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辨认装置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152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视觉辨认装置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镜、照相机等视觉辨认元件的视觉辨认装置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该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用于利用同心异径的(即中心通用而直径不同的)多个枢轴将保持视觉辨认元件的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支承于倾动支承部来进行视觉辨认角度调整(视觉辨认方向的调整)。本发明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使抑制元件振动(视觉辨认元件的振动)的效果提高。



背景技术:

作为视觉辨认装置的1个,存在车辆用镜装置。作为车辆用镜装置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存在利用同心异径的多个枢轴将镜倾动部(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支承于倾动支承部来进行镜面角度调整(视觉辨认角度调整)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该镜面角度调整机构与仅利用镜面中央的单一枢轴将镜倾动部支承于倾动支承部来进行镜面角度调整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相比,可获得抑制由车辆行驶风、车辆振动(由路面的凹凸、发动机振动等引起的)等导致的镜面振动(所谓的颤振)(元件振动)的效果。作为利用同心异径的多个枢轴将镜倾动部支承于倾动支承部来进行镜面角度调整的以往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这些以往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均利用螺纹紧固将内侧枢轴组装起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961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80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2028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利用螺纹紧固来组装内侧枢轴,因此,一旦组装的话,则没有镜倾动部相对于倾动支承部沿着面方向或轴向运动的余地。因此,若内侧枢轴的尺寸精度较差,则在进行了螺纹紧固时,产生外侧枢轴的支承在周向上变得不均匀、无法充分地获得振动抑制效果的情况。

本发明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在利用同心异径的多个枢轴将保持镜、照相机等视觉辨认元件的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支承于倾动支承部来进行视觉辨认角度调整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中,欲使抑制元件振动的效果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视觉辨认装置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是如下机构:构成为,利用内侧枢轴和外侧枢轴这至少两个同心异径枢轴将保持视觉辨认元件的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支承于倾动支承部,能够对所述视觉辨认元件的视觉辨认角度进行调整,在该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中,所述内侧枢轴没有利用螺纹紧固而是利用基于枢轴凸部以及枢轴凹部的一者或两者的弹性的压紧配合组装起来,所述外侧枢轴具有配置于外侧枢轴凸面以及外侧枢轴凹面的一者或两者的弯曲面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的多个弹性片,所述外侧枢轴利用所述内侧枢轴的所述压紧配合组装起来,所述多个弹性片与相对的弯曲面弹性抵接。根据本发明,内侧枢轴没有利用螺纹紧固而是利用基于枢轴凸部以及枢轴凹部的一者或两者的弹性的压紧配合组装起来,因此,利用该内侧枢轴的弹性,外侧枢轴对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的支承在外侧枢轴的周向上被均匀化。其结果,提高由外侧枢轴产生的元件振动抑制效果。即、当外侧枢轴对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的支承在外侧枢轴的周向上偏倚时,由其偏倚产生的按压力作用于内侧枢轴,使内侧枢轴弹性变形。其结果,该偏倚被修正,外侧枢轴对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的支承在外侧枢轴的周向上被均匀化,可获得抑制元件振动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通过将所述外侧枢轴凸面以及所述外侧枢轴凹面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弯曲面的局部去掉,从而所述弹性片构成为悬臂支承状。据此,能够将弹性片容易地配置于外侧枢轴凸面以及外侧枢轴凹面中的一者或两者。能够设为,所述弹性片在配置有该弹性片的弯曲面的周向的均等位置配置有5处以上。据此,即使在1个弹性片产生支承不良,也能够利用剩余的弹性片支承相对的弯曲面的半周以上,因此,可防止外侧枢轴对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的支承能力极端地降低。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弹性片具有朝向相对的弯曲面突出的突起,利用该突起与该相对的弯曲面抵接。据此,弹性片以由突起形成的点接触与相对的弯曲面抵接,因此,与弹性片以面接触与相对的弯曲面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弹性片与相对的弯曲面之间的滑动阻力,且能够吸收每个零部件的偏差(成形误差)而使滑动阻力恒定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设为,所述枢轴凸部以及所述枢轴凹部中的至少一者被沿着轴向形成于该枢轴凸部以及该枢轴凹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口沿着周向分割。据此,由于开口,枢轴凸部以及枢轴凹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弹性变形变得容易,能够获得没有晃动的压紧配合状态。另外,枢轴凸部以及枢轴凹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弹性变形比较容易,因此,利用内侧枢轴的弹性,外侧枢轴对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的支承在外侧枢轴的周向上被均匀化。其结果,由外侧枢轴产生的元件振动抑制效果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入有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车辆用左侧车门后视镜的倾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组装了图1的倾动支承部12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倾动支承部12的右侧视图。

图4是表示组装了图1的倾动装置10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5是将图4的倾动装置的a-a向视截面旋转180度来表示的图,表示镜面角度位于中立的位置的状态。

图6是表示与图5相同的位置的截面的图,表示镜面角度向左方向位于最大角度的位置的状态。

图7是表示与图5相同的位置的截面的图,表示镜面角度向右方向位于最大角度的位置的状态。

图8是表示将组装成图4的状态的倾动装置安装到镜壳体82(遮阳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镜保持件16单体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镜保持件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1是图9的镜保持件的主视图。

图12是图9的镜保持件的后视图。

图13是图9的镜保持件的右侧视图。

图14是图1的前壳体22a单体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的前壳体配置有带蜗杆的马达和蜗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的后壳体22b单体的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后壳体的后视图。

