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0337发布日期:2019-04-30 18:5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在由于碰撞等导致对车辆施加冲击时,通过使靠近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的位置处的气囊展开并膨胀来保护乘客免受冲击。



背景技术:

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气囊装置作为当由于碰撞等导致对车辆施加冲击时保护乘客免受冲击的装置是有效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气囊装置中,使用沿轴线延伸的气体发生器,并且该气体发生器包括:充气机,其具有一个端部分,该端部分设置有连接线束的被连接部;以及筒状保持件,其构造为覆盖充气机。另外,使用一种气囊,其包括:气囊主体,其具有插入口,并且构造为通过从插入口插入的气体发生器的充气机供应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并膨胀;以及舌片,其形成在气囊主体处并构造为覆盖插入口。

在气囊装置中,在将气体发生器和线束安装到气囊时,将保持件插入插入口中。将从保持件突出的螺栓插入气囊主体中,使得保持件与气囊主体接合。然后,将充气机从气囊主体的外部插入保持件中。在这种状态下,被连接部暴露于气囊主体的外部。然后,通过舌片覆盖插入口。此时,被连接部被插入在舌片中形成的孔中。另外,舌片被插入气囊主体中并与从气囊主体露出的螺栓接合。线束通过舌片的孔从气囊的外部连接到被连接部。

同时,在插入口被舌片覆盖之前,线束可以通过舌片的孔连接到被连接部。

然后,将螺栓插入车身(座椅框架等)中,并将螺母紧固到螺栓上,使得气体发生器与气囊一起安装到车身。

根据上述气囊装置,可以通过舌片抑制从充气机供给的膨胀气体通过插入口泄漏到气囊的外部。

专利文献1:jp-a-2005-104176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插入口被舌片覆盖,因此可以抑制膨胀气体的泄漏,但是必须执行将被连接部和线束插入舌片的孔中的操作,这降低了安装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气囊装置:其能够在抑制膨胀气体向气囊外部泄漏的同时提高安装可操作性。

为了实现该目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沿轴线延伸,并且所述气体发生器包括:充气机,其具有一个端部分,所述端部分设置有连接线束的被连接部;和筒状保持件,其构造为覆盖所述充气机;以及气囊,其包括具有插入口的气囊主体,其中,插在所述插入口中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所述保持件的外端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充气机的所述被连接部一起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的外部,所述外端部是位于所述充气机的所述被连接部同侧的端部,并且所述保持件的其余部分与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喷出部一起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的内部,并且所述气囊构造为通过从所述气体喷出部供应到所述气囊主体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并膨胀,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囊在设置于所述保持件的安装部处安装到车辆,所述保持件的所述外端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轴线沿背离所述气体喷出部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气囊主体具有间隙填充部,所述间隙填充部构造为填充所述充气机与所述保持件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并且设置在所述插入口周围的部分处,并且所述间隙填充部被所述充气机和所述保持件的所述延伸部夹置。

附图说明

图1描绘了实施为车辆侧气囊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是描绘了设置有该装置的车辆座椅以及乘客的侧视图。

图2是描绘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辆座椅、气囊、乘客和侧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局部顶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辆座椅、气囊、乘客和侧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气囊模块的侧视图,其中气囊处于展开且非膨胀状态。

图5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件的透视图。

图6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从与图5不同的方向看到的保持件的透视图。

图7是描绘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插入在气囊主体的插入口中的保持件和从气囊主体的外部插入保持件中的充气机的局部后视图。

图8是描绘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气囊模块安装到侧框架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描绘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气囊模块安装到侧框架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描绘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气囊主体和从气囊主体的内部插入插入口中的保持件的局部侧视图。

图11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气囊模块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被铆接部被铆接并且保持件因此与充气机接合这一方面的顶视剖视图。

图13是变型实施例的保持件的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图12描述实施为车辆侧气囊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

