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743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乘客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客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乘客保护装置,已知有当输入冲击时袋体从前座座椅的前方膨胀展开来保护乘客的膝部的膝部气囊装置。膝部气囊装置在壳体内配置有袋体以及充气机。充气机的端部从壳体的周壁部突出,在充气机的端部连接有电线束(以下,称作线束)。

在膝部气囊装置之中,存在收纳于杂物箱(储物箱)的门内的部件。根据该膝部气囊装置,突出部从壳体的周壁部朝外侧呈半圆弧状突出,利用突出部从后方侧覆盖充气机的端部。因此,在水浸入杂物箱的门内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浸入的水而导致充气机与线束的连接部积水(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47221号)。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将日本特开2010-47221号的膝部气囊装置配置于杂物箱的门的外侧的情况下,考虑到膝部气囊装置与仪表板的底罩并排配置。在该状态下,对当朝底罩输入载荷时由底罩保护充气机与线束的连接部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在将膝部气囊装置与底罩并排配置的情况下,对当展开袋体时底罩不会妨碍袋体的展开进行深入研究。

本发明所涉及的方式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朝底罩输入载荷时能够由底罩保护充气机与线束的连接部且能够良好地展开袋体的乘客保护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所涉及的乘客保护装置与仪表板的底罩并排地配置,在配置于所述底罩的车辆行进方向前侧的充气机连接线束,保护乘客的膝部,其中,所述乘客保护装置具备:壳体,其具有供所述线束配置的侧壁;以及突起,其从所述壳体的侧壁朝向所述底罩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突出,与所述底罩抵接来限制所述底罩朝车辆行进方向前侧移动。

这样,在壳体的侧壁配置线束。并且,在壳体的侧壁形成突起,使突起与底罩抵接。由此,能够利用突起限制底罩朝车辆行进方向前侧移动,能够利用突起保护线束免受底罩的影响。

在此,在突起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配置底罩。突起形成于壳体的侧壁。因此,能够在壳体的侧壁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与壳体分离地配置底罩。由此,当展开袋体时,能够以使袋体的展开不受底罩妨碍的方式良好地展开袋体。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线束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充气机连接。

在此,突起从壳体的侧壁朝向底罩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突出。因此,能够利用突起保护连接器免受底罩的影响。由此,例如无需覆盖连接器,就能够利用连接器容易得地向充气机连接线束。

(3)在上述(1)或者(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突起覆盖所述线束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突起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线束靠后侧的位置。

这样,利用突起覆盖线束的至少一部分,将突起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线束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突起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线束靠底罩侧的位置。由此,在底罩与线束接触之前,利用突起牢固地阻挡底罩朝车辆行进方向前侧移动,能够保护线束免受底罩的影响。

(4)在上述(1)至(3)的任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突起将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

在此,壳体的厚度方向是壳体(即,框体)的长度、高度、宽度这三边中最小的一边的方向。因此,以将壳体的厚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方式设置突起。由此,能够利用突起提高壳体的厚度方向的刚性。

(5)在上述(1)至(4)的任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具有罩部,该罩部通过由点线状孔眼部分与薄壁部分构成的断裂预定部断裂而打开,在沿着所述突起的长边方向上的延长线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点线状孔眼部分与所述薄壁部分的连接部。

这样,在沿着突起的延长线的位置配置点线状孔眼部分与薄壁部分的连接部。因此,能够利用突起确保点线状孔眼部分与薄壁部分的连接部附近的刚性。通过确保连接部附近的刚性,能够在袋体的展开力的作用下将点线状孔眼部分断裂至连接部。并且,当点线状孔眼部分断裂至连接部时,能够将因断裂而产生的切断力良好地传递至薄壁部分。

因此,能够使薄壁部分良好地断裂,使之可靠地断裂至罩部的基部。由此,能够在袋体的展开力的作用下将罩部以基部作为支点良好地打开。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方式,在壳体的侧壁形成突起,使突起与底罩抵接。由此,当朝底罩输入载荷时,能够保护充气机与线束的连接部免受底罩的影响。

另外,在壳体的侧壁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与壳体分离地配置底罩。由此,当展开袋体时,能够以袋体的展开不受底罩妨碍的方式良好地展开袋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车辆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从车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与底罩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使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袋体展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突起与底罩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与线束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利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突起保护线束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其次,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备设置于车厢12的车辆前方的仪表板14、与仪表板14并排配置的乘客保护装置15、以及设置于乘客保护装置15的车辆后方的副驾驶席16。

在乘客17就座于副驾驶席16的状态下,在乘客17的膝部18的车辆前方设有乘客保护装置15。

乘客保护装置15是保护乘客17的膝部18的膝部气囊装置。

仪表板14具备从前窗玻璃21的下端21a朝向车厢12侧突出的上罩24、以及从上罩24的下端24b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底罩25。与底罩25并排配置有乘客保护装置15。

