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视镜的防撞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2482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车辆的后视镜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后视镜是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为了驾驶员操作方便,防止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国均规定了汽车上必须安装后视镜,且所有后视镜都必须能调整方向。

在崎岖的山路夜间冒雨行驶时,特别是转弯处,时常会有因为判断不了相邻车辆车身的宽度而发生车祸的情形。目前采用在后视镜上设置转弯灯,主要起到两个用途:其一,用于相邻车辆的驾驶员判断其车身的宽度;其二,用于提示相邻车辆有变道或者转弯的需求。但是,相邻车辆的驾驶员在观看提示灯后仍会发生碰撞。

现有的提示灯通常设置在后视镜(后视镜的外框包括上侧、下侧、内侧和外侧)的上侧与外侧的交接处,由于后视镜的外侧(即远离车身的一侧)为弧形状,因此提示灯到后视镜外侧的最高点仍有一段水平距离,存在一定的盲区,这也是相邻车辆的驾驶员在观看提示灯后仍会发生碰撞的原因所在。另外,目前后视镜的清洗,需要将清水喷或散在后视镜的玻璃上,再利用摸布或纸巾进行擦拭,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后视镜的防撞方法,以解决传统后视镜上提示灯的提示效果不准确和清洗后视镜时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后视镜的防撞方法,步骤如下:

(1)组装:需要使用带有安全机构的后视镜,该后视镜包括壳体和镜面,将镜面安装在壳体上;

(2)开槽:在壳体的顶部开设用于收集雨水的凹槽;

(3)运输道:在壳体的顶部还开设有用于的雨水流动的运输道,该运输道包括第一水平段、第二水平段和竖直段,保证第一水平段与第二水平段平行,竖直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平段的一端和第二水平段的一端垂直连通,且第一水平段远离竖直段的一端与步骤(2)中的凹槽连通,第二水平段远离竖直段的一端与外部连通;

(4)灯具:在竖直段与第二水平段的连接处开设有开口,且开口朝第二水平段的方向设置,开口上密封安装有透明块;壳体内还安装有提示灯,且提示灯与透明块远离第二水平段的一侧连接;

(5)回收道:在壳体的顶部还开设有与步骤(2)中的凹槽相通的回收道,并保证回收道与凹槽的连接处高于第一水平段与凹槽的连接处;

(6)打孔:在回收道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且通孔与镜面相贴;

(7)安装:将步骤(6)中制造出的后视镜安装在汽车上;

(8)常规提示:在山路夜间冒雨行驶时,启动提示灯,提示灯的灯光穿过开口上的透明块和第二水平段;

(9)收集:雨水从凹槽流入第一水平段内,同时利用竖直段可对雨水进行限位,使得雨水临时保存在第一水平段和竖直段内;

(10)离心运动:当汽车在山路转弯处转弯时,雨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第二水平段内;

(11)灯光全反射:提示灯的灯光穿过透明块射进第二水平段的雨水中,根据光的全反射原理,灯光会跟着第二水平段内雨水的流动路径走,由于雨水从第二水平段流出后成抛物线,使得第二水平段外雨水内的灯光与后视镜存在一段距离;

(12)清洗:凹槽内的雨水因过多从凹槽流入回收道内,雨水经回收道底部的通孔流至镜面上,以此完成对镜面的清洗。

基础方案的原理:使用改进后的后视镜,在山路夜间冒雨行驶时,启动提示灯,提示灯的灯光穿过开口上的透明块和第二水平段,对相邻车辆可起到提示的作用;利用凹槽对雨水进行收集,雨水从凹槽向第一水平段的方向流动,同时利用竖直段可对雨水进行限位,使得雨水临时保存在第一水平段和竖直段内;当汽车在山路转弯处转弯时,雨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第二水平段内,提示灯的灯光穿过透明块射进第二水平段的雨水中,根据光的全反射原理,灯光会跟着第二水平段内雨水的流动路径走,由于雨水从第二水平段流出后成抛物线,灯光在流出的雨水内也存在全反射原理,因此灯光也呈抛物线,使得第二水平段外雨水内的灯光与后视镜存在一段距离,有效的提示相邻车辆行驶的安全间距,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当凹槽内的雨水堆积到一定高度后,凹槽内的雨水从凹槽流入回收道内,雨水流至回收道的底部,雨水再经通孔流至镜面上,以此完成对镜面的清洗。

基础方案的优点:相较于传统后视镜提示灯的提示效果,本方案主要利用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使得雨水从第一水平段和竖直段流入第二水平段内,再从第二水平段排出;再利用提示灯的灯光在雨水中全反射的原理,使得灯光与后视镜留有一段安全距离,便于相邻车辆的正确判断,有效的避免了相邻车辆的驾驶员因对后视镜间距判断失误而导致的碰撞,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相较于传统后视镜镜面的清洗方式,利用雨水流入回收道,再由回收道上的通孔流至镜面上完成对镜面的清洗,合理的利用了资源(雨水),有效的节省了水资源的浪费。

