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密封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8489发布日期:2019-01-19 00:09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汽车密封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利用汽车的车门等打开、关闭的开口部上配置的汽车密封件,特别是,属于在凸缘部上安装的构造的技术领域,其中,上述凸缘部形成在开口部的周缘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在汽车车身的侧部形成有用于供乘员上下车的开口部,利用车门将该开口部打开、关闭。在车身的开口部的周缘部有凸缘部,该凸缘部是通过外板和内板重叠而互相接合来构成的。在该凸缘部上安装有被称为密封条的密封件,密封条与处于关闭状态的车门的周缘部接触,由此能够密封车门的周缘部与车身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密封条包括:埋设有截面大致呈“u”字状的芯件的安装基部;和与安装基部一体地设置在该安装基部的车厢外侧的中空密封部。安装基部由车厢外侧壁部、车厢内侧壁部以及将车厢外侧壁部与车厢内侧壁部连结的底壁部构成,在车厢内侧壁部上朝向车厢外侧壁部设置有密封唇部。另外,若将安装基部安装在车体的凸缘部,则车厢内侧壁部的密封唇部接触到凸缘部,从而凸缘部被车厢外侧壁部的内表面和密封唇部夹住。此外,在安装基部上,在车厢外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的角部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海绵状密封件,该海绵状密封件与凸缘部的前端部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68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近年来,提高车厢安静性的要求不断地加强,为了抑制车厢外的声音通过车体的开口部进入车厢内,对汽车密封件也做了各种研究。作为其中的一种,有如下的结构,即,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安装基部的内部设置海绵状密封件,在将安装基部安装到车体的凸缘部上的状态下,使凸缘部的前端部与海绵状密封件接触。通过凸缘部的前端部与海绵状密封件的接触,从而处于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间隙的状态,因此,即使车厢外的噪声进入到安装基部的内部,也难以到达车厢内,从而能够提高车厢的安静性。

但是,在采用了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造时,如下所述,可以想到安装作业方面的不便。即,由于海绵状密封件设置在车厢外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的角部,因此,海绵状密封件在安装基部的内部偏向车厢外侧,此外,车体的凸缘部被车厢内侧壁部的密封唇部和车厢外侧壁部夹住,因而车体的凸缘部相对偏向车厢外侧。也就是说,海绵状密封件和车体的凸缘部都在安装基部的内部相对偏向车厢外侧,由此,如上所述,能够使凸缘部的前端部与海绵状密封件在安装基部的内部接触,换言之,这相当于:在进行安装作业时将安装基部安装在车体的凸缘部,则在安装结束前的阶段,凸缘部的前端部开始与海绵状密封件接触,从而海绵状密封件的斥力向安装方向的相反方向作用于凸缘部的前端部。由此,用于安装凸缘部时所需要的力就会变大,从而有导致作业性恶化的忧虑。尤其是,有时,在汽车的开口部的凸缘部安装的密封件的长度达到数m,因此该问题就会显著地表现出来。

此外,即使密封件的安装已结束,海绵状密封件的斥力总是向安装方向的相反方向按压车体的凸缘部的前端部,即,安装基部总是向浮上来的方向按压凸缘部的前端部。受到这种斥力的密封件整体上不会离开凸缘部,然而有可能周向上的一部分会浮上来,从而可能会导致密封性的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减小将密封件安装在车体的凸缘部上时所需要的力来提高安装时的作业性,并且抑制密封件在安装后浮上来,从而确保高密封性。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安装基部的车外侧壁部的内表面上设置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的外侧泡沫件,在底壁部的内表面上设置底部侧泡沫件,使外侧泡沫件与底部侧泡沫件之间的间隙比凸缘部的最小厚度尺寸窄。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汽车密封件,其包括安装在沿着开口部的周缘部设置的凸缘部上的安装基部,上述开口部形成在汽车的车体上,上述汽车密封件对该开口部的周缘部与将该开口部打开、关闭的开闭部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其中:上述安装基部具有配置在上述凸缘部的车厢外侧的车外侧壁部、配置在上述凸缘部的车厢内侧的车内侧壁部以及将上述车外侧壁部与上述车内侧壁部连结的底壁部,上述车外侧壁部和上述车内侧壁部的与上述底壁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之间是开放部,上述开放部以能够从上述凸缘部的前端部侧安装在该凸缘部上的方式开放,在上述车外侧壁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突起部和外侧泡沫件,上述突起部与上述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上述外侧泡沫件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且与上述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在上述车内侧壁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挠性密封唇部,上述挠性密封唇部朝向上述车外侧壁部延伸,上述挠性密封唇部被设置成越靠近前端侧就越接近上述底壁部,并且上述挠性密封唇部与上述凸缘部的车厢内表面接触,在上述底壁部的内表面的朝向车厢内侧与上述外侧泡沫件之间保持有距离的部分上设置有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的底部侧泡沫件,上述底部侧泡沫件以朝向上述开放部侧鼓出的方式设置,上述外侧泡沫件与上述底部侧泡沫件之间的在车厢内外方向上的间隔比上述凸缘部的最小厚度部分的尺寸窄。