图18是利用通过枢轴凸部58的中心轴线v的平面剖切图16的枢轴凸部58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9是利用通过枢轴凹部60的中心轴线x的平面剖切图10的枢轴凹部60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利用压紧配合将图18的枢轴凸部和图19的枢轴凹部嵌合后的状态的图,是与图18、图19相同的位置的剖视图,表示镜倾动部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

图21是针对图20的压紧配合部位表示从图20的状态起使镜倾动部14向左方向倾动了时的状态的图,是与图20相同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22~图25是表示图10、图13等所示的弹性片113的动作的剖视图,其中的图22表示镜倾动部14向左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时的状态(图6时的状态)。

图23是接着图22的状态表示镜倾动部14稍微向右方向倾动了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接着图23的状态表示镜倾动部14进一步向右方向倾动而到达了中立位置时的状态(图5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接着图24的状态表示镜倾动部14向右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时的状态(图7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图1的蜗轮32、34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图1的螺母调整件36、38的详细结构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的螺母调整件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7的螺母调整件的仰视图。

图30是镜倾动部向右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图7的状态下的螺母调整件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图1的后壳体22b的枢轴凸部58的、替代图16的构造的变形例的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倾动装置;12、倾动支承部;14、镜倾动部(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16、镜保持件(视觉辨认元件保持件);16a、凹处;16b、罩;16c、弹性片;18、镜(视觉辨认元件);22、致动器壳体;22a、前壳体;22aa、螺纹通孔;22b、后壳体;22ba、螺孔;24、26、外螺纹构件;28、30、马达;32、34、蜗轮(齿轮构件);36、38、螺母调整件(螺母构件);36a、38a、凸球部;40;42、凹处;53、倾动致动器;46、48、凹处;50、52、蜗杆;54、56、开口部;58、枢轴凸部;58a、开设于枢轴凸部的中心的孔;60、枢轴凹部;62、止转突起;64、止转孔;66、68、凹球部;70、爪;71、爪卡合部的左右两侧的孔;72、爪卡合部;73、凹处;74、对位标记;76、对位标记;82、镜壳体;82a、螺纹通孔;84、支撑件;84a、螺纹通孔;86、螺钉;88、内侧枢轴;90、外侧枢轴;92、外侧枢轴凸面(弯曲面);94、外侧枢轴凹面(弯曲面);95a、95b、按压突起;96、枢轴凹部环状壁;98、开口;100、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a、环状壁主体;100b、内侧辅助环状壁;102、外侧辅助环状壁;104、间隙;104a、抵接面;111、空间;113、弹性片;113a、突起;113b、弹性片的突起的下端部的倾斜面;115、肋;117、槽(润滑脂积存处);117a、无槽部位;119、预定半径位置;121、平坦部;123、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a、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的上端部的倾斜面;125、槽;127、隆起;129、凸面;129a、凸面的上部区域(球面);129b、凸面的中间区域(圆柱面);129c、凸面的下部区域(球面);131、凹面;131a、凹面的上部区域(圆台侧面);131b、凹面的中间区域(圆柱面);131c、凹面的下部区域(圆台侧面);133、间隙(润滑脂积存处);135、齿轮(斜齿);137、延长部;139、槽或缺口;140、主体部;141、空处;143、支脚部;145、爪;147、突起;147a、突起的顶面;149、开口部的周缘的构造部分(突起抵接部);149a、突起抵接部的下表面;151、开口;c1、上部区域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中途位置p1的圆周位置;c2、下部区域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中途位置p2的圆周位置;g、间隙;l1、将上部区域和枢轴中心连结的线;l2、将下部区域和枢轴中心连结的线;o、枢轴中心;p1、上部区域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中途位置;p2、下部区域的中心轴线x方向的中途位置;t1、镜保持件的板面的枢轴凹部环状壁与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之间的区域的通常板厚;t2、镜保持件的板面的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的外周侧的区域的通常板厚;v、枢轴凸部的中心轴线;x、枢轴凹部的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左侧车门后视镜的倾动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该倾动装置10具有基于本申请人的特许出愿的日本特开2014-15922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4-159222号公报所记载的倾动装置的构造。倾动装置10具有倾动支承部12和镜倾动部14。倾动支承部12安装于未图示的镜壳体(遮阳板)的开口部内。镜倾动部14是将镜18(镜板)嵌入安装于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镜保持件16的正面的凹处16a而构成的。倾动支承部12利用枢轴将镜倾动部14连结支承于该倾动支承部12的正面,利用电动驱动进行镜面角度调整。倾动支承部12具有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22。致动器壳体22具有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的前壳体22a和配置于车辆的后方侧的后壳体22b的前后两瓣构造。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相互嵌合而一体化。前壳体22a具有正面是圆形且碗状的形状。在前壳体22a的碗内的偏离该碗的中心的位置,与前壳体22a一体地竖立设置有两根外螺纹构件24、26。外螺纹构件26配置于使外螺纹构件24相对于碗的中心旋转了90度而处于的位置。在外螺纹构件24、26的外周面,在外螺纹构件24、26的轴向的全长上形成有外螺纹。

两台直流马达28(左右方向倾动用)、30(上下方向倾动用)、蜗轮32、34(齿轮构件)、螺母调整件36、38(螺母构件)被收容于前壳体22a的碗内。马达28、30被收容保持于长方形状的凹处40、42。螺母调整件36、38与外螺纹构件24、26的自由端部(上端部)同轴且旋转自如地盖于该自由端部,与外螺纹构件24、26的外周面的外螺纹螺纹结合。由此,螺母调整件36、38根据螺母调整件36、38的旋转方向而沿着外螺纹构件24、26升降(前进、后退)。在前壳体22a的碗内,与外螺纹构件24、26同轴地形成有圆形的凹处46、48。蜗轮32、34的下部旋转自如地收容保持于凹处46、48。在马达28、30的旋转轴上安装有蜗杆50、52。蜗轮32、34与蜗杆50、52啮合,被马达28、30驱动而旋转。螺母调整件36、38以沿着蜗轮32、34的轴向移动自如、且无法相对于蜗轮32、34相对旋转(可与蜗轮32、34一体地旋转)的方式与蜗轮32、34结合。因而,当使马达28、30旋转时,借助蜗杆50、52以及蜗轮32、34使螺母调整件36、38旋转。其结果,螺母调整件36、38根据螺母调整件36、38的旋转方向沿着外螺纹构件24、26升降(前进、后退)。

