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1513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包括a柱、b柱、顶盖、车身、两前车门以及两中连接筋,顶盖设置于车身上方,顶盖中部两侧分别通过两中连接筋与车身连接,顶盖前端两顶角分别通过a柱、b柱与车身固定,一前车门设置于a柱与相邻中连接筋之间,另一前车门设置于b柱与相邻中连接筋之间,前车门与所在中连接筋转动连接,前车门与所在a柱或b柱卡扣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a柱和b柱均位于不可视的材料制成,故驾驶员看过去会形成两个前端盲区,严重危害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a柱和b柱原因而导致行车过程中有盲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包括:两a柱、顶盖、车身、两前车门以及两中连接筋,顶盖设置于车身上方,顶盖中部两侧分别通过两中连接筋与车身连接,顶盖前端两顶角分别通过两a柱与车身固定,每一前车门设置于a柱与相邻中连接筋之间,前车门与所在中连接筋转动连接,前车门与所在a柱卡扣连接,每一a柱均具有可视功能,以避免因a柱的存在而导致行车时有盲区。

优选的是,每一a柱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明材料为防弹玻璃。

优选的是,每一a柱均包括柱本体、显示屏、摄像头以及摄像主机,摄像头设置于所在a柱、所在a柱相邻的车门或车身上,以拍摄所在a柱对应的盲区,摄像头与摄像主机相邻,摄像主机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屏,显示屏设置于所在柱本体的内侧上。

优选的是,靠近驾驶位的显示屏面对驾驶员地固定于靠近驾驶位的a柱内侧上,远离驾驶位的a柱内侧上固定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置有转动基座,远离驾驶位的显示屏靠近前车门的侧边上固定有旋转环,旋转环与转动基座连接,转动基座对旋转环支撑且旋转环能相对转动基座转动,远离驾驶位的a柱内侧上安装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通过驱动器与摄像主机连接,转动电机的转动轴穿过转动基座与旋转环固定。

优选的是,每一前车门上均安装有后视镜,后视镜包括镜体以及安装壳,镜体用于照汽车后面情景,镜体通过安装壳安装于前车门上;每一摄像头均包括摄像本体、转动杆、两连接座、固定座以及限转组件,固定座固定在安装壳上,固定座远离安装壳的侧面上安装有两连接座,转动杆与两连接座转动连接,摄像本体与转动杆远离两连接座的端部固定,摄像本体用于拍摄所靠近a柱对应的盲区,在转动杆与两连接座的连接处设置有限转组件,限转组件能限制转动杆与连接座相对转动,亦能不妨碍转动杆相对连接座的转动。

优选的是,限转组件包括:转动环,其与转动杆固定,且转动环设置于两连接座之间;转动支撑筒,其固定于一连接座靠近另一连接座的端面上,转动支撑筒穿过转动环中心;推动筒,未连接转动支撑筒的连接座靠近另一连接做的端面内凹形成缩入腔,未连接转动支撑筒的连接座开设有与缩入腔连通的导向孔,转动支撑筒的中心线与导向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推动筒设置于缩入腔内,且转动支撑筒能伸入至推动筒内,转动支撑筒伸入至缩入腔内;推动杆,其穿过导向孔,推动杆为长方体结构,推动杆位于缩入腔内的端部与推动筒固定;限转齿轮,其为环状结构,在转动环靠近推动筒的侧面上开设有围绕在转动支撑筒外的限转槽,限转槽内壁上设置有能与限转齿轮啮合的内齿纹;限转弹簧,推动杆穿过限转弹簧,限转弹簧一端与推动筒固定,限转弹簧另一端与缩入腔内壁固定,在推动杆不受外力作用时在限转弹簧的作用下限转齿轮与内齿纹啮合;拉动推动杆能将限转齿轮从限转槽中拉出;以及辅助拉盘,其与推动杆位于缩入腔外的端部固定。

