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1337发布日期:2019-03-02 00:5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气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囊,尤其涉及行人保护气囊。



背景技术:

作为向车辆的外部进行膨胀展开而保护行人的行人保护气囊,在日本特开2004-352218中公开了一种固定于a柱的气囊,在该气囊设有将气囊内区划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系绳(系绳板)。而且,在系绳形成有贯通孔(通气口),成为第一空室与第二空室通过该贯通孔而连通的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在如日本特开2004-352218那样利用系绳对气囊进行分隔的构造中,能够调整形状以使得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气囊不会过度鼓出。然而,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系绳上下受到拉拽,因此在日本特开2004-352218那样的系绳的情况下,由于形成贯通孔而导致抗拉强度下降,系绳可能容易破裂。

本发明在具有形成有贯通孔的系绳的气囊中提供一种系绳难以破裂的气囊。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气囊具有:主体部,向车辆外侧膨胀展开而覆盖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系绳,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将所述主体部的上部与下部连结而将所述主体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隔,并且具有贯通孔;及翻折部,在将所述系绳翻折而重叠的状态下进行缝制而成。

在上述方式的气囊中,气囊主体部在充气机产生的气体的压力下向车辆外侧膨胀展开。并且,由该气囊主体部将挡风玻璃的下端部覆盖。由此,保护与车辆发生了碰撞的行人等。

另外,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设有系绳,通过该系绳将气囊主体部的上下的基布连结而将气囊主体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隔。通过这样设置系绳,能够将气囊主体部前后分隔并调整膨胀展开时的气囊主体部的形状(厚度)。此外,由于在系绳形成有贯通孔,因此能够通过该贯通孔使气体高效地流动。

此外,在系绳设有在将系绳翻折而重叠的状态下进行缝制而成的翻折部。由此,能够使系绳局部变厚,能够提高系绳的抗拉强度。因此,根据上述方式的气囊,能够抑制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展开时系绳破裂。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翻折部可以包括以所述系绳的车辆上下方向为折线进行翻折而成的第一翻折部。

在上述方式的气囊中,尤其能够提高对于沿车辆上下方向作用于系绳的拉伸载荷的抗拉强度。因此,根据上述方式的气囊,即使在沿车辆上下方向对系绳作用较大的拉伸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绳破裂。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一翻折部可以形成于所述系绳的至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在上述方式的气囊中,能够对系绳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加强。因此,容易成为破裂的起点的系绳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得到加强,能够有效地抑制系绳的破裂。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翻折部可以包括以所述系绳的车辆宽度方向为折线进行翻折而成的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可以被缝制于所述主体部的上部和下部。

在上述方式的气囊中,尤其能够提高对于沿车辆宽度方向作用于系绳的拉伸载荷的抗拉强度。因此,即使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对系绳作用较大的拉伸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绳破裂。而且,由于横向翻折部被缝制于气囊主体部的基布,因此能够通过该横向翻折部来对气囊主体部进行加强。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系绳可以具有多个所述贯通孔,所述翻折部可以包括形成在相邻的所述贯通孔之间的第三翻折部。

在上述方式的气囊中,由于在系绳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因此与仅形成有一个贯通孔的构造相比,能够更高效地使气体流动。而且,通过在相邻的贯通孔之间形成贯通孔间翻折部,能够对相邻的贯通孔之间的部分进行加强。因此,即使在系绳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绳的破裂。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重要性将会参照附图而在下面进行说明,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要素。

图1是搭载有行人保护气囊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是表示气囊主体部膨胀展开后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2是将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时的剖视图,是表示气囊被收纳起来的非工作状态的图。

图4是搭载有行人保护气囊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是表示气囊主体部膨胀展开后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气囊主体部与系绳的位置关系的行人保护气囊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以图5的vi-vi线剖切后的状态的行人保护气囊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系绳翻折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是表示系绳翻折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a是表示以图7b的viiia-viiia线剖切后的状态的系绳的剖视图。

图8b是表示以图7b的viiib-viiib线剖切后的状态的系绳的剖视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系绳的变形例的图。

图9b是表示以图9a的ixb-ixb线剖切后的状态的系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是行人保护气囊15。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适当标注的箭头fr表示车辆100的前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100的上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100的车辆右侧方向。以下,在简单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上下”就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而且,在使用“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如图4所示,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行人保护气囊15(以下,适当称为“气囊15”)的车辆100的动力单元室102的上方设有护罩104。在该护罩104的车辆后方配置有挡风玻璃110。挡风玻璃110朝向车辆后方斜上方倾斜,该挡风玻璃110的下端部110a位于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的车辆后方侧。

