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侧门的雨刮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1104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侧门的雨刮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雨刮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用于车侧门的雨刮器。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降雨情况时,车门玻璃上存有若干水珠形成的雨帘,水珠的存在犹如存在若干大小不一的凸透镜,使光线发生折射,造成视野较差,使观看效果模糊,严重影响驾驶者通过车侧门观察看后视镜的车流情况,不能使驾驶者做出正确判断,严重影响驾驶安全,雨刮则是汽车的必备部件,用于将汽车玻璃上的水珠变成均匀的水膜,均匀的水膜不会发生光线的折射现象,使驾驶者得到清晰的视野,提高驾驶安全性,所以车侧门需要安装雨刮器,提高安全驾驶,但是目前市场使用车门雨刮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车侧门安装雨刮的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去除车门玻璃窗雨水的雨刮器,提高暴雨状态下的行驶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车侧门的雨刮器,包括车侧门、设置于车侧门上端的车窗及安装于车侧门的雨刮装置,所述雨刮装置包括用于对车窗进行刮擦的雨刮件、设置于车侧门的驱动源、与驱动源驱动连接并用于控制雨刮件摆动的传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源为马达。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放置驱动源和传动装置的盒体,所述盒体设置于车侧门外侧,所述盒体的上端面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源输出端设置有蜗杆,所述传动装置设置有同蜗杆啮合的转动齿轮、安装于转动齿轮的偏心轴、中间轴、雨刮轴、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偏心轴和中间轴;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中间轴和雨刮轴;

所述第一连接杆贯穿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源和传动装置设置于车侧门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源的输出端设置有蜗杆,所述传动装置设置有同蜗杆啮合的 转动齿轮、安装于转动齿轮的偏心轴、中间轴、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第一连接杆、车外雨刮铰接件、压簧、车窗连接件及车窗固定件;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偏心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中间轴铰接;

所述中间轴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和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

所述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车外雨刮铰接件;

所述车外雨刮铰接件的一端与雨刮件铰接;

所述压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外雨刮铰接件和雨刮件;

所述车窗固定件的一端铰接于车窗,所述车窗固定件的另一端与车窗连接件转动连接;

所述车窗连接件与车外雨刮铰接件另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簧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转动件和雨刮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雨刮件包括刮条、中支撑件及下支撑件。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固定静止状态时雨刮件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车侧门的外侧靠近车窗的一端,所述支撑件设置有凹槽,所述雨刮件设置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定位器,所述定位器设置于转动齿轮,所述定位器包括导电介质及与所述导电介质电连接的传感器,所述导电介质设置于转动齿轮侧端面,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侧门玻璃安装雨刮器,尤其是遇到暴雨积水情况严重的情况,及时除去侧门玻璃的积水,方便司机通过侧门玻璃更加清除的看到后视镜,了解车后的车流情况,提高司机的视觉清晰度,提高行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雨刮驱动源外置侧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雨刮驱动源外置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置雨刮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置雨刮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雨刮驱动源内置侧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置雨刮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雨刮设置于后视镜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雨刮设置于后视镜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车侧门 2—车窗 3—雨刮装置

31—雨刮件 311—刮条 312—中支撑件

313—下支撑 32—驱动源 321—蜗杆

33—传动装置 331—转动齿轮 332—偏心轴

333—中间轴 334—雨刮轴 335—第一连接杆

336—第二连接杆 337—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 338—车外雨刮铰接件

339—压簧 340-车窗连接件 341—车窗固定件

34—凸部 4—盒体 41—通孔

5—定位器 51—导电介质 52—传感器

6—支撑件 61—凹槽 7—后视镜底支架

8—后视镜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车辆售出后自行安装雨刮器在车门外侧的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包括车侧门1、设置于车侧门1上端的车窗2及安装于车侧门1的雨刮装置3,所述雨刮装置3包括用于对车窗2进行刮擦的雨刮件31、设置于车侧门1的驱动源32、与驱动源32驱动连接并用于控制雨刮件31摆动的传动装置33。

