识别,必须打开车厢内的顶灯才可以操作控制面板,大大降低了汽车的使用性能。昏暗的车内环境也极易使驾驶员产生疲乏感,不利于安全行驶。为了改善在夜晚行驶中的车厢的装饰性,方便汽车控制面板的识别,可在各内饰件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隙,通过该空隙使内饰件内部的光源发射,从而照亮汽车车厢。但空隙的存在会有很多弊端,如汽车的行驶会使内饰件发生晃动,产生噪音,降低汽车的档次;灰尘极易从空隙进入汽车内部,难以清理,若不及时清理甚至会影响到汽车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装饰效果的汽车内饰件。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发光装置;所述面板可透出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至少一层图案。
[0008]优选地是,所述面板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和侧面;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侧面自所述外表面延伸至所述内表面;所述图案设置在所述外表面上。
[0009]优选地是,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侧面或所述内表面射入所述面板。
[0010]优选地是,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0011]优选地是,所述面板设有可供发光装置嵌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面板的端部;所述发光装置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其发射的光线自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射入所述面板。
[0012]优选地是,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反射壁;射入所述面板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反射壁的反射,射向所述外表面。
[0013]优选地是,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内表面上设有开口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为所述第一反射壁。
[0014]优选地是,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面板的内表面射入所述面板。
[0015]优选地是,所述发光装置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
[0016]优选地是,还包括导光装置;所述导光装置设置在所述内表面的一侧,用于扩大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并使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均匀射入所述面板。
[0017]优选地是,所述导光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导光条;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所述导光条的端部。
[0018]优选地是,所述导光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光板;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导光板的其中一面射入所述导光板。
[0019]优选地是,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射面和与所述出射面相交的侧壁;所述出射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侧壁射入。
[0020]优选地是,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射面;所述出射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设有可供发光装置嵌入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端部;所述发光装置嵌入所述第三凹槽内,其发射的光线自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壁射入。
[0021]优选地是,所述导光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反射壁;射入所述导光板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壁反射,射向所述出射面。
[0022]优选地是,所述导光板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在与所述出射面相对的面上设有开口 ;所述第四凹槽的槽壁为所述第二反射壁。
[0023]优选地是,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腔;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盖住所述容腔,且所述内表面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发光装置或所述导光装置安装在所述容腔内;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0024]优选地是,所述图案通过薄膜转印至所述面板上的至少一个表面。
[0025]优选地是,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两层图案;所述两层图案的图形不同,相互叠加后形成叠加效果图案。
[0026]优选地是,所述图案的表面还设有至少一层透光的保护层。
[0027]优选地是,所述面板由透光材料制得。
[0028]优选地是,所述透光材料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衍生物。
[0029]优选地是,所述发光装置为冷阴极管或发光二极管。
[0030]优选地是,所述第一反射壁或第二反射壁为采用激光气化、发光油墨印刷网点等工艺形成的具有改变光线传播路径功能的结构。
[00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件的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从面板上设有图案的面射出,对汽车车厢进行装饰,使车厢内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汽车的档次。