后壳体22b被盖于并安装于前壳体22a的正面。由此,由马达28、30、蜗杆50、52、蜗轮32、34、螺母调整件36、38构成的倾动致动器53成为收容到由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构成的致动器壳体22的内部空间的状态。此时,蜗轮32、34成为轴向的移动被后壳体22b阻止、仅容许绕轴线的方向的旋转的状态。另外,螺母调整件36、38的前端部的凸球部36a、38a成为从形成于后壳体22b的偏离了中央位置的位置的开口部54、56突出到致动器壳体22的外部的状态。

镜倾动部14倾动自如地保持于致动器壳体22的正面。即、在后壳体22b的正面中央部形成有枢轴凸部58,在镜保持件16的背面(后面)中央部形成有枢轴凹部60(图10)。利用由这些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的压紧配合形成的球窝接头结合,镜保持件16以相对于后壳体22b沿着车辆左右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倾动自如的方式保持于后壳体22b。在后壳体22b的正面的枢轴凸部58的周围,4根止转突起62突设于枢轴凸部58的周向的等间隔的位置(90度等分位置)。与此相对应,在镜保持件16的枢轴凹部60的周围,4个止转孔64开设于枢轴凹部60的周向的等间隔的位置(90度等分位置)。在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以压紧配合嵌合了的状态下,各止转突起62沿着止转孔64的进深方向移动自如地插入各止转孔64。由此,镜倾动部14以相对于倾动支承部12旋转被阻止的状态倾动。在镜保持件16的背面,在与螺母调整件36、38的前端部的凸球部36a、38a面对的位置形成有凹球部66、68(图10)。凸球部36a、38a嵌入凹球部66、68,分别球窝接头结合。其结果,镜面的左右方向角度与螺母调整件36相对于外螺纹构件24的升降位置相应地被调整。另外,镜面的上下方向角度与螺母调整件38相对于外螺纹构件26的升降位置相应地被调整。

图1的倾动装置10例如像如下那样地被组装。对于倾动支承部12,将安装有蜗杆50、52的马达28、30收容于前壳体22a的凹处40、42。将螺母调整件36、38拧入外螺纹构件24、26。将蜗轮32、34同轴地插入螺母调整件36、38,将蜗轮32、34的下部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凹处46、48。此时,蜗轮32、34与蜗杆50、52啮合。将后壳体22b盖于前壳体22a,将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临时结合。在图5中,通过使突出形成于后壳体22b的背面侧中央部的两根爪70能够拆装地卡合于在前壳体22a的中央部形成的爪卡合部72,从而进行该临时结合。由此,倾动支承部12如图2(从正面观察的状态)、图3(从右侧面观察的状态)那样地被组装。在图2中,透过被开设于枢轴凸部58的中心的孔58a可以看到两根爪70卡合到爪卡合部72的状态。另外,在图4中,在形成于前壳体22a的中心的凹处73中也可以看到该卡合状态。

另一方面,对于镜倾动部14,在图1中,将镜18嵌入镜保持件16的正面的凹处16a来安装。由此,镜倾动部14被组装起来。一般而言,在镜18与镜保持件16的相对面之间粘贴丁基橡胶双面胶带来抑制镜面的颤振。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后述的外侧枢轴90获得颤振抑制效果,因此,不使用丁基橡胶双面胶带,谋求了零部件个数的削减。

如以上那样倾动支承部12和镜倾动部14分别被组装起来的话,就向枢轴凹部60填充润滑脂。另外,也向后述的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与外侧辅助环状壁102之间的间隙104(参照图10)的整周填充润滑脂。接下来,将倾动支承部12和镜倾动部14彼此沿着面方向以及旋转方向定位而连结。通过将倾动支承部12的中心位置和镜倾动部14的中心位置对准(即、使枢轴凸部58的顶端部与枢轴凹部60(图10)的入口部抵接)来进行面方向的定位。在图4中,通过使形成于前壳体22a的外周面的对位标记74与形成于镜保持件16的背面的对位标记76的旋转方向位置对准来进行旋转方向的定位。该定位的结果,成为如下状态: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面对,且4根止转突起62与4个止转孔64分别面对,且螺母调整件36、38的凸球部36a、38a和镜保持件16的凹球部66、68分别面对。在该状态下,用手将倾动支承部12和镜倾动部14彼此向面对方向强力地按压。由此,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彼此压紧配合。另外,螺母调整件36、38的凸球部36a、38a分别与镜保持件16的凹球部66、68压紧配合。另外,4根止转突起62分别插入4个止转孔64。由此,倾动支承部12和镜倾动部14没有利用螺纹紧固而被相互连结。由此,倾动装置10被组装成图4以及图5(使图4的a-a向视截面旋转180度而表示的图)的状态。

