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7436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坐垫,特别是一种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的重视,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对汽车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后排座椅防下潜就是c-ncap对汽车安全的一个重要考察项。

下潜是指车辆碰撞减速阶段,由于作用在骨盆位置处的合力(包括座椅、安全带等作用力)不均衡,导致安全带腰带发生滑动,脱离正常安装位置,从骨盆处滑向腹部,并将相应的负载力直接作用在腹部上,造成腹部软组织受伤。

如果第二排乘员假人在碰撞过程中发生下潜,则判定为约束系统失效,进而会相应的扣分。

乘客下潜是由于前撞过程中乘客沿保险带向前、向下滑移而造成的,因此防潜设计就是使用座椅零部件阻止乘客向前、向下滑移,而目前在产车型后排座椅基本都无法有效防止后排假人下潜。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坐垫总成爆炸图,坐垫总成包括坐垫面套01、坐垫发泡02、坐垫钢丝骨架03以及坐垫卡扣04,坐垫总成仅通过安装在车体上的、位于坐垫总成前部的两个坐垫卡扣04来固定,坐垫钢丝骨架03是由一圈钢丝焊接而成,中部没有任何骨架支撑。

图2为现有技术的坐垫总成在碰撞过程中受力示意图,假人05坐在后排坐垫上,坐垫发泡02处于压缩状态,坐垫发泡02承受向下的压力f1;当碰撞发生时,由于惯性,假人臀部会向前运动,对坐垫发泡02施加一个向前的作用力f2,此作用力与向下的作用力一起形成一个向前、向下作用力f施加在坐垫总成上。

由于坐垫总成是通过两个坐垫卡扣04来固定,因此碰撞时在f2大于两个卡扣的卡接力的情况下,坐垫就会向前脱出,假人05便会下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简单方便、牢固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后排坐垫脱出导致假人下潜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包括坐垫钢丝骨架以及用于固定坐垫钢丝骨架的固定件,其中:

所述坐垫钢丝骨架包括骨架主体,所述骨架主体上设置有骨架固定部,所述骨架固定部包括通槽以及设于通槽周向边缘的卡边;

所述固定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卡合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固定于车体上,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卡合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卡合部的第一端形成有限位面;所述卡合部伸入所述通槽内,且限位面抵压于所述卡边上,以将所述坐垫钢丝骨架固定于车体上。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合部的第二端的边缘朝向轴心线弧线倾斜形成圆弧上边缘。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件包括对称分半的第一固定半壳体和第二固定半壳体,所述第一固定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固定半壳体的支撑部的第一端均向外翻折形成折边。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坐垫钢丝骨架的前部设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坐垫钢丝骨架的长度方向一致。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挡块设有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坐垫钢丝骨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挡块为“几”形结构,所述挡块包括底部水平段、倾斜段以及顶部水平段,所述底部水平段和倾斜段对称设于所述顶部水平段的两侧,所述倾斜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部水平段和所述顶部水平段连接。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底部水平段与地板钣金距离为10mm。

如上所述的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后排坐垫总成还包括坐垫面套、坐垫发泡以及坐垫卡扣,坐垫面套套于坐垫发泡上,坐垫发泡支撑于坐垫钢丝骨架上,坐垫卡扣用于将后排坐垫总成固定于车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坐垫钢丝骨架增设有骨架固定部,骨架固定部与固定于车体上的固定件相锁紧,从而达到将后排坐垫牢固固定的目的,避免碰撞时后排坐垫向前脱出,防止因坐垫向前脱出的情况导致假人下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坐垫总成爆炸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坐垫总成在碰撞过程中受力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4是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固定件与坐垫钢丝骨架的配合断面图;

图6是坐垫钢丝骨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挡块的轴测图;

图9是挡块的设计要点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坐垫钢丝骨架,12-骨架主体,13-通槽,14-卡边;

21-固定件,22-支撑部,23-卡合部,24-限位面,25-第一固定半壳体,26-第二固定半壳体,27-折边;

31-挡块,32-底部水平段,33-倾斜段,34-顶部水平段;

41-坐垫面套,42-坐垫发泡,43-坐垫卡扣;

51-假人;

01-坐垫面套,02-坐垫发泡,03-坐垫钢丝骨架,04-坐垫卡扣,05-假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下潜的后排坐垫总成,包括坐垫钢丝骨架11以及用于固定坐垫钢丝骨架11的固定件21,还包括有坐垫面套41、坐垫发泡42以及坐垫卡扣43,坐垫面套41套于坐垫发泡42上,坐垫发泡42支撑于坐垫钢丝骨架11上,坐垫卡扣43用于将后排坐垫总成固定于车体上,其中:所述坐垫钢丝骨架11包括骨架主体12,所述骨架主体12上设置有骨架固定部,所述骨架固定部包括通槽13以及设于通槽13周向边缘的卡边14;本实施例中,其骨架固定部优选为钢丝框架结构,由一根或多根钢丝弯折,与骨架主体12的轮廓共同组成一个内设通槽13的类似于长方形的框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这种框架结构以及与其匹配的固定件21在骨架主体12上可设为多个,本实施例优选为两个,对称设置于骨架主体12的长度方向上,从而在碰撞测试过程中,分散在每个固定件21上的作用力均匀,固定更加牢靠,所述固定件21包括支撑部22以及卡合部23,所述支撑部22可以为多种形状,例如多边形柱、圆柱等,本实施例优选为圆柱结构,制作工艺简单,与各接触面的固定受力均衡,所述支撑部22的第一端固定于车体上,所述支撑部22的第二端与所述卡合部2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支撑部22的第二端的直径要小于卡合部23的第一端的直径,所以卡合部23的第一端形成有限位面24,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面24为环形平面,其中环形平面也可朝向轴线作一定角度的倾斜,形成倒角,这样可以更好的固定住骨架固定部;将所述卡合部23伸入所述通槽13内,且限位面24抵压于所述卡边14上,以将所述坐垫钢丝骨架11固定于车体上。