另外:1、打造第一水平段与竖直段结构的目的是:第一水平段和竖直段均能起到雨水的运输作用,利用竖直段与第一水平段的连接方式还能对雨水起到的一定的限位作用,同时第一水平段还能作为缓冲段对雨水起到临时保存的作用。2、连通凹槽与运输道的目的是:能对雨水起到排除作用,利用的雨水流入第二水平段和从雨水从第二水平段流出产生抛物线,配合提示灯灯光的全反射原理,还能让灯光与后视镜之间保留有一段安全距离,有效的提示了相邻车辆行驶的安全间距。3、连通凹槽与回收道的目的是:能对雨水起到排除作用,利用回收道底部的通孔配合雨水还能用于清洗镜面,既增加了机构的实用性,又经济环保。4、采用透明块密封开口,既能保证运输道能够顺利的运输雨水,又能保证提示灯的灯光穿过射进雨水里。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使用型砂对步骤(6)中的安全机构进行清洗,通过上述设置,型砂可打磨整个安全机构上残留的毛刺,另外型砂还能将运输道和回收道内的杂质带出,进而保证安全机构能够更好的使用。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使用干海绵擦拭步骤(12)中的镜面,通过上述设置,根据海绵的柔软性和吸水性,使用干海绵擦干残留在镜面上的雨水时,还能对镜面起到进一步的清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后视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壳体1、镜面2、凹槽3、第一水平段4、第二水平段5、竖直段6、提示灯7、透明块8、回收道9、通孔10、导流槽11、过滤网12、出水孔13。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带有安全机构的后视镜,该后视镜包括壳体1和镜面2,将镜面2安装在壳体1上;在壳体1的顶部开设用于收集雨水的凹槽3;在壳体1的顶部还开设有用于的雨水流动的运输道,该运输道包括第一水平段4、第二水平段5和竖直段6,保证第一水平段4与第二水平段5平行,竖直段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水平段4的一端和第二水平段5的一端垂直连通,且第一水平段4远离竖直段6的一端与凹槽3连通,第二水平段5远离竖直段6的一端与外部连通;在竖直段6与第二水平段5的连接处开设有开口,且开口朝第二水平段5的方向设置,开口上密封安装有透明块8;壳体1内还安装有提示灯7,且提示灯7与透明块8的左侧固接。

在壳体1的顶部还开设有与凹槽3相通的回收道9,并保证回收道9与凹槽3的连接处高于第一水平段4与凹槽3的连接处;回收道9与凹槽3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网12,利用过滤网12过滤雨水中的杂质,既能保证回收道9流出的雨水对镜面2的清洗效果,又能避免杂质对镜面2造成的损坏;在回收道9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10,且通孔10与镜面2相贴。

此外,壳体1的顶部还开设有导流槽11,且导流槽11向凹槽3的方向倾斜设置,导流槽11可对无规则流动的雨水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收集率;导流槽11向凹槽3的方向倾斜设置,同样对雨水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快了雨水流入凹槽3内的速率。凹槽3呈漏斗状,可对的雨水能起到导向引流的作用,进一步加快了雨水流入凹槽3内的速率。壳体1的底部还开设有出水孔13,利用出水孔13对清洗镜面2的雨水进行排除,避免雨水长久浸泡壳体1造,延长壳体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使用改进后的后视镜,在山路夜间冒雨行驶时,启动提示灯7,提示灯7的灯光穿过开口上的透明块8和第二水平段5,对相邻车辆可起到提示的作用;雨水经导流槽11流入凹槽3,利用凹槽3对雨水进行收集,雨水从凹槽3向第一水平段4的方向流动,同时利用竖直段6可对雨水进行限位,使得雨水临时保存在第一水平段4和竖直段6内;当汽车在山路转弯处转弯时,雨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入第二水平段5内,提示灯7的灯光穿过透明块8射进第二水平段5的雨水中,根据光的全反射原理,灯光会跟着第二水平段5内雨水的流动路径走,由于雨水从第二水平段5流出后成抛物线,灯光在流出的雨水内也存在全反射原理,因此灯光也呈抛物线,使得第二水平段5外雨水内的灯光与后视镜存在一段距离,相较于传统后视镜提示灯7的提示效果,有效的提示相邻车辆行驶的安全间距,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当凹槽3内的雨水堆积到一定高度后,凹槽3内的雨水从凹槽3经过滤网12流入回收道9内,雨水流至回收道9的底部,雨水再经通孔10流至镜面2上,再在汽车停放时利用干海绵擦拭镜面2,以此完成对镜面2的清洗,相较于传统后视镜镜面2的清洗方式,合理的利用了资源(雨水),有效的节省了水资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