同时,在下面的描述中,车辆的向前移动方向被描述为“前”,并且车辆的向后移动方向被描述为“后”。另外,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定为基准,将靠近中央部分的一侧称为“车辆内侧”,并且将远离中央部分的一侧称为“车辆外侧”。另外,假设体形与用于碰撞测试的假人相似的乘客以预定的正常姿势坐在车辆座椅上。

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座椅12(其为构造为前座椅的车辆座椅)布置在车辆10的侧壁部11的车辆内侧附近。这里,侧壁部11是指布置在车辆10的侧部的车辆的构成部件,并且主要对应于门、柱等。对应于前座椅的侧壁部11是前门、中柱(b柱)等。

车辆座椅12包括座垫13和座椅靠背14。座垫13安装在车身底板上,从而可以调节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座椅靠背14在其相对于座垫13的后部倾斜的状态下竖立,使得座椅靠背14的上侧位于更向后,并且构造为使得座椅靠背14的倾斜角度能够被调节。车辆座椅12以座椅靠背14朝向前方的姿势布置在车辆内部。以这种方式布置的车辆座椅12的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

在座椅靠背14中,布置有构造为座椅靠背14的骨架的座椅框架。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由布置在座椅靠背14中的车辆外侧部处的侧框架部15构成,如图8所示。

在座椅靠背14中且在与相对于侧框架部15的车辆外侧相邻的位置处设置有容纳部16,并且在容纳部16中包含有构成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气囊模块abm。气囊模块abm包括作为主要部件的气体发生器20和气囊55(参见图1)。在下文中,对每个构成部件进行描述。

<气体发生器20>

如图7和图8所示,气体发生器20由发生器主体21和安装突起部51构成,安装突起部51用作将发生器主体21与气囊55一起安装到侧框架部15的安装部分。

发生器主体21包括充气机22和构造为覆盖充气机22的保持件30,并且整个发生器主体21具有沿着轴线l1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形状。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烟火(pyro)式充气机作为充气机22。充气机22具有气体发生部23和气体喷出部27,气体发生部23和气体喷出部27均具有沿轴线l1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形状。

在气体发生部23中,容纳有用于生成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剂(未示出)。气体发生部23具有渐缩部24和被连接部25,渐缩部24具有向上缩小的直径且设置在上端部分处,被连接部25设置在渐缩部的上侧。被连接部25与线束26(参见图11)连接,线束26是到充气机22的操作信号的输入线路。

气体喷出部27的直径小于气体发生部23的直径,并且气体喷出部27在气体发生部23的下侧附近与气体发生部23同轴设置。气体喷出部27在外周部处具有用于喷出膨胀气体的多个气体喷出孔28。

同时,可以使用混合式充气机替代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烟火式充气机作为充气机22,混合式充气机构造为通过利用火药等破坏其内充满高压气体的高压气罐的分隔壁来喷出膨胀气体。

同时,保持件30构造为发生器主体21的外周部。保持件30是这样的部件:其构造为用作控制膨胀气体的喷出方向的扩散器,并将充气机22与气囊55一起安装到侧框架部15。保持件30中的大部分具有通过弯曲诸如金属板等板材形成的大致筒状形状,其中,筒状形状的两端沿轴线l1方向开口。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区分保持件30的两个端部,将位于被连接部25侧的端部(上端部)称为外端部41,并且将位于被连接部25相反侧的端部(下端部)称为内端部38。

如图11和图12所示,保持件30具有与轴线l1平行布置的平坦基部31。基部31通过将弯曲板材的两个端部分32、33彼此平行地叠置而构造。两个端部分32、33通过铆接(swaging)而彼此结合。在图8中,附图标记36表示铆接位置(tox)。如图10和图11所示,保持件30通过使其一部分变形而形成有沿保持件30的径向向内突出的凸缘37。

如图7和图11所示,保持件30的内端部38通过使内端部的一部分沿保持件30的径向向内弯曲而形成有平板部39。如图9所示,平板部39具有从充气机22的气体发生部23下侧支撑气体发生部23的功能。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且在周向上与基部31相邻的位置(前侧部)处形成有延伸部42。延伸部42沿着轴线l1朝向作为背离气体喷出部27的一侧的上侧延伸。

