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0913发布日期:2018-12-22 08:4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基于2016年5月26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编号2016-105511号,并将其记载内容引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来自搭载于车辆的空调单元的空气向车室内吹送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2015年度东京车展等展览会介绍如下那样的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时,驾驶座椅及副驾驶座椅这样的前座椅朝向车辆后方,前座椅的乘员能够与后座椅的乘员面对面。

另一方面,具有如下那样周知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了主要对配置有前座椅的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在车辆的仪表板设置空调空气的吹出口,从该吹出口朝向前座椅的乘员吹送空调空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1318号公报

考虑将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的吹出口应用于前座椅能够设为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的车辆。在该情况下,当前座椅为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时,例如,如图14所示,来自车辆的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的送风被前座椅的靠背部30遮挡。因此,不能效率良好地对前座椅的乘员进行空气调节。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如下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设置当前座椅为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时向前座椅的乘员吹送空气的专用的管道40和吹出口40a。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经由管道40及吹出口40a朝向乘员送风。

但是,在该情况下,当前座椅为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时,由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完全未被活用,因此产生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变更座椅的朝向之前和之后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利用共同的吹出口效率良好地对乘员进行空气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向车辆的室内吹送空气。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吹出口,该吹出口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座椅,该座椅具有供乘员落座的落座部,并且能够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朝向与车辆前方不同的方向的状态。另外,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送风通路部件,该送风通路部件构成送风通路,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该送风通路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向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引导。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被应用于具备座椅的车辆,该座椅能够变更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落座部的前端侧部位与靠背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落座部的前端侧部位位于与第一状态不同的位置的状态。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单元;吹出口,该吹出口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以及送风通路部件,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该送风通路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朝向落座部的上方侧引导。

根据这些结构,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送风通路部件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被向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引导。因此,在变更座椅的朝向之前和之后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利用共同的吹出口效率良好地对乘员进行空气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朝向车辆前方的通常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朝向车辆后方的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3是图2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驾驶座椅为通常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驾驶座椅为向左旋转了90度的旋转座位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在前座椅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下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被前座椅遮挡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设置了当前座椅朝向车辆后方时向前座椅的乘员吹送空气的专用的管道的例子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是前座椅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在图中,对于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图。图1是表示前座椅30为朝向车辆前方的通常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搭载例的车辆侧面的概略图。图2是表示前座椅30为朝向车辆后方的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搭载例的车辆侧面的概略图。图3是表示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搭载例的车辆俯视的概略图。此外,各附图中所示的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的各箭头表示车辆搭载时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

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被应用于构成为不借助于乘员的驾驶操作而是能够通过自动驾驶系统而进行驾驶操作的车辆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向吹出口10a吹送温度调节后的空气的空调单元20以及前座椅30。

空调单元20也称为hvac(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的简称: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的简称)。空调单元20配置于车辆的室内空间的最前部的仪表板1的内侧。空调单元20在空调壳体的内部收容送风机、制冷循环的蒸发器以及加热器芯等各种空调设备。由空调单元20调节到所期望温度的空气经由与空调单元20连接的管道10从吹出口10a向车室内吹出。空调单元20由后述的空气调节ecu100控制。

作为吹出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的吹出口,有用于向车室内的乘员上半身吹出空气的面部吹出口、用于向车室内的乘员下半身吹出空气的脚部吹出口、用于向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气的除霜吹出口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面部吹出口作为吹出口10a进行说明。吹出口10a与前座椅30相比设置于车辆前方。

前座椅30相当于驾驶座椅及副驾驶座椅。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驾驶座椅作为前座椅30进行说明。

前座椅30具有:支承乘员的臀部的落座部31;支承乘员的上半身的靠背部32;以及使落座部31旋转的座位旋转机构33。本实施方式的前座椅30作为从前座椅30的表侧吹出空气的座椅空调单元而构成。

落座部31具有连结有靠背部32的后端侧部位31a、比后端侧部位31a更远离靠背部32的前端侧部位31b、以及后端侧部位31a与前端侧部位31b之间的中间部位31c。具体而言,前端侧部位31b是支承乘员的大腿部的膝侧的部位的部位。

