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90866发布日期:2018-09-08 01:07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汽车碰撞发生后的安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碰撞吸能是通过汽车车体变形实现的,汽车的变形空间越大,吸能性能就越好。传统汽车碰撞安全性的设计理念是高强度的车身与汽车前后部吸能结合,通过前后吸能区吸收碰撞能量,把乘员保护在乘员舱内。由于传统的汽车座椅是固定设置的,所以车身本身变形空间有限。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碰撞达到一定程度后,位于汽车方向盘或车身上的安全气囊会打开,在车身和乘员之间形成缓冲垫,以便缓冲对乘员的冲击。研究表明,设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在车祸中,对于头部的受伤率可以减少25%,面部受伤率可以减少80%左右,可以看出安全气囊对于碰撞后的乘员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测算,若汽车以60km的时速行驶时发生碰撞,并在0.2秒内停止时,气囊会以大约300km/h的时速弹出,因此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乘员头部、颈部等人体较为脆弱的部位会难以承受,还是会造成对乘员的伤害。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提高汽车碰撞后乘员安全性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汽车碰撞后乘员安全性的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活动的步骤,以及控制座椅上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乘员身体的步骤。

通过在碰撞发生时,将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活动,使座椅及乘员可以一起移动,充分利用车内空间作为变形吸能区域,避免车身发生变形时对固定座椅上的乘员产生的直接挤压,而且在座椅移动的同时,通过座椅上的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外,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并在乘员身体外形成缓冲气垫,减缓冲击,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减少二次伤害。由于乘员不需要承受在车身上设置的安全气囊展开所带来的冲击,还可以减少安全气囊对乘员的意外伤害。

在汽车碰撞时,将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同时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前侧,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两侧。座椅被释放的同时,将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前侧,可以保护乘员胸部及头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同时被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两侧,从而同时将乘员身体周围全面包覆,并将乘员通过气垫固定在座椅上,随着座椅活动,避免车身变形的直接挤压伤害。

在释放第二安全气囊时,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空隙。当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在乘员前倾产生的拉力下会被拉长一定距离,从而导致乘员的后背与座椅靠背之间产生间隙,释放的第二安全气囊可以填充乘员背部与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在乘员背部形成缓冲气垫,从而将乘员胸前后背都被气囊包裹,并被固定在座椅上,从而减少对乘员头部、颈部等脆弱部位的冲击,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克服了传统安全气囊从方向盘或车身上向乘员方向展开时对乘员产生伤害的风险,以及由于乘员在座椅上前后移动对头颈部产生的二次伤害风险。

还包括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可以根据车身预计的变形程度设置座椅被释放的阈值,和两个安全气囊释放展开的阈值,从而提高不同车身结构下乘员的防撞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化方案,还包括以下步骤:a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a2、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在汽车碰撞时,先释放座椅活动,然后释放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包覆乘员身体前侧,这样可以在一般程度的碰撞下先利用车身空间变形吸能,同时通过安全气囊保护乘员头面部等重点区域的安全,充分利用安全带本身的结构提高乘员防撞的安全性,步骤相对简单。

还包括步骤a3、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通过第二安全气囊释放展开保护乘员身体两侧,可以在较为剧烈碰撞程度下,充分利用气囊将乘员身体全部包覆,提高剧烈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

在步骤a3中还包括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的步骤。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间隙可以将乘员背部用气垫缓冲,克服安全带在拉力下产生一定位移时使乘员前后移动对头颈部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提高防撞的安全性。

还包括在步骤a1前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以及还包括在步骤a1前预先设置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可以根据车身变形程度的预测和对碰撞程度,灵活设置相应安全机构动作的阈值,在充分保证乘员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维护的便利度。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化方案,包括以下步骤:b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b2、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先释放座椅,使其活动,减少车身变形对乘员的挤压伤害,然后通过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在乘员身体两侧形成缓冲气垫,并配合安全带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座椅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在步骤b2中还包括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的步骤。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间隙可以将乘员背部用气垫缓冲,克服安全带在拉力下产生一定位移时使乘员前后移动对头颈部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提高防撞的安全性。