在外端部41的位于延伸部42的周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接合凹部43,该接合凹部43与延伸部42的延伸方向相反。两个接合凹部43都具有与间隙填充部66(将在后面描述)接合的功能。

在保持件30的与外端部41的朝向气体喷出部27的一侧(下侧)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凹口部44。凹口部44从隔着轴线l1与延伸部42径向相反的部分(保持件30的后部)沿着外部端41的周壁部朝向延伸部42延伸。

凹口部44具有一对相对壁部45、46,该对相对壁部45、46沿着轴线l1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下相对壁部46相对于轴线l1倾斜,使得下相对壁部46与上相对壁部45之间的间隙随着远离延伸部42而增大。

被铆接部47弯曲成形为从在外端部41的以下位置的后部向后突出:该位置是与凹口部44的背离气体喷出部27的一侧(上侧)相邻的位置。被铆接47被铆接,使得外端部41的直径减小并压配合到气体发生部23的上部。通过压配合,保持件30在外端部41处接合到气体发生部23的上部。

在外端部41的周部处形成有沿保持件30的径向向内突出的止挡件48,其中,该周部在轴线l1方向上位于凹口部44的相反侧(上侧)处,被敛缩部47介于周部与凹口部44之间。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基部31延伸到高于延伸部42的高度,并且止挡件48形成在基部的上端部。止挡件48形成在构成基部31的每个端部分32、33处。两个止挡件48都具有与充气机22的渐缩部24接触以限制充气机22从保持件30分离的功能。

如图8和图9所示,安装突起部51固定于保持件30的在轴线l1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个位置。每个安装突起部51固定于由于两个叠置的端部分32、33而刚度增加的基部31。安装突起部51沿垂直于轴线l1的方向朝向同一侧突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朝向车辆内侧突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安装突起部51由螺栓构成。该对安装突起部51可以具有相同的长度或不同的长度。

<气囊55>

图4描绘了当从车辆内侧观看时气囊55以平面形状展开而未填充膨胀气体(下文中,称为“展开且非膨胀状态”)的气囊模块abm。

如图1至图4所示,气囊55具有气囊主体56,膨胀气体从充气机22的气体喷出部27供给到该气囊主体56。气囊主体56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在设置于布料片(也称为基布、面料等)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折叠线57处使该两个叠置的布料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折并叠置,并且使叠置部分结合。这里,为了区分气囊主体56的两个叠置部分,靠近乘客p1的部分被称为车辆内侧的主体布料部分58,而远离乘客p1的部分被称为车辆外侧的主体布料部分59。叠置的主体布料部分58、59的厚度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彼此一致。

同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布料片对折为使得折叠线57位于气囊主体56的后端部分。然而,布料片可以对折为使得折叠线57位于气囊主体56的另一个端部分,例如,前端部分、上端部分、下端部分等。另外,气囊主体56可以由一个布料片构成。另外,每个布料片可以分成多片。

气囊55构造为通过供应到气囊主体56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和膨胀。当气囊55在车辆座椅12和侧壁部11之间展开并膨胀时,气囊55形成为具有能够占据乘客p1的上半身的大部分(例如,从腰部pp到肩部ps的区域范围)的形状和尺寸。

作为气囊主体56,可以适当地使用具有高强度和柔韧性以易于折叠的材料,例如,由聚酯纱线、聚酰胺纱线等形成的织布。

主体布料部分58、59两者在设置在其周缘部分的周缘结合部61处结合。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周缘结合部61通过对主体布料部分58、59二者的周缘部分的除后端部分(与折叠线57相邻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缝纫(用缝纫线缝合)而形成。通过缝纫实现的结合还应用于结合部64(参见图7、图10等),这将在后文中描述。

