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车辆座椅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91374发布日期:2018-10-16 22:2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车辆座椅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车辆座椅控制方法以及存储车辆座椅控制程序的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落座于车辆座椅的乘员,公知有座椅安全带、气囊等。在日本特开2017-30636号中记载有这样一种技术:在旋转自如的后部座椅处于旋转状态时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使旋转位置返回本来状态,确保气囊对后部座椅的乘员的保护。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气囊的效果而使座椅旋转,但是没有利用座椅提高乘员保护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地利用车辆座椅来保护乘员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车辆座椅控制方法以及车辆座椅控制程序。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包括:碰撞预测部,其预测车辆发生碰撞的碰撞方向;第1驱动部,其驱动车辆座椅绕所述车辆的大致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以及控制部,其基于预测出的所述碰撞方向,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将所述车辆座椅的方向变更为与所述碰撞方向相反的方向。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碰撞预测部也可以还预测所述车辆发生的碰撞方式,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预测出的所述碰撞方式,根据从使所述车辆座椅旋转的多个方向或者多个转速中决定的所述车辆座椅的方向或者转速来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碰撞预测部也可以还预测距离碰撞发生的时间,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预测出的所述时间的长度以从多个转速中决定的转速来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案的基础上,由所述碰撞预测部预测的碰撞方向在碰撞发生之前进行了更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更新了的碰撞方向的预测来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对所述车辆座椅的方向进行调整。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包括身体保护部,该身体保护部使所述车辆座椅的落座面或者靠背部所具有的侧支承件中的至少一方变形来保护乘员的身体,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由所述碰撞预测部预测出的碰撞发生之前未完成所述车辆座椅的旋转的情况下,使所述身体保护部动作。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包括第2驱动部,该第2驱动部使所述车辆座椅的靠背部的侧支承件向乘员突出,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使所述车辆座椅旋转之后,控制所述第2驱动部使所述侧支承件突出。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包括第3驱动部,该第3驱动部使所述车辆座椅的落座面向上升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由所述碰撞预测部预测出碰撞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3驱动部使所述落座面上升,并且控制所述第1驱动部变更所述车辆座椅的方向。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包括第3驱动部,该第3驱动部使所述车辆座椅的落座面向上升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所述碰撞发生之后,控制所述第3驱动部,使所述落座面上升。

(9)在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包括减速部,所述车辆座椅在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下旋转为与碰撞方向相反的方向之后,所述减速部使所述车辆座椅向所述碰撞方向侧以低于碰撞速度的速度移动。

(10)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辆座椅控制方法为:由计算机预测车辆发生碰撞的碰撞方向,驱动车辆座椅绕所述车辆的大致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基于预测出的所述碰撞方向,将所述车辆座椅的方向变更为与所述碰撞方向相反的方向。

(1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车辆座椅控制程序,该车辆座椅控制程序使计算机预测车辆发生碰撞的碰撞方向,驱动车辆座椅绕所述车辆的大致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基于预测出的所述碰撞方向,将所述车辆座椅的方向变更为与所述碰撞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上述(1)、(10)、(11)的方案,使车辆座椅向与碰撞发生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利用靠背部接住乘员,提高碰撞时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进行碰撞方式预测,从而能够进行应对各种不同方式的适当的车辆座椅的控制,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3)的方案,预测距离碰撞发生的时间,从而能够基于到碰撞发生为止的期间的时间长度来调整车辆座椅的转速,提高车辆座椅的旋转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预测的碰撞方向在碰撞发生之前进行了更新的情况下,基于更新了的信息对车辆座椅的方向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5)的方案,通过增加使车辆座椅的侧支承件突出或者使落座面上升的对乘员保护功能,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6)的方案,在使车辆座椅旋转之后使侧支承件突出,从而能够提高座椅对乘员的保持性。

根据上述(7)的方案,在使落座面上升之后使车辆座椅旋转,从而能够抑制车辆座椅旋转时乘员的脚部与旋转轨道上的物体相干涉,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8)的方案,针对在碰撞发生之后因反弹而发生的进一步碰撞,提高了落座面11a的缓冲性,能够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9)的方案,设有向碰撞方向移动的减速部,从而能够缓和碰撞发生时乘员受到的冲击,能够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的车辆座椅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车辆座椅控制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碰撞时车辆座椅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图。