护罩104的前端部通过未图示的护罩锁而通常为锁定状态。而且,在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未图示的护罩铰链。护罩铰链构成为包括:铰链基体,固定于车身;及铰链臂,一端部固定于护罩且另一端部通过销而与铰链基体结合,能够绕结合点摆动。此外,在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在与行人碰撞时将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抬起的未图示的弹出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图4示出了弹出装置工作而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被抬起的状态。

护罩104构成为包括:护罩外板106,配置在车辆外侧而形成外观设计面;及护罩内板108,配置在动力单元室102侧而对护罩外板106进行加强。而且,在护罩内板108形成有向车辆下方侧鼓出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鼓出部108a。鼓出部108a形成在比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向车辆前方侧偏置的位置。并且,在该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的车辆下方配设有气囊装置10。

气囊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构成为包括气囊壳体12、充气机14及气囊15。

气囊壳体12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为大致矩形,固定于在挡风玻璃110的下端部的下方设置的未图示的前围上部(cowl)。而且,气囊壳体12包括下侧的下壳体18和上侧的上壳体20而形成为中空状。

下壳体18为在车辆侧视下上侧开放的截面大致礼帽状,由钢材等金属形成。而且,下侧前凸缘18a从下壳体18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另一方面,下侧后凸缘18b从下壳体18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

在下壳体18的底部固定有安装托架22,在该安装托架安装有后述的充气机14。

上壳体20为在车辆侧视下下侧开放的截面大致礼帽状,由纤维增强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而且,上侧前凸缘20a从上壳体20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上侧后凸缘20b从上壳体20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

在上侧前凸缘20a的下壳体18侧形成有切口部。并且,在该切口部内设有密封件21,密封件21夹在上侧前凸缘20a与下侧前凸缘18a之间。而且,在上侧后凸缘20b的下壳体18侧也形成有同样的切口部。并且,在该切口部也设有封件21,密封件21夹在上侧后凸缘20b与下侧后凸缘18b之间。这样,上壳体20和下壳体18由密封件21密封。

如图2所示,在下侧前凸缘18a及下侧后凸缘18b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设有多个卡合槽部18c。另一方面,在上壳体20的上侧前凸缘20a及上侧后凸缘20b上,在与卡合槽部18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卡合突部20d。并且,通过上述的卡合突部20d与卡合槽部18c卡合来构成气囊壳体1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铆钉等将上壳体20与下壳体18接合。

如图3所示,在上壳体20的后端部的上侧的角部形成有通过形成v字状的槽而薄壁化的撕裂部20c。并且,该撕裂部20c与上壳体20的其他部位(一般部)相比强度及刚性低。因此构成为,当后述的气囊15在气囊壳体12内开始膨胀而向撕裂部20c施加的拉伸载荷增加时,撕裂部20c破裂。

在气囊壳体12的内部收纳有充气机14和气囊15。充气机14收纳于气囊壳体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参照图1)。而且,充气机14为所谓的缸型的充气机,在充气机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轴芯部配置有未图示的爆管(点火装置)。此外,在充气机14的内部填充有通过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气体的气体产生剂。

在充气机14上电连接有未图示的控制器(ecu:electroniccontrolunit)。控制器与配置在未图示的前保险杠上的碰撞检测传感器(图示省略)或碰撞预测传感器(图示省略)连接,该前保险杠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在车辆100的前端部。

在此,当由碰撞检测传感器或碰撞预测传感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100与行人的碰撞时,由控制器使弹出装置工作,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向车辆上方侧上升(弹出)至规定的高度。

当护罩104的后端部104a的上升量达到规定量时,由控制器使充气机14工作。然后,从充气机14的气体喷出部喷出气体,向气囊15内供给气体。由此,气囊15在气囊壳体12内开始膨胀,向撕裂部20c施加的拉伸载荷逐渐增加。然后,当拉伸载荷达到规定值时,撕裂部20c破裂,气囊壳体12呈后开状地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碰撞检测传感器,例如可以应用在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侧沿着前保险杠而配置长条状的压力管或压力腔室及压力传感器的腔室方式或光纤方式等。而且,作为碰撞预测传感器,例如可以应用使用毫米波雷达或立体相机来预测与行人等碰撞体的碰撞的预碰撞传感器等。

气囊的结构

如图5及图6所示,气囊15构成为包括气囊主体部16和多个系绳17。气囊主体部16通过对上下两片的基布30及基布32的外周部进行缝制而构成为袋状,以通过波纹折叠或卷式折叠等规定的折叠方式而折叠起来的状态收纳在气囊壳体12内(参照图3)。

另外,气囊主体部16与充气机14连接,构成为在充气机14进行了工作时在充气机14产生的气体的压力下向车辆外侧膨胀展开。在此,如图1所示,气囊主体部16具备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将挡风玻璃110的下端部110a覆盖的中央气囊部16a。