同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间歇排列的恒定长度的粗线来示出缝纫部分。

另外,周缘结合部61可以通过与使用缝纫线的缝合不同的方式形成,例如,通过使用粘合剂粘合。结合部64也是如此。

另外,气囊主体56设置有作为气囊55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用于将气囊主体56内部分隔成多个室(充气室)的分隔部、用于整流膨胀气体的部件等。

如图7和图10所示,气体发生器20(保持件30)的插入口62在气囊主体56的折叠线57上的作为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部分(靠近上端部分的部分)处开口。插入口62的尺寸使得气体发生器20在不设置安装突起部51的位置处通过,并且气体发生器20在设置有安装突起部51的位置处不能通过。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插入口62形成为具有保持件30可以穿过的最小尺寸或几乎最小尺寸。换言之,插入口62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尺寸:在保持件30插入插入口62中的状态下,插入口62的开口边缘部分65与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小到可以忽略膨胀气体的泄漏。另外,如图8和图10所示,在车辆内侧的主体布料部分58的后端部分的比插入口62低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供安装突起部51插入的插入孔63。构成气囊主体56的两个布料片通过设置为围绕插入口62和两个插入孔63的环形结合部64而彼此结合。

如图7和图10所示,保持件30从气囊主体56的内侧朝向外侧插入插入口62中。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的一部分布置在气囊主体56的外部。保持件30的包括延伸部42的其余部分布置在气囊主体56的内部。

每个安装突起部51插入在车辆内侧的主体布料部分58的相应插入孔63中。通过该插入,保持件30在位置上对准地接合到车辆内侧的主体布料部分58。

如图7和图9所示,气囊主体56的在插入口62周围的沿着插入口62的开口边缘部分65方向的一部分(即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上部)被夹在气体发生部23的上端部分与延伸部42之间,该部分(上部)作为用于填充充气机22和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的间隙填充部66。另外,间隙填充部66与成一对接合凹部43分别接合。

处于展开且非膨胀状态下的气囊55(参见图4)的位于发生器主体21前方的部分被折叠,使得气囊模块abm形成为具有适于紧凑容纳的形状(未示出)(参见图11中的双点划线)。这是为了将气囊模块abm适当地容纳在座椅靠背14中具有有限尺寸的容纳部16中。气囊55折叠而成的气囊模块abm通过诸如捆带(未示出)等保持装置而保持为具有适于容纳的形状。

如图8和图9所示,被保持为具有适于容纳形状的气囊模块abm布置在容纳部16中。两个安装突起部51都从车辆外侧插入到形成在侧框架部15中的插入孔17中。螺母18从车辆内侧分别紧固到两个安装突起部51,使得气体发生器20与气囊55一起安装到侧框架部15。

除气囊模块abm之外,侧气囊装置还包括图1所示的冲击传感器71和控制装置72。冲击传感器71包括加速度传感器等,并且构造为检测横向地施加到车辆10的侧壁部11的冲击。控制装置72构造为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71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充气机22的运行。

另外,车辆10安装有用于限制坐在车辆座椅12上的乘客p1的安全带装置。在图1至图3中,未示出安全带装置。

随后,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运行。

首先,描述将气体发生器20和线束26安装到气囊55的顺序。

在安装时,如图10所示,将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从气囊主体56的内侧插入到插入口62中。在插入期间,气囊主体56的插入口62周围的间隙填充部66接合到两个接合凹部43。然后,如图7所示,将间隙填充部66定位在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的如下位置:不形成有延伸部42且作为与延伸部42的边界部的位置处,即,在靠近延伸部42的部分处。

此外,每个接合凹部43的壁表面与间隙填充部66接触,从而限制间隙填充部66沿保持件30的径向移动。通过该限制,间隙填充部66被稳定地定位在靠近延伸部42的部分处。

另外,在将外端部41插入到插入口62中的期间,气囊主体56的插入口62的开口边缘部分65的下部被引导到保持件30的凹口部44中。凹口部44的一对相对壁部45、46之间的间隙随着在径向上远离延伸部42而增大。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插入口62的开口边缘部分65的一部分(下部)引导到凹口部44中。

