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窗玻璃的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596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的窗玻璃的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柔性面结构的用于机动车的窗玻璃的遮蔽装置,该面结构在卷起的静止部位和撑开的保护位置之间可卷起地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轴上,该卷轴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在车辆处的容纳空间中,该容纳空间可通过闭合件封闭,该闭合件在闭合部位和至少一个开启部位之间被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其中,面结构在其在展开方向上前面的端部端区域处设有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该拉出型材借助于驱动系统沿窗玻璃可平行移位。



背景技术:

这样的遮蔽装置对于轿车的侧窗玻璃或后窗玻璃而言是通常已知的。遮蔽装置具有柔性面结构,其可卷起地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轴上。卷轴可转动地支承在箱盒壳体中。柔性面结构为了遮蔽窗玻璃从箱盒壳体中被拉出且沿窗玻璃撑开。箱盒壳体以固定在车辆处的方式保持在窗玻璃下方。箱盒壳体具有贯通缝口,其向上限定箱盒壳体的开口。在静止位置中,面结构完全地卷起到卷轴上且拉出型材在贯通缝口的区域中安置在箱盒壳体中。箱盒壳体的开口可通过闭合件封闭,该闭合件设计为活板且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车辆内部空间的相应的功能件处。闭合件在面结构的静止位置中封闭箱盒壳体的开口且当拉出型材和面结构从贯通缝口向上朝向窗玻璃驶出时转移到其开启部位中。在面结构的撑开的保护位置中,闭合件保留在其开启部位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开头提及的类型的遮蔽装置,其利用简单的手段实现了面结构相对于容纳空间且相对于闭合件的少磨损的拉入和拉出。

该任务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即,闭合件借助于控制机械装置在两个不同的开启部位之间被强制控制,其中的第一开启部位释放开口,其实现了拉出型材的穿过,且第二开启部位释放经减小的开口,其选择成足够大的,以便实现柔性面结构的无触碰的穿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以特别有利的方式适用于遮蔽轿车的后窗玻璃,在其中以箱盒壳体的形式的固定在车辆处的容纳空间定位在后窗台板(或包裹架,即hutablage)下方,且容纳空间的开口朝向车辆内部空间通过以闭合活板的形式的闭合件封闭。相应于后窗玻璃的倾斜,柔性面结构在其保护位置中倾斜地向上被拉出且倾斜地向下又被引回。优选地,驱动系统包括电马达,其借助于合适的传动装置同步驱动两个拉压绳,其利用端部端区域作用于拉出型材的相对而置的端侧且这样实现了拉出型材在面结构的静止部位和面结构的保护位置之间的纵向移位。

根据本发明通过控制机械装置限定的两个开启部位一方面用于,可将相对于较薄的面结构明显更厚的拉出型材引导经过闭合件,而拉出型材不触碰闭合件。另一方面,闭合件也应在使拉出型材在拉出方向上引导经过之后保留在相对于第一开启部位减小的开启部位中,以便确保,闭合件利用相应的边缘棱边在面结构的进一步拉出运动期间保留以相对面结构的间距。通过闭合件保持以相对面结构的无触碰的间距,面结构可不被损害且通过滑动经过闭合件也不经受增加的磨损。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控制机械装置关联于闭合件的杠杆臂。杠杆臂优选地在闭合件的铰链组件的区域中延伸且设置用于,将杠杆作用及因此转矩施加到闭合件上。闭合件优选地借助于弹簧设备保持在其闭合部位中。作用到杠杆臂上的控制机械装置将相反于弹簧设备的转矩的转矩施加到闭合件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控制机械装置具有布置在杠杆臂的区域中的控制连杆以及可沿控制连杆运动的控制凸轮,其中,控制连杆具有不同的连杆轨道区段,其限定闭合件的两个开启部位。连杆轨道区段优选地流畅地彼此合并,从而在不同的连杆轨道区段之间不产生阶梯凸肩。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控制连杆布置在杠杆臂处。优选地,控制连杆至少尽可能地平行于闭合件的摆动轴线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控制连杆布置在用于控制凸轮的引导轨道处。这相应于关于控制连杆在杠杆臂处的布置的运动学上的反转。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驱动系统具有两个可弯曲的纵向延伸的拉压绳,其在端部端区域处与用于平行移位的拉出型材处于有效连接中,其中,至少一个拉压绳利用其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区域在杠杆臂的区域中的控制引导部中被引导。拉压绳的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区域因此使用作控制机械装置的部分。

