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集成到用于滑动顶棚的导轨中的元件、顶棚组件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4699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待集成到用于滑动顶棚的导轨中的元件、顶棚组件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机动车,集成在导轨中、例如插入导轨或安装在导轨上的元件是已知的。这种元件例如是具有引导通道的槽式升降引导部,所述槽式升降引导部设置在用于滑动顶棚的导轨的前端处,从而以短的部分区段来将用于打开或关闭滑动顶棚的运动学装置的移动方向相对于在挤出制得的导轨的引导通道中的运动学装置的基本上为直线的运动进行改变。槽式升降引导机构可以从de102014014174a1知晓。元件比如槽式升降引导部往往为单独的构件,其中,为了将所述元件插入,导轨被对应地切割以例如能够实现引导通道从导轨向所述元件、比如向槽式升降引导部的无缝过渡。

导轨通常同时构造成将水沟槽,所述水沟槽将通过滑动顶棚的密封部渗透进来的雨水例如传输给同样具有水沟槽的前框架部。前框架部可以通过管将水引导至车辆地板。所述元件、比如槽式升降引导部通常实际上完全嵌设在所述框架部的湿区域中。只有凸缘区域(槽式升降引导部通过凸缘区域以螺纹的方式连接至前框架部和导轨)在安装状态下突出到湿区域之外,尤其伸入车辆的干燥区域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在于描述一种用于待集成在导轨中的元件的构思,所述构思有利于有效地阻止水渗透到车辆的干燥区域。

上述目的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待集成在用于机动车的滑动顶棚的导轨中的元件。所述元件具有竖直壁和从竖直壁突出的凸缘表面。凸缘表面构造成能借助螺纹连接至运动装置的导轨并连接至机动车的框架部。在工作装配状态下,凸缘表面指向干燥区域或者至少部分地向着所述干燥区域突出。凸缘表面相对于竖直壁的主延伸方向向着竖直壁窄缩。

所述元件在此和下文中应当被理解成指的是这样一种结构元件,该结构元件集成在导轨中,即安装在导轨上或者连接至所述导轨。所述元件例如是导轨的延伸。例如,所述元件与导轨的槽式引导轨连续。替代地,所述元件不具有槽式引导轨并构造成连接至导轨的框架元件。

根据一改进,所述元件是用于控制机动车的滑动顶棚的运动性的槽式升降引导部。

所述元件的其它特征和改进在下文中以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形式的实施例来予以披露。所描述的改进同样适用于没有构造成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元件。

在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工作装配状态下,主延伸方向与车辆的纵向平行地延伸。凸缘表面的窄缩向着车辆的前部、即向前地进行。例如,所述窄缩以预定的角度进行,该预定的角度适应于车辆的预定的倾斜位置、例如车辆的15°的倾斜。例如,在工作装配状态下,凸缘表面指向车辆的外侧。干燥区域是车辆的这样一种区域:该区域不应当与水接触以避免损害。尤其是,水可能不期待地进入车辆内部。

槽式升降引导部在此和下文中应当被理解成指的是这样一种结构元件:它具有用于控制接合元件、例如销、滑动件、旋转滑动件等的运动的至少一个槽式引导轨或滑轨,所述接合元件可以对应地耦接至槽式引导轨。此外,槽式升降引导部具有独立于槽式引导轨的另外的元件或结构。

槽式升降引导部与导轨和框架元件例如机械固定地连接在一起、例如借助螺纹连接在一起。为此使用了例如具有螺纹连接点的凸缘表面。槽式升降引导部具有至少一个槽式引导轨,所述至少一个槽式引导轨与导轨的基本上笔直的槽式引导轨基本上无缝地连续,其中,运动学装置的移动方向是改变的。

