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悬架的座椅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8745发布日期:2019-05-22 02:0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带悬架的座椅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提供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设备和方法,该机动车辆座椅总成适于采用第一构造以在机动车辆的操作中提供常规的支撑和约束,并且适于采用第二构造以在机动车辆不操作时提供上面可能有乘员躺着的相对水平仰卧的平台,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髋部升降机构,当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将下部座椅结构的后边缘提升到座椅靠背水平。



背景技术:

在现代机动车辆中提供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主要被设计成提供支撑平台,该支撑平台被设计成容纳处于坐立或倾斜位置的机动车辆乘员,从而为机动车辆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通过该支撑,机动车辆乘员可以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或在机动车辆内以既舒适又愉快的方式行驶。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另一个功能是在发生撞击或翻车事件时帮助约束乘员。例如,在正面撞击事件的情况下,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特别适于将乘员约束在规定的位置范围内,使得机动车辆的主动和被动约束系统可以适当地操作。

在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下部座椅结构的情况下,下部座椅结构通常在向后方向上朝向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咬合线(biteline)向下倾斜,以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平台。该构造还用于帮助定位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机动车辆乘员的h点,由此在正面撞击事件的情况下,机动车辆乘员的前进动量产生抵靠下部座椅总成的力,该力倾向于将机动车辆乘员保持在某个位置,在该位置中,可以最有效地采用包括安全带总成的主动约束系统和包括一个或多个安全气囊的被动约束系统。

然而,现代机动车辆座椅总成通常没有解决当车辆停放并且机动车辆乘员想要休息或睡觉时机动车辆乘员的需要。由于广泛用于提供座椅靠背倾斜特征的机构,当座椅靠背从驾驶/使用设计位置移动到休息/睡觉位置时可能引起显著的不适。特别地,现有的倾斜特征倾向于在下部座椅结构与座椅靠背之间形成相当大的垂直间隙,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同样地,当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座椅靠背通常不能提供足够的上背支撑。需要使机动车辆乘员更舒适和放松的特征。需要提供相对水平仰卧的平台和足够的上背支撑的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座垫的边缘的升降机构包括可围绕横杆枢转的支架。该支架包括前杆和后部。该前杆联接到座椅悬架的凸缘内的通道。该后部联接到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联接到座椅靠背。当该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该前杆升高该座垫总成的边缘。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之一或组合:

·该座垫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具有暴露表面,并且其中当该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该座垫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基本上占据相同的水平面;

·该连杆机构具有狭槽,该狭槽包括上端和下端,并且其中该支架的后部联接到接纳在该狭槽内的销,其中该狭槽的下端靠近该销对应于该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该狭槽的上端与该销初始接触对应于该直立位置与该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

·使该座椅靠背在该预定倾斜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枢转迫使该狭槽的上端抵靠在该销上以使该支架旋转,并且使该前杆和该座垫总成的边缘向上升高;

·该前杆联接到凸部,并且其中该凸部可滑动地接纳在该座椅悬架的通道内;

·该座椅悬架在该预定倾斜位置中处于基本上水平位置,并且其中该座椅靠背从该预定倾斜位置枢转到完全倾斜位置迫使凸部从通道的前部滑动到该通道的后部以使该座椅悬架的前边缘围绕可枢转联接器旋转以升高该座椅悬架的后部;和/或

·该预定倾斜位置相对于垂直平面约为55.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包括下部座椅结构,该下部座椅结构包括:座椅框架;座椅悬架,其靠近该座椅框架设置;枢轴杆,其在该座椅框架的后部之间侧向延伸;和下部座椅枢轴支座,其设置在该座椅框架的后端处;和座垫组件,其由该座椅悬架支撑。该座椅靠背可在直立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枢转,该完全倾斜位置可操作地与该下部座椅结构联接。该座椅靠背在其下部具有座椅靠背枢轴支座,其可操作地与该下部座椅枢轴支座联接。髋部升降机构包括髋部升降枢轴支架,其可操作地与该枢轴杆联接并相对于该枢轴杆旋转地设置。该髋部升降机构还包括开槽连杆机构,其联接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该髋部升降枢轴支架包括前杆和后部。该髋部升降枢轴支架的前杆经由凸缘内的通道可操作地联接到该座椅悬架的边缘,以在该座椅靠背枢转到该直立位置与该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时向上升高该座椅悬架的边缘。后部联接到该开槽连杆机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之一或组合:

·该座椅悬架包括一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和在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悬架横梁,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包括凸块,其用于将垫子固定到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构件;

·向内延伸的构件从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凸起,并且其中该向内延伸的构件联接到该下部座椅结构;

·该向内延伸的构件包括圆形开口,该圆形开口可枢转地联接到该下部座椅结构的圆形构件;

·该座椅悬架包括悬架框架、联接到该悬架框架的紧固件和联接到该悬架框架的垫子,其中该紧固件将该悬架框架联接到该下部座椅结构;

·该悬架框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其中该悬架框架包括用于接纳该垫子的附件的凸块;

·该悬架框架包括用玻璃纤维填充尼龙包覆成型的线;

·凸块为钩形并且由玻璃纤维填充尼龙制成;

·该下部座椅结构和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具有暴露表面,并且其中当该座椅靠背处于该完全倾斜位置时,该下部座椅结构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基本上占据相同的水平面;

·该连杆机构包括狭槽并且该狭槽包括上端和下端,并且该髋部升降枢轴支架的后部包括接纳在该狭槽内的销,其中该狭槽的下端靠近该销对应于该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该狭槽的上端与该销初始接触对应于该直立位置与该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

·一对髋部升降机构,其中该对髋部升降机构中的每一个设置在该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之一附近;和/或

·该髋部升降机构将该座椅悬架和该座垫总成在该直立位置与该座椅靠背的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升高45mm至70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座椅总成形成用于座椅靠背的下部座垫和座椅靠背垫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的基本上水平面。该座椅总成包括用于该下部座垫的后边缘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括可围绕横杆枢转的支架,该横杆固定地安装到用于座椅的框架总成。该支架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该下部座垫的前杆,和后部。连杆在第一端钉到座椅靠背上,并且该连杆在第二端钉到该后部上。当该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该前杆首先升高该下部座垫的后边缘。当该座椅靠背枢转到完全倾斜位置时,该下部座垫的后边缘升高到基本上水平平面。

通过研究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和了解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方面、目标和特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汽车座椅总成的前侧透视图,其中前排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2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前侧透视图,其中前排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3a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3b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4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5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透视图;

图6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底部透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6a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6b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第一预定位置;

图6c是从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中移除了连杆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6d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中安装了连杆的髋部升降机构的示意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7是安装有连杆的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透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7a是座椅靠背框架与下部座椅的联接的侧面透视图;

图8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髋部升降机构和座垫悬架系统的局部前视图;

图9是图1的汽车座椅总成的座椅总成的侧面透视图;

图10是座椅总成的辅助悬架的顶部透视图;

图11是辅助悬架的垫子的俯视平面图;

图12是辅助悬架的框架的俯视平面图;

图13是辅助悬架的底部透视图;

图14是辅助悬架的附接夹子的侧面透视图;

图15是辅助悬架的仰视平面图;

图16是与主悬架联接的辅助悬架的顶部透视图;

图17是枢轴支架的第一侧视图;

图18是靠近枢轴支架的后部的保持特征的透视图;

图19是靠近枢轴支架的前杆的保持特征的透视图;

图20是支架的凸缘的第一透视图;

图21是支架的凸缘的第二透视图;

图22是支架的俯视图;

图23是支架的仰视图;

图24是从前杆端部截取的支架的前视图;

图25是从后部端部截取的支架的后视图;

图26是支架的第二侧视图;

图27是图26的支架沿着图26的xxvii-xxvii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28是横杆的正视图;

图29是具有两个枢轴支架的横杆的第二正视图;和

图30是髋部升降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以箭头示出当髋部升降结构被激活时的运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出于本文描述的目的,术语“上”、“下”、“右”、“左”、“后”、“前”、“垂直”、“水平”、“内部”、“外部”和它们的派生词应当与如图1中所定的本发明有关。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除非明确地相反指出,否则本发明可以采用各种可选定向。还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所示的以及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仅进是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另有明确说明,否则与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被视为限制。

