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3837发布日期:2019-01-14 19:2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用于切换自动变速器的齿轮速比范围(gearrange)的车辆用换挡装置。

专利文献1的换挡装置具备:p开关,用于将齿轮速比范围设定为停车范围;r开关,用于将齿轮速比范围设定为后退范围;n开关,用于将齿轮速比范围设定为中立范围;以及d开关,用于将齿轮速比范围设定为前进范围。p开关、n开关以及d开关排列设置,并且为在与该排列设置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被按下操作的按钮开关。r开关为在沿上述的排列设置方向的第2方向上被按压操作的按钮开关。另外,r开关的前端部被与p开关、n开关以及d开关一起被排列设置的罩覆盖。罩通过在第1方向上被按下操作而以设置于n开关侧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罩与r开关的前端部抵接。在罩与r开关的前端部抵接后,能够将r开关向第2方向进行按下操作。也就是说,在该换挡装置中,为了将r开关向第2方向进行按下操作,需要将罩向第1方向进行按下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39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开关装置中,因为r开关的罩在向与p开关、n开关以及d开关相同的第1方向进行按下操作,所以有可能驾驶员仅仅对罩进行按下操作就误认为对r开关进行了按下操作,甚至有可能导致换挡装置的误操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误操作的换挡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式中,换挡装置具备:切换开关,其为了切换到特定的换挡位置而被朝向第1方向进行操作;开关检测部,其对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位进行检测;以及解除开关,其设置于与所述切换开关不同的位置,并且在对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操作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和允许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操作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通过所述开关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位,从而变速器的换挡范围切换到与所述切换开关对应的齿轮速比范围。

根据此结构,只要不是在进行了使解除开关从限制位置移位到解除位置的操作后,则不能进行切换开关朝向第1方向的操作。也就是说,不能单独操作切换开关。由此,抑制无意识地操作切换开关而切换齿轮速比范围的误操作。另外,通过解除开关设置于与切换开关不同的位置,从而需要用不同的手指进行操作。也就是说,即使是需要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手指进行操作的这一点,误操作也被抑制。

优选地,在上述构成中,所述解除开关通过被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进行操作,从而在所述切换开关的所述限制位置和所述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根据此结构,因为解除开关以及切换开关所设置的位置以及被操作的方向相互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手指进行操作。也就是说,即使是需要进行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手指的操作这一点,误操作也被抑制。

优选地,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切换开关的操作方向、即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解除开关的操作方向、即所述第2方向相互交叉。

根据此结构,容易进行使用单手手指的切换开关以及解除开关的抓捏操作,操作性良好。

在其他方式中,换挡装置,其具备:切换开关,其为了切换到特定的换挡位置而被朝向第1方向进行操作;开关检测部,其对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位进行检测;以及接近传感器,其设置于与所述切换开关不同的位置,并且对导电体的接近进行检测,通过在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导电体的接近的状态下,所述开关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位,从而变速器的换挡范围切换到与所述切换开关对应的齿轮速比范围。

根据此结构,通过进行对切换开关的操作以及手等导电体向接近传感器接近的接近操作的两个操作,从而能够切换到与切换开关对应的齿轮速比范围。换句话来讲,即使只对切换开关进行误操作,齿轮速比范围也不被切换,因此无意识地齿轮速比范围的切り替え被抑制。

优选地,在上述构成中,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于将所述切换开关收纳的壳体的内侧。

根据此结构,换挡装置的配置自由度较大。

优选地,在上述构成中,在根据所述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进行了所述导电体的滑动操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开关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位,从而所述变速器的换挡范围切换到与所述切换开关对应的齿轮速比范围。