拉压绳理解为一种柔性器件,其是纵向延伸的且可传递拉力以及压力,如齿条、鲍登线或螺纹轴。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拉压绳的端部端区域设有控制凸轮。通过使用用于控制机械装置的驱动系统的拉压绳,不需要附加的驱动器件。当控制机械装置仅仅在拉出型材的驶入区域和驶出区域中起作用时,该设计方案是有利的。支撑止挡件确保,闭合件在没有控制机械装置的作用的情况下也被保持在两个开启部位中的一个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和特征从权利要求以及从本发明的根据附图呈现的优选的实施例的随后的描述中得出。

图1示意性地以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2至4示出了在不同的功能部位中根据图1的遮蔽装置,

图5以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在根据图4的功能部位中的根据图1至4的遮蔽装置,且

图6以另一透视的和放大的图示示出了根据图5的遮蔽装置的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6的遮蔽装置定位在轿车的后窗玻璃下方的后窗台板1的区域中。遮蔽装置具有柔性面结构5,该面结构可卷起地且可展开地保持在卷轴上。卷轴4可转动地支承在以箱盒壳体2的形式的容纳空间中。优选地,卷簧在卷起方向上作用到卷轴4上。箱盒壳体2经由贯通缝口和开口3朝向轿车的车辆内部空间敞开。开口3可通过以活板7的形式的闭合件封闭,该活板可围绕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8摆动运动地支承。摆动轴线8在卷轴4的转动轴线上方平行地伸延。柔性面结构5的在拉出方向上前面的端部端区域设有形状稳定的拉出型材6。拉出型材6通过驱动系统12,m可转移到面结构5的遮蔽后窗玻璃的保护位置中以及转移到面结构5和拉出型材6的驶入到闭合件7下方的开口3中的静止部位中。驱动系统具有两个以柔性螺纹轴的形式的拉压绳,其也称为柔性轴12。根据图2示意性地示出柔性轴12的走向。示出的柔性轴12在拉出型材6的相对于图纸平面背侧的端面处作用于拉出型材。两个柔性轴12在未呈现的引导滑轨中在后窗玻璃的相对而置的侧上可线性运动地被引导,在其中拉出型材6的端侧也可移动地被引导。

闭合件7通过未呈现的弹簧设备持久地保持在根据图1的其闭合部位中,只要没有其他的且相反指向地起作用的力或转矩作用到闭合件7上。

根据本发明,当拉出型材6从根据图1的静止部位向上驶出或又从已驶出的功能部位在静止部位的方向上返回行进时,闭合件7强制地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开启部位中。对此,闭合件7关联有控制机械装置,其随后更详细地描述。闭合件7在摆动轴线8的区域中通过铰链组件在车辆侧可摆动运动地被支承。在铰链组件的区域中杠杆臂9(其通过两个杠杆臂区段形成,杠杆臂区段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由铰链组件相对闭合件7相反指向地延伸且因此远离摆动轴线8。杠杆臂区段9的自由的端部区域经由横向承载件彼此连接,其设计为控制连杆10。控制连杆10通过纵向延伸的轮廓元件形成,其两次地弯曲,由此在轮廓区段的长度上得出一个中间的连杆区段以及两个外部的连杆区段,其经由弯曲区段齐平地且对准地彼此合并(图6)。控制连杆10基本上平行于摆动轴线8延伸。在控制连杆10上方延伸有直线状的控制引导部16,其在图6中仅仅示意性地表明。控制引导部对于柔性轴12而言设计为固定在车辆处地布置的引导通道或设计为固定在车辆处地布置的引导槽。控制引导部16平行于摆动轴线8延伸。

