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手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210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拉手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辆领域,尤其是suv车辆,特别地涉及车辆后背门的拉手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驾乘、操作有着更高的要求。以suv车型为例,其车型尺寸逐渐变大,后背门尺寸也随着变大。当后背门打开后,由于后背门尺寸及开启角度的原因,在需要关闭后背门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例如身高较矮的人)不能够轻易抓住后背门把手,或者抓住后背门的边缘,难以顺利地将后背门关闭,存在使用上的缺陷,容易引起抱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手总成,以及具有该拉手总成的车辆,拉手总成的结构简单、实用、灵活,方便了乘员对后背门的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手总成,所述拉手总成包括:

滑轨组件,所述滑轨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单滑轨,所述单滑轨内形成有纵向滑槽;以及

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包括横向手柄和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拉杆,两个所述纵向拉杆的前端通过所述横向手柄相连,所述纵向拉杆的后端横向伸出有旋转柱;

其中,两个所述纵向拉杆能够分别沿两个所述纵向滑槽在前端拉伸位置与后端回收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所述后端回收位置,所述纵向拉杆的后端回收至所述纵向滑槽的后端并与所述单滑轨锁止,在所述前端拉伸位置,所述纵向拉杆的后端拉伸至所述纵向滑槽的前端,且所述拉手本体能够围绕所述旋转柱定位枢转。

优选地,所述单滑轨包括围成矩形状的所述纵向滑槽的前端板、后端板、内侧纵向板和外侧纵向板,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的相向板面上分别安装有前端卡扣和后端卡扣;

其中,所述旋转柱在所述前端拉伸位置和后端回收位置分别与所述前端卡扣和后端卡扣连接配合,并且所述旋转柱与所述前端卡扣连接配合时,所述旋转柱能够围绕所述前端卡扣定位枢转。

优选地,所述前端卡扣和后端卡扣均为具有开口的卡环,所述卡环内形成有圆形卡槽,所述旋转柱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圆形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前端板的内端与所述内侧纵向板的前端之间形成有前端板缺口,穿过所述前端板缺口的所述纵向拉杆贴合所述内侧纵向板在所述纵向滑槽内往复移动;并且

所述旋转柱从所述纵向拉杆的后端横向向外延伸,以与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的外端设置的所述前端卡扣和后端卡扣配合。

优选地,所述外侧纵向板上设有纵向辅助滑槽,所述旋转柱从所述纵向拉杆的后端横向向外延伸至所述纵向辅助滑槽内。

优选地,所述单滑轨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前端形成有底板缺口,所述拉手本体围绕所述旋转柱定位枢转时,所述纵向拉杆的后端能够枢转至通过所述底板缺口,使得所述纵向拉杆与所述单滑轨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单滑轨上还设有用于安装的吊耳。

优选地,所述拉手本体还包括限位柱,两个所述纵向拉杆的前端还通过所述限位柱相连,所述限位柱间隔设置在所述横向手柄的后方,所述内侧纵向板的前端设有限位卡扣,在所述后端回收位置,所述纵向拉杆后端的所述旋转柱连接配合于所述后端卡扣,且所述限位柱配合连接于所述限位卡扣。

优选地,所述限位卡扣为具有开口的卡环,所述卡环内形成有圆形卡槽,所述限位柱通过所述卡环的开口进入所述圆形卡槽内,其中所述限位卡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纵向滑槽的延伸方向同向。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后背门和上述的拉手总成,所述拉手总成安装于所述后背门的内护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拉手总成中,由于拉手本体的两个纵向拉杆能够在滑轨组件的纵向滑槽内滑动,从而可在前端拉伸位置与后端回收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实现后背门拉手的可伸缩折叠;尤其是纵向拉杆的后端拉伸至纵向滑槽的前端时,拉手本体能够围绕旋转柱定位枢转,从而使拉手本体向下延伸,从而身材不高的乘员可通过操作拉手可顺利地关闭后背门,满足不同形态驾驶员关闭后背门的需求,提升乘员的驾乘操作舒适性,提升整车品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suv车辆的后视图,图示了后背门结构;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拉手总成中的拉手本体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拉手本体的平面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拉手总成中的滑轨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滑轨组件中的限位卡扣的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滑轨组件的平面视图;

图7图示了处于回收状态的拉手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拉手本体在纵向滑槽内的后端回收位置与滑轨组件锁止;

图8图示了处于拉伸后的枢转状态的拉手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拉手本体在纵向滑槽内的前端拉伸位置与滑轨组件相连并定位枢转;