优选的是,在安装壳内设置有摄像电源,摄像电源通过电源线组件与摄像本体连接。

优选的是,电源线组件为两根铜线,两根铜线均设置于转动杆、转动环和连接座外。

优选的是,电源线组件包括:两第一导线,两第一导线一端均设置于转动支撑筒内,两第一导线均穿过连接座、固定座以及安装壳与摄像电源连接;两第二导线,两第二导线一端均与摄像本体连接,第二导线设置于转动杆以及转动环内;两连接环,两连接环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两连接环均设置于转动环内壁上,转动环以及转动支撑筒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两连接环之间有距离,转动支撑筒侧面内凹形成两触发腔,转动环内壁与转动支撑筒侧面紧贴,每一连接环均伸入至一触发腔内,两连接环分别与两第二导线连接;两触发部,两触发部分别用于将一第一导线与一第二导线连通,在转动支撑筒上开设有两触发孔,每一触发孔均将转动支撑筒内腔与一触发腔连通,每一触发孔对应一触发部设置,每一触发部均包括触发杆、触发弹簧、转动轮、触发头以及连动杆,连动杆穿梭于转动支撑筒内且与推动筒连接,连动杆与推动杆平行,连动杆位于转动支撑筒内的端部固定有触发头,触发头与连动杆连接的段部为大段,触发头远离连动杆的段部为小段,大段直径大于小段直径,触发杆穿过触发孔,触发杆与连动杆垂直,触发弹簧一端与触发杆位于转动支撑筒内的端部固定,触发弹簧另一端与转动支撑筒内壁固定,触发杆位于转动支撑筒内的端部转动连接有与触发头相切的转动轮,在推动杆不受外力作用时,在限转弹簧的作用下触发杆与对应的连接环紧贴,触发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限转齿轮被拉出限转槽内后,触发杆远离连接环。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包括:前玻璃、顶盖、车身、两前车门以及两中连接筋,顶盖设置于车身上方,顶盖中部两侧分别通过两中连接筋与车身连接,顶盖前端通过前玻璃与车身固定,前玻璃的两边缘向两中连接筋弯曲形成两安装翼,每一前车门设置于一安装翼与相邻中连接筋之间,前车门与所在中连接筋转动连接,前车门与所在安装翼卡扣连接,前玻璃采用防弹玻璃材料制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避免因a柱和b柱而产生视觉盲区,实现了驾驶员无盲区驾驶汽车,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内车头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内车头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b-b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3中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8中的e-e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f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实施例4中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包括:两a柱1、b柱1”、顶盖2、车身3、两前车门4以及两中连接筋5,顶盖2设置于车身3上方,顶盖2中部两侧分别通过两中连接筋5与车身3连接,顶盖2前端两顶角分别通过a柱1和b柱1”与车身3固定,一前车门4设置于a柱1与相邻中连接筋5之间,另一车门4设置于b柱1”与相邻中连接筋之间,前车门4与所在中连接筋5转动连接,前车门4与所在a柱1或b柱1”卡扣连接,a柱1和b柱1”均具有可视功能,以避免因a柱1和b柱1”的存在而导致行车时有盲区。