已经意识到的是,由于从导轨向槽式升降引导部的过渡,尤其在车辆停泊在斜坡上时,水可能向下滴落在凸缘表面向导轨的过渡处并从该过渡处进入干燥区域并且可能进入车辆内部。水在此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干燥区域。水可以通过用于收容导轨的定位用剩余接片的槽、经由毛细间隙来到螺纹连接点的凸缘表面上,以从这里向下滴落到干燥区域中,或者水穿过所述间隙和所述间隙中的位于导轨与槽式升降引导部之间的相对较大的开口直接来到用于将槽式升降引导部螺纹连接至框架部和导轨的凸缘上。对此,例如停泊在下述平面上的车辆长时间待在雨中的状况下尤其会出现漏水方面的问题:该平面在车辆方向上向前并向着侧方倾斜15°。

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凸缘表面的窄缩使得在上述状况下渗透到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凸缘区域中的水能够沿着凸缘表面向着竖直壁引导,即被引导返回至湿区域。尤其是,在工作装配状态下,凸缘表面沿着笔直部向着车辆的内部以一锐角窄缩,并由此使得沿着位于凸缘表面与导轨的靠置在该凸缘表面的凸缘表面之间的槽道滚动的水滴可以沿着笔直部在湿区域上方引导,从而例如要么会向下滴落到湿区域中要么会沿着大致竖直的壁引导到所述湿区域中。

槽式升降引导部由此消除或显著降低了水可能渗透到干燥区域的风险,而无需不得不接受功能、强度和/或成本上的缺点。

本发明由此实现了:使得以下述方式来引导出现的水流,即使得它们被可靠地再次导回到湿区域中而没有向下滴落到干燥区域中或车辆内部。换言之,凸缘表面构造成使得已经渗透进来的水能够被引导至期待的位置。

根据一改进,另外的凸缘表面被设置,所述另外的凸缘表面在槽式升降引导部的主延伸方向上布置于第一凸缘表面的前方并从竖直壁突出,其中,所述另外的凸缘表面相对于所述主延伸方向上向着竖直壁窄缩。所述另外的凸缘表面与上文类似地用于与导轨和框架元件的常规螺纹连接。所述另外的凸缘表面以类似于第一凸缘表面的方式构造并且类似地实现了上述优点和功能。所述另外的凸缘表面进一步有利于使得水不能进入车辆的干燥区域。

根据另一改进,两个凸缘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隙。换言之,两个凸缘表面之间没有设置凸缘表面。也就是说,两个凸缘表面之间的区域没有凸缘表面。由此,上述两个凸缘表面彼此在空间上和物理上是分离的,并由此水可以从这两个凸缘表面之间向下滴落和/或可以流到槽式升降引导部的竖直壁上。

根据一改进,槽式升降引导部具有用于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收容导轨的接片的通道,其中,所述通道扩大成使得在收容接片的状态下,水可以在通道与接片之间流动。所述通道构造成至少部分地沿着槽式升降引导部的主延伸方向、例如从三侧、以形状配合的方式环绕或包围导轨的接片。例如,所述通道包围接片的剩余部分、例如接片的一区段。所述通道扩大成使得水可以尤为容易地通过所述通道流走。所述通道例如被横向地即横向于车辆的纵向地、和/或近似向着车辆地板向下地扩大。在工作装配状态下,所述通道形成多个对接片的支撑点;接片与通道的壁的连接接触不是必需的。

根据一改进,构造成用于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接收导轨的接片的多个肋布置在所述通道中,其中,所述通道中形成有沟槽。沟槽形成所述通道的扩大部。接片借助肋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在位置上固定于通道中。这有利于下述事实:水如果已经渗透进来则会在通道内找到充分的空间以能够流走。这避免了水的聚集。

根据一改进,用作凸起的边缘形成在所述通道的后端处。换言之,凸起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通道或所述通道的沟槽。所述凸起构造成能阻止水沿车辆的纵向向前渗透到所述通道中。所述凸起也被称作边缘或通道接片。例如,所述凸起构造成:在通道的可能的水入口处,导轨的接片绕着整个开口尽可能近地引导至导轨接片,从而能够使用作水入口的剩余间隙尽可能小地形成。这有助于阻止水渗透到所述通道中。所述凸起构成屏障以能够止挡水流。

