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3271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公交车防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



背景技术:

目前公交车上的拉手与扶杆之间常为固定连接;这样在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就会使得乘客产生一个向前或者向后的惯性力;而此惯性力常常会使得乘客摔倒或者扭伤;更为严重的会造成踩踏事故;对乘客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影响;所以设计一种能够缓冲因为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带来的惯性力的公交车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发明设计一种可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可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可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车身、驱动机构、传动机构、车上腔、车下腔、第一导槽、第一齿条,其中车身上开有车上腔和车下腔;车下腔位于车上腔的下侧;车上腔上具有两排座椅;车下腔下端面上开有两个第一导槽,且两个第一导槽位于车下腔下端面的两侧;车下腔下端面上位于两个第一导槽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安装有两个第一齿条;驱动机构安装在车下腔内;两个传动机构均匀地安装在车上腔内两排座椅之间。

上述驱动机构包括嵌套伸缩杆、第一转轴、第十二齿轮、第十三齿轮、第三转轴、第二重块、驱动板、驱动轮、支撑伸缩杆、第三齿轮、驱动杆、驱动块、第三弹簧、第四转轴、第一重块、方形通槽、第一导块、第二导槽、第一弹簧、弹簧固定块、第二导块、第二齿条、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二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第十齿轮、第十一齿轮、第一齿轮、第六转轴、第五转轴、第一连接板、第七转轴、第二连接板、第九转轴、第十一转轴、第三连接板、第八转轴,其中第一重块下端面的中间位置上开有两个对称的方形通槽;两个方形通槽的上壁面上均开有一个第二导槽;第一导块对称地安装在第一重块的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一导块位于两个方形通槽的两侧;第一重块通过两个第一导块与两个第一导槽的配合安装在下侧腔的上端;两个方形通槽内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三转轴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第三齿轮安装在第三转轴的一端,且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十齿轮安装在第三转轴的另一端;支撑伸缩杆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且支撑伸缩杆位于第三转轴的上侧;第三连接板的一侧面安装在支撑伸缩杆的另一端;第八转轴和第十一转轴分别安装在第三连接板另一侧面的两端,且第八转轴位于第十一转轴的上侧;第八齿轮安装在第八转轴上;第十一齿轮安装在第十一转轴上靠近第三连接板的一端;第十二齿轮安装在第十一转轴的另一端;第八齿轮与第十一齿轮啮合;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面安装在第十一转轴远离第三连接板的一端;第七转轴和第九转轴分别安装在第二连接板另一侧面的两端,且第七转轴位于第九转轴的上侧;第七齿轮安装在第七转轴上;第九齿轮安装在第九转轴上靠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第十三齿轮安装在第九转轴的另一端;第七齿轮与第九齿轮啮合;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安装在第九转轴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第六转轴和第五转轴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接板另一侧面的两端,且第六转轴位于第五转轴的上侧;第六齿轮安装在第六转轴上;第五齿轮安装在第五转轴上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五转轴的另一端;第六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第一转轴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且第一转轴位于支撑伸缩杆的上侧;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第一齿轮与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配合;第十齿轮与第十二齿轮、第十三齿轮、第二齿轮配合;第二重块的上侧面安装有第二导块;第二重块通过第二导块与第二导槽的配合安装在方形通槽上壁面下侧;第二重块的下侧面安装有第二齿条;第二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方形通槽位于第三连接板前后两侧的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侧;驱动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三连接板上;嵌套伸缩杆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嵌套伸缩杆的另一端与驱动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弹簧嵌套在嵌套伸缩杆的外圆面上,且第三弹簧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上,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驱动块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上安装有嵌套伸缩杆的一端,且驱动块与嵌套伸缩杆分别位于驱动板的两侧;驱动杆的一端安装在驱动块的上端面上;驱动杆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与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配合;弹簧固定块安装在车下腔下端面上,且弹簧固定块位于车下腔后侧;弹簧固定块与第一重块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

上述第二重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钢绳,且两端的钢绳分别绕过位于第二重块两端的两个驱动轮;两端的钢绳分别绕过驱动轮上远离第一齿条的一侧。