参考图1至图30,附图标记10通常表示用于机动车辆6的车厢8中的车辆座椅总成。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升高的座椅靠背14的下部座椅结构12。如图1至图2中所示,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通常被构造成在各种机动车辆6中用于机动车辆6的前排驾驶员座椅、前排乘客座椅或后排座椅,并且通常包括前述的下部座椅结构12和座椅靠背14。头枕26也安装到升高的座椅靠背14的顶部。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可以被构造成安装在支撑表面上,诸如车辆6的底板28上。如公知的,座椅导轨总成30可以联接到下部座椅结构12,以促进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的前后定位。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通常被设计用于使机动车辆乘员感到舒适,以及在碰撞事件期间容纳并保护机动车辆乘员。

参考图3a至图4,用于座垫(在所描绘方面中,座垫总成164)的边缘166的髋部升降机构120包括可围绕横杆(在所描绘方面中,枢轴杆48)枢转的支架122。支架122包括前杆124和后部126。前杆124联接到座椅悬架(在所描绘的方面中,辅助悬架52)的凸缘200内的通道130。后部126联接到连杆机构132。连杆机构132联接到座椅靠背14。当座椅靠背14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前杆124升高座垫总成164的边缘166。

图7示出了处于完全倾斜位置的座椅总成10。下部座椅结构12包括前部座板34和一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该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具有前端40和后端42,该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在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的前端40处附接到前部座板34的相对侧向边缘44、46。枢轴杆48在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的后端42之间侧向延伸并固定地附接到该后端。优选地,前部座板34和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由相对轻质和高强度金属部件(诸如高强度钢或铝)制成。下部座椅枢轴支座50安装在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的后端42处。

参考图7至图9,辅助悬架52附接到主悬架54并且可调地支撑在该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之间。辅助悬架52包括框架56和垫子74。

座椅靠背14可在直立位置(图1、图3a、图3b、图6a、图30)与完全倾斜位置(图2、图4、图6、图6d、图7)之间枢转并且可操作地与下部座椅结构12联接。座椅靠背14包括框架90,该框架具有上部横向横梁92、下部横向横梁94、以及在上部横向横梁92与下部横向横梁94之间垂直延伸的一对相对侧向座椅靠背框架构件96、98。该对相对侧向座椅靠背框架构件96、98中的每一个在其下部具有座椅靠背枢轴支座100,其可操作地与下部座椅枢轴支座50联接。优选地,在该对相对侧向座椅靠背框架构件96、98中的每一个上的座椅靠背枢轴支座100包括圆形凹部112,而安装在该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中的每一个上的下部座椅枢轴支座50包括接纳在圆形凹部112内的圆形凸部114。

参考图5,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还包括髋部升降机构120,其包括一对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也称为枢轴支架122或支架122),该对髋部升降枢轴支架可操作地与枢轴杆48联接并相对于该枢轴杆可枢转地设置。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中的每一个优选地形成为套环形状,其配合在枢轴杆48上方并由其支撑。该对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中的每一个优选地设置在该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之一附近。如图6至图6d和图7中所示,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中的每一个包括前杆124和后部126。该对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中的每一个的前杆124同样优选地侧向地设置在该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之间并且在该对相对侧向座椅靠背框架构件96、98之一下方处于直立位置。经过如此设置,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的前杆124包括凸部128,该凸部可滑动地接合辅助悬架52的通道130并且在朝向完全倾斜位置进一步旋转时提升辅助悬架52。