还包括步骤b3、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提高乘员头面部的防护能力,缓冲座椅移动向前时对乘员自身的挤压。

还包括在步骤b1前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以及还包括在步骤b1前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可以根据车身变形程度的预测和对碰撞程度,灵活设置相应安全机构动作的阈值,在充分保证乘员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维护的便利度。

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安全带内置的气囊保护乘员胸前头面部区域,利用座椅靠背内置的气囊保护乘员后背,并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充分利用车身变形吸能,减少对乘员的二次伤害,提高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

②、在汽车碰撞时,将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同时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前侧,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两侧,以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空隙。

根据车身结构设计预测变形程度,设置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的阈值,以及座椅安全带内第一安全气囊释放的阈值,和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释放的阈值,从而控制相应安全机构动作的时间。当碰撞发生时,座椅被释放的同时,将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前侧,可以保护乘员胸部及头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同时被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两侧,从而同时将乘员身体周围全面包覆,并将乘员通过气垫固定在座椅上,随着座椅活动,避免车身变形的直接挤压伤害。当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在乘员前倾产生的拉力下会被拉长一定距离,从而导致乘员的后背与座椅靠背之间产生间隙,释放的第二安全气囊还可以填充乘员背部与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在乘员背部形成缓冲气垫,从而将乘员胸前后背都被气囊包裹,并被固定在座椅上,从而减少对乘员头部、颈部等脆弱部位的冲击,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克服了传统安全气囊从方向盘或车身上向乘员方向展开时对乘员产生伤害的风险,以及由于乘员在座椅上前后移动对头颈部产生的二次伤害风险。

座椅本身可以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可以采用现有的充气式或爆破式气囊结构,在安全带内的适合位置上加粗加宽,以便预置第一安全气囊。座椅靠背内部空间较为充足,可以在靠背表面和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安全气囊,其中设置在靠背表面的气囊释放后的厚度可以不用太大,但覆盖面积一定要足够,且在颈部位置可以适当增大增厚,以便保护成员的头颈部。在靠背侧面设置的气囊可以预先设置其充气后的形状为向乘员两侧包围的形状。

汽车内可以设置多个碰撞检测传感器,一方面可以检测碰撞发生的部位,另一方面可以检测碰撞程度或车身变形程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达到座椅被释放和安全气囊被释放的阈值,从而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的动作。

由于在满足汽车设计的强度的前提下,轻量化复合材料汽车车身的刚度要远小于传统汽车的车身刚度,大部分能量如果通过车身变形来吸收时,轻量化复合材料汽车的变形程度会较大,为确保乘员的安全,可以在碰撞发生后,将座椅从安装部位上向碰撞部位反方向释放活动,从而增加了乘员与碰撞部位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车身可利用变形吸能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座椅的释放可以采用电子方式或机械方式进行触发,如车内设置的传感器可以检测碰撞能量或车身变形信息,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上述信息控制座椅在达到阈值后被释放。

实施例2: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前置步骤: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座椅安全带内置的第一安全气囊和座椅靠背内置的第二安全气囊的释放阈值;

a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

a2、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

a3、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以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

在汽车碰撞时,先释放座椅活动,然后释放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包覆乘员身体前侧,这样可以在一般程度的碰撞下先利用车身空间变形吸能,同时通过安全气囊保护乘员头面部等重点区域的安全,充分利用安全带本身的结构提高乘员防撞的安全性,步骤相对简单;在较为剧烈碰撞程度下,还还可以利用座椅靠背内置的第二安全气囊将乘员身体两侧以及背部全部包覆,提高剧烈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与赘述。

实施例3: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前置步骤: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座椅靠背内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座椅安全带内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

b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

b2、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以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

b3、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

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先释放座椅,使其活动,减少车身变形对乘员的挤压伤害,然后通过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在乘员身体两侧形成缓冲气垫,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间隙可以将乘员背部用气垫缓冲,配合安全带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座椅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与赘述。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