[0032]面板表面上的图案,由高透光率区域和低透光率区域组成。汽车在白天行驶,车厢内明亮,面板表面的图案可见,起到装饰车厢的效果。且图案的低透光区域颜色较深,高透光区域颜色较浅。汽车在夜晚行驶,车厢内采光度很低,图案不可见,装饰效果减弱。这时通过车载电源给发光装置供电,使穿透面板的光线从图案上高透光率区域射出,在夜晚用灯光秀装饰汽车车厢,为乘坐者营造一个舒适、梦幻的车厢环境,使汽车车厢呈现完美的视觉效果。若图案由油墨组成,则高透光区域无油墨覆盖或有颜色较浅的油墨覆盖,低透光区域有颜色较深的油墨覆盖。
[0033]面板外表面上的图案为两层。两层图案的图形不同,叠加后具有叠加效果:外层的图案作为白天装饰车厢的装饰图案。内外两侧图案叠加后,共有的高透光区域构成的新图案可供光线透出,作为夜晚装饰车厢的装饰图案。
[0034]汽车内饰件的面板采用透光材料制得,减少光线穿过面板的能量损耗,提高了透光度。
[0035]为了将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最大化,且能够从图案所在面均匀射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件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实现:
[0036]第一种,在面板的内表面的一侧设置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面板的内表面射入面板,并从面板的外表面射出。外表面上设有图案。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可通过发光装置的数量控制,数量越多,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越大。导光条的数量越多,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越大。为保证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单位面积内发光装置的数量越多越好。
[0037]第二种,在面板的内表面的一侧设置导光条,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与内表面的延伸方向一致。发光装置设置在导光条的端部。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导光条的端面射入导光条内,并从导光条的曲面射出。因导光条的延伸方向与内表面的延伸方向一致,故从导光条曲面射出的光线可自内表面射入面板,并从与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射出,外表面上设有图案。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可通过导光条的长度及导光条的数量控制,导光条长度越长,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越大;导光条的数量越多,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越大。
[0038]第三种,在面板的内表面的一侧设置导光板,导光板的延伸方向与内表面的延伸方向一致。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导光板的侧壁或与出射面相对的入射面射入导光板内,或将发光装置嵌入第三凹槽内,使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第三凹槽的槽壁射入导光板。射入导光板的光线在导光板内传播。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线传播至第二反射壁后,经第二反射壁反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使得光线朝向导光板的出射面传播,并最终从出射面射出。因导光板的出射面与面板的内表面相对设置,故从出射面射出的光线可自内表面射入面板,并进一步地从与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射出,外表面上设有图案。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可通过导光板的出射面的面积及第二反射壁在导光板上的分布范围控制,导光板的出射面的面积越大,第二反射壁在导光板上的分布范围越广,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也就越大。
[0039]第四种,直接将发光装置设置在面板的一侧,使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面板的侧面或内表面射入面板,或在面板上设置第一凹槽,使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第一凹槽的槽壁射入面板。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射入面板后在面板内传播。在面板内传播的光线传播至第一反射壁后,经第一反射壁反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使得光线朝向外表面传播,并最终从外表面射出,外表面上设有图案。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可通过第一反射壁的分布范围控制,第一反射壁的分布范围越广,从外表面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也就越大。
[0040]上述四种发光装置,通过面板直接将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透出,无需在各内饰件之间预留空隙,避免了灰尘从空隙进入汽车内部、汽车行驶内饰件发生晃动产生噪音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性能、品质及档次。
[0041]第二至第四种汽车内饰件,可将呈点状覆盖的光线转化为呈面状覆盖的光线,将一个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最大化,较第一种汽车内饰件,大大减少了发光装置的使用数量,节约的产品成本。
[0042]第四种汽车内饰件,直接将发光装置设置在面板的一侧,使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面板的侧面射入面板,或在面板上设置第一凹槽,使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第一凹槽的槽壁射入面板。省去了第二种汽车内饰件中的导光条、第三种汽车内饰件中的导光板,简化了汽车内饰件的部件,进一步节约了产品成本。同时简化了汽车内饰件的结构,节省了其所占用的空间,释放了汽车车厢内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档次。