柔性轴12的相对拉出型材6相对而置的端部端区域设有控制凸轮11,其向下从相应地敞开地设计的控制引导部16伸出且可与柔性轴12共同地在控制引导部16中纵向移动。控制凸轮11与控制连杆10的控制轮廓一起作用。因为柔性轴12经由直线的且平行于摆动轴线8伸延的控制引导部16直线地被引导,控制凸轮11同样相应地直线地被引导。因为控制连杆10的中间的连杆区段相比两个相对而置的外部连杆区段更靠近控制引导部16地定位,控制凸轮11在沿着控制连杆10的控制轮廓滑动的情形下强制地在中间的连杆区段中继续向上挤压闭合件7。控制凸轮11具有引弧斜面,以便可上升到控制连杆10的在图6中左边的端部端上且可将其向下挤压。在根据图1的拉出型材6的静止部位中,按照根据图5和6的图示,柔性轴12的承载控制凸轮11的端部端区域位于靠近控制连杆10的侧向上左边。一旦驱动系统的电马达m经由相应的传动装置在纵向上使柔性轴12移位,柔性轴12在保护位置的方向上向上带动拉出型材6。在此柔性轴12根据图5和6强制地从左向右运动,由此控制凸轮11在控制连杆10的左边的外部的连杆区段上产生贴靠,且闭合件7转移到第一开启部位中。在柔性轴12向右的继续运动的情形中,控制凸轮11强制地经由弯曲区段在中间的连杆区段上产生贴靠,由此闭合件7移位到根据图3的其第二开启部位中。控制连杆10的连杆区段的长度和布置如此协调于拉出型材6的移位路径,使得当拉出型材6在闭合件7下方穿过出来到车辆内部中时,闭合件7位于该第二开启部位中。然后,控制凸轮11在外部的、在图6中右侧的连杆区段上产生贴靠,由此弹簧设备将闭合件7强制地又引回到第一开启部位中,其相比根据图3的第二开启部位更靠近地处在后窗台板1处。

在拉出型材6的进一步驶出运动时,控制凸轮11离开控制连杆10。

为了避免在控制凸轮11远离控制连杆10以后,闭合件7通过弹簧设备摆回到根据图1的完全的闭合部位中,控制连杆10关联有支撑止挡件13,其设计为围绕转动轴线14在固定在车辆处的功能件处可转动运动地支承的转动杠杆。转动杠杆13通过弹簧单元15在转动方向上向右(关于图5和6中的图示)持久地被转矩加载。支撑止挡件13处在控制凸轮11和柔性轴12的运动路径中。一旦控制凸轮11和柔性轴13位于静止部位中,控制凸轮11将支撑止挡件13向左挤压到静止部位中,在其中控制凸轮相对控制连杆10不接合。当控制凸轮11与柔性轴12在控制引导部16中一起向右移位时,弹簧单元15强制地向右连带转动支撑止挡件13,直到支撑止挡件13位于控制连杆10的外部的连杆区段上方。当此时控制凸轮11通过柔性轴12的移位与拉出型材6一起向上远离控制连杆10时,未呈现的弹簧设备强制地又将闭合件7在其闭合部位的方向上牵拉。在此,控制连杆10的左边的外部的连杆区段下方贴靠于支撑止挡件13,由此闭合件7被保持在根据图4的开启部位中。如此设计该开启部位,使得闭合件相对面结构5保留以间距,而其向上在保护位置的方向上被拉出。如根据图2示意性地呈现的那样,柔性轴12由靠近面结构5平行的取向朝横向取向在控制引导部16的区域中被弯曲和偏转。然而,因为柔性轴12具有相应的弹性的柔性,这样的偏转和弯曲在没有柔性轴12的损害或过度的负载的情况下是可能的。只要拉出型材6保留在面结构5的经拉出的保护位置中,支撑止挡件13将闭合件7支撑在根据图4的开启部位中。当拉出型材6和面结构5又在根据图1的静止部位的方向上被引回时,柔性轴12同样又以相应的方式被引回。在此,控制凸轮11强制地又较短地在区域(在该区域中闭合件7位于拉出型材6的运动路径中)之前在控制连杆10的右边的外部的连杆区段处产生贴靠且相应地相反地沿控制连杆10行进,由此闭合件7又根据图3被上摆且拉出型材6可无触碰地驶进到开口3中。一旦控制凸轮11已经到达支撑止挡件13,控制凸轮11又抵抗弹簧单元15的弹簧力向左挤压支撑止挡件13。如果控制凸轮11向左在控制连杆10的左边的连杆区段上方驶离,控制连杆10通过控制凸轮11完全地释放,从而闭合件7通过弹簧设备又摆动到根据图1的闭合部位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