在靠背部32形成有送风通路部件324。送风通路部件324具有:向靠背部32的内部吸入空气的座椅吸入口320;将被吸入到靠背部32的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座椅吹出口321;以及将座椅吸入口320与座椅吹出口321之间连通的连通路322。

座椅吹出口321形成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即靠背部32中的与乘员的上半身接触的接触面的整面。座椅吸入口320形成于靠背部32的背面32b、即靠背部32的与表面32a相反的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吸入口320相当于第一座椅开口部,座椅吹出口321相当于第二座椅开口部。

在靠背部32设置有通气性优良的未图示的座椅表面材料。即,靠背部32的向外部露出的部位由座椅表面材料覆盖。因此,空气经由座椅表面材料被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另外,空气经由座椅表面材料从座椅吹出口321吹出。

送风风扇323产生从座椅吸入口320经由连通路322朝向座椅吹出口321的空气流。送风风扇323配置于靠背部32的内部的座椅吸入口320与连通路32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323采用具有多叶片风扇的离心式的送风风扇。送风风扇323通过后述的空气调节ecu100来实施包含风扇的停止的风扇的转速控制。

在前座椅30设置有座位旋转机构33。前座椅30能够通过座位旋转机构33而变更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如图1所示,第一状态是落座于落座部31的未图示的乘员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如图2、图3所示,第二状态是落座于落座部31的未图示的乘员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换言之,前座椅30构成为能够变更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落座部31的前端侧部位31b与靠背部32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落座部31的前端侧部位31b与靠背部32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侧的状态。

座位旋转机构33变更前座椅30的朝向。座位旋转机构33配置于落座部31的下方。在座位旋转机构33设置有限制前座椅30的旋转的锁紧件33a。当座位旋转机构33的锁紧件33a被解除时,前座椅30变为能够变更其朝向的状态。乘员能够通过解除设置于座位旋转机构33的锁紧件33a而使前座椅30旋转,从而变更前座椅30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表面32a与背面32b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的状态称为通常座椅布局,将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与表面32a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的状态称为反转座椅布局。此外,在反转座椅布局中,前座椅30的落座部31的前端侧部位31b成为与后端侧部位31a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侧的状态。

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送风通路部件324能够将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向落座于落座部31的乘员引导。即,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吸入口3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包含与吹出口10a相对的部位的区域。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座椅吸入口320具有如下那样的大小以使得来自吹出口10a的空气容易流入:上端缘部320a与吹出口10a相比位于上方,下端缘部320b与吹出口10a相比位于下方。另外,如图3所示,座椅吸入口320具有如下那样的大小以使得来自吹出口10a的空气容易流入:右端缘部320c与吹出口10a相比位于右侧,左端缘部320d与吹出口10a相比位于左方。

接着,对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子控制部即空气调节ecu100进行说明。空气调节ecu100由处理器、具有存储部的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

空气调节ecu100在其输入侧连接有检测外气温度、内气温度等的传感器组、座位旋转机构33、设置于仪表板1的操作部102等。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ecu100能够对前座椅30通过座位旋转机构33而成为反转座椅布局(即,第二状态)进行检测。此外,空气调节ecu100中的对前座椅30成为反转座椅布局(即,第二状态)进行检测的结构构成状态检测部100a。

另外,空气调节ecu100在其输出侧连接有空调单元20、送风风扇323等控制对象设备。空气调节ecu100根据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程序来控制空调单元20、送风风扇323。此外,空气调节ecu100中的控制空调单元20的结构构成空调控制部100b。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当设置于操作部102的空调工作开关102a接通时,空调单元20开始动作。并且,温度调节后的空气被从空调单元20经由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吹送。换言之,当空调工作开关102a接通时,空气调节ecu100控制空调单元20,以使得温度调节后的空气被从吹出口10a吹送。

另外,对于作为座椅空调单元的前座椅30,当操作部102的座椅工作开关102b接通时,送风风扇323开始工作。并且,空气通过送风风扇323被从形成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表面32a的座椅吹出口321吹出。换言之,当座椅工作开关102b接通时,空气调节ecu100控制送风风扇323,以使得空气被从座椅吹出口321吹出。