图9显示了关闭状态下的后背门结构,其中拉手总成处于回收状态并隐藏于后背门的内护板中;以及

图10显示了打开状态下的后背门结构,其中拉手总成处于拉伸后的枢转状态,拉手本体向下伸出。

附图标记说明:

1拉手本体2滑轨组件

11横向手柄12纵向拉杆

13旋转柱14限位柱

21前端板22内侧纵向板

23后端板24外侧纵向板

25底板26前端卡扣

27后端卡扣28限位卡扣

29吊耳

100拉手总成200后背门

211前端板缺口251底板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通常是相对于操作拉手总成的操作人员的位置为参照原点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例如在操作时,拉手本体中的横向手柄相对于旋转柱更靠近操作人员,因而横向手柄的一端为拉手本体的前端,具有旋转柱的另一端为拉手本体的后端;“内、外”通常指的是纵向滑槽的腔体内外或者是相对于两个单滑轨的横向间隔中心而言的横向内外,例如两个单滑轨中,横向最靠近的两个侧板为内侧纵向板。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手总成,该拉手总成100包括:

滑轨组件2,滑轨组件2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单滑轨,单滑轨内形成有纵向滑槽;以及

拉手本体1,拉手本体1包括横向手柄11和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拉杆12,两个纵向拉杆12的前端通过横向手柄11相连,纵向拉杆12的后端横向伸出有旋转柱13;

其中,两个纵向拉杆12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两个纵向滑槽内并能够在纵向滑槽内的前端拉伸位置与后端回收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后端回收位置,纵向拉杆12的后端回收至纵向滑槽的后端并连接于单滑轨,在前端拉伸位置,纵向拉杆12的后端拉伸至纵向滑槽的前端,且拉手本体1能够围绕旋转柱13定位枢转。

参见图1,在后背门200的内护板上加装作为内饰产品的拉手总成100,其作用是乘员使用完后背门200,需要对其进行关闭的时候可方便地通过拉手总成100辅助关闭后背门200。

不同于常规的拉手,本发明的主旨在于设计能够隐藏、拉伸和旋转的拉手总成100,以方便操作,尤其是方便身材不高的乘员操作关闭位置较高的后背门。为此,拉手总成100包括具有纵向拉杆的拉手本体1和具有纵向滑槽的滑轨组件2,纵向拉杆能够在纵向滑槽内沿纵向滑动,从而可在前端拉伸位置与后端回收位置(图7所示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实现拉手总成100的可伸缩折叠,其折叠形态参见图7。更进一步地,在前端拉伸位置,纵向拉杆的后端与单滑轨的前端枢转连接,即可围绕旋转柱13枢转,如图8所示的,拉手本体1相对于滑轨组件2向下枢转,以使得横向手柄11更靠近下方的操作人员,方便向下拉动后背门200。

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结构形式,本实施方式中的单滑轨包括围成矩形状的纵向滑槽的前端板21、后端板23、内侧纵向板22和外侧纵向板24,前端板21和后端板23的相向板面上分别安装有前端卡扣26和后端卡扣27。其中,旋转柱13在前端拉伸位置和后端回收位置分别与前端卡扣26和后端卡扣27连接配合,在图7所示的后端回收位置,拉手总成100处于回收状态,通过旋转柱13与后端卡扣27的卡扣配合以及单滑轨本体对纵向拉杆12的防旋转定位,实现拉手本体1与滑轨组件2的锁止。在图8所示的前端拉伸位置,由于失去了单滑轨本体对纵向拉杆12的防旋转定位,拉手本体1可围绕前端卡扣26内的旋转柱13枢转,如图8中的拉手本体1向下枢转至与滑轨组件2近乎相互垂直。

相应地,如图2和图3所示,拉手本体1也包括横向手柄11和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拉杆12,两个纵向拉杆12的前端通过横向手柄11相连,纵向拉杆12的后端横向向外伸出旋转柱13。两个纵向拉杆12与两个单滑轨配合,以保持拉伸过程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图7的拉手本体1回收状态至图8的拉伸后枢转状态的过程中,拉手本体1还经历沿纵向滑槽的拉伸过程,即从后端回收位置沿纵向拉伸至前端拉伸位置。为保持纵向滑动,单滑轨还应包括底板25,从而使得纵向拉杆在纵向滑槽内底面紧贴底板25滑动,保持纵向滑动方向。或者,还可在外侧纵向板24上设置沿纵向的纵向辅助滑槽(未显示),而旋转柱13从纵向拉杆12的后端横向向外延伸至纵向辅助滑槽内,从而通过纵向辅助滑槽来辅助纵向拉杆12的纵向滑移定位。在具有底板25时,底板25的前端还应设有底板缺口251,在前端拉伸位置,拉手本体1围绕旋转柱13定位枢转时,纵向拉杆12的后端能够枢转至通过底板缺口251,使得纵向拉杆12与单滑轨相互垂直,如图7所示。