所述驱动源32为马达。

还包括用于放置驱动源32和传动装置33的盒体4,所述盒体4设置于车侧门1外侧,所述盒体4的上端面设置有通孔41。

所述驱动源32的输出端设置有蜗杆321,所述传动装置33设置有同蜗杆321啮合的转动齿轮331、安装于转动齿轮331的偏心轴332、中间轴333、雨刮轴334、第一连接杆335及第二连接杆336;

所述第一连接杆335的两端分别连接偏心轴332和中间轴333;

所述第二连接杆336的两端分别连接中间轴333和雨刮轴334;

所述第一连接杆335贯穿通孔41。

具体的,本实施中,将雨刮装置3中的驱动源32和传动装置33安装于盒体4的内腔,将盒体4螺接于车侧门1的外侧,雨刮装置3中的雨刮件31连接于玻璃车窗靠近后视镜的一侧,传动装置33中的第一连接杆335通过盒体4上端面的通过41伸出于盒体4的外部,驱动源32采用DC12V型号的马达,马达输出端配置有蜗杆321,与蜗杆321啮合的传动齿轮331,蜗杆321转动同时带动传动齿轮331转动,安装于传动齿轮331端面的偏心轴332与传动齿轮331同步转动,带动第一连接杆335绕传动齿轮331的轴心转动,第一连接杆335的另一端连接于中间轴333,第一连接杆335带动中间轴333做上下运动,中间轴333带动第二连接杆336转动,同时第二连接杆336带动雨刮轴334做九十度的往复转动,雨刮轴334的另一端连接于雨刮件31,故雨刮件31在雨刮轴334的带动下做九十度摆动,实现将玻璃车窗上的水珠变成水膜的目的,从而实现通过清晰车侧门玻璃看后视镜内车流状况,利于正确判断。

有益效果:通过在侧门玻璃安装雨刮器,尤其是遇到暴雨积水情况严重的情况,及时将玻璃车窗上的水珠变成水膜,方便司机通过侧门玻璃更加清除的看到后视镜,了解车后的车流情况,提高司机的视觉清晰度,提高行驶安全性。

请参阅图5,还包括定位器5,所述定位器5设置于转动齿轮331,所述定位器5包括导电介质51、与所述导电介质51电连接的传感器52,所述导电介质51设置于转动齿轮331侧端面,所述导电介质51与所述第一连接杆335抵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转动齿轮331安装有偏心轴332的一侧安装有环状导电介质51及传感器52,环状导电介质51与偏心轴332相接,环状导电介质51设有开口用于放置传感器52,传感器52通过电连接于导电介质52。

通过安装定位器5的开合,保证雨刮件31在不使用的状态下,使雨刮件31停在车侧门车窗的底端,水平放置的状态,不影响车窗的升降,当然也可以控制雨刮件31停在车侧门车窗的上侧边,以不防止通过车侧门车窗观察后视镜车流的情况为标准,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车窗2通常是弧形状,故本实施例中的雨刮件31采用与弧形车窗2一致的弧形雨刮,提高雨刮件31与车窗2的贴合程度,达到全面将车窗2玻璃上的水珠变成水膜的目的。

请参阅图1和图6,还包括用于固定静止状态时雨刮件31的支撑件6,所述支撑件6设置于车侧门1的外侧靠近车窗2的一端,所述支撑件6设置有凹槽61,所述雨刮件31设置有与所述凹槽61配合的凸部34。

为防止在非工作状态雨刮件31影响玻璃车窗的升降,在靠近玻璃窗下侧的金属门处安装有支撑件6,支撑件6设有凹槽61,在雨刮件31安装有与凹槽61配合的凸部34,凸部34卡和于凹槽61,避免雨刮件31对车窗2升降的影响。