中央气囊部16a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膨胀展开,在俯视下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且,侧方气囊部16b从中央气囊部16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侧方气囊部16b以覆盖前柱112的下部的前表面的方式膨胀展开。

如图5所示,在气囊主体部16的内部设有多个系绳17,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前方侧依次设有第一系绳17a、第二系绳17b、第三系绳17c。第一系绳17a、第二系绳17b、第三系绳17c分别将气囊主体部16的上下的基布30与基布32连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气囊主体部16进行分隔。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图示出气囊主体部16膨胀之前的平坦的状态,第一系绳17a、第二系绳17b、第三系绳17c处于对折状态。

第一系绳17a配置在中央气囊部16a的前部,从中央气囊部16a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连续延伸至另一端部。而且,第一系绳17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俯视下向车辆前方侧弯折,第一系绳17a随着从该中央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

第二系绳17b配置在比第一系绳17a靠车辆后方侧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空出间隔的方式配置有三个第二系绳17b。配置于中央的第二系绳17b位于气囊主体部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设为第一系绳17a的三分之一左右的长度。隔着该中央的第二系绳17b而配置于两侧的第二系绳17b分别配置在跨中央气囊部16a和侧方气囊部16b的位置。

第三系绳17c在两侧的第二系绳17b的车辆后方侧分别配置于侧方气囊部16b的后部。而且,第三系绳17c与第二系绳17b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短,配置成在俯视下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系绳17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贯通孔24。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系绳17的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作为一例,在第二系绳17b形成有六个贯通孔2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一系绳17a及第三系绳17c也形成有同样的贯通孔。

在此,第二系绳17b构成为包含上下一对横向翻折部26。而且,第二系绳17b构成为包含左右一对纵向翻折部28。

横向翻折部26及纵向翻折部28通过在将第二系绳17b翻折而重叠的状态下进行缝制而形成,横向翻折部26通过以第二系绳17b的车辆宽度方向为折线进行翻折而形成。以下,关于横向翻折部26及纵向翻折部28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7a所示,在第二系绳17b的上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设定有第一折线l1。并且,通过在该第一折线l1处将第二系绳17b的上端部向第二系绳17b的中央部翻折而重叠,并在缝制部s1处进行缝制,而如图7b及图8a所示那样形成上侧的横向翻折部26。与之同样,在第二系绳17b的下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设定有第二折线l2,通过在该第二折线l2处将第二系绳17b的下端部向第二系绳17b的中央部翻折而重叠,并在缝制部s2处进行缝制,而形成下侧的横向翻折部26。

如图7a所示,在第二系绳17b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侧沿车辆上下方向设定有第三折线l3,在该第三折线l3的外侧与第三折线l3平行地设定有第四折线l4。并且,通过在第三折线l3处将第二系绳17b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翻折并接着在第四折线l4处翻折而重叠之后,在缝制部s3处进行缝制,而如图7b及图8b所示那样形成一端侧的纵向翻折部28。

与一端侧同样,在第二系绳17b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侧沿车辆上下方向设定有第五折线l5,在该第五折线l5的外侧与第五折线l5平行地设定有第六折线l6。并且,通过在第五折线l5处将第二系绳17b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翻折并接着在第六折线l6处翻折而重叠之后,在缝制部s4处进行缝制,而如图7b及图8b所示那样形成另一端侧的纵向翻折部28。

如以上所述,横向翻折部26翻折一次,纵向翻折部28翻折两次。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横向翻折部26与纵向翻折部28重叠的角部,如果为可缝制片数以下则进行缝制,在比可缝制片数多的情况下,仅对于横向翻折部26和纵向翻折部28中的任一侧进行缝制。而且,如图6所示,横向翻折部26被缝制于气囊主体部16的上下的基布30及基布32。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第三系绳17c未形成横向翻折部26。而且,在第三系绳17c也未形成纵向翻折部28。因此,第三系绳17c的上端部以沿着气囊主体部16的上侧的基布30折弯的状态被缝制于缝制部s5。而且,第三系绳17c的下端部以沿着气囊主体部16的下侧的基布32折弯的状态被缝制于缝制部s6。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一系绳17a形成有与第二系绳17b同样的横向翻折部26及纵向翻折部28。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中,当在充气机14产生的气体的压力下气囊主体部16向车辆外侧膨胀展开时,由中央气囊部16a将挡风玻璃110的下端部110a的前表面覆盖。而且,由左右一对侧方气囊部16b将前柱112的至少下部的前表面覆盖而能够保护行人。

