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上紧急逃生天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470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天窗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上应急逃生天窗。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在我国的普及度已非常高。汽车领域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当汽车因交通事故坠入水中或者因暴雨洪水等灾难被淹没时,车上司乘人员的逃生过程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在大多数汽车上没有专为落水逃生而设置的装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以往车辆落水事故中,司乘人员死亡概率超过50%。

当车辆坠入水中后,车门会因为车外迅速增大的水压而无法打开;车窗、天窗会因为车上电器控制系统浸水而失效,或者因为水压过大无法正常开启。

在上述情况下,根据媒体宣传,通常可采取以下两种逃生方法:

第一种是,等待车厢进满水后打开车门(内外压力平衡),这种方法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等待时间长,消耗遇险者的自救时间,车内氧气迅速减少,汽车沉没越来越深,逃生难度大、危险性大。二是如果中控锁在车辆失灵前没有打开,这种方法仍可能打不开车门;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救生锤等装置将车窗砸碎逃生,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由于水下车内空间小,车外水的压力大,车内水的阻力大,人的支撑点不稳,在实际操作中,常规救生锤在水下很难砸碎玻璃,即使砸碎玻璃,消耗体力也会很大,不利于逃生。同时玻璃碎片会随水流急速冲入车内,有划伤车内人员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有人为汽车设计出了逃生天窗,例如公开号cn203344714u、申请日为2013年6月14日的一篇名为《一种汽车逃生天窗及汽车》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其主要原理是采用插销机构将天窗和顶盖进行固定,在紧急情况需要逃生时,可将插销拔出进而拆掉天窗,实现提供逃生出口的目的。但是,在车外水压大的情况下,天窗受到向下的压力巨大,插销将很难拔出,而且插销拔出的瞬间,水的冲击力会很大,车内人员容易受伤。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在汽车上专为落水逃生而设置的安全保护装置,当车辆发生落水事故时,司乘人员可以使用该装置简单、安全、快速的逃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汽车在落水事故中,车内人员难于打开门窗逃生、难于砸碎玻璃逃生、以及破碎玻璃容易划伤逃生人员的问题,提供一种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为落水车辆内人员提供了一个操作简单、安全快速、成本低廉、易于普及的快速逃生出口,从而提高乘车人员在落水事故中的生存概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上应急逃生天窗,包括天窗本体,还包括逃生窗框、逃生窗体、连接机构和锁紧机构;所述的逃生窗框固定设置在天窗本体上;所述的逃生窗体设置在逃生窗框内;所述的逃生窗框和逃生窗体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接,所述的连接机构为铰接;所述的逃生窗框与逃生窗体之间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锁紧机构,所述的锁紧机构为搭扣锁装置;所述的锁紧机构可以设置多个,可以保证逃生窗框与逃生窗体锁紧的稳固性;例如在连接机构相对边的位置上设置多个锁紧机构,或者在连接机构相对边和相邻边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多个锁紧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搭扣锁装置包括锁环和锁柄,所述的锁环固定在逃生窗体上,所述的锁柄固定在逃生窗框上。

进一步地,至少有一个锁紧机构设置在与所述连接机构相对的位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安装在逃生窗体靠近车体前方的方向上,所述锁紧机构安装在逃生窗体靠近车体后方的方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机构为可向车内方向开启的合页。

进一步地,所述的逃生窗框为金属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逃生窗框与逃生窗体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

进一步地,所述天窗本体和逃生窗框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

进一步地,所述的逃生窗体包括边框和玻璃。

进一步地,所述的天窗本体两侧还设置有与汽车匹配的滑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与现有汽车天窗相比,逃生窗体和逃生窗框的一侧采用铰接的好处在于,在车辆落水后,水下压力大,逃生窗体在水下打开时在水压的作用下,冲击力会很大,一侧采用铰接,可以固定逃生窗体下开的轨迹,从而减少普通逃生窗整体脱落时砸伤逃生人员的可能。此外,汽车天窗的左右两侧预留出一定的空间,逃生窗体打开后驾驶和副驾驶座位的人员可以侧身靠在驾驶室的左右两边,避免了逃生窗体打开时碰到驾驶和副驾驶座位的人员。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与现有汽车天窗相比,逃生窗体和逃生窗框采用搭扣锁装置锁紧的好处在于,在车辆落水后,所述的逃生窗体在车外水压大的情况下搭扣锁装置仍然可以正常打开;在平时使用时,能够保证车辆天窗的密闭性。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与现有汽车天窗相比,连接机构设置在前方、锁紧机构设置在后方的好处在于,逃生窗体打开后,便于后排座人员逃生。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与现有汽车天窗相比,逃生窗体采用可向内开启的好处在于,在车辆落水后,所述的逃生窗体在车外水压大的情况下,窗体打开方向与水压方向相同,窗体在紧急情况下打开不需要消耗逃生人员的体力。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与使用逃生锤逃生相比,逃生锤消耗体力大,需要逃生人的力量大且破窗有一定技术要求,而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逃生操作所需力量小,不消耗体力,操作没有技术要求,老人、儿童、妇女都能操作。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与使用逃生锤逃生相比,本发明在逃生过程中不会产生碎玻璃渣,不会划伤人。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不用车上电力,操作所需力量小,操作简单,不但为汽车不慎落水后的车内人员提供了一个逃生出口,而且在车辆发生火灾或者侧翻时,在车辆电器系统失灵,天窗和侧门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下,还可提供一个不用电力、方便开启的逃生出口。

