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及运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78070发布日期:2019-02-01 18:52阅读:8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及运输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卧式压力容器配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及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卧式压力容器是我国石油、化工、电站、能源等行业经常使用的典型设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设备制造厂和安装使用现场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比较遥远,给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

由于卧式容器的重要性,对运输的要求非常高,不仅有不能过于颠簸的要求,有时还要求其路途中的加速度小于规定值,因此,卧式容器如何规定于运输工具上非常严格。不同的运输工具中,运输支座及卧式容器固定方法也不尽相同,如采用卡车公路运输时,由于卧式容器本体在制造完成后不允许施焊,需要在卧式容器的鞍式支座下边垫上枕木,此枕木固定于运输车辆的底板上,然后采用工具将容器支座固定于枕木上,此外还需要采用多道钢丝绳反复绕过容器,将其固定在车体上。对于重要的容器还需要制作钣钩、支耳以及钢制托架等辅助措施,非常复杂。待设备运输到现场后,此套昂贵的运输装置就不能再次使用,因此每台设备的运输费用非常昂贵,而且每次都需要重新制作运输装置,时间周期、时间成本、劳动力成本也比较高。而由于压力容器制造完成后也不能在本体上施焊,因此不允许将容器鞍座底板直接焊接于运输车辆底板上。

因此,如何改变现有技术中,卧式压力容器运输困难且运输成本较高的现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及运输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降低卧式压力容器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包括磁力支座和吊耳,所述吊耳固定在所述磁力支座的外侧壁上,所述磁力支座上设置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能够与外部电源相连,所述磁力支座能够吸附卧式压力容器的运输鞍座和运输车底板;

所述磁力支座包括第一永磁体单元和第二永磁体单元,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均由永磁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具有多个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具有多个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置第一导磁体,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第二导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形状一致并对正设置,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与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之间设置隔磁体,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第二导磁体之间设置可逆磁体,所述可逆磁体的侧壁上缠绕励磁线圈,所述励磁线圈与所述电源接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磁力支座还包括壳体、顶部密封板和底部密封板,所述顶部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远离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的一侧,所述顶部密封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一导磁体抵接,所述底部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远离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的一侧,所述底部密封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二导磁体抵接,所述顶部密封板和所述底部密封板分别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均位于所述顶部密封板、所述底部密封板和所述壳体围成的腔体内,所述吊耳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的横截面均为网格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的顶部,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厚度较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的厚度厚,所述第一导磁体的顶面与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的顶面相平齐,所述第二导磁体的厚度较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的厚度厚,所述第二导磁体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的底面相平齐。

优选地,所述隔磁体采用环氧树脂制成,所述励磁线圈外包裹环氧树脂,相邻的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所述第一导磁体、所述第二导磁体、所述可逆磁体和所述隔磁体之间填充环氧树脂。