根据该构成方式,若从安装基部的车外侧壁部与车内侧壁部之间的开放部侧将安装基部安装在车体的凸缘部上,则车内侧壁部的密封唇部接触凸缘部的车厢内表面,从而密封唇部发生挠曲,斥力作用于安装基部,从而车外侧壁部的突起部接触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此外,车外侧壁部的外侧泡沫件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因此,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与安装基部的车外侧壁部之间被外侧泡沫件密封,车厢外的噪声难以进入车厢内。而且,外侧泡沫件与底部侧泡沫件之间的在车厢内外方向上的间隔比凸缘部的最小厚度尺寸窄,因此,底部侧泡沫件与凸缘部的前端部接触,从而凸缘部的前端部与安装基部的底壁部之间被底部侧泡沫件密封,由此也会难以让车厢外的噪声进入车厢内。因此,车厢内的安静性得到了提高。

在将密封件安装在凸缘部上时,外侧泡沫件不是与凸缘部的前端部接触,而是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因此,朝向与向凸缘部安装的安装方向相反的一侧发挥作用的斥力相比现有例即海绵状密封件减小。此外,底部侧泡沫件与凸缘部的前端部接触,然而底部侧泡沫件朝向车厢内侧远离外侧泡沫件,因此,能够减小朝向与向凸缘部安装的安装方向相反的一侧发挥作用的斥力。而且,利用外侧泡沫件确保密封性是指,底部侧泡沫件与凸缘部的前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也可以,由此也能够减小朝向与向凸缘部安装的安装方向相反的一侧发挥作用的斥力。由此,将密封件安装在车体的凸缘部上时所需要的力减小,并且抑制密封件在安装后浮上来。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外侧泡沫件配置在上述车外侧壁部的内表面的比上述突起部更靠近上述底壁部侧并且比将上述安装基部安装在上述凸缘部的最大厚度部分上而发生了挠曲变形的上述密封唇部的前端部更靠近上述底壁部侧的位置上。

根据该构成方式,密封唇部与凸缘部的车厢内表面接触而密封唇部发生挠曲,欲借助密封唇部的斥力使整个安装基部接近车厢内侧的力发挥作用,然而在突起部所存在的范围内,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抵接,抵接后支承安装基部,因此凸缘部的前端侧的突起部成为支点,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外侧泡沫件的设置部位被拉近,其结果是,力朝向使安装基部旋转的方向发挥作用。即,外侧泡沫件接触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的底壁部侧而向车厢内侧按压的力会增大,因此,外侧泡沫件对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的密封性提高。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外侧泡沫件配置在相比安装有上述安装基部的上述凸缘部的前端部更靠近该凸缘部的基端部的位置上。

根据该构成方式,外侧泡沫件位于比凸缘部的前端部更靠近基端部的位置上,因此,外侧泡沫件可靠地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底部侧泡沫件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配置在比上述凸缘部的车厢内表面更靠近车厢外侧的位置上。