在此,如图1所示,在前座椅30为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直接吹送。

此外,空气通过配置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内的送风风扇323而被从设置于靠背部32的背面32b的座椅吸入口320吸入。并且,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的空气经由连通路322被从设置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的座椅吹出口321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吹送。

另一方面,如图2、图3所示,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

并且,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的空气通过配置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内的送风风扇323被从设置于靠背部32的背面32b的座椅吸入口320吸入。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的空气通过连通路322被从设置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的座椅吹出口321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吹送。

在此,当检测到前座椅30成为反转座椅布局时,空气调节ecu100控制空调单元20,以使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经由送风通路部件324被朝向落座部31的上方侧引导。即,当检测到前座椅30成为反转座椅布局时,空气调节ecu100控制空调单元20,以使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经由送风通路部件324被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引导。例如,在前座椅30成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空气调节ecu100控制空调单元20,以使空气被从面部吹出口、脚部吹出口、除霜吹出口中的与座椅吸入口320相对的面部吹出口吹送。

这样一来,在通常座椅布局及反转座椅布局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利用设置于仪表板1的共同的吹出口10a向前座椅30的乘员供给空调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吹出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的吹出口10a。另外,具有前座椅30,该前座椅30具有供乘员落座的落座部31,并且能够变更为落座于落座部31的乘员朝向车辆前方的第一状态和朝向车辆后方的第二状态。此外,具备构成送风通路的送风通路部件324,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该送风通路部件324将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向落座于落座部31的乘员引导。

由此,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通过送风通路部件324被向落座于落座部31的乘员引导。因此,在变更前座椅30的朝向之前和之后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利用共同的吹出口10a效率良好地对乘员进行空气调节。

前座椅30具有支承乘员的上半身的靠背部32。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通路部件324具有:设置于靠背部32的背面32b的座椅吸入口320;以及在靠背部32中设置于与座椅吸入口320不同的位置的座椅吹出口32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通路部件324具有连通路322,该连通路322形成于靠背部32的内部并且使座椅吸入口320与座椅吹出口321之间连通。

由此,即使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座椅吸入口320、座椅吹出口321以及连通路322将从吹出口10a吹出的空调风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提供。

此外,座椅吹出口321设置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因此能够将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朝向乘员的背部吹送。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4、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搭载例的俯视图。图5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如下那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前座椅30为朝向车辆后方的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经由形成于前座椅30的送风通路部件324将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向乘员引导。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设置于前座椅30的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以及设置于与前座椅30不同的车辆内饰件的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即,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在前座椅30为朝向车辆后方的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经由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及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将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向乘员引导。

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设置于前座椅30。具体而言,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具有设置于靠背部32的背面32b的座椅吸入口320、设置于靠背部32中的前座门50侧的面的座椅吹出口321、以及第一连通路322。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吹出口321设置于将靠背部32的表面32a和背面32b连接的侧面32c、32d中的侧面32c,该侧面32c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前座门50相对。具体而言,座椅吹出口32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靠背部32的侧面32c中的与前座门50相对的部位。

第一连通路322使座椅吸入口320与座椅吹出口321之间连通。第一连通路322在靠背部32的内部以座椅吸入口320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座椅吹出口321侧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l字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与前座椅30不同的车辆内饰件相当于用于供乘员上下车辆的前座门50及中柱61。此外,图5所示的车辆的窗60通过未图示的促动器而被收纳于前座门50的内部。

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具有形成于前座门50的门通路部件51、及形成于车辆的中柱61的中柱通路部件62。在前座门50的内部通过门通路部件51形成有送风通路510。另外,在中柱61的内部通过中柱通路部件62形成有送风通路620。此外,在以下,存在将各送风通路510、620总称为第二连通路的情况。

前座门50是与前座椅30对应的门。即,前座门50是与前座椅30相邻且在乘员上下车辆时被开闭的门。与前座椅30对应的前座门50是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侧面32c相对的门。对于前座门50,例如,驾驶座门与驾驶座椅对应,副驾驶座门与副驾驶座椅对应。