根据此结构,因为为了切换齿轮速比范围,需要使用接近传感器检测导电体的滑动操作这样的有意识的操作,所以误操作被进一步抑制。

优选地,在上述构成中,所述换挡装置进一步具备解除开关,该解除开关以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导电体的接近为触发而允许所述解除开关在对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操作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和允许所述切换开关向所述第1方向的操作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根据此结构,只要接近传感器没有检测到导电体的接近则不能对切换开关进行操作。也就是说,不能单独对切换开关进行操作。由此,无意识地操作切换开关而使得齿轮速比范围切换这样的误操作被抑制。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换挡装置抑制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换挡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换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包括换挡装置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包括处于r开关被按下操作的状态的换挡装置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包括处于r开关以及锁定解除开关被按下操作之前的状态的换挡装置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包括处于r开关以及锁定解除开关被按下操作的状态的换挡装置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其他例子中的换挡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包括在图7的换挡装置中的处于r开关以及锁定解除开关被操作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包括图7的换挡装置中的处于r开关以及锁定解除开关被操作的状态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10是包括其他例子的换挡装置中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11是包括图10的换挡装置中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12是包括其他例子的换挡装置中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13是包括图12的换挡装置中的局部截面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其他例子的换挡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其他例子的换挡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换挡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换挡装置1具备壳体2和被按下操作的多个操作部3。换挡装置1通过操作部3被操作,从而切换被搭载于车辆的变速器(自动变速器)4(参照图3)的齿轮速比范围,换挡装置1配置于例如车内的中心簇、中央控制台、仪表盘、或者这些各部件的周边。

如图2所示,壳体2具有:左右分割体21、22;后方分割体23;以及机座24,左右分割体21、22将机座24的左右覆盖,后方分割体23将机座24的后侧覆盖。因此,如图1所示,壳体2具有前侧开口部25以及上侧开口部26。

如图2所示,换挡装置1在后方分割体23与机座24之间具备基板5、接触式橡胶件6、以及接触部件7。

如图3所示,基板5具有以在前表面露出的状态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的固定触点5a、5b、5c,并且被固定于后方分割体23的前表面。另外,基板5与切换变速器4的齿轮速比范围的换挡ecu8电连接。换挡ecu8基于固定触点5a、5b、5c与后述的分别对应的活动触点的触点状态,切换变速器4的齿轮速比范围。另外,如图3所示,换挡ecu8可以设置于基板5外,还可以设置于基板5。另外,固定触点5a相当于开关检测部。

接触式橡胶件6覆盖基板5的前表面。接触式橡胶件6具有以向前方突出的状态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的点击式锅仔片6a、6b、6c,这些点击式锅仔片6a、6b、6c分别将对应的固定触点5a、5b、5c覆盖。另外,在点击式锅仔片6a、6b、6c的后表面安装有未图示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用于在点击式锅仔片6a、6b、6c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5a、5b、5c接触时接通基板5的内部电路。该金属材料相当于活动触点。

接触部件7为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的接触部件7a、7b、7c的总称。接触部件7沿前后方向延伸。接触部件7a、7b、7c以分别与点击式锅仔片6a、6b、6c对应的方式设置,并且插通于贯穿孔27a、27b、27c,贯穿孔27a、27b、27c在机座24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穿机座24。接触部件7a、7b、7c的前端部分别位于机座24的前方。

如图1所示,换挡装置1作为操作部3具备r开关31、n开关32、d开关33以及锁定解除开关34。

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以从设置于壳体2的前侧开口部25露出的状态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r开关31具有从后端部朝下方向延伸的支承片31a。d开关33具有从后端部朝上方向延伸的支承片33a。支承片31a、33a的前端部分别被设置于机座24的支承部28能旋转地支承。也就是说,r开关31以及d开关33分别以支承片31a、33a的前端部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r开关31相当于切换开关。

n开关32以在上下方向上夹于r开关31与d开关33之间的状态且以能在前后方向上移位的方式被机座24支承。

如图3、图4的各图所示,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在各自的后端部与接触部件7a、7b、7c的前端部接触。由此,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各自形成为经由接触部件7a,7b,7c能朝向后方按下操作与点击式锅仔片6a、6b、6c弹性变形的量对应的距离。当解除按下操作时,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伴随点击式锅仔片6a、6b、6c的弹性复原而朝向前方移位,从而复原到按下操作前的位置(原来的位置)。另外,r开关31以及d开关33比原来的位置向前方的移位被各开关与壳体2的未图示的卡合关系限制。另外,n开关32比原来的位置向前方的移位被r开关31以及d开关33之间的凹凸关系限制。另外,r开关31的操作方向(在本例中为前后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

