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运行与人为操控检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827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运行与人为操控检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驾驶状态切换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运行与人为操控检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无人驾驶车辆高自主性运行设备中,为了提高设备自主运行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往往需要在自动驾驶车辆系统中增加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切换装置,以满足车辆运行过程中灵活进行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切换作业,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切换装置往往仅为传统的切换开关,虽然可以满足使用需要,但切换操作便捷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差,且在进行切换过程中,数据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导致在进行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切换时易导致车辆控制状态稳定性差等,从而严重影响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于此同时,当前的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切换装置在进行驾驶状态切换时,也不能根据使用需要,将车辆运行导航信息、路况检测信息进行通用交互,从而导致车辆操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切换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运行与人为操控检识别装置,该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操作简便,数据处理及通讯能力强,一方面可高效便捷的实现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状态在手动操控和自动运行状态间灵活切换,提高车辆运行的可靠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可有效的为驾驶人员和车辆自动驾驶运行时提高精确的导航数据和车辆运行路况及避障数据,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运行与人为操控检识别装置,包括主控制器、行驶监控终端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其中主控制器与行驶监控终端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相互电气连接,主控制器、行驶监控终端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分别与汽车电源电路电气连接,主控制器另与汽车行车电脑系统电气连接,行驶监控终端至少两个,环绕汽车轴线均布汽车外表面,包括承载底座、导向滑轨、滑块、测距装置、监控摄像头、测距装置及数据采集子系统,监控摄像头、测距装置均若干个,且一个监控摄像头与一个测距装置构成一个检测组,检测组至少三个,各检测组均安装在一个滑块上,滑块通过导向滑轨与承载底座前端面相互连接,各导向滑轨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底座前端面相互铰接,并与承载底座前端面呈0°—90°夹角,且各导向滑轨均沿承载底座轴线方向均布,承载底座后端面嵌于汽车外表面,且检测组的轴线与水平面呈0°—90°夹角,数据采集子系统嵌于承载底座内,并分别与滑块、测距装置、监控摄像头、测距装置、转台机构及主控制器电气连接,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包括工作台、面部识别摄像头、人体传感器及集线器,工作台下表面通过定位机构与汽车驾驶台连接,并与驾驶台表面平行分布,面部识别摄像头和人体传感器通过转台机构安装在工作台上表面,面部识别摄像头与人体传感器轴线平行分布,并与水平面呈0°—90°夹角,集线器嵌于工作台侧表面并分别与面部识别摄像头、人体传感器及主控制器电气连接,主控制器包括防护壳、接线端子、卫星定位模块、驱动电路及数据处理电路,防护壳为密闭腔体结构,卫星定位模块、驱动电路及数据处理电路均嵌于防护壳内,并均与接线端子电气连接,接线端子至少一个嵌于防护壳外表面,并分别与行驶监控终端、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汽车电源电路及汽车行车电脑系统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行驶监控终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各行驶监控终端之间相互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底座为轴向截面为矩形的棱柱机构、轴向截面为圆弧状结构及“凵”字型槽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底座内设定位腔,所述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嵌于定位腔内,所述的定位腔内另设射频收发装置,且所述的射频收发装置与数据采集子系统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台上另设指纹识别装置和手势识别摄像头,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嵌于工作台上表面所述的手势识别摄像头通过转台机构与工作台上表面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壳外表面均布若干散热翅板,内表面设电磁屏蔽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内表面设至少一个半导体制冷装置,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对应的防护壳位置处设散热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处理电路均为基于dsp芯片及fpga芯片中任意一种的控制电路,且所述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处理电路均设至少一个串口通讯端子,且所述的串口通讯端子分别嵌于承载底座和防护壳侧表面。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操作简便,数据处理及通讯能力强,一方面可高效便捷的实现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状态在手动操控和自动运行状态间灵活切换,提高车辆运行的可靠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可有效的为驾驶人员和车辆自动驾驶运行时提高精确的导航数据和车辆运行路况及避障数据,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行驶监控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主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4所述的一种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运行与人为操控检识别装置,包括主控制器1、行驶监控终端2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其中主控制器1与行驶监控终端2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相互电气连接,主控制器1、行驶监控终端2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分别与汽车电源电路电气连接,主控制器1另与汽车行车电脑系统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行驶监控终端2至少两个,环绕汽车轴线均布汽车外表面,包括承载底座21、导向滑轨22、滑块23、测距装置24、监控摄像头25、测距装置26及数据采集子系统27,监控摄像头25、测距装置24均若干个,且一个监控摄像头25与一个测距装置26构成一个检测组,检测组至少三个,各检测组均安装在一个滑块23上,滑块23通过导向滑轨22与承载底座21前端面相互连接,各导向滑轨22通过转台机构4与承载底座21前端面相互铰接,并与承载底座21前端面呈0°—90°夹角,且各导向滑轨22均沿承载底座21轴线方向均布,承载底座21后端面嵌于汽车外表面,且检测组的轴线与水平面呈0°—90°夹角,数据采集子系统嵌27于承载底座21内,并分别与滑块23、测距装置24、监控摄像头25、测距装置26、转台机构4及主控制器1电气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包括工作台31、面部识别摄像头32、人体传感器33及集线器34,工作台31下表面通过定位机构5与汽车驾驶台6连接,并与驾驶台6表面平行分布,面部识别摄像头32和人体传感器33通过转台机构4安装在工作台31上表面,面部识别摄像头32与人体传感器33轴线平行分布,并与水平面呈0°—90°夹角,集线器34嵌于工作台31侧表面并分别与面部识别摄像头32、人体传感器33及主控制器1电气连接。