参照图5对如以上那样地组装成的倾动装置10进行说明。在倾动支承部12与镜倾动部14之间构成有同心异径的内侧枢轴88和外侧枢轴90。内侧枢轴88是将枢轴凹部60与枢轴凸部58压紧配合而构成的。外侧枢轴90利用内侧枢轴88的压紧配合组装起来。外侧枢轴90具有构成于镜保持件16的外侧枢轴凸面92和构成于倾动支承部12的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94滑动自如地嵌合起来的构造。外侧枢轴凸面92和外侧枢轴凹面94均是球面。内侧枢轴88的枢轴中心o和外侧枢轴90的枢轴中心o均位于枢轴凸部58的球的中心位置。螺母调整件36的凸球部36a嵌入左右方向倾动用的凹球部66,凹球部66和凸球部36a球窝接头结合。在图5中虽未图示,但同样地,螺母调整件38的凸球部38a嵌入上下方向倾动用的凹球部68(图10),凹球部68和凸球部38a球窝接头结合。

图5表示镜面角度位于中立的位置的状态。中立状态是指,枢轴凸部58的中心轴线v与镜18交叉的位置处的、镜18的切面与中心轴线v正交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起驱动左右方向倾动用的马达28(图1)而使蜗杆50(图1)旋转时,与蜗杆50成组而构成蜗轮蜗杆副的蜗轮32旋转。蜗轮32被夹在前壳体22a与后壳体22b之间,因此,轴向的移动被阻止。当蜗轮32旋转时,螺母调整件36一边从动于该旋转地旋转一边在外螺纹构件24上升降。由此,镜倾动部14以枢轴中心o为中心倾动,进行左右方向的镜面角度调整。图6表示镜倾动部14向左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另外,图7表示镜倾动部14向右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上下方向的镜面角度调整也同样地进行。即、参照图1来进行说明,当驱动上下方向倾动用的马达30而使蜗杆52旋转时,与蜗杆52成组而构成蜗轮蜗杆副的蜗轮34旋转。与蜗轮32同样,蜗轮34轴向的移动被阻止。当蜗轮34旋转时,螺母调整件38一边从动于该旋转地旋转一边在外螺纹构件26上升降。由此,镜倾动部14以枢轴中心o为中心倾动,进行上下方向的镜面角度调整。

组装好的倾动装置10的、向镜壳体(遮阳板)的安装例如像以下那样进行。如图8所示,将倾动装置10定位于镜壳体82的开口部内的预定的安装位置。使支撑件84(加强用树脂零部件)与镜壳体82的背面抵接,将4根螺钉86穿过支撑件84、镜壳体82、前壳体22a的一串的螺纹通孔84a、82a、22aa,用力地拧入后壳体22b的螺孔22ba。在图4中示出了前壳体22a的4个螺纹通孔22aa的位置。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后壳体22b的4个螺孔22ba的位置。由此,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彼此被正式固定,且倾动装置10被安装固定于镜壳体82。在该安装后,在镜壳体82的背面安装有未图示的壳体盖(两件式镜壳体的情况),螺钉86的头被相对于外界隐藏。

在此,说明镜保持件16的详细结构。图9~图13表示镜保持件16单体。图9是正面侧(镜18要安装的这一面侧)的立体图,图10是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1是主视图,图12是后视图,图13是右侧视图。镜保持件16是由聚丙烯(pp)等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制作成的。在镜保持件16的正面(图9)构成有供镜18嵌入的凹处16a。当将镜18嵌入凹处16a时,镜18的外周缘整周卡定于凹处16a的周缘部的罩16b,且形成于镜保持件16的正面的外周部各处的按压突起95a、95b按压抵接于镜18的背面。由此,镜18被稳定地保持于镜保持件16。按压突起95a是直接突设于镜保持件16的正面的突起。另外,按压突起95b是突设于将镜保持件16的面的局部去掉而构成为悬臂支承状的弹性片16c上的突起。在镜保持件16的背面(图10)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构成内侧枢轴88的枢轴凹部60的枢轴凹部环状壁96。在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周向的等间隔的位置(120度等分)形成有3个开口98,由此,枢轴凹部环状壁96被沿着周向分割成3部分。由于开口98,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弹性变形变得容易。因而,在将枢轴凸部58压紧配合到枢轴凹部60的状态下,能够将枢轴凸部58没有晃动地保持于枢轴凹部60。而且,分割数量是3,因此,可靠地获得枢轴的对中。在该进行了压紧配合的状态下,枢轴凹部环状壁96成为利用其弹性力抓住枢轴凸部58的状态(抓紧(日文:鷲掴み)状态),对枢轴凸部58施加预定的按压力。另外,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弹性变形容易,因此,外侧枢轴90对镜倾动部14的支承在外侧枢轴90的周向上被均匀化。即、当外侧枢轴90对镜倾动部14的支承在外侧枢轴90的周向上偏倚时,由其偏倚产生的按压力作用于枢轴凹部环状壁96,使枢轴凹部环状壁96弹性变形。其结果,该偏倚被修正,外侧枢轴90对镜倾动部14的支承在外侧枢轴90的周向上被均匀化,可获得抑制颤振的效果。在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紧靠外周侧形成有4个止转孔64。在镜保持件16的背面,构成外侧枢轴90的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在360度整周上连续地突出形成于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外周侧。还在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外周侧,在360度整周上连续地突出形成有外侧辅助环状壁102。枢轴凹部环状壁96、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以及外侧辅助环状壁102相互同心地配置。在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与外侧辅助环状壁102之间,在360度整周上连续地形成有间隙104。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图1)与镜倾动部14的倾动动作相应地出入自如地收容于该间隙104,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在间隙104中移动(摆动)。在镜保持件16的背面的、枢轴凹部环状壁96与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之间的区域配置供螺母调整件36、38的凸球部36a、38a压紧配合的凹球部66、68。为了进行该压紧配合,在凹球部66、68的周向的3个部位分别形成有开口。例如,如在图6中明确地示出的那样,镜保持件16的板面的、枢轴凹部环状壁96与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之间的区域的通常板厚t1(例如3mm)设定得比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外周侧的区域的通常板厚t2(例如2mm)厚。由此,镜保持件16的、与倾动支承部12连结的区域的刚性得以提高,因此,获得抑制镜面振动的效果。另外,镜保持件16的外周侧的区域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镜18的相对于镜保持件16的嵌入。

