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8886发布日期:2018-07-07 15:3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而言,后保险系统通常包括后保险杠总成、后保中间支架和车身后围板。其中,后保中间支架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朝向汽车内部的一侧,然后后保中间支架远离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再装设到车身后围板上。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后保中间支架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后,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间上平面之间在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使得后保险杠总成的载重能力较差。从而,当中间上平面中与空腔对应的区域受到外部较大的压力时,后保险杠总成容易损坏,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后保险系统具有后保险总成易损坏、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后保险系统具有后保险总成易损坏、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缺陷,提供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用于汽车,其包括:

后保险杠总成,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部具有中间上平面,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朝向所述汽车的内部的一侧为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

后保中间支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中间上平面在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

车身后围板,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远离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

传递元件,所述传递元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上平面和所述车身后围板,以将施加到所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通过所述传递元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传递至所述车身后围板。

可选地,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传递元件的首端贴合于所述中间上平面,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压设于所述后保中间支架。

可选地,所述后保中间支架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具有: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车身后围板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所述支架本体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自所述支架本体的首端和/或尾端延伸;

其中,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压设于所述延伸部。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车身后围板的一端具有挡板,以限制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传递元件具有:

第一传递部,所述第一传递部压设于所述后保中间支架;

第二传递部,所述第二传递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递部远离所述后保中间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第一传递部的连接位置处形成有大于0的夹角,所述第二传递部的顶部贴合于所述中间上平面。

可选地,所述夹角为90°。

可选地,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相对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

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具有凸出部,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相对的一端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出部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递部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相对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具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传递部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

可选地,所述后保险杠总成上装设有雾灯,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雾灯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递部和所述第二传递部上均设有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递部、所述第二传递部为一整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车身后围板之间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之间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应用如上所述的车用后保险系统。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车用后保险系统中的传递元件能够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使得后保险杠总成能够承载重量而不易损坏,能够提高包括该车用后保险系统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汽车中车用后保险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车用后保险系统中后保中间支架与传递元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下的车用后保险系统中传递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汽车

20:车用后保险系统

30:后保险杠总成

301:中间上平面

40:后保中间支架

401:支架本体

402:延伸部

403:挡板

50:车身后围板

60:传递元件

601:第一传递部

602:第二传递部

603:凹陷部

604:第一连接孔

60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具有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件将用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可以理解地,附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并不是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穷尽性的说明,也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汽车10包括车用后保险系统20,车用后保险系统包括后保险杠总成30、后保中间支架40、车身后围板50和传递元件60。其中,后保险杠总成30的中部具有中间上平面301,后保险杠总成30朝向汽车10的内部的一侧为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40装设于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40与中间上平面301在沿汽车10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后保中间支架40远离后保险杠总成30的一端装设于车身后围板50。传递元件60位于所述空腔内,且传递元件60沿汽车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中间上平面301和车身后围板50,以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301上的外力通过传递元件60、后保中间支架40传递至车身后围板50。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设置在空腔内,当中间上平面上受到外力时,该外力会通过传递元件、后保中间支架将该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进而传递至车身,使得后保险杠总成能够承载重量而不易损坏,能够提高包括汽车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保中间支架与车身后围板之间螺纹连接,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之间螺纹连接。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后保中间支架与车身后围板之间、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之间也可以采用卡合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传递元件60沿图1中汽车10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首端和尾端,传递元件60的首端贴合于中间上平面301,传递元件60的尾端压设于后保中间支架40。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的首端的结构、形状与中间上平面的结构、形状相适配,使得传递元件的首端与中间上平面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较为可靠地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传递到车身后围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的尾端仅是在位置上压设于后保中间支架上,传递元件与后保中间支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连接。一方面,在传递元件与后保险杠总成、后保中间支架之间位置匹配的基础上,传递元件已能够较为可靠地实现传递外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汽车组装时,无论是先将后保中间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再将传递元件贴合到中间上平面,还是先将传递元件贴合到中间上平面再将后保中间支架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由于传递元件位于空腔内,不易实现将传递元件连接到后保中间支架的操作。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传递元件60具有第一传递部601和第二传递部602。其中,第一传递部601压设于后保中间支架40;第二传递部602连接于第一传递部601远离后保中间支架40的一端,第二传递部602与第一传递部601的连接位置处形成有大于0的夹角,第二传递部602的顶部贴合于中间上平面30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为9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部和第二传递部之间形成有夹角,既能够提高空腔的利用率,又能够使得第一传递部与后保中间之间、第二传递部与中间上平面之间具有较大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后保杠总成的载重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传递部602与后保险杠总成30相对的一端抵接于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具有凸出部(未示出),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传递部602与后保险杠总成30相对的一端具有凹陷部603,凹陷部603与所述凸出部相适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凹陷部与凸出部的配合,对第二传递部进行定位,使得第二传递部能够较为可靠地贴合于中间上平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总成的载重能力,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为自第二传递部的侧面向内凹进的槽,且凹陷部的数量为4个。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凹陷部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5个或5个以上。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第一传递部601与后保险杠总成30相对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孔604,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具有第二连接孔(未示出),第一传递部601通过穿设于第一连接孔604、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连接于后保险杠总成30。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保险杠总成30上装设有雾灯(未示出),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雾灯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连接到雾灯上,还能够对雾灯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传递部601和第二传递部602上均设有加强筋605,且第一传递部601和第二传递部602为一整体结构。其中,加强筋能够提高传递元件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总成的载重能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将第一传递部和第二传递部设置为一体的,便于传递元件的成型,也便于较为可靠地实现与后保险杠总成、后保中间支架的配合。

更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后保中间支架40沿图1中汽车10的宽度方向具有支架本体401和延伸部402。其中,支架本体401靠近车身后围板50的一端装设于车身后围板50,支架本体401靠近后保险杠总成30的一端装设于后保险杠总成30,支架本体401沿汽车10的宽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延伸部402沿汽车10的宽度方向自支架本体401的首端和尾端延伸,传递元60件的尾端压设于延伸部402。另外,延伸部402靠近车身后围板50的一端具有挡板403,以限制传递元件60的尾端沿汽车10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能够进一步提高传递元件的可靠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保险杠总成的载重能力和汽车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延伸部可仅自支架本体的首端或尾端延伸,相应地,传递元件贴合于中间上平面中与延伸部相对应的位置。

对于该车用后保险系统,传递元件设置在后保险杠总成和后保中间形成的空腔内,当中间上平面上受到外力时,该外力会通过传递元件、后保中间支架将该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进而传递至车身,使得后保险杠总成能够承载重量而不易损坏,能够提高包括该车用后保险系统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