根据一改进,另外的凸起布置在所述通道中。所述另外的凸起优选地在车辆的纵向上布置于所述另外的凸缘表面的前方。所述另外的凸起例如在三侧上围绕导轨的接片并且与上述凸起类似地可以被视作屏障。

根据一改进,所述通道具有一个或多个孔以使得位于通道内的水可以通过所述一个孔或所述多个孔流出所述通道。例如,这些孔是例如位于所述通道的下侧上的引入竖直壁的横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孔也可以被称作流出孔。由此,水可以可靠地从通道流出并进入湿区域。所述孔可选地可以使所述通道变深。换言之,所述通道在孔的区域中具有凹部或凹谷。这形成沉水标记,并由此位于所述通道内的水可以被导入孔中并被移走。

所述孔实现了流出的可能性以减小通道中的水的压力,否则,该压力会使得所述水流到凸缘表面上。

根据一改进,至少一个孔在车辆的纵向上布置于所述另外的凸起的前方。布置在所述另外的凸起的前方意味着孔沿着车辆的纵向从前向后地布置于所述另外的凸起的前方并由此布置于所述另外的凸缘区域的前方。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在位于前侧的所述另外的凸起的前方聚积水压。

根据一改进,用于盖住导轨与槽式升降引导部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开口的耳状凸片形成于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后端处或槽式升降引导部的通道的后端处。所述凸片在车辆的纵向上设置于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后端处,例如设置在指向导轨的端部处,从而能够盖住位于导轨与槽式升降引导部之间的间隙处的开口。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控制机动车的滑动顶棚的运动的槽式升降引导部被公开。槽式升降引导部具有竖直壁和从竖直壁突出的凸缘表面。凸缘表面构造成用于螺纹连接至导轨并连接至机动车的框架部。槽式升降引导部具有用于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收容导轨的接片的通道,其中,所述通道被扩大以使得在收容接片的状态下水可以在通道与接片之间流动。

该另一方面的槽式升降引导部基本上实现了前述优点和功能,其中,一个或两个凸缘表面的窄缩化被省略。该另一方面的槽式升降引导部可以根据前文描述的改进来拓展,尤其是针对通道的改进和结合此所描述的特征来进一步拓展。

根据另外一方面,一种用于具有顶棚开口的车辆顶棚的顶棚组件被披露,该顶棚开口能够借助于可移动的顶棚元件被选择性地关闭或至少部分地打开。顶棚组件具有根据前述改进之一的槽式升降引导部、导轨和框架元件。槽式升降引导部固定在导轨与框架元件之间,其中,槽式升降引导部、导轨和框架元件至少部分地形成围绕顶棚开口的顶棚框架部。

顶棚组件基本上实现了上文提及的优点和功能。

此外,一种具有根据前述方面的顶棚组件的机动车被披露。

另外的有利改进和功能在下文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披露。

示例性实施例在下文中借助附图予以说明。类似的或以相同方式作用的元件在图中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车辆的示意图,

图2示出槽式升降引导部的透视图,其中,该槽式升降引导部处于连接至导轨和框架元件的状态,

图3示出槽式升降引导部和导轨的透视图,

图4示出框架部的透视图,

图5至7示出槽式升降引导部的透视图,以及

图8示出槽式升降引导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种车辆30,该车辆具有车辆顶棚31和顶棚壳体32,顶棚壳体32固定至车辆并且还被称作顶棚盖。固定至车辆的顶棚壳体32设置有顶棚开口33,顶棚开口33可以借助于可移位地运动的顶棚元件34被选择性地关闭或者至少部分地打开。