上述传动机构包括扶管、滑动杆、拉手、螺纹软管、弹簧固定环、限位环、第二弹簧,其中两个扶管安装在车上腔的下端面上;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嵌套在两个扶管中;滑动杆上均匀地安装有许多拉手;两个扶管内侧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一个;弹簧固定环安装在扶管的内圆面上;弹簧固定环与滑动杆端面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限位环安装在扶管的内圆面上且限位环位于弹簧固定环与滑动杆端面之间;限位环位于第二弹簧外侧。

上述第五齿轮、第九齿轮与第十一齿轮直径相同。直径相同保证了传动比的正常设定。

上述第十三齿轮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直径的1.5倍;第二齿轮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直径的2倍。

上述滑动杆两端连接有两段钢绳且两段钢绳分别经过相对应的支撑杆与上车腔和下车腔之间的隔板与第二重块两端的钢绳连接。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车下腔下端面的四个角落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支撑板;四个支撑板上均安装有一个支撑柱;四个支撑柱上均安装有一个导向轮。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滑动杆两端与第二重块两端的钢绳分别绕过安装在车下腔下端面上两侧的导向轮。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弹簧为可拉可压式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滑动杆两端与两个扶管的交接处嵌套安装有两个螺纹软管。

相对于传统的公交车防摔技术,本发明设计的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在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通过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的传导可以防止公交车上抓着拉手的乘客摔倒。

本发明中车下腔下端面上安装有两个第一齿条;第一重块通过两个第一导块与两个第一导槽的配合安装在下侧腔的上端;第三转轴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第三齿轮安装在第三转轴的一端,且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十齿轮安装在第三转轴的另一端;第八齿轮安装在第八转轴上;第十一齿轮安装在第十一转轴上靠近第三连接板的一端;第十二齿轮安装在第十一转轴的另一端;第八齿轮与第十一齿轮啮合;第七齿轮安装在第七转轴上;第九齿轮安装在第九转轴上靠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第十三齿轮安装在第九转轴的另一端;第七齿轮与第九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安装在第六转轴上;第五齿轮安装在第五转轴上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五转轴的另一端;第六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第十齿轮与第十三齿轮、第十二齿轮、第二齿轮配合;第一齿轮与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配合;第二重块通过第二导块与第二导槽的配合安装在方形通槽上壁面下侧;第二重块的下侧面安装有第二齿条;第二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当第一重块相对于车下腔下端面移动时,第一重块会带动第三转轴移动;第三转轴移动会带动第三齿轮移动;由于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所以在移动过程中第三齿轮会转动;第三齿轮会转动带动第三转轴转动;第三转轴转动带动第十齿轮转动;当第十齿轮与第十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八齿轮啮合时;第十齿轮转动带动第十二齿轮转动;第十二齿轮转动带动第十一转轴转动;第十一转轴转动带动第十一齿轮转动;第十一齿轮转动带动第八齿轮转动;第八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当第十齿轮与第十三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七齿轮啮合时;第十齿轮转动带动第十三齿轮转动;第十三齿轮转动带动第九转轴转动;第九转轴转动带动第九齿轮转动;第九齿轮转动带动第七齿轮转动;第七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当第十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时;第十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五转轴转动;第五转轴转动带动第五齿轮转动;第五齿轮转动带动第六齿轮转动;第六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当第一齿轮转动会带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移动带动第二重块向远离第一重块的方向移动;本发明中驱动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三连接板上;嵌套伸缩杆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嵌套伸缩杆的另一端与驱动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弹簧嵌套在嵌套伸缩杆的外圆面上;驱动块的一端安装驱动板上安装有嵌套伸缩杆的一端;驱动杆的一端安装在驱动块的上端面上;驱动杆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与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配合;第八转轴和第十一转轴分别安装在第三连接板另一侧面的两端,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面安装在第十一转轴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第七转轴和第九转轴分别安装在第二连接板另一侧面的两端,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安装在第九转轴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第六转轴和第五转轴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接板另一侧面的两端,当驱动轮横向移动时,驱动轮会带动驱动杆移动;驱动杆移动带动驱动块移动;驱动块移动带动驱动板移动;驱动板移动移动带动第三连接板移动;第三连接板带动第八转轴和第十一转轴移动;第八转轴和第十一转轴移动分别带动第八齿轮和第十一齿轮、第十二齿轮移动;第十一转轴移动带动带动第二连接板移动;第二连接板带动第七转轴和第九转轴移动;第七转轴和第九转轴移动分别带动第七齿轮和第九齿轮、第十三齿轮移动;第九转轴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板移动;第一连接板移动带动第六转轴和第五转轴移动;第六转轴和第五转轴移动带动第六齿轮和第五齿轮、第二齿轮移动;本发明设计的第三弹簧在处于压缩状态时可以给驱动板提供一个恢复力。