根据该构成方式,底部侧泡沫件可靠地与凸缘部的前端部接触。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外侧泡沫件的靠上述开放部侧的面形成为,越靠近车厢内侧则越接近上述底壁部侧。

根据该构成方式,在从开放部侧将安装基部安装在凸缘部上时,凸缘部的前端部难以被外侧泡沫件的靠近开放部侧的面卡住。由此,能够抑制因凸缘部的前端部被外侧泡沫件卡住而导致外侧泡沫件受损。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底部侧泡沫件的自上述底壁部的内表面鼓出的鼓出高度被设为,随着从车厢内外方向的中间顶点部向车厢内侧移动而降低。

根据该构成方式,在安装基部安装在凸缘部的最大厚度部分上而密封唇部发生了挠曲时,该密封唇部的前端部难以与底部侧泡沫件发生干扰。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由于在安装基部的车外侧壁部的内表面上设置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的外侧泡沫件,在底壁部的内表面上设置底部侧泡沫件,使外侧泡沫件与底部侧泡沫件之间的间隙比凸缘部的最小厚度尺寸窄,因此,减小将密封件安装在车体的凸缘部上时所需要的力来提高安装时的作业性,并且抑制密封件在安装后浮上来,从而能够确保高密封性。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将外侧泡沫件设置在比突起部更靠近底壁部侧并且比将安装基部安装在凸缘部的最大厚度部分上而发生了挠曲变形的密封唇部的前端部更靠近底壁部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外侧泡沫件可靠地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将外侧泡沫件配置在比凸缘部的前端部更靠近基端部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外侧泡沫件可靠地与凸缘部的车厢外表面接触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将底部侧泡沫件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凸缘部的车厢内表面更靠近车厢外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底部侧泡沫件可靠地与凸缘部的前端部接触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由于将外侧泡沫件的靠开放部侧的面形成为,越靠近车厢内侧则越接近底壁部侧,因此,在从开放部侧将安装基部安装在凸缘部上时,凸缘部的前端部难以被外侧泡沫件的靠近开放部侧的面卡住,从而能够抑制外侧泡沫件受损。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由于将底部侧泡沫件的自底壁部的内表面鼓出的鼓出高度设为,随着从车厢内外方向的中间顶点部向车厢内侧移动而降低,因此,在密封唇部发生了挠曲时,该密封唇部的前端部难以与底部侧泡沫件发生干扰,从而能够提高密封件的安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密封件的汽车的左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安装在凸缘部之前的汽车密封件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将安装基部安装到凸缘部的最小厚度部分上的状态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5是示出将安装基部安装到凸缘部的最大厚度部分上的状态的相当于图3的图。

-符号说明-

1-汽车密封件;2-安装基部;3-芯件;4-中空密封部;20-车外侧壁部;20a-突起部;21-车内侧壁部;21a-密封唇部;22-底壁部;24-开放部;25-外侧泡沫件;26-底部侧泡沫件;100-汽车;101-车体;102-开口部;103-车门(开闭部件);110-凸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只不过是本质上的例示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密封件1的汽车100的左视图。在汽车100的车体(车身)10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分别形成有用于供乘员上下车、将货物等装载或卸下来的开口部102(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该开口部102构成为,利用图1所示的车门(开闭部件)103将该开口部102打开、关闭。配置在车体101的侧部的车门103有前门和后门,虽然前门和后门的形状不同,但是前门和后门的基本构造却相同。车门103的前端部经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轴(未图示)被车体101支承,车门103能够通过绕支承轴转动而使开口部102处于打开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车门103的构造也可以是绕支承轴转动的构造以外的构造,例如也能够利用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车门来将开口部102打开、关闭。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