每一a柱1和b柱1”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明材料为防弹玻璃等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为了避免实施例1中采用透明材料的a柱1和b柱1”会导致a柱1和b柱1”不牢固或透过a柱1和b柱1”的盲区不够清晰,本实施例增加设置了摄像组件,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对应a柱1和b柱1”均设置有一摄像组件,每一摄像组件均包括柱本体11、显示屏12、摄像头13以及摄像主机(图中未示),摄像头13设置于后视镜上,对应a柱1的摄像机用于a柱1对应的盲区,对应b柱1”的摄像机用于b柱1”对应的盲区,摄像头13与摄像主机相连,摄像主机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屏12,显示屏12设置于后视镜旁。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为了实现人性化设计,实现坐在副驾的乘客为驾驶员分担观看靠近副驾位置的b柱1”盲区,在b柱1”上固定有位于后视镜旁的安装块121,安装块121上设置有转动基座122,靠近b柱1”的显示屏12靠近前车门4的侧边上固定有旋转环124,旋转环124与转动基座122连接,转动基座122对旋转环124支撑且旋转环124能相对转动基座122转动,b柱靠近后视镜的边缘上安装有转动电机123,转动电机123通过驱动器与摄像主机连接,转动电机123的转动轴穿过转动基座122与旋转环124固定。摄像主机连接有命令按键,当初始位置时,靠近副驾的显示屏12面对驾驶员,方便驾驶员的观看;当副驾乘客按动命令按键时,摄像主机控制转动电机123工作,将副驾附近的显示屏12转动到与副驾乘客正对的额位置,此时副驾乘客能够辅助驾驶员观看副驾附近a柱1对应的盲区,实现任性话设置。转动基座122的设置,实现了对能转动的旋转环124支撑,减轻电机的负担。

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摄像头13,且根据车高等需要调节摄像头13的转动方向,使得摄像头13能够拍摄到立于安全行驶的盲区,每一前车门4上均安装有后视镜,后视镜包括镜体以及安装壳51,镜体用于照汽车后面情景,镜体通过安装壳51安装于前车门4上;每一摄像头13均包括摄像本体131、转动杆132、两连接座133、固定座134以及限转组件135,固定座134固定在安装壳51上,固定座134远离安装壳51的侧面上安装有两连接座133,转动杆132与两连接座133转动连接,摄像本体131与转动杆132远离两连接座133的端部固定,摄像本体131用于拍摄所靠近a柱1对应的盲区,在转动杆132与两连接座133的连接处设置有限转组件135,限转组件135能限制转动杆132与连接座133相对转动,亦能不妨碍转动杆132相对连接座133的转动。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限转组件135,限转组件135包括:转动环61,其与转动杆132固定,且转动环61设置于两连接座133之间;转动支撑筒62,其固定于一连接座133靠近另一连接座133的端面上,转动支撑筒62穿过转动环61中心;推动筒63,未连接转动支撑筒62的连接座133靠近另一连接做的端面内凹形成缩入腔,未连接转动支撑筒62的连接座133开设有与缩入腔连通的导向孔,转动支撑筒62的中心线与导向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推动筒63设置于缩入腔内,且转动支撑筒62能伸入至推动筒63内,转动支撑筒62伸入至缩入腔内;推动杆64,其穿过导向孔,推动杆64为长方体结构,推动杆64位于缩入腔内的端部与推动筒63固定;限转齿轮65,其为环状结构,在转动环61靠近推动筒63的侧面上开设有围绕在转动支撑筒62外的限转槽,限转槽内壁上设置有能与限转齿轮65啮合的内齿纹;限转弹簧66,推动杆64穿过限转弹簧66,限转弹簧66一端与推动筒63固定,限转弹簧66另一端与缩入腔内壁固定,在推动杆64不受外力作用时在限转弹簧66的作用下限转齿轮65与内齿纹啮合;拉动推动杆64能将限转齿轮65从限转槽中拉出;以及辅助拉盘67,其与推动杆64位于缩入腔外的端部固定。

为了方便为摄像本体131提供电源,在安装壳51内设置有摄像电源,摄像电源通过电源线组件与摄像本体131连接。

为了设计结构见的电源线组件,电源线组件为两根铜线,两根铜线均设置于转动杆132、转动环61和连接座133外。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由于实施例2中电源线组件为两根铜线,铜线即使包皮,汽车长期处于暴露在外的状态,因此铜线极易损坏,为了设计使用寿命长的电源线组件,本实施例中对电源线组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实现了既保证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集装于连接座133、转动环61、转动杆132、固定座134以及安装壳51内,又避免了因转动环61与连接座133的相对转动而导致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