在图10中,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具有构成外侧枢轴凸面92的环状壁主体100a和配置于该环状壁主体100a的内周侧的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环状壁主体100a的顶部和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的顶部彼此在360度整周上连结起来。从镜保持件16的正面侧(图9)观察,环状壁主体100a和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在360度整周上沿着径向隔开预定宽度的空间111(开口部)而相互同心地配置。这样,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成为环状壁主体100a和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的双层构造。由此,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刚性得以提高。

如图10、图12等所示,在环状壁主体100a,在环状壁主体100a的周向上的等间隔的位置(72度等分位置)形成有5个弹性片113。弹性片113是将环状壁主体100a的局部去掉而构成的,呈悬臂支承状支承于环状壁主体100a。在弹性片113的朝外的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突起113a。弹性片113以突起113a的顶部与构成于倾动支承部12的外侧枢轴凹面94(图1、图5等)滑动自如地弹性抵接。由此,镜倾动部14除了被内侧枢轴88支承于倾动支承部12之外,还被外侧枢轴90弹性支承,因此,能够抑制由车辆行驶风、车辆振动等导致的镜面振动。此时,弹性片113以由突起113a形成的点接触与外侧枢轴凹面94抵接,因此,能够减小弹性片113与外侧枢轴凹面94之间的滑动阻力,而且能够吸收每个零部件的偏差(成形误差)而使滑动阻力恒定化。另外,弹性片113在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周向上的均等位置配置有5个(72度等分位置),因此,即使在弹性片113中的1个产生支承不良,也能够利用剩余的4个弹性片113,在外侧枢轴凹面94的半周以上对镜倾动部14进行支承。因而,可防止外侧枢轴90对镜倾动部14的支承能力极端地降低。此外,通过将环状壁主体100a的局部去掉而形成弹性片113,在环状壁主体100a开设孔。不过,在环状壁主体100a的内周侧配置有没有孔的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因此,抑制异物、水等进入比外侧枢轴90靠内周侧的空间。

如图9所示,在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环状壁主体100a与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之间的空间111内以适当的间隔配置有将环状壁主体100a和内侧辅助环状壁100b连结的多根肋115。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刚性被肋115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肋115配置于环状壁主体100a的、弹性片113的左右(周向)两侧的、弹性片113的附近位置,因此,能够利用肋115来弥补随着将环状壁主体100a的局部去掉而形成弹性片113所导致的环状壁主体100a的刚性降低。

接着,说明前壳体22a的详细结构。图14表示前壳体22a单体的主视图。前壳体22a由abs树脂等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如所述那样制作成碗状。前壳体22a具有以预定半径位置119为界沿着径向划分开的、内周侧的平坦部121和外周侧的弯曲状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如前所述,在平坦部121构成有收容保持马达28、30的长方形状的凹处40、42、旋转自如地对保持蜗轮32、34的下部进行收容的圆形的凹处46、48、4个螺纹通孔22aa、爪卡合部72等。后壳体22b的两根爪70(图2、图4、图5、图17等)卡合于爪卡合部72。通过该卡合,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临时结合。后壳体22b的两根爪70、70分别进入爪卡合部72的左右两侧的孔71、71,分别能够拆装地卡合于爪卡合部72的左右部。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内周面是球面,该内周面构成外侧枢轴凹面94。在外侧枢轴凹面94的径向中途位置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槽117。该槽117构成外侧枢轴90的润滑脂积存处。润滑脂积存处117沿着周向在均等间隔(72度等分间隔)的5个部位117a间断。该无槽部位117a是供弹性片113(图10、图13等)的突起113a滑动的部位。为了不妨碍该滑动,在无槽部位117a没有槽117。图15表示将马达28、30收容保持于凹处40、42、将蜗轮32、34保持于凹处46、48后的状态。安装于马达28、30的旋转轴的蜗杆50、52分别与蜗轮32、34啮合。

接着,说明后壳体22b的详细结构。图16表示后壳体22b单体的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7表示其后视图。后壳体22b是由与前壳体22a相同的abs树脂等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制作成的。在图16中,在后壳体22b的正面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枢轴凸部58。在枢轴凸部58的外周面上,在其周向的等间隔的位置(90度等分位置)形成有沿着枢轴凸部58的中心轴线v的方向延伸的4条槽125。在后壳体22b的正面上,在包围枢轴凸部58的位置突出形成有4个止转突起62。而且,在后壳体22b形成有开口部54、56、螺孔22ba等。螺母调整件36、38从开口部54、56出入。4根螺钉86(图8)拧入螺孔22ba。4根螺钉86将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螺纹紧固,并且将倾动装置10安装固定于镜壳体82。在图17中,在后壳体22b的背面的中央部突设有前述的两根爪70。在后壳体22b的背面的外周部突设有4条隆起127。在这些隆起127,沿着其中心轴线开设有前述螺孔22ba。当将后壳体22b盖在前壳体22a而下压时,两根爪70与前壳体22a的爪卡合部72(图2、图4、图5、图14等)卡合。由此,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嵌合而被临时结合。由此,配置于前壳体22a的平坦部121(图15)上的倾动致动器53(图1)收容于由前壳体22a和后壳体22b构成的致动器壳体22的内部空间。此时,仅螺母调整件36、38的凸球部36a、38a从后壳体22b的开口部54、56突出。另外,前壳体22a的4个螺纹通孔22aa和后壳体22b的4个螺孔22ba分别连通。