顶棚开口33被形成在车辆顶棚31上的顶棚框架部35环绕。顶棚框架部35优选地包括布置在其两侧上的导轨2、以及一个或多个框架元件(参见下文)。可移动的顶棚元件34可移位地安装在导轨2中。用于顶棚元件34的运动学装置的导轨2沿车辆的纵向彼此相对地布置。所述导轨2与前框架部3和后框架部37一起形成作为滑动顶棚的矩形框架的顶棚框架部35。

可移动的顶棚元件34还可以被称作滑动顶棚并优选地具有玻璃盖36和滑动元件,借助于滑动元件具有玻璃盖36的可移动的顶棚元件34可以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导轨2中。

所使用的方位表示或方向表示、比如“后”或“前”在此和下文中涉及车辆的纵向轴线并涉及在运行上准备就绪的机动车的惯常行驶方向。车辆的纵向轴线也被称之为水平方向或x轴线。竖直方向对应于y方向或y轴线(参见附图中所示的坐标系)。

两个导轨2的每一个的前端38处分别设置有相应的槽式升降引导部1(在下文中参考图2至8予以详细说明)。槽式升降引导部1是上文所描述的元件。在此仅参考车辆30相对于车辆的纵向轴线的一侧。这些说明同样适用于相反的另一侧。

图2以透视图示出一种顶棚组件,该顶棚组件具有位于前端38处的导轨2、槽式升降引导部1以及前框架元件3的一部分。前框架元件在图示中部分地剖开以更好地观察。槽式升降引导部1布置在导轨2与前框架元件3之间并固定至前框架元件3。为此,一方面导轨2以下述方式切割并构造并且另一方面前框架元件3以下述方式构造:使得槽式升降引导部1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布置在这两个元件上并且在机械上固定地连接至这两个元件。

图3以向后、在运行过程中近似于朝向车辆后方所观察的透视图示出其上布置有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导轨2。

图4以透视图示出前框架元件3。

图5至8示出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多个细节图。

导轨2具有两个水平肋或轨道21、22,这水平肋或轨道21、22形成第一槽式引导轨21’,第一槽式引导轨21’基本上笔直地延伸并还可以被称作滑轨。第一槽式引导轨21’用于对顶棚元件34的运动学装置的一个或多个滑动件进行两侧式强制引导(参见图1,滑动件和运动学装置未示出)。在用于运动学装置的整个长度的前端处槽式升降引导部1借助s形轨迹走向使得所述轨道21、22的轨迹并由此使槽式引导轨21’在z方向上从大致笔直的轨迹降低至较低的高度。“笔直的”意味着第一槽式引导轨21'的走向是近似水平的或者与顶棚壳体32(参见图1)近似平行地延伸。

导轨2具有水沟槽20,所述水沟槽2在外侧上或在远离车辆的中央平面的一侧上由竖直接片23限定。上述两个肋21、22从所述竖直接片23向内或向着车辆的中央平面大致水平地突出。在竖直接片23的上端处,用于多种固定任务的大致水平的凸缘表面19或凸缘区域构造成向外指向或沿着远离车辆的中央平面的方向指向。

导轨2在前端38处被切割以使得第一槽式引导轨21’与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第二槽式引导轨9’无缝地接合。与第一槽式引导轨21’类似地,第二槽式引导轨9’由对应的肋或轨道9a、9b形成。尤其是,肋21、22的相对设置的功能表面22’和接片23在此与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对应的功能表面17无缝地接合。

接片23的保留在上端处的窄区段23’在此与凸缘表面19一起延伸至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前端处那样远。该区段23’可选地延伸到槽式升降引导部1之外并形成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接触表面和定位表面。

