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088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主要适用于提高装配效率和增强美观性。



背景技术:

传统的商用车驾驶室内饰分块较多,零件之间有装配间隙,影响内饰外观,另外,零件个数太多也会影响内饰装配效率。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5059465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3月2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车驾驶室中内饰面板,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面板、水平布置的第二面板,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的内侧设置有竖向布置的两个支撑面板,支撑面板的上边与第二面板连接,支撑面板的侧边与第一面板连接,支撑面板为间隔设置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虽然该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寿命长,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实用新型装配过程中需要将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连接,支承面板与第一面板、第二面板连接,这样的设计装配工序较多导致装配时间较长,从而使得装配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装配效率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装配效率高的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包括后围内饰上部、顶盖内饰后部、左侧围内饰后部、右侧围内饰后部,所述后围内饰上部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的左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的右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的后端相连接,所述顶盖内饰后部的左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顶盖内饰后部的右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后围内饰上部与顶盖内饰后部的连接部的中部设置有一号成型凸台,所述顶盖内饰后部的左端通过二号成型凸台与左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顶盖内饰后部的右端通过三号成型凸台与右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一号成型凸台包括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左端与第二凸台相连接,第一凸台的右端与第三凸台相连接,第一凸台的后部与后围内饰上部的上端相连接,第一凸台的前部与顶盖内饰后部的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台与第三凸台对称设置于第一凸台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凸台的后部、第三凸台的后部均与后围内饰上部的上端相连接,第二凸台的前部、第三凸台的前部均与顶盖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凸台的下部、第二凸台的下部、第三凸台的下部都与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顶盖内饰后部与后围内饰上部相互垂直,所述一号成型凸台与顶盖内饰后部的夹角、所述一号成型凸台与后围内饰上部的夹角均为120度~150度。

所述二号成型凸台与三号成型凸台对称设置于顶盖内饰后部的左右两端;

所述二号成型凸台的后端与后围内饰上部相连接,二号成型凸台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相连接,二号成型凸台的下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三号成型凸台的后端与后围内饰上部相连接,三号成型凸台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相连接,三号成型凸台的下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左侧围内饰后部与右侧围内饰后部相互平行,左侧围内饰后部、右侧围内饰后部均与后围内饰上部相互垂直,所述二号成型凸台、三号成型凸台均与后围内饰上部相互垂直,所述左侧围内饰后部与二号成型凸台的夹角、所述顶盖内饰后部与二号成型凸台的夹角、所述顶盖内饰后部与三号成型凸台的夹角、所述右侧围内饰后部与三号成型凸台的夹角都为120度~150度。

所述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制造工艺为一体冲压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中后围内饰上部与顶盖内饰后部的连接部的中部设置有一号成型凸台,顶盖内饰后部的左端通过二号成型凸台与左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顶盖内饰后部的右端通过三号成型凸台与右侧围内饰后部的上端相连接,在制造过程中,通过一号成型凸台、二号成型凸台、三号成型凸台,以使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能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驾驶室内饰板的装配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装配效率高。

2、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中一号成型凸台包括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第二凸台与第三凸台对称设置于第一凸台的左右两端,二号成型凸台与三号成型凸台对称设置于顶盖内饰后部的左右两端,这样的设计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更加有利于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一体成型,减少了零件之间的装配间隙,从而增强了驾驶室内饰板的美观性;另外,通过一体冲压成型的工艺制造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减少了制造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增强了美观性,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一号成型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后围内饰上部1、顶盖内饰后部2、左侧围内饰后部3、右侧围内饰后部4、二号成型凸台5、三号成型凸台6、一号成型凸台7、第一凸台71、第二凸台72、第三凸台73、连接部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包括后围内饰上部1、顶盖内饰后部2、左侧围内饰后部3、右侧围内饰后部4,所述后围内饰上部1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1的左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1的右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后端相连接,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的左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上端相连接,顶盖内饰后部2的右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后围内饰上部1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连接部8的中部设置有一号成型凸台7,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的左端通过二号成型凸台5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上端相连接,顶盖内饰后部2的右端通过三号成型凸台6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一号成型凸台7包括第一凸台71、第二凸台72、第三凸台73,所述第一凸台71的左端与第二凸台72相连接,第一凸台71的右端与第三凸台73相连接,第一凸台71的后部与后围内饰上部1的上端相连接,第一凸台71的前部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台72与第三凸台73对称设置于第一凸台71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凸台72的后部、第三凸台73的后部均与后围内饰上部1的上端相连接,第二凸台72的前部、第三凸台73的前部均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凸台71的下部、第二凸台72的下部、第三凸台73的下部都与连接部8相连接。