[0043]第一种至第三种汽车内饰件还可添加具有容腔的壳体,面板设置在壳体上盖住容腔,且内表面位于容腔内。发光装置、导光条或导光板安装在容腔内,方便固定。面板与壳体可拆卸连接,方便打开容腔检查或更换发光装置、导光条或导光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4]图1为实施例1中的汽车内饰件的结构主视图;
[0045]图2为实施例1中的面板的结构主视图;
[0046]图3为实施例1中的导光板的结构主视图;
[0047]图4为实施例1中的导光板的结构剖视图;
[0048]图5为实施例2中的导光板的结构主视图;
[0049]图6为实施例3中的汽车内饰件的结构主视图;
[0050]图7为实施例3中的导光条的结构主视图;
[0051]图8为实施例5中的汽车内饰件的结构主视图;
[0052]图9为实施例5中的面板的结构主视图;
[0053]图10为实施例5中的面板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55]实施例1
[0056]如图1-4所示,汽车内饰件包括面板I和壳体2。面板I采用透光材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衍生物制得。壳体2设有容腔21。面板I设置在壳体2上盖住容腔21,且面板I通过卡爪(图中未示出)与壳体2可拆卸连接。面板I拆卸后打开容腔21。面板I具有内表面11、与内表面11相对的外表面12和侧面。侧面自内表面11延伸至外表面12。
[0057]汽车内饰件还包括由高穿透率的树脂材料制得导光板3,导光板3安装在壳体2的容腔21内。导光板3具有侧壁31、上表面32(即出射面)和下表面33。侧壁31自上表面32延伸至下表面33。导光板3设置在容腔21内,并且出射面与内表面11相对设置。导光板3设有多个第四凹槽34,第四凹槽34在与出射面相对的面(即下表面33)设有开口。第四凹槽34的槽壁为具有改变光传播路径功能的第二反射壁。
[0058]汽车内饰件还包括一个发光装置4。发光装置4为冷阴极管。导光板3设有一个与发光装置4形状相适应的第三凹槽35。第三凹槽35分别在导光板3的侧壁31和下表面33开设一开口。发光装置4嵌入第三凹槽35内。
[0059]对发光装置4供电。发光装置4发射出的光线自第三凹槽35的槽壁射入导光板3内,经第二反射壁反射,从导光板3的出射面射出。上述过程中,射入导光板3内的光线经第二反光壁反射后,传播路径发射改变,并射向出射面。第二反光壁还可对射入导光板3内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处理,使光线从出射面均匀射出,同时扩大了射出光线的覆盖面积。
[0060]因导光板3的出射面与面板I的内表面11相对设置,使得上述从出射面均勻射出的光线自内表面11射入面板I,并从外表面12均匀射出。
[0061]面板I的外表面12上设有一层图案,图案由高透光率区域和低透光率区域组成。高透光区域无油墨覆盖或有颜色较浅的油墨覆盖,低透光区域有颜色较深的油墨覆盖。图案采用薄膜转印至外表面12上。即将由油墨组成的图案印刷在薄膜上,通过送模机将印有图案的薄膜送至注塑模具的型腔内,在薄膜的图案所在面进行注塑形成面板。注塑完成后,图案留在面板I的表面,薄膜与图案分离,完成转印。
[0062]汽车在白天行驶,车厢内明亮,面板I表面的图案可见,起到装饰车厢的效果。且图案的低透光区域颜色较深,高透光区域颜色较浅。汽车在夜晚行驶,车厢内采光度很低,图案不可见,装饰效果减弱。这时通过车载电源给发光装置4供电,使穿透面板的光线从图案上高透光率区域射出,在夜晚用灯光秀装饰汽车车厢,呈现完美而舒适的视觉效果,改善了汽车的乘坐环境,提高了汽车的档次。
[0063]油墨的表面还可设有一层保护层。保护层采用透光材料-丙烯酸衍生物制得。保护层在不影响透光度的条件下,可提高汽车内饰件表面的耐刮、耐磨性能,避免油墨脱落,长时间保持油墨颜色的稳定性,防止油墨褪色。保护层还可提高汽车内饰件的外观层次感。
[0064]实施例2
[0065]如图5所不,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光板3不设有第三凹槽35。发光装置4摆放在下表面33的一侧。发光装置4射出的光线自下表面33射入导光板3,经导光板3上的第二反射壁反射、折射后,覆盖面积扩大,并从出射面均匀射出。
[0066]除上述结构外,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67]实施例3
[0068]如图6和7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两根可弯折的导光条8代替导光板3。导光条8安装在容腔21内,导光条8的两个端部分别安装有一发光装置4。导光条8的延伸方向与内表面11的延伸方向一致。
[0069]对发光装置4供电。发光装置4发射出的光线从导光条8的端面81射入导光条8内,并从导光条8的曲面82射出。因导光条8的延伸方向与内表面的延伸方向一致,故从导光条8的曲面82射出的光线可自内表面11射入面板1,并从外表面12均勻射出。
[0070]除上述结构外,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71]实施例4
[007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无导光板3,而是将发光装置4直接安装在容腔21内,并位于在面板I的内表面11的一侧。发光装置4射出的光束自内表面11射入面板1,并从外表面12射出。发光装置4的数量越多、分布范围越广,从外表面12射出的光线覆盖面积越大、分布越均匀。
[0073]除上述结构外,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74]实施例5
[0075]如图8-10所示,汽车内饰件包括面板7。面板7具有内表面71、与内表面71相对的外表面72和侧面73。侧面73自内表面71延伸至外表面72。面板7设有多个第二凹槽74,第二凹槽74在内表面71设有开口。第二凹槽74的槽壁为具有改变光传播路径功能的第一反射壁。
[0076]汽车内饰件还包括两个发光装置8。发光装置8为发光二极管。面7设有两个与发光装置8形状相适应的第一凹槽75。第一凹槽75分别在面板7的侧面73和内表面71开设一开口。发光装置8嵌入第一凹槽75内。
[0077]对发光装置8供电。发光装置8发射出的光线自第一凹槽75的槽壁射入面板7内,经第第一反射壁反射,从面板7的外表面72射出。上述过程中,射入面板7内的光线经第一反射壁反射后,传播路径发射改变,射向外表面72。分布在面板7上的多个第一反射壁还可对射入面板7内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处理,使光线从外表面72均匀射出,同时扩大了射出光线的覆盖面积。