本发明中弹簧固定块安装在车下腔下端面上,弹簧固定块与第一重块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在处于拉伸或者压缩状态时可以给第一重块提供一个恢复力。

本发明中弹簧固定环安装在扶管的内圆面上;弹簧固定环与滑动杆端面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限位环安装在扶管的内圆面上且限位环位于弹簧固定环与滑动杆端面之间;滑动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钢绳;其中两端连接的两根钢绳分别经过相对应的支撑杆与上车腔和下车腔之间的隔板;然后绕过与其相对应的导向轮和驱动轮;最后与第二重块上与其相对应的一端连接。当第二重块移动时;第二重块会通过钢绳带动滑动杆向第二重块移动的反方向移动;本发明设计的导向轮其作用是给钢绳起到导向的作用;限位环的作用是给滑动杆提供一个限位的作用;第二弹簧在处于压缩状态时可以给滑动杆提供一个恢复力。

本发明设计的第十三齿轮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直径的1.5倍;第二齿轮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直径的2倍;驱动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三连接板上;嵌套伸缩杆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嵌套伸缩杆的另一端与驱动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弹簧嵌套在嵌套伸缩杆的外圆面上,且第三弹簧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上,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的侧面上;驱动块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上安装有嵌套伸缩杆的一端,且驱动块与嵌套伸缩杆分别位于驱动板的两侧;驱动杆的一端安装在驱动块的上端面上;驱动杆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与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配合;第二重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钢绳,且两端的钢绳分别绕过位于第二重块两端的两个驱动轮;两端的钢绳分别绕过驱动轮上远离第一齿条的一侧;滑动杆两端连接有两段钢绳且两段钢绳分别经过相对应的支撑杆与上车腔和下车腔之间的隔板与第二重块两端的钢绳连接。当驱动轮受到钢绳的弹力时会朝着第一齿条方向横向移动;本发明中通过钢绳受力的大小来调节驱动轮横向的移动距离;通过驱动轮移动的距离来调节第十齿轮与第十三齿轮、第十二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啮合情况,且通过第十三齿轮、第十二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直径可以改变第二齿条的移动距离;从而改变第二重块相对于第一重块的移动距离;使得第二重块能够根据钢绳受力的情况来调节其移动距离;保证了公交车在无论人多或人少的情况下,位于其上的乘客在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都能保持舒适度。

当人们乘坐本发明设计的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且人们抓着拉手;当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由于惯性力人们会突然向前或者突然向后倾斜;同时第一重块在惯性作用下会相对于车下腔下端面发生移动时,第一重块移动会带动第三转轴移动;第三转轴移动会带动第三齿轮移动;由于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所以在移动过程中第三齿轮会转动;第三齿轮会转动带动第三转轴转动;第三转轴转动带动第十齿轮转动;当第十齿轮与第十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八齿轮啮合时或者第十齿轮与第十三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七齿轮啮合时;或者第十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时;第十齿轮会通过传递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移动带动第二重块移动;第二重块会通过钢绳带动滑动杆向第二重块移动的反方向移动;滑动杆移动通过拉手给乘坐人员一个与其受到惯性力相反的作用力;通过此作用力使得乘坐人员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可以保持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外观示意图。

图2是车身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动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4是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导向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拉手结构示意图。

图7是螺纹软管结构示意图。

图8是扶管结构示意图。

图9是限位环安装示意图。

图10是第一重块安装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弹簧安装示意图。

图12是第一重块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驱动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14是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驱动轮安装示意图。