在车门103的上侧配置有车窗玻璃104,车窗玻璃104能够升降。进而,在车门103的上侧设置有窗框105,窗框105支撑车窗玻璃104的周缘部且形成为框状。如图2所示,在窗框105的内周侧设置有与车窗玻璃104的周缘部接触的玻璃导槽106。利用该玻璃导槽106,对车窗玻璃104的周缘部与窗框105的内周侧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在窗框105的外周侧设置有与车体101的开口部102的周缘部接触的车门侧密封件107。利用该车门侧密封件107,对开口部102的周缘部与窗框105的外周侧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此外,在车体101中开口部102的周缘部,沿该周缘部设置有凸缘部110。凸缘部110在开口部102的周缘部的整周上相连,凸缘部110设置为向开口部102的内侧突出。凸缘部110至少具有:如图2和图4所示的由内板111与外板112在厚度方向上相重叠而构成的最小厚度部分;以及如图5所示的由内板111及外板112、第一面板113及第二面板114在厚度方向上相重叠而构成的最大厚度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图5中,密封件1的朝向与图2中的朝向是不同的方向,这是为了便于说明而采用的方式,在安装状态下的方向是图2所示的朝向。此外,图2中示出了密封件1的与车顶部对应的部分,然而其它部分(侧门框、柱部、铰链部)等的截面形状也与密封件1的截面形状基本上相同。

图4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是设置在车体101的车顶部的部分,其存在于开口部102周长的约40%左右的长度范围。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的厚度是1.0mm~1.5mm左右。另一方面,图5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是开口部102的周缘部中的安装有上述车门103的支承轴的部分即铰链部与侧面密封部之间的部分等,其存在于开口部102周长的约10%左右的长度范围。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的厚度是5.5mm~5.7mm左右。由此,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的厚度是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的厚度的约4倍~6倍左右,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凸缘部110的不同部位的厚度差大的情况。

凸缘部110的除了最小厚度部分和最大厚度部分以外的部分具有最小厚度部分的厚度与最大厚度部分的厚度之间的厚度即中间厚度,其存在与开口部102周长的约50%左右的长度范围。在凸缘部110的中间厚度部分中,虽未图示,但是还存在内板111及外板112之外还重叠有一张面板的情况。

如图4、图5所示,内板111由比外板112厚的板材形成。外板112的前端部比内板111的前端部更向开口部102的内侧突出,其向车厢内侧弯曲。如图5所示,在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第一面板113配置为与内板111重叠,第二面板114配置为与第一面板113重叠。虽然第一面板113的厚度是最厚的,但是能够任意地设定第一面板113和第二面板114的厚度。第一面板113的前端部比内板111、外板112以及第二面板114的各个前端部更靠近基端侧,因此,在内板111与第二面板114之间形成有间隙。

此外,根据车辆的不同部位,也存在形成有内板111与第二面板114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不存在第一面板的部位(省略图示)。进而,在构成凸缘部110的各种面板之间彼此通过点焊来来接合的情况下,焊接点之间的面板彼此之间存在间隙(省略图示)。

(密封件1的整体结构)

如图2等所示,密封件1包括安装在上述车体101的凸缘部110上的安装基部2、埋入到安装基部2内的芯件3和中空密封部4,密封件1是用于对车体101的开口部102的周缘部与将该开口部102打开、关闭的车门103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部件,密封件1亦被称为开口密封件、密封条。密封件1形成为沿车体101的凸缘部110延伸的环状。密封件1的周向上的整体通过安装基部2安装在凸缘部110上。

安装基部2和中空密封部4能够使用例如epdm(三元乙丙橡胶)、tpo(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材料。上述epdm、tpo可以是泡沫材料,也可以是坚实的材料。此外,芯件3能够使用例如金属材料、硬质树脂材料等。作为金属材料,例如能够列举spcc钢板(冷热轧辊延钢板)等铁板、镀锌钢板等。能够向硬质树脂材料配合例如滑石等填充材料。

安装基部2、芯件3和中空密封部4是一体的,它们例如能够通过挤压成形法来成形。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在将安装基部2挤压成形时与该安装基部2一体地成形后述的外侧泡沫件25和底部侧泡沫件26,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单独成形后使它们与安装基部2一体化。

(中空密封部4的结构)

中空密封部4设置为与安装基部2的车厢外侧相邻。中空密封部4的内部是空洞,中空密封部4的周壁部能够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在车门103关闭了开口部102的状态下,车门103的车厢内侧的面与中空密封部4的车厢外侧接触,由此,中空密封部4向车厢内侧发生弹性变形而紧贴在车门103的周缘部,从而能够得到密封性。