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互垂直,所述一号成型凸台7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夹角、所述一号成型凸台7与后围内饰上部1的夹角均为120度~150度。

所述二号成型凸台5与三号成型凸台6对称设置于顶盖内饰后部2的左右两端;

所述二号成型凸台5的后端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连接,二号成型凸台5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2相连接,二号成型凸台5的下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三号成型凸台6的后端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连接,三号成型凸台6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2相连接,三号成型凸台6的下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上端相连接。

所述左侧围内饰后部3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相互平行,左侧围内饰后部3、右侧围内饰后部4均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互垂直,所述二号成型凸台5、三号成型凸台6均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互垂直,所述左侧围内饰后部3与二号成型凸台5的夹角、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与二号成型凸台5的夹角、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与三号成型凸台6的夹角、所述右侧围内饰后部4与三号成型凸台6的夹角都为120度~150度。

所述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制造工艺为一体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1、参见图1,本设计描述中所述的上、下、前、后、左、右如图1所示,但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设计的结构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设计的限制。

2、本设计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通过一体冲压成型的方法进行制造,制造的过程中,由于后围内饰上部与顶盖内饰后部的连接部的中部设置有一号成型凸台,顶盖内饰后部与左侧围内饰后部之间设置有二号成型凸台,顶盖内饰后部与右侧围内饰后部之间设置有三号成型凸台,各凸台的设置有利于制造材料在模具中流动,使得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能很好的一体成型,从而减少零件之间的装配效率,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成型凸台的结构与位置,可以更好的完成一体成型制造工艺,从而增强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美观性。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包括后围内饰上部1、顶盖内饰后部2、左侧围内饰后部3、右侧围内饰后部4,所述后围内饰上部1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1的左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1的右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后端相连接,后围内饰上部1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连接部8的中部设置有一号成型凸台7,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的左端通过二号成型凸台5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上端相连接,顶盖内饰后部2的右端通过三号成型凸台6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的制造工艺为一体冲压成型。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图2,所述一号成型凸台7包括第一凸台71、第二凸台72、第三凸台73,所述第一凸台71的左端与第二凸台72相连接,第一凸台71的右端与第三凸台73相连接,第一凸台71的后部与后围内饰上部1的上端相连接,第一凸台71的前部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台72与第三凸台73对称设置于第一凸台71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凸台72的后部、第三凸台73的后部均与后围内饰上部1的上端相连接,第二凸台72的前部、第三凸台73的前部均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凸台71的下部、第二凸台72的下部、第三凸台73的下部都与连接部8相连接;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互垂直,所述一号成型凸台7与顶盖内饰后部2的夹角、所述一号成型凸台7与后围内饰上部1的夹角均为120度~150度。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图2,所述二号成型凸台5与三号成型凸台6对称设置于顶盖内饰后部2的左右两端,所述二号成型凸台5的后端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连接,二号成型凸台5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2相连接,二号成型凸台5的下端与左侧围内饰后部3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三号成型凸台6的后端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连接,三号成型凸台6的上端与顶盖内饰后部2相连接,三号成型凸台6的下端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左侧围内饰后部3与右侧围内饰后部4相互平行,左侧围内饰后部3、右侧围内饰后部4均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互垂直,所述二号成型凸台5、三号成型凸台6均与后围内饰上部1相互垂直,所述左侧围内饰后部3与二号成型凸台5的夹角、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与二号成型凸台5的夹角、所述顶盖内饰后部2与三号成型凸台6的夹角、所述右侧围内饰后部4与三号成型凸台6的夹角都为120度~150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