图16是第二重块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第十齿轮安装示意图。

图18是第十一齿轮安装示意图。

图19是第八齿轮安装示意图。

图20是第二齿轮安装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车身;2、驱动机构;3、传动机构;4、第一导槽;5、车上腔;6、车下腔;7、导向轮;8、钢绳;9、扶管;10、滑动杆;11、第一重块;12、第一弹簧;13、拉手;14、弹簧固定块;15、螺纹软管;16、支撑柱;17、支撑板;18、弹簧固定环;19、限位环;20、第二弹簧;21、方形通槽;22、第二导槽;23、第一导块;24、嵌套伸缩杆;25、第一转轴;26、第十三齿轮;27、第三转轴;28、第二重块;29、驱动板;30、驱动轮;31、支撑伸缩杆;32、第三齿轮;33、第一齿条;34、驱动杆;35、驱动块;36、第三弹簧;37、第四转轴;38、第二导块;39、第二齿条;40、第五齿轮;41、第六齿轮;42、第七齿轮;43、第二齿轮;44、第八齿轮;45、第九齿轮;46、第十齿轮;47、第十一齿轮;48、第一齿轮;49、第六转轴;50、第五转轴;51、第一连接板;52、第七转轴;53、第二连接板;54、第九转轴;55、第十一转轴;56、第三连接板;57、第八转轴;58、第十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它包括车身1、驱动机构2、传动机构3、车上腔5、车下腔6、第一导槽4、第一齿条33,其中车身1上开有车上腔5和车下腔6;车下腔6位于车上腔5的下侧;车上腔5上具有两排座椅;如图2所示,车下腔6下端面上开有两个第一导槽4,且两个第一导槽4位于车下腔6下端面的两侧;车下腔6下端面上位于两个第一导槽4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安装有两个第一齿条33;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2安装在车下腔6内;两个传动机构3均匀地安装在车上腔5内两排座椅之间。

如图19所示,上述驱动机构2包括嵌套伸缩杆24、第一转轴25、第十二齿轮58、第十三齿轮26、第三转轴27、第二重块28、驱动板29、驱动轮30、支撑伸缩杆31、第三齿轮32、驱动杆34、驱动块35、第三弹簧36、第四转轴37、第一重块11、方形通槽21、第一导块23、第二导槽22、第一弹簧12、弹簧固定块14、第二导块38、第二齿条39、第五齿轮40、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第二齿轮43、第八齿轮44、第九齿轮45、第十齿轮46、第十一齿轮47、第一齿轮48、第六转轴49、第五转轴50、第一连接板51、第七转轴52、第二连接板53、第九转轴54、第十一转轴55、第三连接板56、第八转轴57,其中如图12所示,第一重块1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上开有两个对称的方形通槽21;两个方形通槽21的上壁面上均开有一个第二导槽22;第一导块23对称地安装在第一重块11的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一导块23位于两个方形通槽21的两侧;第一重块11通过两个第一导块23与两个第一导槽4的配合安装在下侧腔的上端;如图13所示,两个方形通槽21内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三转轴27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如图14所示,第三齿轮32安装在第三转轴27的一端,且第三齿轮32与第一齿条33啮合;第十齿轮46安装在第三转轴27的另一端;支撑伸缩杆31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且支撑伸缩杆31位于第三转轴27的上侧;第三连接板56的一侧面安装在支撑伸缩杆31的另一端;如图17所示,第八转轴57和第十一转轴55分别安装在第三连接板56另一侧面的两端,且第八转轴57位于第十一转轴55的上侧;第八齿轮44安装在第八转轴57上;如图18所示,第十一齿轮47安装在第十一转轴55上靠近第三连接板56的一端;如图19所示,第十二齿轮58安装在第十一转轴55的另一端;第八齿轮44与第十一齿轮47啮合;第二连接板53的一侧面安装在第十一转轴55远离第三连接板56的一端;第七转轴52和第九转轴54分别安装在第二连接板53另一侧面的两端,且第七转轴52位于第九转轴54的上侧;第七齿轮42安装在第七转轴52上;如图20所示,第九齿轮45安装在第九转轴54上靠近第二连接板53的一端;第十三齿轮26安装在第九转轴54的另一端;第七齿轮42与第九齿轮45啮合;第一连接板51的一侧面安装在第九转轴54远离第二连接板53的一端;第六转轴49和第五转轴50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接板51另一侧面的两端,且第六转轴49位于第五转轴50的上侧;第六齿轮41安装在第六转轴49上;第五齿轮40安装在第五转轴50上靠近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第二齿轮43安装在第五转轴50的另一端;第六齿轮41与第五齿轮40啮合;第一转轴25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且第一转轴25位于支撑伸缩杆31的上侧;第一齿轮48安装在第一转轴25的另一端;第一齿轮48与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和第八齿轮44配合;第十齿轮46与第十二齿轮58、第十三齿轮26、第二齿轮43配合;如图16所示,第二重块28的上侧面安装有第二导块38;第二重块28通过第二导块38与第二导槽22的配合安装在方形通槽21上壁面下侧;第二重块28的下侧面安装有第二齿条39;第二齿条39与第一齿轮48啮合;方形通槽21位于第三连接板56前后两侧的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侧;驱动板29的一端安装在第三连接板56上;嵌套伸缩杆24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嵌套伸缩杆24的另一端与驱动板29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弹簧36嵌套在嵌套伸缩杆24的外圆面上,且第三弹簧36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29上,第三弹簧36的另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驱动块35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29上安装有嵌套伸缩杆24的一端,且驱动块35与嵌套伸缩杆24分别位于驱动板29的两侧;驱动杆34的一端安装在驱动块35的上端面上;驱动杆34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轮30;驱动轮30与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和第八齿轮44配合;如图10所示,弹簧固定块14安装在车下腔6下端面上,且弹簧固定块14位于车下腔6后侧;如图11所示,弹簧固定块14与第一重块11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12。