下肋21在它的前端处于顶部处被铣削以确保对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第二槽式引导轨9’、也即滑轨的平滑过渡。为了形成该铣削部,在导轨2的竖直接片23上形成相对较大的开口,所述开口没有被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竖直壁14关闭(参见图5)。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槽式升降引导部1形成为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单一部件。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竖直壁14构成基础元件或基础本体,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所有其它的元件布置、一体形成和/或附接在所述基础元件或基础本体上。在工作装配状态下,所述竖直壁14与导轨2的竖直接片23基本上平行且共面地布置。换言之,竖直壁14沿着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主延伸方向h(参见图5和8)延伸。以s形弯曲且基本上平行的延伸的所述两个肋9从所述竖直壁14大致水平地向内突出。如上所述,这两个肋9构成导轨2的肋21、22的延伸,其中,这两个肋9在前端处、沿着车辆的纵向、大致水平地或近似沿着顶棚表面的方向、在显著更低的高度处终止。

在壁14的在z方向上的上端处,壁14以y形的方式裂开以形成通道10,通道10纵向地延伸并收容接片23的剩余的上区段23’(也参见图7)。换言之,槽式升降引导部1具有通道状凹部,所述通道状凹部用于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收容、例如包围或围绕接片23或区段23’。竖直壁14具有所述通道10。

在通道10的外侧上,也即在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背向车辆的纵向中央平面的一侧上,通道10的上端或壁14的上端与两个向外指向的凸缘表面4a、4b接合。换言之,槽式升降引导部1具有两个凸缘4a、4b,这两个凸缘4a、4b从竖直壁14基本上水平地延伸。在安装状态下,凸缘表面4a、4b从下方抵靠在导轨2的凸缘表面19上。所述凸缘表面通过对应的螺纹连接点6从上方靠置在前框架部3的拱起部上。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螺纹连接点6由对应的孔或螺纹孔形成。凸缘4a、4b是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板状区域。

导轨2、槽式升降引导部1和前框架部3通过优选地两个螺纹连接点6来连接,这两个螺纹连接点6中的一个与后部相对较远地定位在第一凸缘表面4a内并且另一个向前更远地定位在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第二凸缘表面4内。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可选的螺纹连接点(未示出)可以将槽式升降引导部1连接至前框架部3,其中,例如,竖直壁14可以具有这样的一个螺纹连接点。可选地,也可以在槽式升降引导部1上设置更多或更少的凸缘表面或凸缘。

在运行状态下,槽式升降引导部1实质上向下完全嵌设在前框架部3的所谓的湿区域中。只有凸缘表面4a、4b向外突出到湿区域之外并伸入到前框架部3的干燥区域中,从干燥区域滴下的水会进入车辆内部。湿区域定义为这样的空间区域:该区域指向车辆的纵向中央平面并且渗透进来的水例如雨水、以及湿气可以位于该区域中而不会对车辆造成损害。尤其是,在运行过程中已经渗透进来的水可以沿着z方向向下滴落并且可以通过导轨2的水沟槽20和/或前框架元件3的对应的元件、例如借助于管流走和/或移走。

如图5至8中明显示出的,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环绕螺纹连接点6朝向外部的凸缘表面4a、4b的尺寸至少为:例如,可选地包含在导轨2的凸缘19上的凹凸印的边缘可以从头到尾地环绕地抵靠在凸缘4的表面上并且能尽可能地提供密封。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凸缘表面4a、4b分别具有相应地绕着螺纹连接点6而形成的圆式基本形状。每个凸缘表面4a、4b向着竖直壁14或向着通道10以锐角的方式窄缩。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凸缘表面4a、4b从所述基本形状的限定凸缘表面4a、4b与通道10之间的最大竖直距离的点p开始切线式地窄缩。换言之,从上述大致圆形的基本形状开始,相应的凸缘表面4a、4b沿车辆的纵向沿着笔直部5以窄缩的方式向前延伸,所述笔直部5于所述基本形状的外侧上切线地布置(如在空间上从平面观察到的)并以尽可能锐的角延伸向通道10的上边缘或竖直壁14。笔直部5还被称之为笔直的侧翼或笔直段。

