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束层边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3644发布日期:2018-07-24 20:4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中带束层边胶结构。



背景技术:

带束层是轮胎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保护胎体,增强胎面强度,承载并传递应力的作用,对于半钢子午线轮胎,胎体帘布层承担内压负荷的35%,而带束层承担了65%。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因所施加的负荷、驱动力、制动力和横向力等作用,会使轮胎某一部位受力较大,通过FEA模拟工具分析,可以发现轮胎带束层端点所受的应力较大。实际使用过程中,则表现为轮胎的第一、二带束层脱层,会严重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一般在两个带束层之间端点增加胶片是行业中常见平衡肩部带束层端点应力的方法,但是若胶片厚度较薄,无法实现平衡应力的作用;若胶片过厚,则会导致带束层过渡不好,带束层会明显波动,反而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全新的带束层边胶样式,在保证带束层边胶厚度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好的厚度过渡,减少带束层的波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束层边胶结构,包括叠置的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其中第一带束层的第一面与第二带束层的第二面接触,所述第一带束层的第一面的两端布置有第一边胶,第二带束层的第二面的两端布置有第二边胶,单个第一边胶覆盖在第一带束层第一面的宽度为第一带束层宽度的10%~30%,单个第二边胶覆盖在第二带束层第二面的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的10%~30%。

优选地,所述第一边胶和第二边胶的厚度为0.4mm~1.4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边胶与第二边胶的差集大于等于6mm。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在保证了带束层边胶厚度的同时,提供了更好的厚度过渡,是带束层的形状更加平滑,对耐久性能有着正向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前,对所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名称相同或标号相同的部件代表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且仅限于示意的目的。

如图1所示,带束层边胶结构包括叠置的第一带束层1和第二带束层2,其中第一带束层的第一面与第二带束层的第二面接触,第一带束层的长度大于第二带束层,具有一定的差集。

第一带束层1与第二带束层2之间胶片采用双层结构,包括布置在第一带束层的第一面两端的第一边胶3,以及布置在第二带束层的第二面两端的第二边胶4,其中单个第一边胶覆盖在第一带束层第一面的宽度L3为第一带束层宽度L1的10%~30%,单个第二边胶覆盖在第二带束层第二面的宽度L4为第二带束层宽度L2的10%~30%。

由于轮胎胎面是弧形,因此带束层的端点部位容易变弯,而轮胎使用时会收到负载作用,弯的带束层被压平,导致带束层端点发生形变,产生较大的应力。而对于带束层端点的10%~30%是开始变弯的区域,此处增加边胶,可以垫平带束层,减小负载时带束层端点的变形量,减少变形生热,保护带束层免受由应力应变作用产生的疲劳损坏和热损坏,并且较厚的边胶可以提高子午线轮胎的胎肩刚性,保证在高速行驶时具有稳定的尺寸,提高胎面稳定性,减少不均匀磨耗。

所述第一边胶3的厚度H1和第二边胶4的厚度H2可以相同或不同,范围为0.4mm~1.4mm,超过1.4mm的会导致过渡不均匀,低于0.4mm,则不能起到平衡应力的作用。

所述第一边胶与第二边胶的差集T大于等于6mm,在保证带束层边胶厚度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好的厚度过渡,减少带束层的波动。

下表,使用五组实施例的轮胎耐久性能实验,更详细的说明方案技术效果。参考FMVSS139的低压耐久测试,完成法规的34Hour测试后,将测试样胎取出,放入无损检测机进行带束层端点检测:若带束层端点有裂口,则试验停止;若是带束层端点无裂口,则继续试验,然后重复每6Hour停机并进行无损检测,直至检测带束层端点有裂口才停止试验。测试结果如下: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带束层之间增加双层边胶,保证了带束层边胶厚度的同时,提供了更好的厚度过渡,是带束层的形状更加平滑,对耐久性能有着正向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