(安装基部2的结构)

安装基部2具有配置在车体101的凸缘部110的车厢外侧的车外侧壁部20、配置在凸缘部110的车厢内侧的车内侧壁部21以及将车外侧壁部20和车内侧壁部21连结的底壁部22。车外侧壁部20形成为沿凸缘部110的车厢外侧的面延伸。该车外侧壁部20的车厢外表面上与其一体地形成有上述中空密封部4。

车内侧壁部21大致与车外侧壁部20平行地延伸,车内侧壁部21配置成朝向车厢内侧与凸缘部110的靠车厢内侧的面之间保持有距离。底壁部22从车外侧壁部20的端部延伸至车内侧壁部21的端部。车外侧壁部20和车内侧壁部21的与底壁部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之间是开放部24,开放部24是开放的,使得能够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侧安装在车体101的该凸缘部110上,开放部24在密封件1的整个周向上是开口的。开放部24的开口宽度被设为比车体101的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的厚度尺寸宽。因此,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车体101的凸缘部110上的状态下,根据后述的挠性密封唇部21a的反作用力,车体101的凸缘部110被定位成位于相对靠近安装基部2的内部的车厢外侧的位置上。

在车外侧壁部20的面向安装基部2内部的面(内表面)上设置有与车体101的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接触的多个突起部20a,多个突起部20a朝向车内侧壁部21突出。突起部20a分别设置在车外侧壁部20的内表面中的与底壁部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朝向底壁部22侧与该端部之间保持有距离的部分上,突起部20a互相隔开间隔而配置。将突起部20a的自车外侧壁部20突出的突出高度设得较低,在突起部20a的前端部接触到车体101的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上的状态下,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与车外侧壁部20的内表面处于接近的位置关系。由于使突起部20a的前端部接触车体101的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因此,在图4所示的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上的情况和图5所示的将安装基部2安装在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与车外侧壁部20的内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几乎不变。

在车内侧壁部21的面向安装基部2内部的面(内表面)上设置有朝向车外侧壁部20延伸的挠性密封唇部21a。密封唇部21a的基端部连在车内侧壁部21的与底壁部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密封唇部21a以其基端部越接近前端侧就越接近底壁部22的方式倾斜或弯曲。密封唇部21a与车体101的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接触。如图3所示,在安装基部2没有安装在凸缘部110上的情况下,外力不会作用于密封唇部21a,从而保持挤压成形时的形状。

该密封唇部21a的挠曲量会根据安装了安装基部2的凸缘部110的厚度而发生变化。即,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图4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密封唇部21a的挠曲量小,因此,其结果是,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与安装基部2的车内侧壁部21之间的距离变长。另一方面,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图5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密封唇部21a的挠曲量大,因此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与安装基部2的车内侧壁部21之间的距离比图4所示的情况缩短。也就是说,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上的情况和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上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密封唇部21a都会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接触而发生挠曲变形。当然,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凸缘部110的中间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密封唇部21a也会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接触而发生挠曲变形。

(芯件3的结构)

芯件3是用于提高安装基部2的刚性的部件。该芯件3具有埋入安装基部2的车外侧壁部20内的车厢外侧板部3a、埋入车内侧壁部21内的车厢内侧板部3b和埋入底壁部22内的底板部3c。

(外侧泡沫件25和底部侧泡沫件26的结构)

在车外侧壁部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接触的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的外侧泡沫件25,外侧泡沫件25朝向车内侧壁部21鼓出。此外,在底壁部22的内表面上并且是朝向车厢内侧与外侧泡沫件25之间保持有距离的部分上设置有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的底部侧泡沫件26,底部侧泡沫件26朝向开放部24侧鼓出。构成外侧泡沫件25和底部侧泡沫件26的弹性泡沫材料例如能够使用epdm等泡沫材料,外侧泡沫件25和底部侧泡沫件26由比构成车外侧壁部20、底壁部22的弹性材料软的弹性材料形成。能够将构成外侧泡沫件25和底部侧泡沫件26的弹性泡沫材料的比重设置0.4以下。比重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挤压成形为一体即可。底部侧泡沫件26的截面比外侧泡沫件25的截面大。此外,底部侧泡沫件26的自底壁部22鼓出的鼓出高度比外侧泡沫件25的自车厢外侧壁部20鼓出的鼓出高度高。