在用于限界的具有后螺栓连接点6的第一凸缘表面4a的、窄缩地延伸的笔直部5与第二凸缘表面4b、例如第二凸缘表面4a的起始的圆式基本形状之间形成有空白的区域13a、也即第一空隙13a,而没有凸缘表面。由此,已经渗透进来凸缘区域的水或水滴可以顺着窄缩部、例如沿着笔直部5流动并且可以来到与通道10的大致竖直的壁、即竖直壁14直接接触,并且可以向下流入湿区域。换言之,水或水滴将从干燥区域返回到湿区域并由此不能向下滴落到干燥区域中而不能在那里产生损害。

后螺纹连接点6的第一凸缘4a的后凸缘端18、例如第一凸缘4a的基本形状可选地具有向前指向的小的第二空隙13b,第二空隙13b的位于向外指向的那侧上的边界与行驶方向大致相反地向后延伸,一直延伸到突出于圆形轮廓之外的小尖,并由此第二空隙13b的最低点没有向内割断圆形轮廓,其中,所述最低点伸入可能存在的凹凸印的边缘。第二空隙13b的向内指向的边界同时还是通道10的上外边缘。第二空隙13b例如为大致u形。第二空隙13b避免水滴横向向外流动并使得水滴更易于向下滴落或在竖直壁14上流动。

这样的第二空隙也可以形成在第二凸缘4b的对应的后端处。

接片8’可以从前螺纹连接点6的第二凸缘表面4b的圆式基本形状、与后侧的第一凸缘表面4a的笔直部5近似平行地且与第一凸缘表面4a间隔开地向后延伸,该间距或多或少地大于水滴,向上突出的突起8附接至所述接片8’的端部,所述突起8作为用于定位的安装辅助手段闩锁在导轨2的凸缘表面19的孔(未示出)中。上述倾斜延伸的接片8’同样用于向前引导水滴并用于尤其当车辆停泊在斜坡上时防止水在凸缘上向外移动到干燥区域。接片8’与第一凸缘4a之间的最小距离优选为至少4mm。

在前凸缘4的笔直部5的前端处,所述笔直部在肋15处终止,所述肋15横向地布置并且还优选地位于整个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前端处并且还将前侧的第二凸缘4的狭窄的剩余部连接至竖直壁14。所述肋15向外远超过笔直部5地突起并支承一保持突起7,保持突起7向后延伸穿过导轨2的凸缘表面19上的开口、从上抓握在所述凸缘表面19a上并且还确保了安装过程中的定位。保持突起7在此构造在横向布置的肋15的延伸的前端处。保持突起7的向后指向部起始于肋15的在凸缘表面上方向上延伸穿过开口的上端处。该向后指向部与第二凸缘4b的笔直部5大致平行地向后延伸。保持突起7的向后指向部与凸缘表面4b之间优选地具有注射成型模具的准备所需要的距离,以使得第二凸缘4b和保持突起7能共同由竖向打开的一对模具来制造。例如,所述距离的大小是至少2mm。

如上所述,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通道10接收导轨2的保留在前端处的接片23。接片23在此旨在至少以如此多的点横向靠置或抵靠在通道10的(内)壁上:使得所述通道在横向上的位置由接片23确定。为此,例如,基本上只要通道10的壁上的一些小的隆起就足以实现定位。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通道10具有多个肋10’,所述多个肋10’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与导轨2的接片23相互作用。或者是,通道10的横截面被加宽。换言之,通道10在y方向上横向于车辆的纵向地扩宽。在y方向上,通道10、即通道10的相对设置的内壁比具有肋10’的区域宽。通道10由此在横向上被扩宽。此外,所述通道沿z方向向下扩大,并由此在安装状态下相对较大的间隙区在z方向上显著地形成于通道10与接片23之间。换言之,通道10本身具有沟槽25。由此,通道10的横截面被加宽成使得水可以在接片23下方通过通道无阻碍地流走。沟槽25和通道10可以划分成多个部分,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其中,横截面和尺寸是变化的。