再次参考图6至图6d,一对开槽连杆机构132可操作地与相对侧向座椅靠背框架构件96、98的下部134联接。可选地,开槽连杆机构132可以附接到座椅靠背14的框架90的下部横向横梁94。在各个方面,开槽连杆机构132可以焊接到相对侧向座椅靠背框架构件96、98的下部134或者焊接到座椅靠背14的框架90的下部横向横梁94。开槽连杆机构132在第一端140处可枢转地附接或钉在臂143上,并且在第二端142处可枢转地附接或钉在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的后部126上。开槽连杆机构132的第一端140与座椅靠背14的臂143可枢转地附接优选地通过连接器144来实现,该连接器固定在分别为开槽连杆机构132的第一端140和臂143中的每一个的开口146、148内,从而允许相对枢转运动。如图6至图6d中所示,开槽连杆机构132设置有狭槽150,该狭槽靠近开槽连杆机构132的第二端142,该狭槽可操作地与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的后部126联接。开槽连杆机构132的狭槽150具有上端152和下端154。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的后部126联接到销156,该销接纳在狭槽150内。在各个方面,开槽连杆机构132可以是各种形状、尺寸和设计的连杆或连杆机构。

在操作中,前杆124中的每一个包括凸部128,其在辅助悬架52的通道130内移动。即,当座椅靠背14处于直立位置时,狭槽150的下端154靠近设置在后部126中的销156,如图6a中所示。因此,当狭槽150的下端154靠近销156时,座椅靠背14的位置对应于座椅靠背14的直立位置。类似地,当座椅靠背14倾斜时,狭槽150的上端152与设置在后部126中的销156初始接触,其中座椅靠背14的位置对应于直立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如图6b中所示。优选地,座椅靠背14的预定倾斜位置相对于垂直平面约为55.5°。座椅靠背14朝向完全倾斜位置的进一步旋转进一步使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的后部126向下移位,这进而使髋部升降枢轴支架122旋转并升高前杆124,然后迫使凸部128在辅助悬架52的通道130内向后移动。当座椅靠背枢转超过图6b中的预定倾斜位置时,该动作向上升高辅助悬架52,该预定倾斜位置在图6a中的直立位置与图6d中的完全倾斜位置之间。

如图3a、图3b和图4中最佳地所示,下部座椅结构12和座椅靠背14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暴露表面160、162。优选地,暴露表面160包括相对于座垫总成164的局部柔性/拉伸装饰材料,其可以移动以便保持座垫总成164的装饰材料和泡沫处于拉伸状态以保持平坦表面并消除皱折。具体地,通过将座椅靠背14移动到完全倾斜位置来升高下部座椅结构12的座垫总成164的后边缘166,使得辅助悬架52升高座垫总成164的暴露表面160以在座椅靠背14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与座椅靠背14的暴露表面162基本上占据相同的水平面。通过将图6c中的相对暴露表面160、162(开槽连杆机构132已经被移除并且髋部升降机构120因此被禁用)与图6d中所示的相对暴露表面160、162(安装有开槽连杆机构132并且暴露表面160、162占据基本上相同的平面)进行比较可以最好地明白该益处。

参考图9,优选地,髋部升降机构120将辅助悬架52和座垫总成164在直立位置与座椅靠背14的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升高45mm至70mm之间的距离h,以消除腰部上的压力并且提升乘员的尾骨和髋部,如图9中所示。结果是分别为座垫总成164和座椅靠背14的暴露表面160、162是基本上平坦且连续的表面。参考图4,优选地,座椅靠背14的完全倾斜位置与垂直方向成约85°。座椅总成10的完全倾斜位置从下部座椅结构12的前边缘168延伸到座椅靠背14的上部170。座椅靠背14的上部170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后部是可调的。

另外,用于髋部升降机构120的开槽连杆机构132提供被动系统,一旦座椅靠背14达到期望的轨枕起始角度(此处优选地与垂直方向成55.5°),该被动系统就自动升高下部座椅结构座垫总成164的高度,并且一旦座椅靠背14达到最大轨枕角度(此处优选地与垂直方向成85°),该被动系统就会实现座垫总成164的最大提升。本文公开的髋部升降机构120的附加益处在于,前杆124联接到辅助悬架52并设置在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36、38之间,以免在座椅总成10的座椅靠背14未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或轨枕模式时影响座椅总成h点或舒适性。此外,通过对系统几何形状(诸如狭槽150的形状和长度)的相对简单的改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容易地改造和微调下部座椅结构12的座垫总成164的后边缘166的最大提升高度。