门通路部件51的一端与中柱通路部件62的一端连结。门通路部件51为一端侧的开口部在将前座门50关闭时与中柱通路部件62的一端侧的开口部连接的结构。门通路部件51的一端侧的开口部形成于在将前座门50关闭时前座门50中的与中柱61相对的部位。

另外,在门通路部件51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开口部51a。第一开口部51a形成于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与座椅吹出口321相对的部位。由此,门通路部件51为在为反转座椅布局时从座椅吹出口321吹出的空气经由第一开口部51a向内部流入的结构。

中柱通路部件62为一端侧的开口部在将前座门50关闭时与门通路部件51的一端侧的开口部连接的结构。中柱通路部件62的一端侧的开口部形成于在将前座门50关闭时中柱61中的与前座门50的开口部相对的部位。

另外,在中柱通路部件62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1a。第二开口部61a形成于车辆的中柱61。第二开口部61a形成于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中柱61中的至少位于落座部31的上方侧的部位。

另外,中柱通路部件62的送风通路620的第二开口部61a侧的部位朝向靠背部32侧延伸,以使得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从第二开口部61a吹出的空气朝向靠背部32侧。由此,中柱通路部件62为在为反转座椅布局时从第二开口部61a吹出的空气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吹出的结构。

这样一来,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具有:设置于与前座椅30不同的车辆内饰件的第一开口部51a;以及设置于与第一开口部51a不同的位置的第二开口部61a。具体而言,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具有形成于前座门50的门通路部件51及形成于车辆的中柱61的中柱通路部件62。

此外,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具有第二连通路510、620,该第二连通路510、620形成于车辆内饰件的内部并且使第一开口部51a和第二开口部61a之间连通。并且,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经由设置于前座椅30的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门通路部件51以及中柱通路部件62被向乘员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设置于前座椅30的座椅吹出口321和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接近。

在上述的结构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直接吹送。

另一方面,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

并且,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扇323被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的空气通过连通路322从设置于靠背部32的前座门50侧的面的座椅吹出口321吹出。

并且,从座椅吹出口321吹出的空气通过门通路部件51及中柱通路部件62从形成于中柱61的第二开口部61a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吹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另外,不仅是通常座椅布局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也能够从乘员的斜前方朝向乘员的上半身吹送空气。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如下那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设置于前座椅30的座椅吹出口321和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接近。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结合部件53,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结合部件53将设置于前座椅30的座椅吹出口321和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之间结合。此外,结合部件53构成送风通路部件。

结合部件53由在一端侧形成有包围座椅吹出口321的开口部的筒状的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结合部件53固定于靠背部32中的形成有座椅吹出口321的部位。

结合部件53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从靠背部32朝向外侧突出,以使得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重合。由此,当前座椅30从通常座椅布局切换成反转座椅布局时,座椅吹出口321和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通过结合部件53而结合。

另一方面,当前座椅30从反转座椅布局向通常座椅布局切换时,结合部件53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通过前座椅30的旋转向不与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相对的位置移位。由此,座椅吹出口321与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的结合被解除。

在此,优选的是,结合部件53构成为在使前座椅30旋转时,至少一部分能够沿筒轴心的延伸方向伸缩,以抑制与前座门50等的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结合部件53,能够使从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的座椅吹出口321吹出的全部空气向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流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结合部件53固定于靠背部32中的形成有座椅吹出口321的部位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结合部件53例如也可以固定于前座门50中的形成有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的部位。

(第四实施方式)

使用图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在图7中,作为前座椅30示出了驾驶座椅30a及副驾驶座椅30b这双方。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如下那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经由形成于前座椅30的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形成于前座门50及中柱61的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将来自吹出口10a的空气向乘员引导。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如下那样的结构:经由形成于前座椅30的第一送风通路部件324及形成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70的控制台通路部件71将来自吹出口10a的空气向乘员引导。中央控制台70配置于驾驶座椅30a与副驾驶座椅30b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前座椅30的座椅吹出口321设置于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朝向中央控制台70侧的面。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吹出口321设置于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中央控制台70相对的侧面32d。具体而言,座椅吹出口32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靠背部32的侧面32d中的与中央控制台70相对的部位。