每个安装突起部51插入相应的插入孔63中,使得保持件30在位置上对准地接合到车辆内侧的主体布料部分58。

以这种方式,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的一部分布置在气囊主体56的外部,而保持件30的包括延伸部42的其余部分布置在气囊主体56的内部。

然后,充气机22以气体喷出部27位于下端部分且被连接部25位于上端部分的姿势,从气囊主体56的外部从上到下独立地或在带有连接至被连接部25的线束26的情况下插入保持件30中。

这里,如果外端部41不形成有接合凹部43,则间隙填充部66可能被定位在沿保持件30的径向远离延伸部42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间隙填充部66干扰充气机22的插入。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例如通过推动间隙填充部66使间隙填充部靠近延伸部42。然而,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间隙填充部66接合到接合凹部43,使得间隙填充部66靠近延伸部42。因此,间隙填充部66难以干扰充气机22的插入,从而可以容易地将充气机22插入保持件30中。因此,不需要采取推动间隙填充部66的措施。

如图9所示,在将充气机22插入保持件30期间,间隙填充部66被气体发生部23的上端部分和延伸部42夹置。

另外,当气体发生部23的下表面与保持件30的下端部的平板部39触碰时,充气机22通过平板部39在气体发生部23处被从下侧支撑,从而抑制进一步插入保持件30。另外,如图11所示,充气机22接触或靠近凸缘37,从而限制充气机22的径向移动。

充气机22的被连接部25暴露于气囊主体56的外部。当充气机22独立地插入保持件30中时,将线束26连接到被连接部25。因此,与插入口被舌片覆盖的专利文献1相反,不需要执行将被连接部和线束插入舌片的孔中的操作,从而提高将气体发生器20和线束26安装到气囊55的可操作性。

另外,被铆接部47位于气囊主体56的外部(参见图9)。如图12中的箭头所示,从周向的两侧向被铆接部47施加力。由此,如图1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被铆接部47发生变形(被铆接)。外端部41的直径减小并因此压配合到气体发生部23的上部。通过压配合,保持件30接合到充气机22,从而获得气囊模块abm。

气囊55的位于发生器主体21前方的部分被折叠,使得气囊模块abm形成为具有适于容纳的形状。具有适于容纳的形状的气囊模块abm在设置于保持件30的安装突起部51处安装到侧框架部15,如图8所示。

随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运行。

如图1和图2所示,当冲击传感器71未检测到横向施加到侧壁部11的冲击时,用于操作充气机22的操作信号不从控制装置72输出到充气机22,从而膨胀气体不从气体喷出部27喷出。气囊55在保持适于容纳的形状的同时仍然与气体发生器20一起容纳在容纳部16中。

另一方面,当在车辆10的行驶期间由于侧面碰撞等导致预定值或以上的冲击横向地施加到侧壁部11,并且该预定值或以上的冲击被冲击传感器71检测到时,用于操作充气机22的操作信号基于检测信号而通过线束26从控制装置72输出到充气机22。响应于该操作信号,充气机22从气体喷出部27喷出膨胀气体。

膨胀气体被供应到气囊主体56。此时,与未填充间隙的构造相比,由于充气机22和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被间隙填充部66填充,因此从气体喷出部27喷出的膨胀气体更难以通过间隙泄漏到气囊55的外部。另外,插入口62的开口边缘部分65和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使得从该间隙泄漏到气囊55外部的膨胀气体非常少。

气囊主体56通过如上所述供应的膨胀气体而开始膨胀。气囊55在一部分(后部)保留在容纳部16中的情况下从座椅靠背14向前突出。

继续被供应膨胀气体的气囊55以解除(展开)侧壁部11与坐在车辆座椅12上的乘客p1的上半身之间折叠状态的方式向前膨胀,如图1至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此时,从充气机22和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以及从插入口62的开口边缘部分65和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气囊55外部的膨胀气体非常少。