在x方向上的通道后端26处,通道10向后开放。该通道后端例如是这样的位置:沿着导轨2的下肋21行进的水可以渗透到通道10中。为此,位于通道后端26处的边缘突起以形成后凸起16a。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后凸起16a在部件公差所允许地不会阻挡安装能力地范围内尽可能靠近接片23、例如直至0.5mm地延伸。借助于该后凸起16a,尽可能地避免了水进入通道10。后凸起16a至少部分地包围沟槽25。

另外的前凸起16b于前螺纹连接点6的第二凸缘4b的起始处的紧邻前方、横向穿过整个通道10地定位在通道10中,所述另外的前凸起同样也是在运行中在可能的公差范围内尽可能近地围绕接片23,以相对于导轨2的接片23密封通道10。在工作装配状态下前凸起16b优选地在通道10内围绕接片23在三个侧面上延伸。

此外,横向延伸的孔12可选地引入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壁14中,所述孔使得通道10在它的下侧处打开并且此外可选地使得通道向下地局部地变深。通过通道10向前行进的水滴入所述凹部并通过孔12横向向外流走。至少一个孔12布置在前凸起16b的紧邻前方,由此在所述前凸起16b前方更基本上不可能积聚水压。

用于阻止水渗透进来的凸起16a、16b、通道10的横截面的扩大以及孔12所形成的组合实现了:不仅减少了水对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侵入,并且还尤其可以阻止可能将水压入槽式升降引导部1的凸缘表面4a、4b与导轨2的凸缘表面19之间的空隙的水压的升高。

在导轨2的切口与槽式升降引导部1之间具有间隙24,间隙24也被称作空隙或空缺(参见图2)。在下肋21的被修剪和铣削的端部的正上方,所述间隙24显著增大,这是通过用于铣削轨道21的铣削工具形成的。耳状隆凸或凸片11由通道10的大致竖直的外壁的通道后端26形成,所述隆突或凸片在运行过程中或在安装状态下从后方盖住所述间隙24并由此阻止从下方流过的水以浪涌的方式流到后侧的第一凸缘4a上和/或避免太多的水进入框架部3与槽式升降引导部1之间的中间空间而使得所述水会从框架部3溅到任何部位处。

槽式升降引导部1还可以具有上述描述的特征中的单独的特征。例如,凸缘表面4a、4b的上述描述的形状(即凸缘表面4a、4b沿着预期的水流动方向或车辆在被水作用是可能的倾斜方向朝向车辆的中心窄缩、或者朝向框架部3的湿区域窄缩)可以被使用而不使用所描述的另外的特征。类似地,用于减少通道或沟槽10中水量和水压的手段可以被使用而不使用其它特征、比如凸缘4a、4b的构造。这些手段包括用于阻止水进入的一个或多个凸起16a、16b、槽10的横截面的增加、以及用于流出水的孔12。耳部11本身可以用作一种手段,或者与通道10或/和凸缘表面4的特定构造的结合也可以用作一种手段。

附图标记列表

1槽式升降引导部

2导轨

3前框架部

4a,4b槽式升降引导部的凸缘表面

5笔直部

6螺纹连接点

7保持突起

8突起

8’接片

9a,9b轨道

9’第二槽式引导轨

10通道

11凸片

12孔

13a,13b空隙

14竖直壁

15肋片

16a后凸起

16b前凸起

17功能表面

18凸缘后端

19导轨的凸缘表面

20水沟槽

21轨道

21’第一槽式引导轨

22轨道

22’功能表面

23竖直接片

23’区段

24间隙

25沟槽

26后通道端

30车辆

31车辆顶棚

32顶棚壳体

33顶棚开口

34顶棚元件

35顶棚框架部

36玻璃盖

37后框架部

38前端

p点

h主延伸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