单滑轨通过底板25可保持纵向拉杆12沿纵向滑移,但为了进一步防止纵向拉杆12的左右横向晃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板21的内端与内侧纵向板22的前端之间形成有前端板缺口211,如图4所示。这样,穿过前端板缺口211的纵向拉杆12可贴合内侧纵向板22的侧壁面在纵向滑槽内保持稳定可靠的纵向往复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双纵向拉杆和两个单滑轨的结构设计有助于操作人员拉动拉手总成100时保持结构平稳,而前端板缺口211靠内侧设置,使得纵向拉杆12贴合内侧纵向板22移动,即靠内滑移,则可减小拉手本体1的横向宽度尺寸。另外,为便于安装,单滑轨上还设有用于安装的吊耳29,可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紧固安装至后背门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卡扣26和后端卡扣27均与旋转柱13卡扣配合,前端卡扣26与旋转柱13之间还需实现可枢转配合。为此,作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的优化结构设计,前端卡扣26和后端卡扣27均设计为具有开口的卡环,卡环内形成有圆形卡槽,旋转柱13通过开口进入圆形卡槽内。卡环结构可参见图5,即为简化加工装配,本实施方式中的前端卡扣26、后端卡扣27和以下将述及的限位卡扣28均采用同一卡环结构,区别仅在于安装后的卡环开口的朝向不同。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难免产生颠簸振动。在后端回收位置,拉手本体1处于回收状态时,参见图7,车辆的振动难免将旋转柱13从后端卡扣27中振出,从而使二者松脱,则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拉手本体1将沿纵向滑槽产生纵向滑动或者上下跳动,从而会产生结构不稳甚至异响。

为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拉手本体1还特别地包括限位柱14,两个纵向拉杆12的前端还通过限位柱14相连,限位柱14间隔设置在横向手柄11的靠后方位置,内侧纵向板22的前端设有限位卡扣28,在后端回收位置,纵向拉杆12后端的旋转柱13连接配合于后端卡扣27,且限位柱14配合连接于限位卡扣28。这样,通过前后端的双卡扣配合,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锁合的可靠性,使得拉手本体1与滑轨组件2在回收状态始终锁合固定。如前所述,参见图5,限位卡扣28同样为具有开口的卡环,卡环内形成有圆形卡槽,限位柱14通过卡环的开口进入圆形卡槽内。需要注意的是,前端卡扣26、后端卡扣27的卡环开口的开口位置相向,而限位卡扣28与后端卡扣27的卡环开口的开口位置应相同且朝向纵向的正前方,即限位卡扣28的开口方向与纵向滑槽的延伸方向同向,使得纵向拉杆12只能沿纵向抽拉。

上述的拉手总成100在组装至车辆的后背门200时,优选地安装至后背门200的内护板上,通过吊耳29安装固定,以实现隐藏式设计,如图9所示。

当身高不够的乘员需要使用后背门200时,首先可通过抓握拉手本体1的横向手柄11,将图9所示的关闭状态的后背门200打开。打开至一定打开角度后,需要将拉手本体1拉出,也就是将图7所示回收状态的拉手本体1沿纵向拉伸。换言之,打开后背门200后,后背门200离开手的同时,手用力抓握横向手柄11,沿着平行于后背门200的方向(即纵向)用力拽出拉手本体1,当拉手本体1的旋转柱13运动到单滑轨的前端,旋转柱13将会卡进单滑轨前端的前端卡扣26中,进而可将拉手本体1围绕旋转柱13向下旋转一定角度。此时放开后背门200,在后背门的撑杆力的作用下,后背门200开启到理论开启角度,,如图10所示。当需要关闭后背门200时,只需要拽动拉手即可将后背门拽下,然后将拉手本体1旋转至与后背门200平行的纵向方向,将拉手本体1平推至纵向滑槽内部,限位卡扣28和后端卡扣27会将拉手本体1限制固定,以便下次重新使用。

从图9和图10可见,限位卡扣28的开口方向与后背门200的平行方向一致,从而拉手本体1只有在平行于后背门200的方向用力,方可将拉手本体1拽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例如单滑轨内的纵向滑槽不限于图示的矩形槽,也可以是圆形槽,纵向滑槽还可具有顶板,以实现密闭;又例如,纵向拉杆也不限于在纵向滑槽内滑移,也可在单滑轨外贴合内侧纵向板的壁面滑移,仅通过旋转柱渗入纵向滑槽内,这些改动设计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想到的等同设计,因而诸如此类改动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