以这种方式展开并膨胀的气囊55以被推向车辆内侧的方式介于乘客p1的上半身和侧壁部11之间。通过气囊55,上半身被压向车辆内侧并被限制。然后,通过侧壁部11传递到上半身的横向冲击被气囊55缓解,从而保护上半身。

这里,如图2和图3所示,车辆10的侧壁部11与坐在车辆座椅12上的乘客p1之间的间隙很窄。此外,当由于碰撞等导致将冲击横向地施加到侧壁部11时,侧壁部11朝向车辆内侧变形,使得侧壁部11和乘客p1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变窄。为了在狭窄间隙中使气囊55展开并膨胀,需要在短时间内展开并膨胀气囊55。为此,重要的是减少膨胀气体泄漏到气囊55外部的量。

在这方面,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当采用间隙填充部66被充气机22和延伸部42夹置的结构时,充气机22和保持件30之间的间隙减小,使得膨胀气体向气囊55外部的泄漏量减少。因此,即使当侧壁部11与乘客p1之间的间隙较窄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使气囊55展开并膨胀,从而适当地保护乘客p1免受冲击。

同时,如图7所示,凹口部44的卡住气囊主体56的上相对壁部45限制了气囊主体56的开口边缘部分65的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当膨胀气体的压力施加到气囊主体56时,也可以抑制气囊主体56与保持件30分离。

另外,被铆接部47被铆接,使得外端部41的直径减小并因此压配合并接合到充气机22。除此之外,当构造为从气体喷出部27喷出膨胀气体的充气机22意图沿脱离保持件30的方向移动时,设置于保持件30的止挡件48直接接触充气机22的渐缩部24,从而限制充气机22沿相应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抑制充气机22与保持件30分离。

具体地说,由于止挡件48形成在由于板材的叠置并结合的端部分32、33而刚度增加的基部31处,所以即使当充气机22与止挡件48接触时,止挡件也难以变形。因此,可以通过止挡件48支撑充气机22并进一步抑制充气机22与保持件30分离。

同时,可以如下修改示例性实施例。

<关于气囊模块abm的容纳部16>

·替代车辆座椅12的座椅靠背14,侧壁部11可以设置有容纳部16,气囊模块abm可以置入该容纳部16中。

<关于气体发生器20>

·两个安装突起部51中的至少一个在构造为用于将保持件30安装到车辆的安装部件的条件下可以改变为不同于螺栓的部件。

·安装突起部51可以设置于保持件30的沿轴线l1方向的两个位置以上的更多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安装突起部51可以以相同形式(例如,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安装到车辆(侧框架部15)或者可以以不同形式安装。

·气体发生器20可以由发生器主体21和一个安装突起部51构成。

·气体发生器20可以以被连接部25位于气体喷出部27下方的姿势布置在气囊主体56中。

·气体发生器20的发生器主体21可以以沿不同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例如,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布置。

·在止挡件48位于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的沿轴线l1方向在凹口部44的相反侧(被铆接部47介于止挡件48和凹口部44之间)的条件下,止挡件48可以形成在与基部31不同的位置处。

例如,如图13所示,止挡件48可以形成在延伸部42的在延伸部42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分(上端部分)处。同时,在图13中,与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通过这样做,止挡件48与延伸部42一起定位在气囊主体56内。当构造为从气体喷出部27喷出膨胀气体的充气机22意图沿脱离保持件30的方向移动时,止挡件48经由气囊主体56间接地接触充气机22的渐缩部24,从而限制充气机22和气囊主体56沿相应方向移动。因此,可以抑制充气机22和气囊主体56与保持件30分离。

·设置于保持件30的外端部41的接合凹部43的数量可以改变为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另外,可以省略接合凹部43。

·可以使用在沿轴线l1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而不是端部分处具有气体喷出部27的充气机作为充气机22。