所述雨刮件31包括刮条311、中支撑件312及下支撑件313。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刮条311为用于除去车窗是的软胶条,中支撑件312为铝条,下支撑件313硬质胶条,刮条311、中支撑件312和下支撑件313的组合,将金属材质的铝条放置于中间,提高雨刮件3的强度性,提高耐用性,胶件的下支撑件313放置于下方,则防置雨刮件21碰撞车门时对车门的损害,刮条311可以单独更换,更换成本低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为车辆售出前在安装雨刮器在车门内侧的方式。

请参阅图7和图8,所述驱动源32和传动装置33设置于车侧门1内侧。

所述驱动源32的输出端设置有蜗杆321,所述传动装置33设置有同蜗杆321啮合的转动齿轮331、安装于转动齿轮331的偏心轴332、中间轴333、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337、第一连接杆335、车外雨刮铰接件338、压簧339、车窗连接件340及车窗固定件341;所述第一连接杆335的一端与偏心轴3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35的另一端与中间轴333铰接;

所述中间轴3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335和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337;

所述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337的一端固定连接车外雨刮铰接件338;

所述车外雨刮铰接件338的一端与雨刮件31铰接;

所述压簧33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外雨刮铰接件338和雨刮件31;

所述车窗固定件341的一端铰接于车窗2,所述车窗固定件341的另一端与车窗连接件340转动连接;

所述车窗连接件340与车外雨刮铰接件338另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压簧339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车外雨刮铰接件338和雨刮件3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是将雨刮装置3的驱动源32和传动装置33放置车门1的内侧,放置车门1和车门内挡板(图中未画出)中间,不影响外观,通过车窗固定件341连接于车窗2,具体传动方式同实施例一中的工作原理一致,本实施例中的主要区别在于传动装置33包括贯穿车窗2的第一连接杆335,其中第一连接杆335的上部伸出车窗2,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337的一端连接中间轴333,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33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车外雨刮铰接件338,通过驱动源32输出端设置的蜗杆321,蜗杆321带动转动齿轮331转动,同时安装于传动齿轮331的偏心轴332绕传动齿轮331的轴心转动,偏心轴332带动第一连接杆335上下往复运动,第一连接杆335带动中间轴333上下运动,同时带动车外雨刮摆动支撑件337和车外雨刮铰接件338上下运动,车外雨刮铰接件338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车窗连接件340,以车窗连接件340为轴,带动雨刮件31做九十度的旋转摆动,实现将车窗2的水滴变成水膜的目的,进而提高车窗2的清晰度。

具体的,在车外雨刮铰接件338和雨刮件31的上下端面分别安装有一个压簧339,使雨刮件31贴合车窗2的玻璃面,增加雨刮件31与车窗2玻璃面的摩擦力,实现最大程度将车窗2的水滴变成水膜目的,使驾驶者更加清楚的通过车窗2的玻璃观看后视镜的目的,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有益效果:通过在侧门玻璃安装雨刮器,尤其是遇到暴雨积水情况严重的情况,及时除去侧门玻璃的积水,方便司机通过侧门玻璃更加清除的看到后视镜,了解车后的车流情况,提高司机的视觉清晰度,提高行驶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为在车辆后视镜安装雨刮器的方式。

请参阅图9和图10,是在车辆后视镜安装雨刮器的一种方式,具体的,将原装置汽车的后视镜镜片8从后视镜底支架7拆除,然后将雨刮装置3安装于后视镜底支架7和后视镜镜片8的之间,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同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汽车同时安装雨刮器于后视镜和侧门,在暴雨情况下,同时去除车侧门和后视镜的积存雨水,提高驾驶者清晰观察车后方向车流状态的条件,为暴雨状态下安全驾驶提高可行性。

将雨刮同时安装于车侧门车窗和后视镜,在暴雨情况下行驶车辆,同时使用安装 于车侧门车窗的雨刮及后视镜雨刮,效果最佳,驾驶安全系数将大大提高,极大的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上述三个实施例中的雨刮装置3在车窗2的玻璃关闭时,才具备工作的条件。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