对内侧枢轴88的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的面形状进行说明。图18表示枢轴凸部58的凸面形状。单点划线v表示枢轴凸部58的中心轴线。枢轴凸部58的外周面(凸面129)的上部区域129a和下部区域129c分别由以枢轴中心o为中心的同一半径的球面构成。枢轴凸部58的外周面(凸面129)的、上部区域129a与下部区域129c之间的中间区域129b由以中心轴线x为中心轴线的圆柱面构成。图19表示枢轴凹部60的凹面形状(与枢轴凸部58嵌合着时的形状)。单点划线x表示枢轴凹部60的中心轴线。枢轴凹部60的内周面(凹面131)的上部区域131a由在上侧具有顶点的圆锥的、沿着中心轴线x的一部分的区域的圆锥面(即、圆台侧面)构成。另外,枢轴凹部60的内周面(凹面131)的下部区域131c由在下侧具有顶点的圆锥的、沿着中心轴线x的一部分的区域的圆锥面(即、圆台侧面)构成。上部区域131a的圆台的顶角与下部区域131c的圆台的顶角相等。上部区域131a的圆台侧面的圆台的轴线和下部区域131c的圆台侧面的圆台的轴线与中心轴线x一致。下部区域131c的、沿着中心轴线x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上部区域131a的同方向上的长度短。枢轴凹部60的内周面(凹面131)的、上部区域131a与下部区域131c之间的中间区域131b由以中心轴线x为中心轴线的圆柱面构成。上部区域131a、中间区域131b以及下部区域131c的各边界部分以平滑的曲线相连。上部区域131a的圆台的顶角和下部区域131c的圆台的顶角设定成满足以下条件。即、将上部区域131a和枢轴中心o连结的线l1在上部区域131a的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中途位置p1与上部区域131a的面正交。另外,将下部区域131c和枢轴中心o连结的线l2在下部区域131c的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中途位置p2与下部区域131c的面正交。

图20表示内侧枢轴88的、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以压紧配合嵌合后的状态。以镜倾动部14位于图5的中立位置的状态表示。此时,枢轴凸部58的上部区域129a以及下部区域129c的各球面内切于枢轴凹部60的上部区域131a以及下部区域131c的各圆台侧面。即、枢轴凸部58的凸面129仅以所述位置p1、p2处的圆周位置c1、c2的整周与枢轴凹部60的凹面131抵接。图21表示从图20的状态使镜倾动部14向左方向倾动了时的状态。此时,枢轴凸部58的凸面129也仅以所述位置p1,p2的圆周位置c1、c2的整周与枢轴凹部60的凹面131抵接。即、当使镜倾动部14倾动时,对于凸面129和凹面131的抵接位置,仅凸面129的抵接位置移动,而凹面131的抵接位置一直是圆周位置c1、c2而不移动。因而,枢轴凸部58的凸面129和枢轴凹部60的凹面131都是球面,与使两球面以球面整体抵接滑动的情况相比,难以受到面精度的影响,镜面角度调整时的动作扭矩稳定。即使针对气氛温度的变化,也能够获得稳定的动作扭矩。另外,在凸面129与凹面131抵接的圆周位置c1、c2之间,在凸面129与凹面131之间整周连续地形成有间隙133。该间隙133被填充润滑脂而构成润滑脂积存处。由于润滑脂积存处133的润滑脂,凸面129与凹面131的滑动变得顺畅,能够以更稳定的动作扭矩进行镜面角度调整。

接着,对构成于外侧枢轴90的外侧枢轴凸面92的弹性片113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2~图25依次表示镜倾动部14从图6的向左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经由图5的中立位置、到图7的向右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时的、弹性片113的动作。图22~图25表示由穿过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60的两中心轴线v、x以及弹性片113的突起113a的平面进行剖切的位置处的、外侧枢轴90的右端位置的纵截面。首先,图22表示镜倾动部14向左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此时,在外侧枢轴90的右端位置,处于外侧枢轴凸面92的端部与外侧枢轴凹面94的端部彼此稍微地重合的状态,在外侧枢轴凸面92与外侧枢轴凹面94之间没有产生较大的间隙。另外,该位置的弹性片113与外侧枢轴凹面94之间的抵接脱开。当使镜倾动部14从该状态向右方向倾动时,在图23所示的位置,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上端部的倾斜面123a与弹性片113的突起113a的下端部的倾斜面113b彼此抵接。由此,克服弹性片113的弹性力而倾斜面123a、113b彼此滑动,弹性片113向内侧拉入,直到最后弹性片113进入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内周侧。当弹性片113进入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内周侧时,突起113a的顶部与外侧枢轴凹面94抵接而在外侧枢轴凹面94上滑动。图24表示镜倾动部14到达了图5的中立位置时的状态。在弹性片113的弹性力(弹性抵接的按压力)的作用下,突起113a的顶部与外侧枢轴凹面94抵接。另外,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上部进入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与外侧辅助环状壁102之间的间隙104。当使镜倾动部14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右方向倾动时,如图25所示,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上端部抵接于间隙104内的最深部的抵接面104a,镜倾动部14的倾动被停止。此时,镜倾动部14向右方向位于最大角度位置。此时,也在弹性片113的弹性抵接的按压力的作用下,保持着突起113a的顶部与外侧枢轴凹面94抵接了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倾动部14设计成,能够相对于图5的中立位置向各方向以最大±13.5度~14度的角度倾动。当增大镜倾动部14的倾动角度时,如图22那样地使一部分的弹性片113与外侧枢轴凹面94之间的抵接脱开而成为由该弹性片113进行的支承无效的状态。不过,即使是在该情况下,剩余的至少3个弹性片113也与外侧枢轴凹面94抵接,能够将外侧枢轴凸面92支承于外侧枢轴凹面94。而且,在本车门后视镜搭载于车辆的实际使用状态下,大半的使用者以相对于中立位置呈±5度左右来使用。此时成为全部5个弹性片113与外侧枢轴凹面94抵接、将外侧枢轴凸面92整周地支承于外侧枢轴凹面94的状态。