<关于气囊55>

·气囊主体56优选地由如示例性实施例那样整体膨胀的部分构成。然而,气囊主体可以部分地包括非膨胀部分,膨胀气体不供应到该非膨胀部分并且该非膨胀部分不会膨胀。

·气囊主体56的内部可以由一个室构成,而不是被分隔为多个室(充气室)。

·乘客p1的上半身的由侧气囊装置保护的部分可以改变为与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气囊55的形状和尺寸改变为可以保护乘客p1的上半身的目标部分的形状和尺寸。

<关于适用的气囊装置的类型>

·由于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囊,该气囊构造为通过从气体喷出部喷出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并膨胀,并且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在保持件的安装部处安装到车辆,因此气囊装置可以应用于与侧气囊装置不同的气囊装置。

例如,存在用于膝盖保护的气囊装置(也称为“膝部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构造为响应于施加到车辆的向前冲击而使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的腿部前方的下侧的气囊主体膨胀,从而保护乘客从胫骨到膝盖的部分。

另外,气囊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座垫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构造为响应于施加到车辆的向前冲击,通过膨胀气体使布置在车辆座椅的座垫中的气囊主体膨胀,并且使座垫的乘坐表面突起,从而限制座垫上的乘客向前移动。

<其它>

·该侧气囊装置可以应用于:在车辆座椅12以座椅靠背14朝向不同于车辆前方的方向(例如朝向侧面)的姿势布置的车辆中,当冲击横向(车辆的前后方向)施加到车辆座椅12时保护乘客p1免受冲击的侧气囊装置。

·应用气囊装置的车辆不限于汽车,并且包括各种工业车辆。

·气囊装置可以应用于设置在除上述车辆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飞机、船舶等)的气囊装置。

为了实现该目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沿轴线延伸,并且气体发生器包括:充气机,其具有一个端部分,端部分设置有连接线束的被连接部;以及筒状保持件,其构造为覆盖充气机;以及气囊,其包括具有插入口的气囊主体,其中,插在插入口中的气体发生器的保持件的外端部的一部分与充气机的被连接部一起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外部,外端部是与充气机的被连接部位于同侧的端部,并且保持件的其余部分与充气机的气体喷出部一起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内部,并且气囊构造为通过从气体喷出部供应到气囊主体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并膨胀,其中,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在设置于保持件的安装部处安装到车辆,保持件的外端部形成有延伸部,延伸部沿着轴线沿背离气体喷出部的方向延伸,并且气囊主体具有间隙填充部,间隙填充部构造为填充充气机与保持件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并且设置在插入口周围的部分处,并且间隙填充部被充气机和保持件的延伸部夹置。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气囊装置中,在安装气体发生器和线束时,将保持件插入插入口中,使得保持件的外端部的一部分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外部并且其余部分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内部。其余部分包括延伸部。

充气机从气囊主体的外部独立地或在带有连接至被连接部的线束的情况下插入保持件中。通过该插入,气囊主体的插入口周围的间隙填充部被充气机与延伸部夹置。

被连接部暴露于气囊主体的外部。当充气机独立地插入保持件中时,将线束连接到被连接部。因此,与插入口被舌片覆盖的专利文献1相反,不需要执行将被连接部和线束插入舌片的孔中的操作。

在气囊装置中,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在设置于保持件的安装部处安装到车辆。

当由于碰撞等导致冲击施加到安装有气囊装置的车辆时,膨胀气体从气体喷出部喷出。膨胀气体被供应到气囊主体,使得气囊展开并膨胀以保护乘客免受冲击。由于充气机与保持件之间的间隙被间隙填充部部分地填充,因此与间隙未被填充的构造相比,间隙被减小。因此,从气体喷出部喷出的膨胀气体难以通过该间隙泄漏到气囊的外部。

延伸部可以形成在外端部在周向上的部分处,并且外端部的位于延伸部在周向上的一侧处的部分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接合凹部,至少一个接合凹部沿与延伸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与间隙填充部接合。

