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盒组件及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3314发布日期:2018-07-10 21:1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防护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能盒组件及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在乘用车的前端通常安装有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通过吸能盒的变形来吸收一定的碰撞产生的能量,以此来减轻碰撞强度。而现有的乘用车前端的吸能盒通常为钢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结构,或者用铝板围成矩形框架内部横纵焊接筋板而成,另外,在吸能盒的前端加工出诱导槽,以便于在碰撞过程中能够均匀溃缩。

市面上的吸能盒的横截面通常为200mm×100mm左右,长250mm左右,结构较大,因此,虽然设计有诱导槽,但在自行车、摩托车等两轮车与之碰撞过程中,很难发生溃缩变形。另外,在高速正面碰撞下,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溃缩形式并不稳定,而且在高速偏置碰撞下问题更加突出。在高速偏置碰撞下,碰撞侧通常会出现折断现象,非碰撞侧则通常因结构较强不变形,在侧向拉力下整体侧倾,导致或与前纵梁连接的螺栓拉脱,或者有焊点直接撕开。

在于两轮车碰撞中吸能盒的不易变形,导致两轮车碰撞强度较高,两轮车乘员伤害较重;在高速碰撞中车辆碰撞特性的不稳定,会造成约束系统作用时间不可控,进而导致约束系统的保护作用被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易变形、变形稳定且良好吸能特性的吸能盒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盒组件及防撞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碰撞变形困难、变形不稳定以及易折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包括蜂窝结构、前端安装板和后端安装板;

所述蜂窝结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安装板、所述后端安装板连接;

所述蜂窝结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侧加强板和外侧加强板,且所述内侧加强板、所述外侧加强板各自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安装板、所述后端安装板连接;

所述内侧加强板、所述外侧加强板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递增。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侧加强板及所述外侧加强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诱导槽。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诱导槽包括纵向溃缩诱导槽和横向溃缩诱导槽;

所述内侧加强板上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所述纵向溃缩诱导槽和所述横向溃缩诱导槽;

所述外侧加强板上设置有所述纵向溃缩诱导槽。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蜂窝结构与所述内侧加强板、所述外侧加强板、所述前端安装板以及所述后端安装板之间采用粘合的方式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侧加强板、所述外侧加强板各自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安装板及所述后端安装板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蜂窝结构采用蜂窝铝块材质,所述内侧加强板、所述外侧加强板、所述前端安装板及所述后端安装板均采用铝板材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端安装板及所述后端安装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的安装孔。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包括所述的吸能盒组件以及前防撞梁;

一对所述吸能盒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右两端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防撞梁采用弧形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端安装板相对于所述蜂窝结构采用倾斜设置,且所述前端安装板的前端面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侧面相适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及防撞装置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包括蜂窝结构、前端安装板和后端安装板,其中,蜂窝结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前端安装板和后端安装板连接,蜂窝结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侧加强板和外侧加强板,且内侧加强板及外侧加强板各自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端安装板及后端安装板连接;而内侧加强板及外侧加强板均采用前端较薄,后端较厚的设计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的具体设计及组装的实施过程为:

第1步,确定吸能盒组件所需要的溃缩力值及整体尺寸;

第2步,确定铝箔厚度,依据最大溃缩力及整体尺寸,计算并通过仿真确定蜂窝结构的边长;

第3步,分别加工出蜂窝结构、前端安装板、后端安装板、内侧加强板和外侧加强板;

第4步,将蜂窝结构通过粘合剂或其他方式分别与前端安装板、后端安装板、内侧加强板和外侧加强板相连;

第5步,将内侧加强板及外侧加强板通过焊接或者其他方式与前端安装板及后端安装板相连,由此,组成一个吸能盒组件整体。

本发明设计的吸能盒组件的主体结构为蜂窝较小的蜂窝结构,对于蜂窝结构而言,纵向强度较高,一旦受力达到最大变形力后开始溃缩变形,变形模式稳定、溃缩力恒定;另外,对于后端固定、前端封闭的蜂窝结构,前端受侧向拉力时,则发生横向溃缩变形而不会发生折断,且变形力会持续增大,通过该蜂窝结构的使用,可以解决当前吸能盒碰撞中变形不稳定、易折断的问题。

并且,通过采用前端较薄、后端较厚方式设计的内侧加强板及外侧加强板,既保证了吸能盒组件的整体强度,又保证了两轮车碰撞下有溃缩变形区。而蜂窝结构通过左右、上下两侧加强而非封闭加强结构的设计,既保证了蜂窝结构溃缩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整体结构侧向变形的持续性和相对均匀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的吸能盒组件在两轮车与之碰撞过程中通过溃缩变形可以缓解两轮车碰撞强度,从而减对轻两轮车上乘员的伤害;另外,该吸能盒组件的纵向溃缩、横向变形都比较稳定,使高速碰撞时,碰撞车辆碰撞前期的减速过程趋于平稳、减速强度可控,有力的保证约束系统的展开时机,使约束系统充分发挥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包括上述吸能盒组件,由此,该防撞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吸能盒组件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a-a的剖面图;

图4为图2中沿b-b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的第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的第二示意图。