如图7至图10所示,电源线组件包括:两第一导线71,两第一导线71一端均设置于转动支撑筒62内,两第一导线71均穿过连接座133、固定座134以及安装壳51与摄像电源连接;两第二导线72,两第二导线72一端均与摄像本体131连接,第二导线72设置于转动杆132以及转动环61内;两连接环73,两连接环73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两连接环73均设置于转动环61内壁上,转动环61以及转动支撑筒62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两连接环73之间有距离,转动支撑筒62侧面内凹形成两触发腔,转动环61内壁与转动支撑筒62侧面紧贴,每一连接环73均伸入至一触发腔内,两连接环73分别与两第二导线72连接;两触发部,两触发部分别用于将一第一导线71与一第二导线72连通,在转动支撑筒62上开设有两触发孔,每一触发孔均将转动支撑筒62内腔与一触发腔连通,每一触发孔对应一触发部设置,每一触发部均包括触发杆741、触发弹簧742、转动轮743、触发头744以及连动杆745,连动杆745穿梭于转动支撑筒62内且与推动筒63连接,连动杆745与推动杆64平行,连动杆745位于转动支撑筒62内的端部固定有触发头744,触发头744与连动杆745连接的段部为大段,触发头744远离连动杆745的段部为小段,大段直径大于小段直径,触发杆741穿过触发孔,触发杆741与连动杆745垂直,触发弹簧742一端与触发杆741位于转动支撑筒62内的端部固定,触发弹簧742另一端与转动支撑筒62内壁固定,触发杆741位于转动支撑筒62内的端部转动连接有与触发头744相切的转动轮743,在推动杆64不受外力作用时,在限转弹簧66的作用下触发杆741与对应的连接环73紧贴,触发弹簧742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限转齿轮65被拉出限转槽内后,触发杆741远离连接环73。同时拉动推动杆64时,能够将限转齿轮65从限转槽内拉出,同时也使得转动轮743与触发头744的小段接触,此时触发杆741远离连接环73,因此转动过程中触发杆741不会与连接环73连接,避免了在转动过程中因摩擦力较大而导致触发杆741磨损,进而避免了第一导线71和第二导线72出现接触不良的状况,延长了使用寿命。一第一导线71与一第二导线72接通,实现摄像本体131连接摄像电源的正极;另一第一导线71与另一第二导线72接通,实现摄像本体131连接摄像电源的负极。触发头744的大段和小段均为圆柱体结构,触发头744的中部段为中段,中部段连接于大段和小段之间,中部段与大段和小段的连接处均圆滑,以使得转动轮743与触发头744的摩擦力较小,避免因摩擦力过大而导致转动轮743和触发杆741被磨损。两个连接环73的设置,实现了转动后不管转动环61转动到什么位置,都能保证其对应的第一导线71与一第二导线72接通,方便了使用。拉动推动杆64就能释放转动环61与连接座133的同时使得触发杆741远离连接环73,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将汽车上原有的a柱取消,由一体成型的前挡风玻璃两侧弯折成型出透明安装翼替换原a柱,才增大视野,避免因原前玻璃和原a柱有缝隙而存在视觉盲区。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无a、b柱对应盲区的汽车,包括:前玻璃1’、顶盖2’、车身3’、两前车门4’以及两中连接筋5’,顶盖2’设置于车身3’上方,顶盖2’中部两侧分别通过两中连接筋5’与车身3’连接,顶盖2’前端通过前玻璃1’与车身3’固定,前玻璃1’的两边缘向两中连接筋5’弯曲形成两安装翼,每一前车门4’设置于一安装翼与相邻中连接筋之间,前车门4’与所在中连接筋5’转动连接,前车门4’与所在安装翼卡扣连接,前玻璃1’采用防弹玻璃材料制成。前玻璃1’前部相当于现有技术中汽车设置有雨刮器的玻璃,安装翼相当于原a柱和b柱。安装翼亦采用防弹玻璃材料制成,安装翼与前玻璃一体成型。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