此外,所述的主控制器1包括防护壳101、接线端子102、卫星定位模块103、驱动电路104及数据处理电路105,防护壳101为密闭腔体结构,卫星定位模块103、驱动电路104及数据处理电路105均嵌于防护壳101内,并均与接线端子102电气连接,接线端子102至少一个嵌于防护壳101外表面,并分别与行驶监控终端2、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汽车电源电路及汽车行车电脑系统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行驶监控终端2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各行驶监控终端2之间相互并联,所述的承载底座21为轴向截面为矩形的棱柱机构、轴向截面为圆弧状结构及“凵”字型槽状结构,所述的承载底座21内设定位腔28,所述的数据采集子系统27嵌于定位腔28内,所述的定位腔28内另设射频收发装置7,且所述的射频收发装置7与数据采集子系统27电气连接,所述的工作台31上另设指纹识别装置9和手势识别摄像头10,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8嵌于工作台31上表面所述的手势识别摄像头9通过转台机构4与工作台31上表面铰接。

本实施例的防护壳101外表面均布若干散热翅板10,内表面设电磁屏蔽层11,所述防护壳101内表面设至少一个半导体制冷装置12,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12对应的防护壳101位置处设散热口1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处理电路均为基于dsp芯片及fpga芯片中任意一种的控制电路,且所述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处理电路均设至少一个串口通讯端子,且所述的串口通讯端子分别嵌于承载底座和防护壳侧表面。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完成主控制器1、行驶监控终端2及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和车辆之间的安装,并进行电气连接备用。

在具体实施时,首先由驾驶人员通过驾驶人员身份识别终端3的面部识别摄像头32、人体传感器33、纹识别装置9和手势识别摄像头10进行操作,设定当前车辆控制运行状态在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间切换,并当切换为自动驾驶时,由行驶监控终端2的测距装置24、监控摄像头25、测距装置26及数据采集子系统27为车辆自动运行提供运行导航数据,实现车辆自动驾驶。

其中在进行驾驶人员手动操作时,另可由行驶监控终端为驾驶人员提供车辆运行路况信息,辅助车辆驾驶活动。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操作简便,数据处理及通讯能力强,一方面可高效便捷的实现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状态在手动操控和自动运行状态间灵活切换,提高车辆运行的可靠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可有效的为驾驶人员和车辆自动驾驶运行时提高精确的导航数据和车辆运行路况及避障数据,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