内侧枢轴88没有利用螺纹紧固而是利用枢轴凸部58与被开口98沿着周向分割成3部分的枢轴凹部环状壁96之间的压紧配合组装起来。因而,镜倾动部14存在由于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倾动支承部12沿着面方向或轴向稍微运动的余地。因此,外侧枢轴90对镜倾动部14的支承在外侧枢轴90的周向上被均匀化,获得由外侧枢轴90带来的良好的颤振抑制效果。另外,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插入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与外侧辅助环状壁102之间的间隙104,因此,抑制异物、水等向外侧枢轴90内的空间进入。另外,润滑脂被填充保持于间隙104,因此,抑制异物、水等向外侧枢轴90内的空间进入的效果提高。在该情况下,附着有润滑脂的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外周面被外侧辅助环状壁102覆盖,因此,在倾动支承部12和镜倾动部14的组装时,能够防止已附着到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的外周面的润滑脂附着于作业人员的手上。

接着,说明蜗轮32、34以及螺母调整件36、38的详细结构。图26表示蜗轮32、34。蜗轮32、34是由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制作成的。蜗轮32、34在下部外周面形成有与蜗杆50、52(图1)啮合的齿轮(斜齿)135。蜗轮32、34的内周侧部分向上方延长而构成了延长部137。在蜗轮32、34的内周侧部分,在周向上的均等的4个部位的位置(90度等分位置)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槽139。槽139在延长部137处构成了缺口。该槽或缺口139从蜗轮32、34的下端到上端连续地形成。

图27~图29放大地表示螺母调整件36、38。螺母调整件36、38是由聚缩醛(pom)等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制作成的。在螺母调整件36、38的前端部形成有与镜保持件16的凹球部66、68(图10)球窝接头结合的凸球部36a、38a。在凸球部36a、38a之下连结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40。在主体部140之下连结有5根支脚部143。螺母调整件36、38具有这样的构造。在螺母调整件36、38的内部形成有供外螺纹构件24、26出入自如地贯穿的空处141。空处141在螺母调整件36、38的后端部开口。5根支脚部143沿着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以均等间隔(72度等分间隔)配置。在各支脚部143的内周面侧分别形成有与外螺纹构件24、26的外螺纹螺纹结合的爪145。在主体部140的外周面下部的、支脚部143的正上方的位置朝向外方突出形成有4个突起147。4个突起147沿着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以均等间隔(90度等分间隔)配置。突起147的、螺母调整件36、38的轴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突起147的、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上的长度长。也就是说,突起147沿着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扁平且沿着轴向纵长地形成。

在倾动支承部12中,螺母调整件36、38的爪145与前壳体22a的外螺纹构件24、26螺纹结合。在蜗轮32、34的内周侧空间收容有螺母调整件36、38。蜗轮32、34的下部旋转自如地收容保持于前壳体22a的凹处40、42。螺母调整件36、38的4个突起147分别沿着槽或缺口139移动自如地收容于蜗轮32、34的4条槽或缺口139。由此,当蜗轮32、34被马达驱动而旋转时,由于槽或缺口139与突起147的卡合,螺母调整件36、38与蜗轮32、34一起旋转。此时,螺母调整件36、38的爪145与外螺纹构件24、26螺纹结合,因此,螺母调整件36、38沿着外螺纹构件24、26升降。此时,突起147沿着槽或缺口139移动。

图30表示镜倾动部14向右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图7的状态)下的螺母调整件36的状态。螺母调整件36所突出的后壳体22b的开口部54的内径比螺母调整件36的主体部140的外径稍大且比突起147的外周径小。后壳体22b的、开口部54的周缘的构造部分149构成供突起147抵接的突起抵接部。在镜倾动部14向右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下,如图7、图25所示,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上端部抵接于外侧枢轴凸面形成环状壁100与外侧辅助环状壁102之间的间隙104内的最深部的抵接面104a,镜倾动部14的倾动被停止。此时,在图30中,螺母调整件36的突起147到达了蜗轮32的槽或缺口139的最上部,但没有碰到突起抵接部149。即、在突起147与突起抵接部149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g。在由于镜18的破损等而更换镜倾动部14之际,从该状态起将手指卡在图7的镜倾动部14的左端部之下而将镜倾动部14上拉。于是,镜倾动部14在图7中以镜倾动部14的靠右位置的、前壳体22a的外侧枢轴凹面形成环状壁123的上端部与抵接面104a之间的抵接位置为支点而向右旋方向转动,内侧枢轴88的球窝接头结合欲脱落。随着镜倾动部14的该转动,螺母调整件36也被稍微上拉。不过,在图30中,突起147的顶面147a立即与突起抵接部149的下表面149a抵接而被卡定,因此,螺母调整件36的上拉被停止。其结果,螺母调整件36的凸球部36a与凹球部66的球窝接头结合脱落。另外,内侧枢轴88的枢轴凸部58与枢轴凹部60的球窝接头结合脱落。由此,镜倾动部14从倾动支承部12脱落。此时,螺母调整件36的爪145保持与外螺纹构件24的外螺纹螺纹结合的状态,没有从外螺纹构件24拔掉而留在倾动支承部12侧。在将镜倾动部14如上述那样上拉之际,突起147被卡定于突起抵接部149,从而在突起147上施加上拉力。不过,突起147与主体部140连结,因此,防止在支脚部143施加不合理的力。由此,防止支脚部143的变形、破损。另外,突起147的、螺母调整件36、38的轴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突起147的、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上的长度长。也就是说,突起147沿着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扁平且沿着轴向纵长地形成。因而,即使突起147被卡定于突起抵接部149而对突起147施加上拉力,突起147的针对该上拉力的强度也较高,防止突起147的变形、破损。