如图14所示,上述第二重块2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钢绳8,且两端的钢绳8分别绕过位于第二重块28两端的两个驱动轮30;两端的钢绳8分别绕过驱动轮30上远离第一齿条33的一侧。

如图4所示,上述传动机构3包括扶管9、滑动杆10、拉手13、螺纹软管15、弹簧固定环18、限位环19、第二弹簧20,其中如图8所示,两个扶管9安装在车上腔5的下端面上;滑动杆10的两端分别嵌套在两个扶管9中;如图6所示,滑动杆10上均匀地安装有许多拉手13;两个扶管9内侧所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一个;弹簧固定环18安装在扶管9的内圆面上;如图9所示,弹簧固定环18与滑动杆10端面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20;限位环19安装在扶管9的内圆面上且限位环19位于弹簧固定环18与滑动杆10端面之间;限位环19位于第二弹簧20外侧。

上述第十三齿轮26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58直径的1.5倍;第二齿轮43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58直径的2倍。

上述滑动杆10两端连接有两段钢绳8且两段钢绳8分别经过相对应的支撑杆与上车腔和下车腔之间的隔板与第二重块28两端的钢绳8连接。

如图5所示,上述车下腔6下端面的四个角落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支撑板17;四个支撑板17上均安装有一个支撑柱16;四个支撑柱16上均安装有一个导向轮7。

上述滑动杆10两端与第二重块28两端的钢绳8分别绕过安装在车下腔6下端面上两侧的导向轮7。

上述第一弹簧12为可拉可压式弹簧。

如图7所示,上述滑动杆10两端与两个扶管9的交接处嵌套安装有两个螺纹软管15。

综上所述:

本发明设计的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在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通过驱动机构2和传动机构3的传导可以防止公交车上抓着拉手13的乘客摔倒。