图5是表示在车辆座椅的旋转状态下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加速度的图。

图6是表示车辆座椅控制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的车辆座椅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车辆座椅移动了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车辆座椅控制方法以及程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车辆座椅10的构造的侧视图。供乘员落座的车辆座椅10设为相对于地板面f旋转自如。在车辆座椅10的一侧的侧面设有碰撞时等保护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0。搭载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车辆(以下,称作车辆m)例如为两轮、三轮、四轮等的车辆,其驱动源是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电动机、或者这些的组合。电动机使用与内燃机相连结的发电机的发电电力或者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放电电力来动作。

车辆座椅10例如包括落座部11和靠背部12。在车辆座椅10中,落座部11的一端与靠背部12的下端借助第1连结部18旋转自如地连结在一起。在靠背部12的上端设有头枕13。

落座部11是支承乘员的下半身的构件。在落座部11形成有供乘员d落座的落座面11a。落座面11a由缓冲性的原材料形成。

落座部11借助旋转连结部14安装于地板面f。落座部11配置为利用旋转连结部14相对于地板面f绕本发明中的车辆的大致上下方向的轴线即成为垂直轴线的旋转轴线l1旋转自如。旋转轴线l1只要是相对于地板面f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即可,并非一定要与地板面f垂直。

旋转连结部14包括座椅方向检测部14a和第1驱动部14b。座椅方向检测部14a检测落座部11的相对于地板面f的旋转方向。座椅方向检测部14a与后述控制部80相连接。座椅方向检测部14a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80。第1驱动部14b驱动车辆座椅10绕旋转轴线l1旋转。第1驱动部14b与后述控制部80连接,受控制部80控制。由控制部80驱动第1驱动部14b旋转,车辆座椅10以任意旋转角度旋转。

靠背部12是支承乘员的躯干部的构件。靠背部12形成有靠背面12a。靠背面12a由缓冲性的原材料形成。

在靠背部12的顶端设有头枕13。头枕13对落座于落座部11的乘员的头部或者颈部进行支承。靠背部12能够利用第1连结部18成为相对于地板面f带旋转角倾斜的状态。第1连结部18例如具有旋转铰链构造。

第1连结部18例如具有旋转弹簧等施力单元(未图示),朝向使靠背部12与落座部11所成角度减小的方向(+y方向)对靠背部12施力。

当解除操作杆17时,靠背部12因第1连结部18的施力而以第1连结部18为中心倒向前方(+y方向)。在操作杆17的解除状态下乘员对靠背面12a向后方(-y方向)施力时,靠背部12以第1连结部18为中心倒向后方。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构造的俯视图。在靠背部12的两侧面中的一侧安装有座椅安全带装置20。座椅安全带装置20的位置取决于车辆座椅10设于相对于车辆m的行进方向而言的右侧或左侧,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适当变更。座椅安全带装置20也可以内置于靠背部12。

座椅安全带装置20例如是三点式座椅安全带,安全带(座椅安全带)21包括卷绕装置22和第1驱动部14b。安全带21处于收纳状态时,以被卷起的状态收纳在卷绕装置22内。在卷绕装置22中形成有收纳被卷起状态的安全带21的收纳空间(未图示)。卷绕装置22包括用于卷绕安全带21的旋转弹簧等施力单元(未图示)。安全带21被该施力单元朝向卷绕方向施力。当乘员d系上安全带21时,因卷绕装置22的施力单元,安全带21维持绷紧状态,减少安全带21的松弛。

乘员d从卷绕装置22拉出安全带21,将自身束缚于车辆座椅10。此时,安全带21在将乘员d的腹部沿水平方向紧紧束缚于车辆座椅10的同时,将乘员d的上半身沿倾斜方向紧紧束缚于车辆座椅10。卷绕装置22在产生了规定以上的加速度的情况下,机械锁止安全带21的拉出,将乘员d约束于车辆座椅10。

图3是表示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包括车辆座椅10、碰撞预测部50以及控制部80。碰撞预测部50例如包括摄像头51、雷达装置52、探测器53、物体识别装置54、以及外界识别部55。碰撞预测部50基于车辆m的周围的状态预测车辆m要发生的碰撞状态。