基于本发明的多种优势,车上应急逃生天窗在移动天窗、固定天窗、轿车后车窗和密闭空调车车窗等多种场景均可做逃生使用,应用范围广泛。其中,当应用在家用轿车的常规可前后移动的天窗上时,也不影响常规天窗正常前后开合使用,因此更容易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天窗本体;11、滑轨;2、逃生窗框;3、逃生窗体;31、边框;32、玻璃;4、连接机构;5、锁紧机构;51、锁环;52、锁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车上应急逃生天窗,包括天窗本体1、逃生窗框2、逃生窗体3、连接机构4和锁紧机构5;所述的逃生窗框2固定设置在天窗本体1上;所述的逃生窗体3设置在逃生窗框2内;所述的逃生窗框2和逃生窗体3通过连接机构4相连接,所述的连接机构4为铰接;所述的逃生窗框2与逃生窗体3之间设置有一个锁紧机构5,所述的锁紧机构5为搭扣锁装置。逃生窗体3和逃生窗框2的一侧采用铰接的好处在于,在车辆落水后,水下压力大,逃生窗体3在水下打开时在水压的作用下,冲击力会很大,一侧采用铰接,可以固定逃生窗体3下开的轨迹,从而减少普通逃生窗整体脱落时砸伤逃生人员的可能。

所述的搭扣锁装置包括锁环51和锁柄52,所述的锁环51固定在逃生窗体3上,所述的锁柄52固定在逃生窗框2上。逃生窗体3和逃生窗框2采用搭扣锁装置锁紧的好处在于,在车辆落水后,所述的逃生窗体3在车外水压大的情况下搭扣锁装置仍然可以正常打开;在平时使用时,能够保证车辆天窗的密闭性。

所述的连接机构4和锁紧机构5在逃生窗体3的两侧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机构4安装在逃生窗体3靠近车体前方的方向上,所述锁紧机构5安装在逃生窗体3靠近车体后方的方向上。连接机构4在前方、锁紧机构5在后方的好处在于,逃生窗体3打开后,便于后排座人员逃生。

所述的连接机构4为可向车内方向开启的合页。采用向内开启的设计的好处在于,在车辆落水后,所述的逃生窗体3在车外水压大的情况下,窗体打开方向与水压方向相同,窗体在紧急情况下打开不需要消耗逃生人员的体力。

所述的逃生窗框2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逃生窗框2可使逃生窗体3更加稳固。

所述的逃生窗框2与逃生窗体3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密封胶条提高了车上应急逃生天窗的密封性。

所述的天窗本体1和逃生窗框2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密封胶条提高了汽车的密封性。

所述的逃生窗体3包括边框31和玻璃32。边框31的设置避免了直接将玻璃32打开时由于水压过大导致玻璃32的破碎,增加的逃生窗体3的安全性。

所述的天窗本体1两侧还设置有与汽车匹配的滑轨11。可将带有滑轨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应用在轿车的移动天窗中,车上应急逃生天窗的逃生窗体3采用内开的方式,便于车内人员遇到危险时的操作和逃生。

在上述车上应急逃生天窗的天窗本体1上还可设置与轿车后车窗口配合的凹槽,将其应用在轿车的固定天窗和后车窗中,将车上应急逃生天窗安装在轿车的后车窗口,当汽车沉入水中后,由于后车窗是最后沉入水中的,给逃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时间,便于车内人员的操作和逃生。

在上述车上应急逃生天窗的天窗本体1上还可设置与密闭空调车侧车窗口或者后车窗口相配合的凹槽,将其应用在密闭空调车车窗中,将车上应急逃生天窗安装在密闭空调车的侧车窗口或者后车窗口,当密闭空调车沉入水中、发生火灾或者侧翻时,便于车内人员的操作和逃生。

本发明提供的车上应急逃生天窗,不用车上电力,操作所需力量小,操作简单,不但为汽车不慎落水后的车内人员提供了一个逃生出口,而且在车辆发生火灾或者侧翻时,在车辆电器系统失灵,天窗和侧门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下,还可提供一个不用电力、方便开启的逃生出口。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