如图2所示,底罩25在上罩24的下方与乘客保护装置15并排地呈倾斜状配置。具体而言,底罩25具有上方开口的凹部28、以及形成凹部28的外边的外侧罩部29。

在凹部28配置有乘客保护装置15。在乘客保护装置15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是乘客保护装置15的车辆后方配置有外侧罩部29。

乘客保护装置15与底罩25同样地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且沿着底罩25朝向车辆前方配置为下坡。在该状态下,乘客保护装置15配置于底罩25(尤其是外侧罩部29)的车辆行进方向前侧。换言之,在外侧罩部29的车辆前方侧配置乘客保护装置15。

乘客保护装置15具备受到气体压力而膨胀展开的袋体31、当朝车辆10输入冲击载荷时朝袋体31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32、以及收纳袋体31和充气机32的壳体34。

壳体34形成为长度尺寸l1、高度尺寸l2、宽度尺寸l3的框体。另外,壳体34具备收纳袋体31以及充气机32的收容壳体35、以及从下方覆盖袋体31以及充气机32的罩部36。

如图3、图4所示,折叠的袋体31与充气机32一起收纳于收容壳体35。充气机32配置于外侧罩部29的车辆行进方向前侧(即,车辆前方)。

收容壳体35具有背壁41、上壁42、下壁43、内侧壁44、外侧壁45以及突起46。

背壁41以覆盖折叠的袋体31的背面侧的方式形成为矩形,且从上边41a朝向下边41b配置为下坡的倾斜状。上壁42从背壁41的上边41a朝车辆后方突出。下壁43从背壁41的下边41b朝车辆前方突出。

另外,内侧壁从背壁41的内边朝车辆后方突出。外侧壁45从背壁41的外边朝车辆后方突出。在外侧壁45的下部45a设置有突起46,在突起46的下方设置有开口部48。

关于突起46以及开口部48的说明详见后述。

利用背壁41、上壁42、下壁43、内侧壁以及外侧壁45将收容壳体35形成为前方开口的矩形体。收容壳体35安装于车身侧的固定构件。在收容壳体35的前部35a一体地设置有罩部36。

罩部36与背壁41同样地形成为矩形,具有上边36a、下边36b、内边36c以及外边36d。

罩部36的上边36a与上壁42的后边通过第一点线状孔眼部分52连结。罩部36的内边36c的上部与内侧壁44的后边的上部通过第二点线状孔眼部分53连结。罩部36的外边36d的上部与外侧壁45的后边的上部通过第三点线状孔眼部分54连结。

在第一点线状孔眼部分52、第二点线状孔眼部分53以及第三点线状孔眼部分54形成有孔眼。

罩部36的内边36c的下部与内侧壁44的后边的下部通过第四薄壁部分55连结。罩部36的外边36d的下部与外侧壁45的后边的下部通过第五薄壁部分56连结。

在第四薄壁部分55以及第五薄壁部分56形成有薄壁部。

因此,利用第一点线状孔眼部分52、第二点线状孔眼部分53、第三点线状孔眼部分54、第四薄壁部分55以及第五薄壁部分56形成断裂预定部(所谓的撕裂线)51。

断裂预定部51是在袋体31的展开力的作用下断裂的部位。

另外,罩部36的下边36b是当断裂预定部51断裂而罩部36朝箭头a方向开放时成为支点的基部。

如图5所示,从充气机32朝袋体31供给气体,袋体31膨胀展开,由此在袋体31的展开力的作用下断裂预定部51断裂。通过使断裂预定部51断裂,以罩部36的下边36b作为支点而使罩部36如箭头a那样开放。

通过使罩部36开放,收容壳体35的前部35a开口。袋体31从下端的开口朝车厢12展开。利用展开的袋体31保护乘客17的膝部18。

如图4、图6所示,在收容壳体35的外侧壁45中的下部45a设置有突起46。另外,在下部45a的突起46的下方设置有开口部48。

突起46从外侧壁45朝向外侧罩部29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突出。具体而言,突起46在外侧壁45的下部45a从外侧壁45的前边45c呈直线状延伸至连接部51a的附近45d。

连接部51a是第三点线状孔眼部分54与第五薄壁部分56在外侧壁45的下部45a与上部45b的边界处连接的部位。

即,突起46是将壳体34的厚度方向(即,箭头a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构件。壳体34的厚度方向a是指在壳体34中壳体34的长度、壳体34的宽度、壳体34的高度这三边中尺寸最小的边的方向。