控制台通路部件71具有第一开口部71a、与该第一开口部71a相比形成于车辆后方的第二开口部71b、将第一开口部71a与第二开口部71b之间连通的连通路710。

第一开口部71a形成于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台70中的与前座椅30的座椅吹出口321接近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开口部71a形成于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与座椅吹出口321相对的部位。由此,控制台通路部件71为在为反转座椅布局时从座椅吹出口321吹出的空气经由第一开口部71a向内部流入的结构。

另外,第二开口部71b形成于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台70中的至少位于落座部31的上方侧的部位。

此外,控制台通路部件71的连通路710的第二开口部71b侧的部位朝向靠背部32侧延伸,以使得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从第二开口部71b吹出的空气朝向靠背部32侧。由此,控制台通路部件71为在为反转座椅布局时从第二开口部71b吹出的空气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吹出的结构。

在上述的结构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直接吹送。

另一方面,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

并且,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扇323被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的空气通过连通路322从设置于中央控制台70侧的面的座椅吹出口321吹出。

并且,从座椅吹出口321吹出的空气通过控制台通路部件71被从形成于控制台通路部件71的第二开口部71b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吹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使用图8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座椅吹出口321形成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的整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吹出口321不设置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的整面,而是设置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中的车辆的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的端部侧。

座椅吹出口321设置于当乘员落座时作用于靠背部32的载荷比靠背部32的大致中央部小的部位。具体而言,座椅吹出口321设置于靠背部32中的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靠近侧面32c、32d的部位。座椅吹出口321例如设置于一对侧支撑部,该一对侧支撑部设置于支承乘员的腰部的腰部支撑部的两侧。

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靠背部32的表面32a中的车辆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设置有座椅吹出口321,因此能够防止座椅吹出口321被乘员的身体堵塞。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使用图9、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0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那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内部形成送风通路部件324,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利用送风通路部件324将从吹出口10a吹出的空气朝向乘员吹送。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导向件80,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该导向件80使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以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绕到表面32a的方式流动并向乘员引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件80构成通风路部件。

导向件80具有设置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侧面32c、32d的侧面导向件81及设置于靠背部32的上面32e的上面导向件82。

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呈薄板状,分别由树脂或金属构成。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分别具有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形状。

侧面导向件81具有支承部81a,并且经由该支承部81a安装于靠背部32的侧面32c、32d。在侧面导向件81与靠背部32之间形成有送风通路810。

如图9所示,侧面导向件81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与靠背部32的侧面32c、32d重合。侧面导向件8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以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与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相比位于靠背部32侧的方式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形状。侧面导向件8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靠背部32的厚度大。另外,侧面导向件81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靠背部32的侧面32c、32d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由此,在侧面导向件81与靠背部32的侧面32c、32d之间形成有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送风通路810,以使来自靠背部32的背面32b侧的空气绕到表面32a侧。

上面导向件82具有支承部82a,并且经由该支承部82a安装于靠背部32的上面32e。在上面导向件82与靠背部32之间形成有送风通路820。

如图10所示,上面导向件82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靠背部32的上面32e重合。上面导向件8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以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与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相比位于靠背部32侧的方式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形状。上面导向件8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靠背部32的厚度大。另外,上面导向件8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靠背部32的上面32e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由此,在上面导向件82与靠背部32的上面32e之间形成有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送风通路820,以使来自靠背部32的背面32b侧的空气绕到表面32a侧。

在上述的结构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落座于前座椅30的乘员直接吹送。

另一方面,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

并且,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的空气通过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以从靠背部32的背面32b绕到前座椅30的表面32a的方式流动而被向乘员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通过由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构成的导向件80,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被向乘员引导,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效率良好地对乘员进行空气调节。

(第七实施方式)

使用图11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从座椅的表侧吹出空气的座椅空调单元构成为前座椅30的例子进行说明。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空調装置是如下那样的结构:在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内部形成贯通孔326作为送风通路部件324,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经由贯通孔326将来自吹出口10a的空气朝向乘员吹送。