另外,如图4所示,在气囊主体部16的内部设有多个系绳17,通过该系绳17将气囊主体部16的上下的基布30及基布32连结而将气囊主体部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隔。通过这样设置系绳17,能够调整膨胀展开时的气囊主体部16的形状(厚度)。具体而言,通过第一系绳17a,位于护罩104之下的部分不会过度膨胀。而且,通过第二系绳17b及第三系绳17c,中央气囊部16a和侧方气囊部16b不会过度膨胀。这样,通过系绳17能够调整膨胀展开时的气囊主体部16的形状(厚度)。

此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系绳17形成有贯通孔24。由此,通过该贯通孔24能够使充气机14产生的气体高效地流动至车辆后方侧。尤其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与在系绳17仅形成有一个贯通孔24的构造相比,能够更高效地使气体流动。

在此,虽然通过在系绳17形成贯通孔24能够使气囊主体部16提前膨胀展开,但系绳17的抗拉强度会因贯通孔24而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系绳17形成翻折部(横向翻折部26、纵向翻折部28),能够使系绳17局部变厚,能够提高系绳17的抗拉强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系绳17破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翻折部26,因此能够提高对于沿车辆宽度方向作用于系绳17的拉伸载荷的强度。由此,即使在较大的拉伸载荷沿车辆宽度方向作用于系绳17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绳17破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翻折部28,因此能够提高对于沿车辆上下方向作用于系绳17的拉伸载荷的强度。由此,即使在较大的拉伸载荷沿车辆上下方向作用于系绳17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绳17破裂。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纵向翻折部28形成在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由此,能够利用纵向翻折部28来加强容易成为破裂的起点的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了纵向翻折部2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图9a和图9b所示的变形例的系绳50。

变形例

如图9a所示,本变形例的系绳50构成为包括以车辆上下方向为折线进行翻折而成的纵向翻折部52。并且,该纵向翻折部52一共设置在系绳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和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这三个部位。

系绳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的纵向翻折部52在设定于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折线(未图示)处翻折两次而重叠,并在缝制部s7处被缝制。另一方面,系绳50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的纵向翻折部52在设定于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折线(未图示)处翻折两次而重叠,并在缝制部s8处被缝制。

另外,系绳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纵向翻折部52在设定于系绳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折线(未图示)处翻折两次而重叠,并在缝制部s9处被缝制。

在此,在系绳50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形成有4个贯通孔54,中央的纵向翻折部52是以将贯通孔54隔成各有两个的方式形成在相邻的贯通孔54之间的贯通孔间翻折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虽然未设置横向翻折部,但也可以与图7a及图7b同样地设置横向翻折部26。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在相邻的贯通孔54之间形成作为贯通孔间翻折部的中央的纵向翻折部52,能够对相邻的贯通孔54之间的部分进行加强。由此,即使在系绳50形成有多个贯通孔54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绳50破裂。

另外,在系绳5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等情况下,通过除了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纵向翻折部52之外也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纵向翻折部52,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系绳50破裂。

以上,虽然说明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行人保护气囊15,但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第二系绳17b形成了横向翻折部26及纵向翻折部28,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第三系绳17c形成翻折部。

在此,优选在气囊主体部16的膨胀展开时会作用大的拉伸力的系绳上设定翻折部。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系绳17a设置在距充气机14近的位置,且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因此会作用大的拉伸力。而且,第二系绳17b是位于气囊主体部16的中央部且用于限制要膨胀成球状的气囊主体部16的厚度的系绳,因此会作用大的拉伸力。因此,通过在第一系绳17a、第二系绳17b设置翻折部,能够有效地抑制系绳破裂。

另一方面,第三系绳17c位于侧方气囊部16b的后部,且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与其他系绳相比作用的拉伸力小。因此,第三系绳17c破裂的可能性低。因此,如果系绳破裂的可能性低,则也可以考虑收纳的容易度等而不形成翻折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在系绳17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设置了横向翻折部26,在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了纵向翻折部2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系绳17的上端部或下端部设置横向翻折部26。而且,也可以仅在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形成纵向翻折部28。此外,还可以仅在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纵向翻折部28。即,翻折部的位置和数量不受限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系绳17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形成了多个贯通孔2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贯通孔24。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上下的贯通孔24之间设置横向翻折部。该横向翻折部成为设置在贯通孔24之间的贯通孔间翻折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了系绳17的上下的横向翻折部26之后再形成左右的纵向翻折部28,但其顺序也可以相反。例如,也可以先形成系绳17的左右的纵向翻折部28,之后再形成上下的横向翻折部26。

另外,翻折系绳17的方向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在横向翻折部26和纵向翻折部28处向不同的方向翻折。此外,折线并不限定于系绳17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也可以斜着设定折线。通过在从系绳17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设定折线,仅形成一个翻折部就能够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分别提高系绳17对于拉伸载荷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