图标:100-蜂窝结构;200-前端安装板;210-安装孔;300-后端安装板;400-内侧加强板;500-外侧加强板;510-纵向溃缩诱导槽;520-横向溃缩诱导槽;600-前防撞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6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包括蜂窝结构100、前端安装板200和后端安装板300,其中,蜂窝结构10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前端安装板200和后端安装板300连接,蜂窝结构100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侧加强板400和外侧加强板500,且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各自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端安装板200及后端安装板300连接;而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均采用前端较薄,后端较厚的设计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碰撞中可稳定溃缩变形的乘用车前端吸能盒组件,在两轮车碰撞中便可在前端一定区域内变形吸能;另外,在正面碰撞及偏置碰撞中,变形吸能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挫断等功能失效的现象。另外,蜂窝结构100的具体尺寸需要根据所需要的溃缩力、截面的尺寸而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能盒组件的具体设计及组装的实施过程为:

第1步,确定吸能盒组件所需要的溃缩力值及整体尺寸;

第2步,确定铝箔厚度,依据最大溃缩力及整体尺寸,计算并通过仿真确定蜂窝结构100的边长;

第3步,分别加工出蜂窝结构100、前端安装板200、后端安装板300、内侧加强板400和外侧加强板500;

第4步,将蜂窝结构100通过粘合剂或其他方式分别与前端安装板200、后端安装板300、内侧加强板400和外侧加强板500相连;

第5步,将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通过焊接或者其他方式与前端安装板200及后端安装板300相连,由此,组成一个吸能盒组件整体。

本实施例设计的吸能盒组件的主体结构为蜂窝较小的蜂窝结构100,对于蜂窝结构100而言,纵向强度较高,一旦受力达到最大变形力后开始溃缩变形,变形模式稳定、溃缩力恒定;另外,对于后端固定、前端封闭的蜂窝结构100,前端受侧向拉力时,则发生横向溃缩变形而不会发生折断,且变形力会持续增大,通过该蜂窝结构100的使用,可以解决当前吸能盒碰撞中变形不稳定、易折断的问题。

并且,通过采用前端较薄、后端较厚方式设计的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既保证了吸能盒组件的整体强度,又保证了两轮车碰撞下有溃缩变形区。而蜂窝结构100通过左右、上下两侧加强而非封闭加强结构的设计,既保证了蜂窝结构100溃缩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整体结构侧向变形的持续性和相对均匀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设计的吸能盒组件在两轮车与之碰撞过程中通过溃缩变形可以缓解两轮车碰撞强度,从而减对轻两轮车上乘员的伤害;另外,该吸能盒组件的纵向溃缩、横向变形都比较稳定,使高速碰撞时,碰撞车辆碰撞前期的减速过程趋于平稳、减速强度可控,有力的保证约束系统的展开时机,使约束系统充分发挥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诱导槽。

进一步的,诱导槽包括纵向溃缩诱导槽510和横向溃缩诱导槽520;内侧加强板400上从前向后依次设置有纵向溃缩诱导槽510和横向溃缩诱导槽520;外侧加强板500上设置有纵向溃缩诱导槽510。

需要指出的是,在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上均设置诱导槽,具体为,在内侧加强板400上设置纵向溃缩诱导槽510和横向溃缩诱导槽520,且纵向溃缩诱导槽510设置在靠近前端部的位置,相应的,在外侧加强板500上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同样设置了纵向溃缩诱导槽510,并且,内侧加强板400及外侧加强板500的前端部厚度相对较薄,这样一来,在靠近吸能盒组件前端的位置处便形成了碰撞变形区,从而保证了两轮车碰撞中碰撞变形区溃缩的稳定性,以此吸收碰撞能量,进而减小车辆的损坏程度,并降低两轮车用户的受伤程度。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蜂窝结构100与内侧加强板400、外侧加强板500、前端安装板200以及后端安装板300之间采用粘合的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内侧加强板400、外侧加强板500各自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端安装板200及后端安装板300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在内侧加强板400和外侧加强板500上额外焊接安装结构。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前端安装板200及后端安装板300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的安装孔210。

本实施例中的吸能盒组件主要是由蜂窝结构100、内侧加强板400、外侧加强板500、前端安装板200以及后端安装板300拼接组成,具体为,前端安装板200和后端安装板300分别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在蜂窝结构100的前后两端处;而在前端安装板200和后端安装板300上均设置有安装孔21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前防撞梁600以及前纵梁前端板上,以此实现吸能盒组件的固定安装。并且,内侧加强板400和外侧加强板500分别通过粘合剂固定在蜂窝结构100的前后两侧处,以便于对蜂窝结构100起到限制、加固的作用。除此以外,内侧加强板400的前后两端、外侧加强板500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端安装板200及后端安装板300之间采用焊接,以实现连接和加固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蜂窝结构100采用蜂窝铝块材质,内侧加强板400、外侧加强板500、前端安装板200及后端安装板300均采用铝板材质。

需要说明的是,铝制品具有质软,受力易变形的优点,而在变形过程中会吸收一定的碰撞能量,由此,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包括吸能盒组件以及前防撞梁600;一对吸能盒组件对称设置在前防撞梁600的左右两端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前防撞梁600采用弧形结构。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前端安装板200相对于蜂窝结构100采用倾斜设置,且前端安装板200的前端面与前防撞梁600的内侧面相适应。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撞装置中,吸能盒组件为一对共用,该对吸能盒组件对称,组装时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前防撞梁600的两端,安装情况如图5、图6所示,对称安装的吸能盒组件前端变形区与前防撞梁600一起形成了整个前保险杠的两轮车碰撞变形区,以降低两轮车碰撞过程中对车体的损坏以及两轮车用户的伤害。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包括上述吸能盒组件,由此,该防撞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吸能盒组件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