优选地,多个所述励磁线圈以并联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电源接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永磁体单元和所述第二永磁体单元均由钕铁硼材质制成,所述可逆磁体由铝镍钴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第二导磁体均由工业纯铁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方法,根据卧式容器鞍座的数量设置相应数量的磁力支座,且磁力支座的间距与卧式容器鞍座的间距保持一致,将磁力支座放置在运输车辆底板上,保证卧式容器鞍座底板不超出运输支架的范围,通过电源接口向磁力支座通电使磁力支座处于充磁状态,由于磁力支座和车底板之间、磁力支座和容器鞍座底板之间紧密贴合,大量磁力线单项通过第一永磁体单元、第二永磁体单元、运输车底板、容器鞍座底板和可逆磁体形成回路产生磁吸力,使容器、磁力支座和车底板吸附在一起;运输完成后,通过电源接口向磁力支座反向通电使磁力支座处于退磁状态,第一永磁体单元和第二永磁体单元与可逆磁体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容器鞍座、磁力支座和车底板分离。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的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包括磁力支座和吊耳,吊耳固定在磁力支座的外侧壁上,磁力支座上设置电源接口,电源接口能够与外部电源相连,磁力支座能够吸附卧式压力容器的运输鞍座和运输车底板;磁力支座包括第一永磁体单元和第二永磁体单元,第一永磁体单元和第二永磁体单元均由永磁材料制成,第一永磁体单元具有多个第一安装槽,第二永磁体单元具有多个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设置第一导磁体,第二安装槽内设置第二导磁体,第一永磁体单元和第二永磁体单元形状一致并对正设置,第一永磁体单元与第二永磁体单元之间设置隔磁体,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之间设置可逆磁体,可逆磁体的侧壁上缠绕励磁线圈,励磁线圈与电源接口相连。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方法,根据卧式容器鞍座的数量设置相应数量的磁力支座,且磁力支座的间距与卧式容器鞍座的间距保持一致,将磁力支座放置在运输车辆底板上,保证卧式容器鞍座底板不超出运输支架的范围,通过电源接口向磁力支座通电使磁力支座处于充磁状态,由于磁力支座和车底板之间、磁力支座和容器鞍座底板之间紧密贴合,大量磁力线单项通过第一永磁体单元、第二永磁体单元、运输车底板、容器鞍座底板和可逆磁体形成回路产生磁吸力,使容器、磁力支座和车底板吸附在一起;运输完成后,通过电源接口向磁力支座反向通电使磁力支座处于退磁状态,第一永磁体单元和第二永磁体单元与可逆磁体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容器鞍座、磁力支座和车底板分离。采用本发明的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对卧式压力容器运输,磁力支座可将容器鞍座和车底板吸附在一起,操作简单便捷,降低了运输难度,吊耳可用于固定捆绑容器的钢丝绳,且磁力支座可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的工作时的正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的工作时的侧向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向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沿图2中另一方向的剖切示意图;

其中,1为磁力支座,2为吊耳,3为电源接口,4为卧式容器鞍座,5为运输车底板,6为第一永磁体单元,7为第二永磁体单元,8为第一导磁体,9为第二导磁体,10为隔磁体,11为可逆磁体,12为励磁线圈,13为壳体,14为顶部密封板,15为底部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及运输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降低卧式压力容器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考图1-4,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的工作时的正向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的工作时的侧向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向的剖切示意图,图4为沿图2中另一方向的剖切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装置,包括磁力支座1和吊耳2,吊耳2固定在磁力支座1的外侧壁上,磁力支座1上设置电源接口3,电源接口3能够与外部电源相连,磁力支座1能够吸附卧式压力容器的运输鞍座和运输车底板;

磁力支座1包括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均由永磁材料制成,第一永磁体单元6具有多个第一安装槽,第二永磁体单元7具有多个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设置第一导磁体8,第二安装槽内设置第二导磁体9,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形状一致并对正设置,第一永磁体单元6与第二永磁体单元7之间设置隔磁体10,第一导磁体8和第二导磁体9之间设置可逆磁体11,可逆磁体11的侧壁上缠绕励磁线圈12,励磁线圈12与电源接口3相连。

使用时,将磁力支座1放置在运输车底板上,磁力支座1的间距需与卧式压力容器的鞍座的间距保持一致,将容器吊装放置在磁力支座1上,保证鞍座底板不超出磁力支座1的范围,此时给磁力支座1通电使其处于充磁状态,由于容器的重力作用,磁力支座1与车底板和容器鞍座底板均紧密贴合,达令磁力线单向通过第一永磁体单元6、第二永磁体单元7、车底板、容器鞍座底板和可逆磁体11形成回路而产生磁吸力,这时磁力支座1将容器牢牢吸住,而磁力支座1又牢固地吸附在车底板上,使三者之间的约束变为固定约束,构成牢固的刚性体,且运输过程中,不需要对磁力支座1持续通电,只需在充磁时通以瞬间电流;当容器运输到目的地后,通过电源接口3给磁力支座1反向通电使其处于退磁状态,在退磁状态下,由于第一永磁体单元6、第二永磁体单元7和可逆磁体11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磁力支座1和车底板、容器鞍座之间剩余的磁吸力可忽略不计,此时,可将容器从运输车上卸下运至指定地点,磁力支座1可再次使用,只需根据不同卧式压力容器的鞍座间距进行调整即可,大大简化了运输难度、降低了运输成本。