另外,图3-图6的各图所示,r开关31具有凹设于后端面36的锁定解除槽37和与后端面连续并朝上方向延伸的凸缘部38。

如图2-图6的各图所示,锁定解除开关34以在其与机座24的上部之间安装有处于弹性压缩状态的复原弹簧9的状态与帽10一起设置于壳体2的上侧开口部26。帽10对后述的锁定解除开关34比锁定位置向上方的移位进行限制。另外,帽10对锁定解除开关34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移位进行限制。另外,将锁定解除开关34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连接的方向(在本例中为上下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

另外,锁定解除开关34具有从下端部向前方侧突出的锁定突起41。锁定解除开关34允许在锁定突起41位于凸缘部38的后方的锁定位置和比锁定位置位于下方向且锁定突起41位于锁定解除槽37的后方的解锁位置之间进行移位。锁定解除开关34通过反抗复原弹簧9的弹力朝下方被按下操作,从而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位。另外,当解除按下操作时,锁定解除开关34伴随复原弹簧9的弹性复原而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原来的位置)复原。另外,锁定解除开关34被帽10限制比锁定位置向上方的移位。通过r开关31以及锁定解除开关34的协作,从而构成锁定机构11。另外,锁定解除开关34的锁定位置相当于限制位置,解锁位置相当于解除位置。

接着,对换挡装置1的作用以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锁定解除开关34允许在如图5所示锁定突起41位于凸缘部38的后方的锁定位置和如图6所示比锁定位置位于下方向且锁定突起41位于锁定解除槽37的后方的解锁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如图5所示,因为在锁定解除开关34位于锁定位置时,锁定突起41位于r开关31被按下操作时的凸缘部38的移动轨迹上,所以r开关31不能进行按下操作。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因为在锁定解除开关34位于解锁位置时,锁定突起41不位于r开关31被按下操作时的凸缘部38的移动轨迹上。因此,允许r开关31的按下操作。另外,当r开关31被按下操作时,锁定突起41进入到锁定解除槽37。

如此,为了对r开关31进行按下操作,首先需要对锁定解除开关34进行按下操作。也就是说,为了对r开关31进行按下操作,需要进行伴随用于解除r开关31的移动限制的锁定解除开关34的事先操作的2个阶段的操作,因此能够抑制无意识地对r开关31的误操作。

另外,只要不是处于对锁定解除开关34进行了按下操作的状态,则r开关31不能进行按下操作,容易判断该r开关31是否被操作,甚至是否被切换到所期望的齿轮速比范围,因此操作性良好。

此外,因为r开关31露出于外部,所以对是否按下操作r开关31的判断也变得容易。

另外,因为对锁定解除开关34进行按下操作的方向(上下方向朝下)与对r开关31进行按下操作的方向(前后方向朝后)不同,所以无意识地对r开关31的误操作进一步被抑制。另外,因为对锁定解除开关34进行按下操作的方向与对r开关31进行按下操作的方向交叉,所以如图5所示,容易进行单手手指的抓捏操作(例如拇指和食指),操作性也良好。

此外,因为采用使锁定解除开关34自身移位的构成,所以不需要设置对向该锁定解除开关34的操作进行检测的构成。因此,可以抑制构成换挡装置1的部件数量。进而,容易将换挡装置1小型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解除开关34为被按下操作的开关,但是不限定为被按下操作的开关。