具体而言,壳体34形成为长度尺寸l1、高度尺寸l2、宽度尺寸l3的框体。另外,对于壳体34的长度尺寸l1、高度尺寸l2、宽度尺寸l3,以下的关系成立,

长度尺寸l1>高度尺寸l2>宽度尺寸l3。

因此,在壳体34中,宽度尺寸l3的方向为壳体34的厚度方向(即,箭头a方向)。这样,将壳体34的厚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来设置突起46。由此,能够利用突起46提高壳体34的厚度方向上的刚性。

另外,在壳体34中的沿着突起46的长度方向(箭头a方向)的延长线61的位置34a配置连接部51a。因此,利用突起46确保连接部51a附近的刚性。通过确保连接部51a附近的刚性,能够在袋体31的展开力的作用下将第三点线状孔眼部分54良好地断裂至连接部51a。

并且,当第三点线状孔眼部分54断裂至连接部51a时,能够将因断裂而产生的切断力从连接部51a良好地传递至第五薄壁部分56。因此,能够使第五薄壁部分56良好地断裂,使其可靠地断裂至罩部36的下边36b。由此,能够在袋体31的展开力的作用下将罩部36以下边36b作为支点如箭头a那样良好地打开。

如图7所示,突起46从外侧壁45的下部45a朝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突起46利用基端46a、前端46b、前端46c以及后端46d形成为俯视矩形。以下将后端46d称作“突起后端46d”。突起后端46d是车辆行进方向后侧的端部。突起后端46d沿着车宽方向伸出,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与外侧罩部29重叠。

在突起46的下方配置有充气机32的端部32a。充气机32的端部32a配置于收容壳体35的外侧壁45的开口部48。在充气机32的端部32a设置有连接器63。在充气机32的连接器63连接有线束64的连接器65。在连接器65连接有线束64的端部64a。

即,在充气机32经由连接器63以及连接器65连接有线束64。因此,当朝车辆10输入冲击载荷时,从气囊工作电路经由线束64向充气机32输入电信号,充气机32的气体产生剂点火。由此,从充气机32朝袋体31供给高压气体。

返回图4、图6,突起46从收容壳体35的外侧壁45朝向外侧罩部29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突出。因此,能够利用突起46保护线束64的连接器65免受外侧罩部29的影响。

由此,不需要例如为了保护线束64以及连接器65而利用其它构件的罩来覆盖。因而,能够容易地利用连接器65将线束64连接于充气机32的端部32a。

在此,通过在充气机32的端部32a连接线束64,使线束64(尤其是线束64的端部64a)沿着外侧壁45配置。在该状态下,在线束64、连接器65的上方设置突起46。

突起46覆盖线束64的至少一部分(尤其是线束64的端部64a侧的部位64b),突起后端46d配置于比线束64靠车辆后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突起46从收容壳体35的外侧壁45朝向外侧罩部29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突出。另外,突起46与外侧罩部29的最短距离被设定为l4。具体而言,突起46的突起后端46d与外侧罩部29的距离为最短距离l4。

另一方面,线束64与外侧罩部29的最短距离被设定为l5。具体而言,线束64的端部64a与外侧罩部29的距离为最短距离l5。

最短距离l4被设定为小于最短距离l5。

突起46(尤其是突起后端46d)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与外侧罩部29重叠。因此,当外侧罩部29在载荷f1下朝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外侧罩部29与突起46的突起后端46d抵接。由此,利用突起46限制外侧罩部29朝车辆行进方向前侧移动。

因此,能够在外侧罩部29与线束64接触之前利用突起46牢固地阻挡外侧罩部29朝车辆行进方向前侧移动。由此,能够利用突起46保护线束64免受外侧罩部29的影响。

在此,在突起46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配置外侧罩部29。另外,突起46形成于收容壳体35的外侧壁45。因此,在收容壳体35的外侧壁45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与收容壳体35分离地配置外侧罩部29。由此,能够以使袋体31的展开不会受到外侧罩部29的妨碍的方式良好地展开袋体31。

具体而言,在袋体31的展开力的作用下,以罩部36的下边36b作为支点将罩部36如箭头a那样开放。通过使罩部36开放,袋体31从收容壳体35的前部35a的开口朝车厢12侧展开。在此,与收容壳体35分离地配置外侧罩部29。由此,能够以使袋体31的展开不会受到外侧罩部29妨碍的方式良好地展开袋体3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线束64的上方设置突起46、利用突起46从上方覆盖线束64的至少一部分(尤其是线束64的端部64a侧的部位64b)的例子,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线束64的下方或者线束64的车辆后方(即,外侧罩部29侧)设置突起46。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乘客保护装置15设置于车厢12的副驾驶席16侧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驾驶席侧配置乘客保护装置15。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突起46形成为俯视矩形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突起后端46d的车辆前方侧朝向外侧壁45形成为倾斜状,或者形成为其他的形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