[0078]面板7的外表面72设有两层图案。两层图案置加,且图形不同,具有置加效果:每层图案由高透光率区域和低透光率区域组成。高透光区域无油墨覆盖或有颜色较浅的油墨覆盖,低透光区域有颜色较深的油墨覆盖。汽车在白天行驶,车厢内明亮,外层的图案可见,起到装饰车厢的效果。且图案的低透光区域颜色较深,高透光区域颜色较浅。汽车在夜晚行驶,车厢内采光度很低,外层图案不可见,装饰效果减弱。这时通过车载电源给发光装置8供电,使光线穿透面板7两层图案叠加后的高透光区域射出,在夜晚用灯光秀装饰汽车车厢,为乘坐者营造一个舒适的车厢环境。两层图案叠加的设计,使汽车内饰件在白天和夜晚对车厢的装饰图案不同,使车厢内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品质。图案转印工艺同实施例1。
[0079]油墨的表面还可设有一层保护层。保护层采用透光材料丙烯酸衍生物制得。保护层在不影响透光度的条件下,可提高汽车内饰件表面的耐刮、耐磨性能,避免油墨脱落,长时间保持油墨颜色的稳定性,防止油墨褪色。保护层还可提高汽车内饰件的外观层次感。
[0080]实施例6
[0081]与实施例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面板7不设有第一凹槽75。发光装置8摆放在内表面71的一侧,嵌入面板7内或与面板7粘接。发光装置8射出的光线自内表面71射入面板7,经面板7上的第一反射壁反射、折射后,覆盖面积扩大,并从外表面72均匀射出。
[0082]除上述结构外,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均与实施例5相同。
[0083]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和至少一个发光装置;所述面板可透出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至少一层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外表面、内表面和侧面;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侧面自所述外表面延伸至所述内表面;所述图案设置在所述外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侧面或所述内表面射入所述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设有可供发光装置嵌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面板的端部;所述发光装置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其发射的光线自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射入所述面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反射壁;射入所述面板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反射壁的反射,射向所述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内表面上设有开口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为所述第一反射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面板的内表面射入所述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装置;所述导光装置设置在所述内表面的一侧,用于扩大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并使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均匀射入所述面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导光条;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所述导光条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光板;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导光板的其中一面射入所述导光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射面和与所述出射面相交的侧壁;所述出射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自所述侧壁射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射面;所述出射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设有可供发光装置嵌入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端部;所述发光装置嵌入所述第三凹槽内,其发射的光线自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壁射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反射壁;射入所述导光板的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壁反射,射向所述出射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在于,所述导光板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在与所述出射面相对的面上设有开口 ;所述第四凹槽的槽壁为所述第二反射壁。
17.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腔;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盖住所述容腔,且所述内表面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发光装置或所述导光装置安装在所述容腔内;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通过薄膜转印至所述面板上的至少一个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两层图案;所述两层图案相互叠加,且图形不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由透光材料制得。
【文档编号】B60Q3/00GK204196801SQ201420603229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7日
【发明者】王颂跃 申请人: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