如前所述,突起147沿着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以均等间隔(90度等分间隔)配置有4个。在突起147的数量是例如2个(180度等分间隔)的情况下,在为了更换镜倾动部14而将镜倾动部14的周缘部向斜上方上拉了时,由于螺母调整件36、38相对于外螺纹构件24、26的旋转位置的不同,产生直到螺母调整件36、38相对于外螺纹构件24、26大幅度地倾斜为止,突起147都不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的状态。因此,支脚部143易于产生变形或破损。与此相对,当突起147等分配置于螺母调整件36、38的周向的4个部位以上时,无论螺母调整件36、38的旋转位置如何,在螺母调整件36、38相对于外螺纹构件24、26大幅度倾斜之前,4个部位以上的突起147中的任意的突起突起147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因而,在螺母调整件36、38大幅度倾斜之前,螺母调整件36、38的凸球部36a、38a与凹球部66、68的球窝接头结合脱落,能够从镜倾动部14卸下螺母调整件36、38,因此,防止支脚部143的变形、破损。

不过,当使突起147兼备使蜗轮32的旋转停止的功能、螺母调整件36相对于外螺纹构件24的防脱的功能时,螺母调整件36的移动距离由于防脱功能而被限制。作为结果,镜面角度调整幅度(摆角)缩窄。作为其对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从图30容易地理解那样,在突起147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了的状态下,突起147配置于超过了外螺纹构件24的顶部的位置。由此,与在突起147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了的状态下、突起147配置于不超过外螺纹构件24的顶部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突起147直到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为止的移动距离变长。其结果,抑制镜面角度调整幅度变小。另外,突起147配置于主体部140的下部的、支脚部143的正上方的高度位置。由此,与突起147配置于主体部140的、靠上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突起147直到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为止的移动距离变长。由此,也抑制镜面角度调整幅度变小。另外,突起抵接部149构成于后壳体22b,因此,与将突起抵接部149构成于被收容于致动器壳体22内的蜗轮32的情况相比,突起147直到与突起抵接部149抵接为止的移动距离变长。由此,也抑制镜面角度调整幅度变小。

此外,以上,对螺母调整件36侧的防脱结构以及防脱动作进行了说明,螺母调整件38侧的防脱结构以及防脱动作也与螺母调整件36侧同样。另外,在镜倾动部14向上方向倾动到最大角度位置时,螺母调整件38成为与图30同样的状态。

另外,替代图16所示的槽125,在枢轴凸部58也能够形成图31所示的开口151。这样一来,由于开口151,枢轴凸部58的弹性变形变得容易。因而,与枢轴凹部环状壁96由于开口98而弹性变形变得容易相互作用,在将枢轴凸部58压紧配合到枢轴凹部60的状态下,能够将枢轴凸部58更加没有晃动地保持于枢轴凹部60。在进行了该压紧配合的状态下,枢轴凹部环状壁96成为利用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弹性力抓住枢轴凸部58的状态。另外,枢轴凸部58成为利用枢轴凸部58的弹性力将枢轴凹部环状壁96撑开的状态。因而,枢轴凹部环状壁96和枢轴凸部58彼此对对象方施加预定的按压力。枢轴凸部58和枢轴凹部环状壁96这两者的弹性变形比较容易,因此,外侧枢轴90对镜倾动部14的支承在外侧枢轴90的周向上被进一步均匀化。由此,进一步提高由外侧枢轴90带来的颤振抑制效果。此外,也能够没有枢轴凹部环状壁96的开口98而仅在枢轴凸部58侧形成开口151。在该情况下,在进行了压紧配合的状态下,枢轴凸部58成为利用枢轴凸部58的弹性力将枢轴凹部环状壁96撑开的状态,对枢轴凹部60施加预定的按压力。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弹性片配置于外侧枢轴凸面,但也能够将弹性片配置于外侧枢轴凹面、或者配置于外侧枢轴凸面和外侧枢轴凹面这两者的相互不产生干涉的位置。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弹性片构成为悬臂支承状,但本发明的弹性片并不限于这样的构造。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将镜保持于镜保持件来构成镜倾动部的倾动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如本申请人的特许出愿的日本特开2014-159221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4-159222号公报所记载的倾动装置那样将保持有镜的镜保持件保持于被称为板枢轴等的零部件而构成镜倾动部的倾动装置。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电动遥控器式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手动式(直接用手接触镜面来操作的方式、线操作遥控方式、杆操作遥控方式等)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视觉辨认元件是镜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视觉辨认元件是照相机(车载照相机等)、或者其他视觉辨认元件的视觉辨认角度调整机构。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汽车用外后视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汽车用内后视镜。另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除了汽车用途以外的镜装置等其他视觉辨认装置。在本发明中,对于是将枢轴的凸形状和凹形状中的一者配置于视觉辨认元件倾动部侧、还是将一者配置于倾动支承部侧,能够适当选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