本发明中车下腔6下端面上安装有两个第一齿条33;第一重块11通过两个第一导块23与两个第一导槽4的配合安装在下侧腔的上端;第三转轴27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第三齿轮32安装在第三转轴27的一端,且第三齿轮32与第一齿条33啮合;第十齿轮46安装在第三转轴27的另一端;第八齿轮44安装在第八转轴57上;第十一齿轮47安装在第十一转轴55上靠近第三连接板56的一端;第十二齿轮58安装在第十一转轴55的另一端;第八齿轮44与第十一齿轮47啮合;第七齿轮42安装在第七转轴52上;第九齿轮45安装在第九转轴54上靠近第二连接板53的一端;第十三齿轮26安装在第九转轴54的另一端;第七齿轮42与第九齿轮45啮合;第六齿轮41安装在第六转轴49上;第五齿轮40安装在第五转轴50上靠近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第二齿轮43安装在第五转轴50的另一端;第六齿轮41与第五齿轮40啮合;第十齿轮46与第十三齿轮26、第十二齿轮58、第二齿轮43配合;第一齿轮48与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和第八齿轮44配合;第二重块28通过第二导块38与第二导槽22的配合安装在方形通槽21上壁面下侧;第二重块28的下侧面安装有第二齿条39;第二齿条39与第一齿轮48啮合;当第一重块11相对于车下腔6下端面移动时,第一重块11会带动第三转轴27移动;第三转轴27移动会带动第三齿轮32移动;由于第三齿轮32与第一齿条33啮合,所以在移动过程中第三齿轮32会转动;第三齿轮32会转动带动第三转轴27转动;第三转轴27转动带动第十齿轮46转动;当第十齿轮46与第十二齿轮58啮合,第一齿轮48与第八齿轮44啮合时;第十齿轮46转动带动第十二齿轮58转动;第十二齿轮58转动带动第十一转轴55转动;第十一转轴55转动带动第十一齿轮47转动;第十一齿轮47转动带动第八齿轮44转动;第八齿轮44转动带动第一齿轮48转动;当第十齿轮46与第十三齿轮26啮合,第一齿轮48与第七齿轮42啮合时;第十齿轮46转动带动第十三齿轮26转动;第十三齿轮26转动带动第九转轴54转动;第九转轴54转动带动第九齿轮45转动;第九齿轮45转动带动第七齿轮42转动;第七齿轮42转动带动第一齿轮48转动;当第十齿轮46与第二齿轮43啮合,第一齿轮48与第六齿轮41啮合时;第十齿轮46转动带动第二齿轮43转动;第二齿轮43转动带动第五转轴50转动;第五转轴50转动带动第五齿轮40转动;第五齿轮40转动带动第六齿轮41转动;第六齿轮41转动带动第一齿轮48转动;当第一齿轮48转动会带动第二齿条39移动;第二齿条39移动带动第二重块28向远离第一重块11的方向移动;本发明中驱动板29的一端安装在第三连接板56上;嵌套伸缩杆24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嵌套伸缩杆24的另一端与驱动板29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弹簧36嵌套在嵌套伸缩杆24的外圆面上;驱动块35的一端安装驱动板29上安装有嵌套伸缩杆24的一端;驱动杆34的一端安装在驱动块35的上端面上;驱动杆34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轮30;驱动轮30与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和第八齿轮44配合;第八转轴57和第十一转轴55分别安装在第三连接板56另一侧面的两端,第二连接板53的一侧面安装在第十一转轴55远离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第七转轴52和第九转轴54分别安装在第二连接板53另一侧面的两端,第一连接板51的一侧面安装在第九转轴54远离第二连接板53的一端;第六转轴49和第五转轴50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接板51另一侧面的两端,当驱动轮30横向移动时,驱动轮30会带动驱动杆34移动;驱动杆34移动带动驱动块35移动;驱动块35移动带动驱动板29移动;驱动板29移动移动带动第三连接板56移动;第三连接板56带动第八转轴57和第十一转轴55移动;第八转轴57和第十一转轴55移动分别带动第八齿轮44和第十一齿轮47、第十二齿轮58移动;第十一转轴55移动带动带动第二连接板53移动;第二连接板53带动第七转轴52和第九转轴54移动;第七转轴52和第九转轴54移动分别带动第七齿轮42和第九齿轮45、第十三齿轮26移动;第九转轴54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板51移动;第一连接板51移动带动第六转轴49和第五转轴50移动;第六转轴49和第五转轴50移动带动第六齿轮41和第五齿轮40、第二齿轮43移动;本发明设计的第三弹簧36在处于压缩状态时可以给驱动板29提供一个恢复力。