例如,如图7-图9的各图所示,锁定解除开关51以其一部分从壳体2的上侧开口部26露出的方式在机座24的上部能旋转地被支承。锁定解除开关51的前侧面为限制面52,在限制面52的下部设置有切口53。锁定解除开关51在限制面52位于突出设置于r开关31的后侧面的卡合突起54的后方侧的锁定位置和限制面52以及切口53比该锁定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移位而使切口53位于卡合突起54的后方侧的解锁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另外,锁定解除开关51通过例如扭力弹簧等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始终从解锁位置朝向锁定位置弹压。即使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第1锁定机构由r开关31以及锁定解除开关51构成。

·在上述其他例子中,锁定解除开关51通过向纸面上的顺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操作而解除r开关31的锁定,但是也可以通过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操作而解除r开关31的锁定。在该情况下,只要在限制面52的上侧设置切口53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物理地限制r开关31的按下操作,但是也可以电气地限制r开关31的按下操作。

例如,如图10、图11所示,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上侧开口部26以及锁定解除开关34,在壳体2的上部内表面设置接近传感器61,并且将该接近传感器61和基板5电连接。并且,在接近传感器61检测到导电体(手指)的接近的情况下,连接于基板5的换挡ecu8接受r开关31的按下操作。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因为换挡装置的外形没有变化,所以该换挡装置在车辆中的搭载位置的自由度较大。另外,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r开关31能始终进行按下操作。因此,优选地,在r开关31被操作的情况下,具备例如报知语音信号、视觉信息的报知部。通过从该报知部报知的信息,用户能够判断r开关是否被适当地操作。

·在上述其他例子中,如图11所示,换挡ecu8也可以利用接近传感器61对沿上部外表面27的导电体(手指)的滑动操作进行检测。并且,换挡ecu8也可以只有在检测到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才接受r开关31的按下操作。根据这样地构成,若不比上述其他例子更有意识地操作上部外表面27,则r开关31的按下操作不被接受,因此无意识地对r开关31的误输入进一步被抑制。

·在上述其他例子中,对使用接近传感器61而始终允许r开关31的按下操作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在使用接近传感器61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对r开关31的按下操作进行限制的构成。

例如,如图12、图13所示,设置在机座24的上部能旋转地被支承的锁定联杆62。锁定联杆62具有朝前方延伸的抵接部63,该抵接部63在位于r开关31的凸缘部38的后方的锁定位置和位于锁定位置的下方且抵接部63位于r开关31的锁定解除槽37的后方的解锁位置之间旋转移位。该锁定联杆62通过由换挡ecu8控制的电磁线圈64进行驱动而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旋转移位。换挡ecu8通过接近传感器61检测到导电体(手指)的接近的情况下,驱动电磁线圈64而使锁定联杆62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位,在导电体(手指)向接近传感器61的接近被解除的情况下,驱动电磁线圈64而使锁定联杆62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位。即使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例中,锁定联杆62相当于解除开关。锁定机构12由r开关31以及锁定联杆62构成。

如此,若采用在壳体2的内表面设置接近传感器的构成,则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锁定解除开关34没有从壳体2突出,因而不需要考虑该突出,所以换挡装置1的搭载位置的自由度较高。

·另外,在上述各其他例子中采用的接近传感器也可以采用对因导电体的接近而在导体表面(在此为壳体2表面)发生的过电流而导致的磁力损失进行检测的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在导体与传感器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静电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等,不问其检测方式如何。另外,接近包括对传感器自身的接触、即使没有接触也接近的状态这样的概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解除开关34设置于壳体2的上部,但是如图14所示可以设置于壳体2的右侧部,还可以设置于左侧部(省略图示)。即使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代替锁定解除开关34,也可以采用如上述其他例子那样的接近传感器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但是如图15所示也可以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另外,搭载锁定解除开关34的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另外,代替锁定解除开关34,也可以采用如上述其他例子那样的接近传感器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被分配的换挡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锁定和解锁的开关为r开关31,但也可以是其他开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r开关31、n开关32以及d开关33,但是用于切换齿轮速比范围的开关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设置用于将齿轮速比范围切换为停车的p开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