装配时,先将固定件21固定在车体上,再将骨架主体12的通槽13对准卡合部23,自上而下压入,卡合部23完全伸入通槽13内,其限位面24也抵压于卡边14上,保证能够牢固钩住的同时不会滑出,在碰撞过程中,固定件21通过限制卡边14的向上运动,给予后排坐垫总成一个反向作用力,将后排坐垫总成固定在车体上,避免碰撞时后排坐垫总成向前脱出,防止因时后排坐垫总成向前脱出的情况导致假人51下潜。

为了使得装配过程更加顺畅,所述卡合部23的第二端的边缘朝向轴心线弧线倾斜形成圆弧上边缘,本实施例中,卡合部23优选设计为蘑菇头结构,这样方便装配时卡边14配合沿着该圆弧上边缘滑到限位面24的卡接位置。

固定件21的支撑部22优选为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车体上,安装方便,且固定牢靠,能承受的作用力尤其是拉力强,为了更大程度的增强焊接强度,同时为了制作工艺的简便,具体地,所述固定件21包括对称分半的第一固定半壳体25和第二固定半壳体26,所述第一固定半壳体25和所述第二固定半壳体26的支撑部22的第一端均向外翻折形成折边27。其中第一固定半壳体25和第二固定半壳体26结构相同,均为扁平状,相互焊接在一起,其上还设有减重孔,相比整体的一体化成型的立体铸造件,其制作工艺简单,能有效降低成本,同时设有延伸方向相反的折边27,折边27焊接于车板上,能承受多个方向反复的拉拽力,固定牢靠。

在现有技术中,即使后排坐垫总成固定牢固,但由于坐垫发泡42无硬物支撑,无法有效支撑假人臀部,碰撞时假人臀部会向前压缩坐垫发泡42,导致臀部向前、向下运动,发生下潜。因此,本实施例额外增加了挡块31,以解决后排坐垫总成在固定牢固情况下的假人下潜问题,具体地,参照图7,所述坐垫钢丝骨架11的前部设有挡块31,所述挡块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坐垫钢丝骨架11的长度方向一致。挡块31为凸起结构,底部固定于骨架主体12上,顶部向上延伸,使得碰撞时,假人51臀部向前压缩坐垫发泡42,坐垫发泡42会被挡块31挡住,无法继续向前移动,从而防止臀部向前、向下运动,避免发生下潜。

为了同时满足实际应用以及生产成本的需要,所述挡块31设有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坐垫钢丝骨架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这样既可满足车内后排座位的需要,也可以降低成本,相比于整个挡块31完全覆盖住骨架主体12的方式,其挡块31的生产工艺更加简单,利于存储和运输,而且焊接固定省时省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挡块31为“几”形结构,所述挡块31包括底部水平段32、倾斜段33以及顶部水平段34,所述底部水平段32和倾斜段33对称设于所述顶部水平段34的两侧,所述倾斜段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部水平段32和所述顶部水平段34连接。所述挡块31通过两侧的底部水平段32焊接于骨架主体12上,焊接面大,稳定牢靠,同时其底部水平段32表面与坐垫总成下表面距离10mm,保证在挡块31受力时可以第一时间与地板钣金接触,起到受力阻止假人前移、达到防下潜的目的,所述挡块31的倾斜段33朝向乘客的一面也就是防潜面,起到阻挡乘客向前、向下运动的作用。

挡块31直接布置在坐垫发泡42内,设计巧妙,尤其是对已量产车型后排座椅,避免了车体部件的设计变更,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周期。

参照图9,挡块31的设计要点为:①过h点(乘客盆骨定位点)所在纵向中心平面做一条与水平线成夹角α1为20°的线hg;②h点与g点的水平距离l1≤175mm,优选为170mm,竖直距离l2为70mm;③过g点做一个与水平面夹角α2成50°的面形成挡块31的倾斜段33,也就是防潜面;④在g点上方、与g点距离w1≥7mm的上方做一条水平线作为挡块31的顶部水平段34(按照上述四步制作的挡块31可以确保防下潜性能的同时,由于保证了乘员与防潜支架的距离,因此也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⑤挡块31的底部水平段32与地板钣金下表面距离为10mm,以满足发泡成型工艺要求的同时保证在防潜支架受力时可以第一时间与地板钣金接触,起到受力阻止假人51前移、达到防下潜的目的;⑥挡块31上均布10个直径c为9mm的发泡成型工艺孔,以保证发泡成型时挡块31的下部能够被发泡填充;⑦为保证挡块31有足够的强度,挡块31上增加4条深度3mm、长度50mm的加强筋。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