在靠背部32形成有将靠背部32的表面32a和靠背部32的背面32b贯通的贯通孔326。通过该贯通孔326在靠背部32形成有连通路322。

贯通孔3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包含与吹出口10a相对的部位的区域,以使得在前座椅30为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来自吹出口10a的空气容易流入。

在反转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被从设置于仪表板1的吹出口10a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并且,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的空气通过由贯通孔326形成的连通路322被向乘员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另外,与将座椅空调单元构成为前座椅30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空气向乘员引导。

(第八实施方式)

使用图12、图13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驾驶座椅30为通常座椅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3是驾驶座椅30向左旋转了90度的旋转座位布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车辆用空调装置应用于如下那样的车辆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该车辆中,除了如图12所示那样驾驶座椅30为通常座椅布局以外,驾驶座椅30还能够如图13所示那样设定成绕逆时针旋转了90度的旋转座位布局。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从吹出口10a吹送的空气经由前座椅30的送风通路部件324、门通路部件51以及中柱通路部件62被从中柱通路部件62的第二开口部61a向乘员引导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将从空调单元20吹出的空气向门通路部件51导入的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将来自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的空气经由门通路部件51从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向乘员吹送的结构。

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是将从空调单元20的吹出口10a吹出的空气向配置于前座门50的门通路部件51导入的筒状的部件。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的一端侧与空调单元20的吹出口10a连接,另一端侧与门通路部件51中的导入侧开口部51b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门通路部件51由具有第一开口部51a及导入侧开口部51b的筒状的部件构成。如上所述,导入侧开口部51b与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的另一端侧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口部51a设置于前座门50中的如下那样的部位: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与落座于驾驶座椅30的乘员相对、并且在为旋转座位布局的情况下与靠背部32的座椅吸入口320相对的部位。具体而言,第一开口部51a设置于如下那样的部位: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在前座门50中的落座部31的上方侧、且与靠背部32的前方侧的空间相对的部位,并且在旋转座位布局的情况下与座椅吸入口320相对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从设置于乘员的侧方的第一开口部51a吹送空气。即,在通常座椅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从吹出口10a向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流入。并且,流入到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的空气经由门通路部件51被从第一开口部51a朝向乘员吹送。

另外,当成为旋转座位布局时,从门通路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a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空气。即,在旋转座位布局的情况下,由空调单元20生成的空调风从吹出口10a向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流入。并且,流入到门吹出用通风部件12的空气经由门通路部件51从第一开口部51a吹出。

朝向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32b吹送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扇323被从座椅吸入口320吸入后,通过连通路322从设置于靠背部32的表面32a的座椅吹出口321吹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获得由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所起到的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驾驶座椅作为前座椅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应用于副驾驶座椅,或应用于驾驶座椅及副驾驶座椅这两方。

(2)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门50及中柱61设置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6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也可以为仅设置于与前座椅30对应的门50的结构。第二送风通路部件51例如也可以为仅设置于与驾驶座椅30a对应的驾驶座门50及与副驾驶座椅30b对应的副驾驶座门50的结构。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座位旋转机构33使前座椅30旋转而使前座椅30的朝向变化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使前座椅30的朝向变化的构造,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使靠背部32前后移动的机构来切换落座方向的转换机构。另外,前座椅30也能够变更前座椅30的位置或形状,从而使其朝向变化。

