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山地自行车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0548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改进的山地自行车轮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特别是指一种全面提升整车性能的改进的山地自行车轮胎。



背景技术:

现行自行车的前后轮一般安装的是相同轮胎,由于前轮起着整车导向作用,后轮起着制动作用,因此对于比较专业的自行车消费者(尤其是山地自行车赛等专业的车手)来说,会特别关注前后轮的各自特性,以期望达到整车综合性能最优化。图1所示为现有常见的山地自行车配套轮胎的胎面花纹样式,其胎面1’上配置有各自独立的花纹块,主要包括中央块10’、 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三者均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设计,是为了在山地骑行时在多变路况均能提供良好的使用性能。

独立凸起的花纹块抓地性和排泥性佳,但实际使用时,其直线性、滚动阻力性能及牵引性能尚有改进的空间。具体分析为:该花纹的轮胎使用在前轮时,胎面中间交错设置的中央块10’直线性欠佳,降低了滚动阻力性能和导向作用;而该花纹的轮胎使用在后轮时,中央块10’、 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边缘成分不足,影响抓地力和牵引性的发挥,特别是在爬坡路段的牵引力不太理想。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拟针对前后轮的使用特性,改进优化胎面花纹样式,以全面提升山地自行车的整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面提升山地自行车直线性、滚动阻力性能、抓地性能及牵引性能的山地自行车轮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山地自行车轮胎,该自行车的前轮轮胎与后轮轮胎的胎面均是由若干花纹组圆周间隔设置,每个花纹组包含:位于胎面中心线的中央块,设置在两胎面外侧边缘的胎肩块,以及设置在上述中央块和胎肩块之间的过渡块;同一侧的中央块、过渡块和胎肩块三者自胎面中心线向外、向下分布,胎面两侧的中央块、过渡块和胎肩块呈对称交错设置;其中:前轮轮胎胎面的各花纹单元中的两个中央块之间增加一中央连接块, 该中央连接块呈长条状,连接各周向相邻的中央块前端和后端;而后轮轮胎胎面的各花纹单元中的中央块、过渡块和胎肩块表面分别配置有细槽。

所述中央连接块的高度和中央块的高度相等。

所述中央连接块的轴向宽度为1.0mm~3.0mm。

所述中央块表面配置的直线细槽为高纵向的直线形并顺向轮胎的前进方向,在过渡块表面的第一折线细槽为锐角折线,而胎肩块表面的第二折线细槽为钝角折线。

所述中央块内端的横跨胎面中心线的距离为0.5mm~2.0mm。

所述胎肩块高度高于中央块、过渡块高度的10%~40%。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胎面花纹形式来实现,即:在前轮胎面的两个中央块之间增加一长条状的中央连接块,连接相邻中央块的前端和后端,胎面中心线处形成连续接地面,提升滚动阻力性能和导向作用;而在后轮胎面的中央块、过渡块和胎肩块表面分别配置有细槽,提升抓地力和牵引性,针对前后轮的使用特性,全面提升山地自行车整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常见的轮胎胎面花纹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轮轮胎胎面花纹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轮轮胎胎面花纹示意图。

1胎面 10中央块 20过渡块

30胎肩块 40中央连接块 11直线细槽

21第一折线细槽 31第二折线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改进的山地自行车轮胎,其中,竖直方向设定为轮胎径向,横向方向设定为轮胎轴向;该自行车的前轮轮胎与后轮轮胎的胎面1均是由若干花纹组圆周间隔设置,每个花纹组包含:位于胎面中心线的中央块10,设置在两胎面外侧边缘的胎肩块30,以及设置在上述中央块10和胎肩块30之间的过渡块20;同一侧的中央块10、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三者自胎面中心线向外、向下分布,胎面两侧的中央块10、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呈对称交错设置,如此间隔地分配各花纹块,可产生更多的排泥通道;各花纹块边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提供山地路面基本的抓地力和牵引性。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前轮轮胎胎面的各花纹单元中的两个中央块10之间增加一中央连接块40, 该中央连接块40呈长条状,连接各周向相邻的中央块10前端和后端;而后轮轮胎胎面的各花纹单元中的中央块10、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表面分别配置有细槽。

配合图2所示,该中央连接块40的高度和中央块10的高度相等,胎面中心线处形成具有连续接地的周向花纹块。一方面,可以降低滚动阻力,另一方面提升花纹块的直线性,尤其可提升作为前轮使用时的导向性。中央连接块40的轴向宽度W设置为1.0mm~3.0mm为宜,若W设置太宽,将过度强化中央块10的刚性,抑制其受力变形,影响牵引性;若W设置太窄,胎面中心的连续接地面过小,则无法起到降低滚动阻力和导向性的效果。

配合图3所示,该中央块10表面配置的直线细槽11,其为高纵向的直线形并顺向轮胎的前进方向(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轮胎的前进方向);在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表面分别配置折线细槽,其中过渡块20表面的第一折线细槽21为锐角折线,而胎肩块30表面的第二折线细槽31为钝角折线。各细槽的设置是为了增加花纹块的边缘成分,中央块10表面高纵向的直线细槽是为了平衡滚动阻力性能的发挥,而过渡块20和胎肩块30表面的折线细槽,利用折线角度变化,增加边缘成分提升抓地和牵引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轮胎的牵引性,尤其是作为后轮使用时的爬坡性能,将中央块10的内端延伸设计,使其横跨到胎面中心的另一侧。中央块10内端的横跨胎面中心线的距离S设置为0.5mm~2.0mm,使相邻的中央块10之间沿轴向产生微小的重叠,增加横向刚性,从而提升轮胎的制动性和牵引性。

另外,为确保轮胎的转弯性能,胎肩块30高度高于中央块10、过渡块20高度,依山地自行车的使用路况,优选胎肩块30高度高于中央块10、过渡块20高度的10%~40%,以增加胎肩块30的强度,提升转弯时接地抓地、牵引性能。

使用本实用新型技术后,针对前后轮的使用特性,改进优化胎面花纹样式,特别是将图2所示轮胎和图3所示轮胎分别安装于山地自行车的前、后轮,可提升滚动阻力性能、导向性、抓地力和牵引性,全面提升山地自行车整车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其实质作任何简单修改、修饰与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