基于碰撞预测部50的预测结果和座椅方向检测部14a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控制部80基于由座椅方向检测部14a检测出的落座部11的旋转方向来调整车辆座椅10的旋转方向。

外界识别部55和控制部80分别通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等处理器执行程序(软件)来实现。另外,以下说明的控制部80的各功能部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由lsi(largescale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配合来实现。

摄像头51例如是利用了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数码摄像头。在要搭载摄像头51的车辆m的任意部位安装一个或者多个摄像头51。在拍摄前方的情况下,摄像头51安装于前挡风玻璃上部、内后视镜背面等。在拍摄后方的情况下,摄像头51安装于后挡风玻璃上部、尾门等。在拍摄侧方的情况下,摄像头51安装于外后视镜等。摄像头51例如周期性反复拍摄车辆m的周边。摄像头51也可以是立体摄像头。

雷达装置52向车辆m的周边放射毫米波等电波,并且检测由物体反射的电波(反射波),检测至少物体的位置(距离及方位)。在车辆m的任意部位安装一个或者多个雷达装置52。雷达装置52也可以是通过fmcw(frequencymodulatedcontinuouswave:调频连续波)方式来检测物体的位置及速度的。

探测器53是测量照射光的散射光,检测到对象的距离的lidar(lightdetectionandranging,或者laserimagingdetectionandranging:激光雷达)。在车辆m的任意部位安装一个或者多个探测器53。

物体识别装置54对摄像头51、雷达装置52及探测器53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检测的检测结果进行传感器融合处理,识别物体的位置、种类、速度等。物体识别装置54将识别结果输出到外界识别部55。

外界识别部55基于从摄像头51、雷达装置52及探测器53经由物体识别装置54输入的信息,识别周边车辆的位置及速度、加速度等状态。周边车辆的位置可以由所述周边车辆的重心、角部等代表点来表示,也可以由周边车辆的轮廓所表现出的区域来表示。周边车辆的“状态”也可以包含周边车辆的加速度、加速度变化率、或者“行动状态”(例如是否正在变更车道,或者正要变更车道)。

另外,外界识别部55除了识别周边车辆之外,还可以识别护栏、电线杆、停放车辆、行人等人物、其他物体的位置。由此,外界识别部55识别车辆m的周围的状态,预测车辆m因碰撞等而产生加速度的状态。此时,外界识别部55例如基于所识别的信息的时间差来预测车辆m的碰撞方向。

外界识别部55除了预测车辆m的碰撞方向之外,还预测车辆m发生的碰撞方式。碰撞方式例如定义有车辆与车辆等碰撞对象物的种类、车辆的旋转、车辆的碰撞速度等车辆碰撞状态、距离碰撞发生的时间等车辆不同碰撞的分类。

外界识别部55在预测出车辆m因碰撞等而沿碰撞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加速度的情况下,将预测结果输出给控制部80。外界识别部55例如根据是否超过预先设定好的阈值来预测是否沿碰撞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加速度。

控制部80基于外界识别部55的预测结果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控制部80在预测为车辆m因碰撞等而沿车辆m的碰撞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加速度的情况下,根据座椅方向检测部14a的输出结果,基于车辆m的碰撞方向控制第1驱动部14b变更车辆座椅10的旋转方向。

图4是表示碰撞时车辆座椅10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图。例如,在车辆座椅10朝向前方的状态下,车辆m沿斜前方的碰撞方向θ1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车辆m产生减速的反方向的加速度g。此时,乘员d的身体产生朝向与加速度g相反方向的碰撞方向θ1的惯性力i。在车辆座椅10朝向前方的情况下,产生了惯性力i的乘员d的身体被安全带21约束于车辆座椅10。

图5是表示在车辆座椅10旋转了的状态下碰撞时产生的加速度的图。车辆座椅10朝向例如与车辆m的碰撞方向θ1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且是车辆m沿碰撞方向θ1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产生了惯性力i的乘员d的身体被靠背部12接住。此时,靠背部12整体承受乘员d产生的惯性力i,因此,与车辆座椅10朝向前方的情况相比,乘员d的身体的负担降低。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基于发生碰撞的方向使车辆座椅10旋转。