本发明中弹簧固定块14安装在车下腔6下端面上,弹簧固定块14与第一重块11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在处于拉伸或者压缩状态时可以给第一重块11提供一个恢复力。

本发明中弹簧固定环18安装在扶管9的内圆面上;弹簧固定环18与滑动杆10端面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20;限位环19安装在扶管9的内圆面上且限位环19位于弹簧固定环18与滑动杆10端面之间;滑动杆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钢绳8;其中两端连接的两根钢绳8分别经过相对应的支撑杆与上车腔和下车腔之间的隔板;然后绕过与其相对应的导向轮7和驱动轮30;最后与第二重块28上与其相对应的一端连接。当第二重块28移动时;第二重块28会通过钢绳8带动滑动杆10向第二重块28移动的反方向移动;本发明设计的导向轮7其作用是给钢绳8起到导向的作用;限位环19的作用是给滑动杆10提供一个限位的作用;第二弹簧20在处于压缩状态时可以给滑动杆10提供一个恢复力。

本发明设计的第十三齿轮26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58直径的1.5倍;第二齿轮43的直径是第十二齿轮58直径的2倍;驱动板29的一端安装在第三连接板56上;嵌套伸缩杆24的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嵌套伸缩杆24的另一端与驱动板29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弹簧36嵌套在嵌套伸缩杆24的外圆面上,且第三弹簧36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29上,第三弹簧36的另一端安装在方形通槽21的侧面上;驱动块35的一端安装在驱动板29上安装有嵌套伸缩杆24的一端,且驱动块35与嵌套伸缩杆24分别位于驱动板29的两侧;驱动杆34的一端安装在驱动块35的上端面上;驱动杆34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轮30;驱动轮30与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和第八齿轮44配合;第二重块2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钢绳8,且两端的钢绳8分别绕过位于第二重块28两端的两个驱动轮30;两端的钢绳8分别绕过驱动轮30上远离第一齿条33的一侧;滑动杆10两端连接有两段钢绳8且两段钢绳8分别经过相对应的支撑杆与上车腔和下车腔之间的隔板与第二重块28两端的钢绳8连接。当驱动轮30受到钢绳8的弹力时会朝着第一齿条33方向横向移动;本发明中通过钢绳8受力的大小来调节驱动轮30横向的移动距离;通过驱动轮30移动的距离来调节第十齿轮46与第十三齿轮26、第十二齿轮58和第二齿轮43的啮合情况,且通过第十三齿轮26、第十二齿轮58和第二齿轮43的直径可以改变第二齿条39的移动距离;从而改变第二重块28相对于第一重块11的移动距离;使得第二重块28能够根据钢绳8受力的情况来调节其移动距离;保证了公交车在无论人多或人少的情况下,位于其上的乘客在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都能保持舒适度。

具体实施方式:当人们乘坐本发明设计的防惯性摔倒的公交车,且人们抓着拉手13;当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由于惯性力人们会突然向前或者突然向后倾斜;同时第一重块11在惯性作用下会相对于车下腔6下端面发生移动时,第一重块11移动会带动第三转轴27移动;第三转轴27移动会带动第三齿轮32移动;由于第三齿轮32与第一齿条33啮合,所以在移动过程中第三齿轮32会转动;第三齿轮32会转动带动第三转轴27转动;第三转轴27转动带动第十齿轮46转动;当第十齿轮46与第十二齿轮58啮合,第一齿轮48与第八齿轮44啮合时或者第十齿轮46与第十三齿轮26啮合,第一齿轮48与第七齿轮42啮合时;或者第十齿轮46与第二齿轮43啮合,第一齿轮48与第六齿轮41啮合时;第十齿轮46会通过传递带动第一齿轮48转动;第一齿轮48转动带动第二齿条39移动;第二齿条39移动带动第二重块28移动;第二重块28会通过钢绳8带动滑动杆10向第二重块28移动的反方向移动;滑动杆10移动通过拉手13给乘坐人员一个与其受到惯性力相反的作用力;通过此作用力使得乘坐人员公交车急刹车或者突然起步时可以保持平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