外侧泡沫件25与底部侧泡沫件26之间的在车厢内外方向上的间隔比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的尺寸窄。即,在外侧泡沫件25的鼓出方向前端面(车厢内侧前端面)与底部侧泡沫件26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26a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比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的尺寸窄。由此,能够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图4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使凸缘部110的车厢内侧与底部侧泡沫件26接触。

此外,外侧泡沫件25配置在车外侧壁部20的内表面上的比突起部20a更靠近底壁部22侧的位置上,外侧泡沫件25被定位成如下,外侧泡沫件25虽然接近底壁部22,但不与底壁部22的内表面接触。而且,外侧泡沫件25配置在比图5所示的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上而发生了挠曲变形的密封唇部21a的前端部更靠近底壁部22侧的位置上。

此外,外侧泡沫件25和底部侧泡沫件26设在如图4和图5所示的互相分开的部分上,因此两者之间设有间隔l1。通过设置了该间隔l1,从而存在小空间,即使外侧泡沫件25向凸缘部110的前端部侧发生变形和底部侧泡沫件26向车厢外侧发生变形,两个部件本身不会接触,从而不会导致安装基部2的安装作业性恶化。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外侧泡沫件25配置在相比已安装有安装基部2的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更靠近该凸缘部110的基端部的位置上。处于已安装有安装基部2的状态下的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接近底壁部22的内表面,通过将外侧泡沫件25配置在该凸缘部110的相比前端部更靠近基端部的位置上,从而外侧泡沫件25可靠地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接触。

此外,底部侧泡沫件26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26a配置在比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更靠近车厢外侧的位置上。由此,底部侧泡沫件26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26a可靠地与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的前端部接触。

外侧泡沫件25的靠开放部24侧的面25a形成为越接近车厢内侧就越靠近底壁部22侧。此外,将底部侧泡沫件26的自底壁部22的内表面鼓出的鼓出高度设为,越接近车厢内侧则越低。进而,将底部侧泡沫件26的自底壁部22的内表面鼓出的鼓出高度设定为,越接近车厢外侧则越低。由此,在底部侧泡沫件26的外表面上,以车宽方向中间部最接近开放部24的方式,形成有中间顶点部p4。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若从密封件1的安装基部2的车外侧壁部20与车内侧壁部21之间的开放部24将安装基部2安装在车体101的凸缘部110上,则密封唇部21a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接触,从而密封唇部21a发生挠曲,密封唇部21a的斥力作用于安装基部2,由此车外侧壁部20的突起部20a被按向凸缘部110。由此,凸缘部110在安装基部2的内部相对而言向车厢外侧发生了位移的状态下,被车外侧壁部20的突起部20a与车内侧壁部21的密封唇部21a夹住。

此时,车外侧壁部20的外侧泡沫件25接触到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上,因此,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与安装基部2的车外侧壁部20之间被外侧泡沫件25密封,从而车厢外的噪声难以进入车厢内。此外,外侧泡沫件25与底部侧泡沫件26之间的车厢内外方向上的间隔比凸缘部110中的最小厚度尺寸窄,因此,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图4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小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底部侧泡沫件26的车厢外侧的面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接触。由此,底部侧泡沫件26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接触,凸缘部110的前端部与安装基部2的底壁部22之间被底部侧泡沫件26密封,由此也会难以使车厢外的噪声进入车厢内。因此,车厢内的安静性得到了提高。

此外,在将安装基部2安装到图5所示的凸缘部110的最大厚度部分上的情况下,底部侧泡沫件26的车厢内外方向中间部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内侧的前端部(内板111的前端部)接触。由此,凸缘部110的前端部与安装基部2的底壁部22之间被底部侧泡沫件26密封。