外界识别部55在车辆m发生碰撞之前预测车辆m的碰撞方向θ1。控制部80以使乘员d朝向与碰撞方向θ1相反的方向的方式使车辆座椅10旋转。控制部80使车辆座椅10旋转为如式(1)所示那样从180°减去由外界识别部55识别的碰撞方向θ1而得到的旋转角度θ的方向。

θ=180°-θ1(1)

座椅方向检测部14a检测车辆座椅10相对于车辆m的前方的座椅角度。控制部80基于座椅方向检测部14a的输出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使车辆座椅10在车辆m中从朝向正面方向的状态旋转到旋转角度θ。另外,控制部80也可以使旋转角度θ在预先设定好的车辆座椅10的多个方向上近似。多个方向例如也可以是从车辆m的前方起将360°例如以每隔10°等规定角度的大小分割而确定的方向。

控制部80还基于由外界识别部55预测出的车辆的碰撞方式,根据从车辆座椅10的多个方向或者多个转速中决定的车辆座椅10的方向或者转速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碰撞方式是包含例如碰撞的剧烈程度的差异、距离碰撞发生的时间的差异、以及碰撞的方向的差异等的概念。控制部80例如基于由外界识别部55预测出的碰撞的剧烈程度使车辆座椅10旋转。

控制部80例如在预测为因碰撞而车辆m产生的加速度为预先设定好的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第1驱动部14b使车辆座椅10以规定的第1速度旋转。控制部80在车辆m产生的加速度小于预先设定好的规定阈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车辆座椅10旋转。转速也可以从预先设定好的多个转速中决定。

控制部80也可以基于距离发生外界识别部55预测出的碰撞的时间,以从多个转速中决定的转速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控制部80例如在距离碰撞发生的时间比预先设定好的规定时间长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第1驱动部14b使车辆座椅10旋转的速度比第1速度慢。控制部80例如也可以以比第1速度慢的转速控制第1驱动部14b使车辆座椅10旋转,其中,该第1速度是以在碰撞发生之前车辆座椅10的旋转结束的方式从多个转速中决定的速度。

存在外界识别部55事先预测的碰撞方向与实际发生的碰撞方向不同的情况。外界识别部55在碰撞实际发生之前对碰撞方向的预测进行更新。由外界识别部55预测的碰撞方向在碰撞发生之前被更新了的情况下,控制部80也可以基于更新了的碰撞方向的预测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对车辆座椅10的方向进行调整。

接着,对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外界识别部55基于从摄像头51、雷达装置52及探测器53经由物体识别装置54输入的信息,取得车辆m的周围的信息。外界识别部55基于车辆m的周围的信息预测车辆m发生碰撞的碰撞方向(步骤s100)。控制部80基于由外界识别部55预测出的车辆m的碰撞方向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将车辆座椅10的方向变更为与碰撞方向相反的方向(步骤s110)。

在碰撞实际发生之前,由外界识别部55更新了碰撞方向的预测的情况下(步骤s120),基于更新了的碰撞方向的预测来控制第1驱动部14b,对车辆座椅10的方向进行调整(步骤s130)。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使车辆座椅10向与碰撞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利用靠背部12接住乘员d的身体,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此外,根据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根据车辆m发生碰撞的碰撞方式变更车辆座椅10的座椅方向和转速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另外,根据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在碰撞实际发生之前更新了碰撞方向的预测的情况下,基于更新了的碰撞方向来调整车辆座椅10的座椅方向,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第2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基于碰撞预测部50对车辆m的碰撞方向的预测变更车辆座椅10的座椅方向,保护乘员。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座椅方向的变更之外,还将车辆座椅10的落座面11a和靠背部中的至少一方变形,以保护乘员的身体。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名称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的车辆座椅100的构造的一例的图。相对于车辆座椅10的构造而言,车辆座椅100还包括落座面11a和靠背部12中的至少一方变形来保护乘员的身体的身体保护部。靠背部12包括侧支承件12b、一对囊体12c以及第1容器t1。

