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坐卧两用功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5318阅读:97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客车坐卧两用功能座椅,该座椅安装于中长途客车上,具有坐卧两用功能的座椅,乘客根据需要可在坐姿与卧姿之间相互转换。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中长途客运的车型有坐位客车和卧铺客车两种。坐位客车结构形式大体一样,只在档次上有所不同,乘客乘坐的姿式为坐姿。为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一般座椅靠背角度可以调节,但因空间小,调节范围有限。如乘客乘坐时间长,将造成全身疲劳。卧铺客车有可调节半躺式和平躺式两种结构。前者睡眠时舒适性较差,适宜于清醒状态;后者主要是针对长途客运市场设计的,目的是能使乘客平躺休息,从而减轻疲劳。但也有缺陷,躺休是乘客在较疲劳状态时的最佳休息方式,而乘客不疲劳时,躺在那儿反而难受。实际上,乘客大部分时间处于非睡眠状态。从以上分析来看,坐位客车和卧铺客车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能为乘客提供一种休息方式,要么坐,要么卧。因而目前的客车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长途客运需要,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结构,以提高公路客运竞争能力。但是,坐位车和卧铺车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坐是乘客短时间乘坐时的最佳休息方式,卧是乘客疲劳时的最佳休息方式。如果能够吸取两者的优点.避免其缺点,设计一种既可以乘坐又可以躺卧、并且能在客车上布置的座椅,就能极大地提高其乘坐舒适性。坐卧两用功能座椅座椅即是在这样的技术需求背景下而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坐卧两用功能座椅,该座椅应用于中长途客车上,具有坐卧两用功能,可为乘客提供坐姿与卧姿两种休息方式,不仅节省车内安装布置空间,且可明显改善客运汽车长途出行中的乘坐舒适性。为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车坐卧两用功能座椅,其特征在于:由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组成;前排座椅包括前排左右立柱、前靠背、前排上下坐垫、前排扶手、两个前支撑座、两个前连接板以及前靠背可绕其转动的前铰支轴;前排左右立柱和两个前支撑座均固定于客车车厢底板上,共同构成了前排座椅骨架结构;前排上下坐垫连接成一体,前排下坐垫与前靠背相连并支撑于两个前支撑座之上,前排扶手与前排上坐垫通过铰轴连接;后排座椅包括后排爬梯、后排左立柱、连接后排爬梯与后排左立柱的后横梁、后靠背、后排上下坐垫、后排扶手、两个后支撑座、可使后靠背饶其转动的后铰支轴以及在后靠背侧面设置的使其可沿后铰支轴上下移动的导槽;后排爬梯、后排左立柱以及两个后支撑座均固定在客车车厢底板上,它们共同构成了后排座椅骨架结构;后排上下坐垫连接成一体,后排下坐垫支撑于两个后支撑座之间,后排上下坐垫分别与后靠背连接;后排扶手与后靠背铰接。上述前排左右立柱之间连接有支撑横梁。上述前排上坐垫置于前排下坐垫之上,两者通过前连接板一相连。上述前排下坐垫通过前连接板二与前靠背相连。上述后排上坐垫置于后排下坐垫之上,两者通过后连接板一相连,同时通过后连接板二与后靠背相连。上述后排下坐垫通过后连接板三与后靠背连接。本发明后排座椅增加了上下卧铺的爬梯以及后靠背侧面的导槽,需要时,前靠背与前排上下坐垫可形成一上层卧铺,后靠背与后排上下坐垫可形成一下层卧铺,这样既能满足乘客乘坐需要、又可以满足乘客的躺卧休息之需要,而且便于在中长途客车上布置安装。不仅节省了车内空间,更减轻了乘客长途出行的疲劳程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乘员坐姿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乘员卧姿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排左立柱2—前铰支轴3—前靠背4—前排扶手5—前排上坐垫6—前连接板一7—前支撑座一8—前排下坐垫9—前连接板二10—前支撑座二11—前排右立柱12—前横梁13—后支撑座一14—后连接板一15—后排下坐垫16—后连接板二17—后连接板三18—后支撑座二19—后排爬梯20—后横梁21—后排左立柱22—后铰支轴23—后靠背24—导槽25—后排扶手26—后排上坐垫27—销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给出了本发明乘员坐姿时座椅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中给出了本发明乘员卧姿时的座椅装配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乘员坐姿形态实施方式,参阅图1所示。该种形式可满足两名乘客乘坐需求。前排形式:前上坐垫(5)置于前下坐垫(8)之上并通过前连接板一(6)将二者相连,前下坐垫(8)通过前连接板二(9)与前靠背(3)相连并支撑于二个前支撑座(7)与(10)之上。前靠背(3)通过前铰支轴(2)与前排左右支撑立柱(1)与(11)铰接,由两侧立柱来支撑前靠背(3)与乘员背部重量。前排扶手(4)与前上坐垫(5)铰接。后排形式:后上坐垫(26)置于后下坐垫(15)之上并通过后连接板一(14)将二者相连,同时通过后连接板二(16)与后靠背(23)相连,后靠背(23)通过后铰支轴(22)与右侧爬梯(19)、左侧立柱(21)铰接,后下坐垫(15)通过后连接板三(17)与后靠背(23)相连并支撑于二个后支撑座(13)与(18)之上。后排扶手(25)与后靠背(23)铰接。乘员重量主要依靠左侧立柱(21)、右侧爬梯(19)以及两个支撑座(13)与(18)承担。实施例2:本实施例为乘员卧姿形态实施方式,参阅图2所示。该种形式可满足两名乘客同时躺卧休息需求。前、后排座椅结构中出现的各个连接板起固定各部件之间相对位置之作用,可采用螺栓或其他形式紧固。当需要时,利用随座椅的配套扳手可将各连接板拆卸,通过乘客间的相互配合最终搭接成如图2所示的上下层卧铺结构。分别松开前排座椅两个连接板(6)和(9),将前上坐垫(5)顺时针旋转180°,此时前排扶手(4)也随之转动至与地面接触位置,起支撑前上坐垫(5)作用,同时前排上下坐垫(5)与(8)则处于同一水平面。随后,松开并抽出前铰支轴(2),将前靠背(3)顺时针转动至与前排坐垫(5)与(8)接触。松开后排座椅三个连接板(14)、(16)与(17),将后靠背(23)沿导向槽(24)向上抽拉一段距离,并使后靠背(23)沿后铰支轴(22)逆时针转动至与后铰支轴(22)等高的水平位置,此时后排两个坐垫(26)与(15)也会随之抬高至该水平位置。然后,将后上坐垫(26)顺时针转动180°,并调整其前后距离,使其后连接板二(16)一端的孔能与前一组座椅的后排爬梯及后排左侧立柱上部的孔同心,插入图2中所示的销轴(27),紧固各连接板后便形成一上铺结构。此时,上铺乘客重量依靠三根销轴(22)、(2)与(27)承担,而爬梯(19)则为乘员提供了进入上层卧铺的通道。随后,将前排靠背(3)逆时针转动180°并支撑于支撑座(7)、(10)以及横梁(12)之上,紧固各连接板后便形成一下铺结构。下铺乘客重量依靠四个支撑座与两根横梁来承担。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构思和范围都记录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