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靠阻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0719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头靠阻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安全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头靠的阻挡结构。



背景技术:

儿童安全座椅是婴幼儿与低龄儿童乘坐汽车时所必须使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其如图1所示包括座体1与头靠2,座体1具有背靠11,头靠2设在背靠11上端。头靠2包括安装于背靠11的枕部21以及位于枕部21两侧并向前凸伸的侧部22。儿童乘坐于安全座椅时,其头部恰好位于两个侧部22之间,因此得到两个侧部22的保护,在撞击事故下儿童的头部不会向两侧有太大的甩动,能够减小儿童脖子产生的扭力。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两个侧部22内侧还设置有海绵等材质做成的缓冲块23,缓冲块23在事故发生时提供缓冲作用,提高防护效果。

但是,这种头靠对儿童头部的保护仅限于后方及左右两侧,在顶部并未对儿童的头部进行任何限制,一旦儿童的头部向上伸出到两侧部之外,则有可能会在事故时甩动过大而受到伤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止儿童头部向上伸出两侧部之外的阻挡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儿童头部向上伸出两侧部之外的阻挡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靠阻挡结构,用于防止儿童的头部向上伸出头靠之外,头靠包括枕部及固定于枕部两侧的两侧部,两侧部与枕部之间围成容纳区间,头靠阻挡结构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一阻挡部遮挡于容纳区间的上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头靠阻挡结构包括了遮挡于容纳区间上端的第一阻挡部,因此乘坐于儿童安全座椅内的儿童的头部会受到上方的第一阻挡部的限制,能够有效避免儿童的头部向上伸出到两侧部之外,进而减少撞击时对儿童脖子产生的扭力或拉伸力,保障事故下儿童的安全。

较佳地,第一阻挡部由侧部或枕部伸入到容纳区间中。

较佳地,第一阻挡部横跨于两侧部的上端之间。

具体地,第一阻挡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侧部固定。

更具体地,第一阻挡部为织带。

更具体地,第一阻挡部的后端与枕部固定,且第一阻挡部与枕部及两侧部一体成型。

具体地,侧部的内侧固定有缓冲块,第一阻挡部连接固定于两缓冲块的上端之间。

更具体地,第一阻挡部与两缓冲块一体成型。

较佳地,第一阻挡部为震结构,并具有弹性。

具体地,第一阻挡部为蜂巢结构。

较佳地,第一阻挡部可拆卸地安装于头靠。

较佳地,头靠安装于背靠上,头靠阻挡结构还包括设于背靠并向前凸出的第二阻挡部,第二阻挡部抵顶于头靠的背面。

具体地,背靠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阻挡部。

具体地,第二阻挡部与背靠一体成型。

较佳地,头靠安装于背靠上,头靠阻挡结构还包括设于头靠并向后凸出的第二阻挡部,第二阻挡部抵顶于背靠朝向头靠的一面。

具体地,第二阻挡部与头靠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儿童安全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头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头靠阻挡结构第一阻挡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头靠阻挡结构第一阻挡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头靠阻挡结构第一阻挡部的示意图。

图6是头靠阻挡结构中第二阻挡部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座体,11背靠,2头靠,21枕部,22侧部,23缓冲块;

3头靠,31枕部,32侧部,33容纳区间,34缓冲块,35第一阻挡部;

4头靠,41枕部,42侧部,43容纳区间,44,缓冲块,45第一阻挡部;

5头靠,51枕部,52侧部,54缓冲块,55第一阻挡部;

6头靠,7背靠,71第二阻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于儿童安全座椅中的头靠阻挡结构,用于防止儿童的头部向上伸出儿童安全座椅的头靠3之外。头靠3包括供头部倚靠的枕部31及固定于枕部31两侧并相对枕部31向前延伸的两侧部32,两侧部32与枕部31之间围成容纳儿童头部的容纳区间33,两侧部32的内侧还分别固定有海绵等材质做成的缓冲块34。