侧支承件12b设于靠背部12的两侧,由后述第2驱动部30驱动,向乘员d的身体的两侧突出。

侧支承件12b例如包括由弹性体形成的一对囊体12c。一对囊体12c内置于靠背部12的两侧。一对囊体12c与第1容器t1用配管p1连接。在第1容器t1中封入有高压气体。在配管p1的中途设有第2驱动部30。第2驱动部30例如是电磁阀。

第2驱动部30受控制部80控制,打开电磁阀使气体流入一对囊体12c使一对囊体12c膨胀,使侧支承件12b向前方(+y方向)突出。突出的侧支承件12b从两侧对乘员d的身体进行约束,能够提高座椅对乘员d的保持性。

落座面11a包括落座面上升部11b、由弹性体形成的囊体11c以及第2容器t2。囊体11c与第2容器t2用配管p2连接。在第2容器t2中封入有高压气体。在配管p2的中途设有第3驱动部40。第3驱动部40例如是电磁阀。第3驱动部40受控制部80控制,打开电磁阀使气体流入囊体11c使囊体11c膨胀,使落座面上升部11b向上方(+z方向)上升。

利用落座面上升部11b使落座面11a上升,从而防止车辆座椅100旋转时乘员d的脚部与旋转轨道上的物体相干涉。另外,落座面11a因膨胀的囊体11c而上升,从而落座面11a的缓冲性得到提高。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的构成的框图。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1的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加了第2驱动部30、第3驱动部40、侧支承件12b以及落座面上升部11b。

控制部80例如在由外界识别部55预测出的碰撞发生之前未完成车辆座椅100的旋转的情况下,控制第2驱动部30和第3驱动部40中的至少一方使侧支承件12b和落座面上升部11b中的至少一方动作。由此,在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的情况下,即使在车辆座椅100的旋转过程中发生碰撞也能够利用侧支承件12b或者落座面上升部11b保护乘员d。

另外,控制部80也可以在使车辆座椅100旋转之后,控制第2驱动部30使侧支承件12b突出。由此,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能够提高座椅对乘员d的保持性。

此外,控制部80在由外界识别部55预测出碰撞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第3驱动部40使落座面11a上升,并且控制第1驱动部14b变更车辆座椅100的方向。由此,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能够防止车辆座椅100旋转时乘员d的脚部与旋转轨道上的物体相干涉。

另外,控制部80也可以在碰撞发生之后,控制第3驱动部40,使落座面11a上升。由此,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的情况下,针对在碰撞发生之后因反弹而发生的进一步碰撞,提高了落座面11a的缓冲性,能够提高碰撞时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控制装置2,在预测出碰撞的情况下,利用侧支承件12b或者落座面上升部11b使车辆座椅100变形,从而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第3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使座椅方向朝向与碰撞发生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碰撞发生时利用靠背部12接住乘员d,保护乘员。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碰撞发生后使车辆座椅移动,由此降低碰撞的冲击。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200的构造的一例的图。车辆座椅200在落座部11和旋转连结部14之间设有减速部15。减速部15将落座部11和旋转连结部14连结为落座部11向靠背部12的方向滑动自如。减速部15包括减速机构(未图示),落座部11向靠背部12的方向移动时,以比碰撞速度低的速度移动。

减速机构例如可以使用借助齿轮连结的旋转式阻尼器、将落座部11和旋转连结部14连结在一起的伸缩式的阻尼器。减速部15构成为,在因碰撞而在车辆座椅10产生规定以上的力的情况下使落座部11相对于旋转连结部14移动。

图10是表示车辆座椅200移动了的状态的图。车辆座椅200在座椅方向朝向与碰撞发生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之后,在碰撞发生时,利用减速部15朝向碰撞发生的方向移动。之后,车辆座椅200的因碰撞而产生的速度被减速部15的减速机构减速为低于碰撞速度的速度。除此之外,减速部15也可以是由控制部80电控制减速的设备。另外,在座椅方向朝向相对于碰撞产生的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情况下,向碰撞方向侧移动的车辆座椅200被减速部15减速为低于碰撞速度的速度。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200,设有减速部15,从而能够缓和碰撞发生时乘员d受到的冲击,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受这样的实施方式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和替换。例如,车辆座椅也可以不使落座部旋转,而是使车辆座椅的倾斜度向俯仰方向、横摆方向倾斜,来应对碰撞所造成的冲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