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3670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其包括壳体和镶嵌在壳体表面的银镜,所述银镜的表面从里至外依序设有偏光膜层和防雾水膜层。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既可以防雾水,又可以防炫目,大大提高了形成的安全性。
【专利说明】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视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后视镜通常只包括壳体和镜面,高端的后视镜则在镜面后方设有电动调节装置,主要由微型电机和减速齿轮组构成。而无论目前的哪种后视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镜面水雾问题。受天气影响,镜面上会出现水雾问题,在此情况下,镜面上积聚的细水珠严重影响镜面的后视能力,在行车过程中又无法擦除,因此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对于一些高端后视镜,则配有后视镜电加热,可对后视镜进行镜面加热,从而将水雾蒸发,然而该技术存在的缺陷是,电加热升温速度较慢,水雾蒸发速度亦较慢,电加热启动后,通常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将水雾消除,其除水雾能力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在雨水天气,后视镜上出现的通常是大量的水珠,对于该种水珠,电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对其基本不起作用,可以说,在雨水天气,后视镜电加热并无用处,而雨水却仍然严重影响着后视镜的后视能力,对行车造成极大的危险性。
[0003]另外,现有市面上的成熟防眩目后视镜产品均使用电子元件来实现防眩目的功能,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且安装复杂,无法轻易的升级车内车外的后视镜;电子变色的防眩目后视镜经常会出现由于镜片颜色变深而无法看到明亮区域以外其他环境的情况;而且由于反光头等电子元件的特性,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不稳定的情况,影响驾驶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提高驾驶安全性的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包括壳体和镶嵌在壳体表面的银镜,所述银镜的表面从里至外依序设有偏光膜层和防雾水膜层。
[0007]所述防雾水膜层的厚度为100-500纳米。
[0008]所述偏光膜层的厚度为10-600纳米。
[000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该后视镜的防雾水膜层可以在行车过程中防止镜面水雾的出现,对于雾水和雨水均具有高效的消除能力,使得视线更清晰;本实用型的偏光膜层还可以防眩光,在防眩目的同时为驾驶员提供最为清晰和柔和的视线,大幅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总之,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无需借助其他元件,就可以起到防雾水和防眩光的功能,从而保障行车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银镜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或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包括壳体I和镶嵌在壳体I表面的银镜2,所述银镜2的表面从里至外依序设有偏光膜层4和防雾水膜层3。
[0015]所述防雾水膜层3的厚度为100-500纳米。
[0016]所述偏光膜层4的厚度为10-600纳米。
[0017]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如下:先对银镜进行超声波清洗干净,送入真空密封舱开始真空镀膜,依次偏光膜层4和防雾水膜层3 ;其中,防雾水膜层3的重量比的组分为一氧化硅20%-80%,其余为氟化镁。
[0018]该后视镜的防雾水膜层3可以在行车过程中防止镜面水雾的出现,对于雾水和雨水均具有高效的消除能力,使得视线更清晰;本实用型的偏光膜层4还可以防眩光,在防眩目的同时为驾驶员提供最为清晰和柔和的视线,大幅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包括壳体和镶嵌在壳体表面的银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银镜的表面从里至外依序设有偏光膜层和防雾水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雾水膜层的厚度为100-500纳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雾水防眩光的汽车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膜层的厚度为10-600纳米。
【文档编号】B60R1/08GK204249913SQ201420717231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5日
【发明者】吴晓彤 申请人:奥特路(漳州)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