继续参照图3,头靠阻挡结构包括第一阻挡部35,第一阻挡部35遮挡于容纳区间33的上端。具体地,第一阻挡部35的两端分别与两侧部32固定从而横跨于两侧部32的上端之间。第一阻挡部35在两侧部32上呈横跨设置,因此能在左右方向上完全遮挡容纳区间33的上端开口,使儿童的头部向上移动时一定会与第一阻挡部35接触而受到限制。第一阻挡部3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35为扁平状的织带,织带以大致垂直于枕部31及侧部32的方式固定在两侧部32间并位于缓冲块34的上方,固定的方式可以为缝纫固定或粘胶固定。另外,第一阻挡部35也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枕部31及侧部32,比如在织带两侧设置挂钩并在侧部32上设置卡位,通过将挂钩挂到卡位上使第一阻挡部35被固定于两侧部32之间。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头靠4也包括枕部41及两侧部42,枕部41与两侧部42之间同样围成容纳区间43,而头靠4阻挡结构也包括有第一阻挡部45,第一阻挡部45也横跨在两侧部42的上端之间。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45除两端分别与两侧部42固定之外,其后端还与枕部41固定。第一阻挡部45可以是实心的结构,也可以是镂空的,比如蜂窝状。具体的,第一阻挡部45是与枕部41、侧部42一体成型的,因此第一阻挡部45的材质与枕部41、侧部42相同。已知头靠4一般是利用聚丙烯(PP)等热塑性塑料以射出成型方式在一射出模中形成,质地较硬,因此可在第一阻挡部45的底面设置类似缓冲块44的结构。第一阻挡部45还可以不与枕部41、侧部42一体成型,而是采用卡扣的方式固定到两个侧部42的上端面。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头靠5的大体结构与以上实施例中相同,均包括了枕部51与侧部52,侧部52上也固定有缓冲块54。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55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缓冲块54的上端,具体的,第一阻挡部55是与两缓冲块54一体成型的。将缓冲块54与第一阻挡部55的整体固定到枕部51与侧部52上后,第一阻挡部55能够横跨于两侧部52的上端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阻挡部55同样也可以做成如蜂巢结构等吸震结构。

理所当然的,第一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阻挡部35、55除了是织带、海绵之外,还可以由其他具有弹性的吸震材料制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阻挡部不再是横跨于两侧部之间,而是由侧部、枕部或缓冲块延伸到容纳区间中。

请参照图6,造成儿童的头部向上伸出头靠6之外的原因除了儿童主动移动之外,也有很大可能是因此汽车移动过程中或撞击事故下,头靠6相对背靠7旋转下移。为防止头靠6的旋转下移,本实用新型头靠阻挡结构还包括设于背靠7并向前凸出的第二阻挡部71,第二阻挡部71抵顶于头靠6的背面。为使抵顶平衡,在背靠7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阻挡部71,两第二阻挡部71分别抵顶于头靠6背面的两侧。具体的,第二阻挡部71是与背靠7一体成型的。通过第二阻挡部71对头靠6的抵顶,能够有效防止头靠6相对背靠7的下移。为增强阻挡效果,还可以在头靠6的背面设置与第二阻挡部71配合的凸起或凹陷结构。可以预见地,第二阻挡部还可设置在头靠6的背面,并向后凸出而抵顶于背靠7朝向头靠6的一面。头靠6上的第二阻挡部同样可设置在两侧,并与头靠6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头靠阻挡结构包括了遮挡于容纳区间上端的第一阻挡部35、45、55以及抵顶于头靠和背靠之间的第二阻挡部71,因此头靠3、4、5、6的转动位置会受到限制,而乘坐于儿童安全座椅内的儿童的头部也会受到上方的第一阻挡部35、45、55的限制,能够有效避免儿童的头部向上伸出到两侧部32、42、52之外,进而减少撞击时对儿童脖子产生的扭力或拉伸力,保障事故下儿童的安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