具体地,磁力支座1还包括壳体13、顶部密封板14和底部密封板15,顶部密封板14设置于第一永磁体单元6远离第二永磁体单元7的一侧,顶部密封板14分别与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一导磁体8抵接,底部密封板15设置于第二永磁体单元7远离第一永磁体单元6的一侧,底部密封板15分别与第二永磁体单元7和第二导磁体9抵接,顶部密封板14和底部密封板15分别与壳体13相连,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均位于顶部密封板14、底部密封板15和壳体13围成的腔体内,吊耳2固定于壳体13上。设置壳体13、顶部密封板14和底部密封板15,提高了磁力支座1的整体性,使磁力支座1便于移动。

其中,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的横截面均为网格状,第一导磁体8和第二导磁体9分别位于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的空心处。

更具体地,第一永磁体单元6设置于第二永磁体单元7的顶部,第一导磁体8的厚度较第一永磁体单元6的厚度厚,第一导磁体8的顶面与第一永磁体单元6的顶面相平齐,第二导磁体9的厚度较第二永磁体单元7的厚度厚,第二导磁体9的底面与第二永磁体单元7的底面相平齐。

另外,隔磁体10采用环氧树脂制成,励磁线圈12外包裹环氧树脂,相邻的第一永磁体单元6、第二永磁体单元7、第一导磁体8、第二导磁体9、可逆磁体11和隔磁体10之间填充环氧树脂,增强磁力支座1的整体强度和刚性,同时可阻止外部杂质进入。

进一步地,多个励磁线圈12以并联的方式分别与电源接口3相连,当某个支路出现故障时,不影响其他电路的运行,提高磁力支座1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均由钕铁硼材质制成,钕铁硼材质价格低廉,性价比高,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逆磁体11由铝镍钴材质制成,具有一定的磁场强度,且便于改变磁极方向;第一导磁体8和第二导磁体9均由工业纯铁制成,具有较高的导磁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卧式压力容器运输方法,根据卧式容器鞍座的数量设置相应数量的磁力支座1,且磁力支座1的间距与卧式容器鞍座的间距保持一致,将磁力支座1放置在运输车辆底板上,保证卧式容器鞍座底板不超出运输支架的范围,通过电源接口3向磁力支座1通电使磁力支座1处于充磁状态,由于磁力支座1和车底板之间、磁力支座1和容器鞍座底板之间紧密贴合,大量磁力线单项通过第一永磁体单元6、第二永磁体单元7、运输车底板、容器鞍座底板和可逆磁体11形成回路产生磁吸力,使容器、磁力支座1和车底板吸附在一起;运输完成后,通过电源接口3向磁力支座1反向通电使磁力支座1处于退磁状态,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与可逆磁体11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容器鞍座、磁力支座1和车底板分离。

磁力支座1处于充磁状态时,与第一导磁体8相贴合一侧的第一永磁体单元6和可逆磁体11的磁极相同(第二导磁体9和第二永磁体单元7同理),相邻的磁极单元的极性相反,当励磁线圈12通入脉冲直流电流后可逆磁体11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与第一永磁体单元6磁力线方向一致,并相互叠加,此时磁力支座1的外在表现为具有磁吸力;卸载卧式压力容器时,对可逆磁体11进行反向充磁,给励磁线圈12通入反向脉冲直流电流,改变其磁场方向,可逆磁体11与第一永磁体贴合的极性由充磁状态下的同性转换为异性,磁力线只在磁力支座1自身内构成闭合回路,对外的宏观表现就是无磁状态,即为消磁,即可完成对卧式压力容器的卸载,磁力支座1可重复使用,当车底板不平或无法吸附牢固时,可将磁力支座1焊接在车底板上,当运输完成后清除焊缝,对磁力支座1进行回收再利用,节约运输成本。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