根据上述构造,当气囊主体的间隙填充部与接合凹部接合时,将间隙填充部定位在保持件的外端部的不形成有延伸部且作为与延伸部的边界部的位置处,即,在靠近延伸部的部分处。

此外,接合凹部的壁表面与间隙填充部接触,从而限制间隙填充部沿保持件的径向移动。通过该限制,间隙填充部被稳定地定位在靠近延伸部的部分处。

这里,如果没有接合凹部,间隙填充部可能沿保持件的径向远离延伸部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间隙填充部干扰将充气机插入保持件中,从而难以将充气机插入保持件中。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例如通过推动间隙填充部使间隙填充部靠近延伸部。然而,间隙填充部与接合凹部接合,使得间隙填充部靠近延伸部,并且间隙填充部因此难以干扰充气机的插入。因此,不需要采取推动间隙填充部的措施,并且可以容易地将充气机插入保持件中。

在保持件的与外端部的朝向气体喷出部的一侧相邻的位置处可以形成有凹口部,并且凹口部沿外端部的周壁部从隔着轴线与延伸部在径向上相反的部分朝向延伸部延伸,外端部可以包括被铆接部,被铆接部用于使设置在与凹口部的背离气体喷出部的一侧相邻的位置处的外端部的直径减小,并且外端部的隔着被铆接部在轴线l1方向上位于与凹口部相反侧的部分可以形成有止挡件,止挡件朝向保持件的内侧突出并且构造为与充气机接触,从而限制充气机与保持件分离。

根据上述构造,当被铆接部被铆接并且外端部的直径因此减小时,外端部被压配合到充气机并且保持件与充气机接合。除此之外,当构造为从气体喷出部喷出膨胀气体的充气机意图沿脱离保持件的方向移动时,止挡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充气机,从而限制充气机沿相应方向移动。因此,充气机难以与保持件分离。

根据上述构造,止挡件与延伸部一起定位在气囊主体内。当构造为从气体喷出部喷出膨胀气体的充气机意图沿脱离保持件的方向移动时,止挡件经由气囊主体间接地接触充气机,从而限制充气机和气囊主体沿相应方向移动。因此,充气机和气囊主体难以与保持件分离。

凹口部可以具有沿轴线方向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壁部,并且相对壁部中的一个可以与被铆接部相邻,并且相对壁部中的另一个可以相对于轴线倾斜,使得相对壁部之间的间隙随着远离延伸部而增大。

根据上述构造,一对相对壁部之间的间隙随着沿保持件的径向远离延伸部而增大。因此,当将外端部插入插入口中时,可以使保持件的凹口部钩在气囊主体的插入口的开口边缘部分的一部分处。

当保持件在凹口部处被钩在气囊主体时,凹口部的一个相对壁部限制气囊主体的开口边缘部分朝向被连接部移动。因此,即使当膨胀气体的压力施加到气囊主体时,气囊主体也难以与保持件分离。

当冲击横向地施加于车辆的侧壁部时,气囊可以在侧壁部与车辆座椅之间展开并膨胀,从而保护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免受冲击。

车辆的侧壁部与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之间的间隙很窄。此外,当由于碰撞等导致将冲击横向地施加到侧壁部时,侧壁部朝向室内变形。因此,侧壁部与乘客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变窄。为了在狭窄间隙中使气囊展开并膨胀,需要在短时间内使气囊展开并膨胀。为此,重要的是减少膨胀气体泄漏到气囊外部的量。在这方面,如上所述,当采用气囊主体的间隙填充部被充气机和保持件的延伸部夹置的结构时,充气机和保持件之间的间隙减小,使得膨胀气体向气囊外部的泄漏量减少。因此,即使当侧壁部与乘客之间的间隙较窄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使气囊展开并膨胀,从而适当地保护乘客免受冲击。

根据该气囊装置,可以在抑制膨胀气体泄漏到气囊外部的同时提高安装可操作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