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5818发布日期:2018-09-04 23:5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流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引进来的外来词,源于日文资料中对"Logistics"一词的翻译“物流”。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物流定义: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以仓储为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

物流运输车是用来运输物流的一类车,由于物流车一般比较大,工作人员在装运货物时往往需要一个人在车内,一个人在车外辅助搬运货物,很不方便,且由于有些货物较重,搬运很费力气,有货物搬运不慎掉落损坏的可能,且存在货物砸到工作人员从而造成工作人员的可能,很是不便,针对此情况,急需一个物流运输车上货的辅助装置来帮助工作人员搬运货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物流运输应用的基础上,为物流运输车的上货提供一种辅助功能,设计一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包括运输车主体,所述运输车主体下端安装有四个轮子,所述运输车主体一端设有车头,所述车头内部安装有控制室,所述车头内部上还安装有第一智能控制器,所述第一智能控制器一侧安装有报警器,所述运输车主体内部设有若干储运隔间,所述储运隔间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储运隔间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每个所述储运隔间内部靠近车头一端均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运输车主体一侧设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下端垂直连接有若干第一电动伸缩杆,每个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下端均安装有固定块,所述放置板一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端固定连接有电动滑轨,所述电动滑轨上端焊接有挡板,所述电动滑轨外周套设有电动滑块,所述电动滑块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一端安装有推板,所述推板远离第二电动伸缩杆一侧安装有若干橡胶粒,所述放置板外侧设有第二智能控制器,所述第二智能控制器一侧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和第二智能控制器为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隔板均为平行设置,且所述隔板内部填充有干燥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智能控制器电性连接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智能控制器和报警器也为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固定块下端均安装有万向自锁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智能控制器和第二智能控制器均以MCU单片机为控制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智能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电动伸缩杆、电动滑块和第二电动伸缩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结构设计完整紧凑,通过设置的隔板,将不同层的货物分隔开,隔板中填充有干燥剂,用于车内货物的干燥,防止其潮湿,通过设置的放置板,实现货物的放置功能,再将第一电动伸缩杆调节至和运输车主体内部底端相平齐的位置后,调节电动滑块在电动滑轨的位置,使得推板刚好处于货物一端,调节第二电动伸缩杆的长度,进而使得推板将货物推至运输车主体内部,推板上的橡胶粒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再缩短第二电动伸缩杆的长度,将货物再放置入放置板上,继续重复上述动作,直至运输车主体最内侧的货物接触到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感应到压力时,将其信号传输给第一智能控制器,第一智能控制器控制报警器响起,工作人员听到报警后,停止这一层的运输,在第一层货物上放置隔板,将放置板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调节至和隔板上端平齐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货物的传运,如果货物过重,而放置板处于较高位置,可调节第一电动伸缩杆至最底端位置,将货物放置在放置板上后,再调节至放置板和相应的隔板上端相平齐的位置后即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更加人性化,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运输车主体;2、车头;3、控制室;4、轮子;5、储运隔间;6、隔板;7、第一智能控制器;8、报警器;9、放置板;10、安装板;11、万向自锁轮;12、固定块;13、第一电动伸缩杆;14、安装块;15、电动滑轨;16、挡板;17、电动滑块;18、第二电动伸缩杆;19、推板;20、橡胶粒;21、蓄电池;22、第二智能控制器;23、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包括运输车主体1,运输车主体1下端安装有四个轮子4,运输车主体1一端设有车头2,车头2内部安装有控制室3,车头2内部上还安装有第一智能控制器7,第一智能控制器7一侧安装有报警器8,运输车主体1内部设有若干储运隔间5,储运隔间5之间设有隔板6,储运隔间5之间通过隔板6隔开,每个储运隔间5内部靠近车头2一端均安装有压力传感器23,运输车主体1一侧设有放置板9,放置板9下端垂直连接有若干第一电动伸缩杆13,每个第一电动伸缩杆13下端均安装有固定块12,放置板9一端安装有安装板10,安装板10上安装有安装块14,安装块14上端固定连接有电动滑轨15,电动滑轨15上端焊接有挡板16,电动滑轨15外周套设有电动滑块17,电动滑块17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18,第二电动伸缩杆18一端安装有推板19,推板19远离第二电动伸缩杆18一侧安装有若干橡胶粒20,放置板9外侧设有第二智能控制器22,第二智能控制器22一侧设有蓄电池21,蓄电池21和第二智能控制器22为电性连接。

每个隔板6均为平行设置,且隔板6内部填充有干燥剂,第一智能控制器7电性连接压力传感器23,第一智能控制器7和报警器8也为电性连接,每个固定块12下端均安装有万向自锁轮11,第一智能控制器7和第二智能控制器22均以MCU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第二智能控制器22电性连接第一电动伸缩杆13、电动滑块17和第二电动伸缩杆18。

具体原理:使用该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首先打开运输车主体1的后门,通过万向自锁轮11将整个辅助装置移动至需要搬运货物的运输车主体1后侧,将货物放置在放置板9上,再通过第二智能控制器22将第一电动伸缩杆13调节至和运输车主体1内部底端相平齐的位置后,调节电动滑块17在电动滑轨15的位置,使得推板19刚好处于货物一端,第二智能控制器22调节第二电动伸缩杆18的长度,进而使得推板19将货物推至运输车主体1内部,再缩短第二电动伸缩杆18的长度,将货物再放置入放置板9上,继续重复上述动作,直至运输车主体1最内侧的货物接触到压力传感器23,压力传感器23感应到压力时,将其信号传输给第一智能控制器7,第一智能控制器7控制报警器8响起,工作人员听到报警后,停止这一层的运输,在第一层货物上放置隔板6,将放置板9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13调节至和隔板6上端平齐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货物的传运,如果货物过重,而放置板9处于较高位置,可调节第一电动伸缩杆13至最底端位置,将货物放置在放置板9上后,再调节至放置板9和相应的隔板6上端相平齐的位置后即可。

该种物流运输车的新型上货辅助装置,结构设计完整紧凑,通过设置的隔板6,将不同层的货物分隔开,隔板6中填充有干燥剂,用于车内货物的干燥,防止其潮湿,通过设置的放置板9,实现货物的放置功能,再将第一电动伸缩杆13调节至和运输车主体1内部底端相平齐的位置后,调节电动滑块17在电动滑轨15的位置,使得推板19刚好处于货物一端,调节第二电动伸缩杆18的长度,进而使得推板19将货物推至运输车主体1内部,推板19上的橡胶粒20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再缩短第二电动伸缩杆18的长度,将货物再放置入放置板9上,继续重复上述动作,直至运输车主体1最内侧的货物接触到压力传感器23,压力传感器23感应到压力时,将其信号传输给第一智能控制器7,第一智能控制器7控制报警器8响起,工作人员听到报警后,停止这一层的运输,在第一层货物上放置隔板6,将放置板9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13调节至和隔板6上端平齐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货物的传运,如果货物过重,而放置板9处于较高位置,可调节第一电动伸缩杆13至最底端位置,将货物放置在放置板9上后,再调节至放置板9和相应的隔板6上端相平齐的位置后即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更加人性化,适合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