(4)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安装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但是不限定于此。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例如也可以与前座椅30的靠背部32一体地形成。另外,侧面导向件81及上面导向件82也可以安装于车辆的顶部等与前座椅30不同的车辆内饰件,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于与前座椅30不同的车辆内饰件。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6所示,上面导向件82也可以经由支承部82安装于作为车辆内饰件的车辆的顶板部90。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车辆用空调装置应用于构成为能够通过自动驾驶系统而驾驶操作的车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依赖于乘员的驾驶操作的车辆。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不是彼此无关系的,除了明示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以及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及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及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其材质、形状及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另外,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座椅,该座椅具有供乘员落座的落座部,并且能够切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第二状态是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朝向与车辆前方不同的方向的状态。此外,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送风通路部件,该送风通路部件构成送风通路,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该送风通路部件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向落座于落座部的乘员引导。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二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单元和将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此外,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送风通路部件,该送风通路部件构成送风通路,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该送风通路部件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朝向落座部的上方侧引导。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座椅是驾驶座椅及副驾驶座椅的至少一方,吹出口与座椅相比设置于车辆的前方侧。这样一来,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应用于与座椅相比吹出口设置于车辆前方的车辆。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座椅具有支承乘员的上半身的靠背部,送风通路部件具备设置于靠背部的背面的第一座椅开口部。此外,送风通路部件具备:第二座椅开口部,该第二座椅开口部设置于靠背部中的与第一座椅开口部不同的位置;以及连通路,该连通路形成于靠背部的内部并且使第一座椅开口部和第二座椅开口部连通。

这样一来,送风通路部件能够通过设置于靠背部的第一座椅开口部、第二座椅开口部以及连通路构成。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第二座椅开口部设置于靠背部的表面。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第二座椅开口部设置于靠背部的表面中的车辆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座椅开口部被乘员的身体堵塞的情况。

另外,根据第七观点,送风通路部件具有:第一送风通路部件,该第一送风通路部件设置于座椅;以及第二送风通路部件,该第二送风通路部件设置于与座椅不同的车辆内饰件。并且,送风通路部件构成为,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从吹出口吹送的所述空气经由第一送风通路部件及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向乘员引导。

这样一来,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经由设置于座椅的第一送风通路部件及设置于与座椅不同的车辆内饰件的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向乘员引导。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形成于与座椅对应的门。这样一来,能够在与座椅对应的门形成第二送风通路部件。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形成于车辆的中柱。这样一来,能够在车辆的中柱形成第二送风通路部件。

另外,根据第十观点,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形成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这样一来,能够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形成第二送风通路部件。

另外,根据第十一观点,第一送风通路部件具备:第一座椅开口部,该第一座椅开口部设置于靠背部的背面;以及第二座椅开口部,该第二座椅开口部设置于靠背部中的与第一座椅开口部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一送风通路部件具备第一连通路,该第一连通路形成于靠背部的内部并且使第一座椅开口部与第二座椅开口部之间连通。

另一方面,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具备:第一开口部,该第一开口部设置于与座椅不同的车辆内饰件;以及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设置于与第一开口部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二送风通路部件具备第二连通路,该第二连通路形成于车辆内饰件的内部并且使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之间连通。

并且,配置有第一送风通路部件及第二送风通路部件,以使得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二座椅开口部吹送的空气向第一开口部流入。

这样一来,若配置第一送风通路部件及第二送风通路部件,以使得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二座椅开口部吹送的空气向第一开口部流入,则能够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向乘员引导。

另外,根据第十二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结合部件,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该结合部件将第二座椅开口部和第一开口部结合。因此,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从第二座椅开口部吹出的全部空气向第一开口部流入。

另外,根据第十三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导向件,在座椅为乘员朝向车辆后方的状态的情况下,该导向件使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以从支承座椅的乘员的上半身的靠背部的背面绕到座椅的表面的方式流动而向乘员引导。

这样一来,若设为通过导向件而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向乘员引导的结构,则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效率良好地对乘员进行空气调节。

另外,第十四观点,导向件安装于座椅或与座椅一体形成。这样一来,也能够构成为将导向件安装于座椅,或将导向件与座椅一体形成。

另外,根据第十五观点,导向件设置于与座椅不同的车辆内饰件。这样一来,能够将导向件设置于与座椅不同的车辆内饰件。

另外,根据第十六观点,具备:状态检测部,该状态检测部对座椅成为第二状态的情况进行检测;以及空调控制部,该空调控制部控制空调单元。并且,在由状态检测部检测到座椅成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空调控制部控制空调单元,以使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经由送风通路部件被朝向落座部的上方侧引导。

由此,在座椅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不依赖于乘员的操作,而将从吹出口吹送的空气朝向乘员吹出,因此能够实现室内的舒适性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