在将密封件1安装在凸缘部110上时,密封件1的外侧泡沫件25不是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接触,而是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接触,因此,朝向与安装在凸缘部110上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起作用的斥力相比现有例即海绵状密封件减小。

此外,底部侧泡沫件26虽然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接触,然而底部侧泡沫件26朝向车厢内侧与外侧泡沫件25之间保持有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如下所述的斥力,该斥力朝向与向凸缘部110插入的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发挥作用。进而,利用外侧泡沫件25确保密封性是指,底部侧泡沫件26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也可以,由此也能够减小朝向与向凸缘部110插入的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发挥作用的斥力。由此,将密封件1安装在车体101的凸缘部110上时所需要的力减小,并且,安装后密封件1浮上来的现象也得到了抑制。

由此,能够提高安装密封件1时的作业性,并且抑制密封件1在安装后浮上来的情况来确保高密封性。

此外,根据车辆的不同部位,也存在形成有内板111与第二面板114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不存在第一面板的部位(省略图示)。进而,构成凸缘部110的各种面板之间彼此通过点焊来接合的情况下,焊接点之间的面板彼此之间存在间隙(省略图示)。但是,由于是底部侧泡沫件26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的接触的构造,因此,也能够限制从如上所述的间隙进入的来自外部的噪声,从这一点上来讲,也能够确保高密封性。

此外,由于将外侧泡沫件25配置在比突起部20a更靠近底壁部22侧并且比安装基部2安装在凸缘部110中最大厚度部分上而发生了挠曲变形的密封唇部21a的前端部更靠近底壁部22侧的位置上,因此,密封唇部21a接触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而发生挠曲,斥力作为欲使整个安装基部2靠近车厢内侧的力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突起20a所存在的范围(从凸缘部110前端侧突起20a的接触点p1到凸缘部110基端侧突起20a的接触点p2为止的范围l2)内,突起20a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抵接,抵接后对安装基部2进行支承,因此,p1成为支点,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外侧泡沫件25的设置部位范围即接触点p1到芯件3的车外侧角部r的中心部分即p3为止的范围l3被缩小,其结果是,力会向使安装基部2旋转的方向发挥作用。即,外侧泡沫件25接触到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的靠底壁部22侧的位置上而向车厢内侧按压的力增大,因此,外侧泡沫件25对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的密封性提高。

接触点p1在接触点p2与车外侧角部r中心p3之间的配置方式如下,即,接触点p1设在接触点p2与车外侧角部r中心p3之间的大致中央附近。如果接触点p1过于接近车外侧角部r中心p3侧,则难以设置外侧泡沫件25,从而外侧泡沫件25的压接程度不够等可能性较大,因此并不优选。

此外,由于将外侧泡沫件25设置在比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更靠近基端部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外侧泡沫件25可靠地与凸缘部110的车厢外表面接触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此外,由于将底部侧泡沫件26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凸缘部110的车厢内表面更靠车厢外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底部侧泡沫件26可靠地与凸缘部110的前端部接触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此外,由于将外侧泡沫件25的靠开放部24侧的面25a形成为,越接近车厢内侧就越靠近底壁部22侧,因此,在从开放部24侧将安装基部2在安装在凸缘部110上时,凸缘部110的前端部难以被外侧泡沫件25的靠开放部24侧的面25a卡住,从而能够抑制外侧泡沫件25受损。

此外,由于越接近车厢内侧越使底部侧泡沫件26的自底壁部22的内表面鼓出的鼓出高度降低,因此,在密封唇部21a发生了弯曲时,该密封唇部21a的前端部难以与底部侧泡沫件26发生干扰,从而能够提高密封件1的安装作业性。此外,基本上,外侧泡沫件25与底部侧泡沫件26设在分开的部分上,使得互相不接触,然而,只要在不会使在凸缘部110上安装的安装性恶化的范围内,则也可以使两者经由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的覆膜状部分形成为一体化(省略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只不过是示例,不得做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密封件能够配置在例如由车门等打开、关闭的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