此外,髋部升降机构120表示相对简单的机械系统,其可以手动致动并且不需要马达,尽管动力致动的车辆座椅总成同样可以有利地采用所公开的髋部升降机构120。另外,现有的座椅靠背14、倾斜闩锁控件172和相关机构可以容易地用于将座椅靠背14保持在直立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期望倾斜位置,同时为下部座椅结构座垫总成164的后边缘166超出预定倾斜位置提供提升功能。最后,所设置的髋部升降机构120可以容易地适用于现有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的改装装置。

因此,在机动车辆6未操作时机动车辆乘员希望躺在仰卧位置休息的程度上,上述公开内容仅提供了机动车辆乘员可以在其上休息的这种平台。根据前述公开内容,现在可以通过升高下部座椅结构12的座垫总成164的后边缘166的高度来提供更舒适的睡觉座椅表面,以使整个表面更加水平并且使从垫座总成164到座椅靠背14的过渡不太明显。

参考图10至图11,辅助悬架52包括框架56和垫子74。垫子74包括大致矩形的中心部分180。大致矩形的中心部分180在大致矩形的中心部分180的相对端部处具有附接特征182、184。两个附加的附接特征186、188在框架56的横梁68处。附接特征182包括用于接纳凸块76的孔190。类似地,附接特征184包括用于接纳凸块76的孔192。附接特征186包括用于接纳凸块210的孔212。附接特征188包括用于接纳凸块210的孔212。在各个方面,垫子74由承重的、柔性的、抗蠕变的、坚固的材料制成。一种这样的合适的承重材料是可从acmemills获得的dymetrol材料。框架56的向内延伸的构件70、72包括夹子82。夹具86覆盖夹子82。

图12是框架56的俯视平面图。框架56包括内部c形构件58和外部c形构件60。在框架56的制造期间,使用内部c形线59和外部c形线61。内部c形线59和外部c形线61具有大约0.8mm的直径,这些线用玻璃纤维填充尼龙部分62包覆成型。附接夹子82和凸块76设计在模具中。在各个方面,如图12中所描绘,框架56从模具中移除。参考图11至图12,在各个方面,凸块76为钩形以用于分别接纳垫子74的附接特征182和附接特征184的孔190、192。框架56包括一对侧向相对框架构件64、66和在该对侧向相对框架构件64、66之间延伸的横梁68。向内延伸的构件70、72从侧向相对框架构件64、66延伸。

参考图13,从底部可以看到辅助悬架52。凸缘200从侧向相对框架构件64和66的底部凸起。在各个方面,凸缘200是弯曲的u形构件208的一部分。在所描绘的方面,四个成型凸块210位于框架56的外部c形构件60的玻璃纤维填充尼龙部分62的下侧。垫子74的附接特征186和188包括用于接纳凸块210的孔212。凸块210通常为钩形。框架56包括内部c形线59、外部c形线61和玻璃纤维填充尼龙部分62。在各个方面,框架56可以被描述为具有矩形形状。

参考图14和图16,夹子82从向内延伸的构件72凸起。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夹子82可以是用于将悬架(在所描绘方面,辅助悬架52)固定到下部座椅结构12的另一种类型的紧固件。夹子82中的圆形开口83接纳主悬架54的圆形构件。在所描绘的方面,圆形构件线84。夹子82围绕线84可枢转地联接。

参考图15,示出了辅助悬架52的底部透视图。垫子74附接到框架56。凸缘200从框架56的侧向相对框架构件64、66延伸。凸缘200各自包括通道130。当辅助悬架52在前向方向上放置在车辆6中的座椅总成10中时,通道130具有前部202和后部204。

参考图16,辅助悬架52被示为利用夹子82附接到主悬架54。夹具86将夹子82固定到主悬架54的线84上。一对通道130位于一对凸缘200上,该对凸缘从辅助悬架52的框架56的底部延伸。每个通道130包括前部202和后部204。开口206靠近通道130。在各个方面,辅助悬架52和主悬架54可以成型为一个工具中的整体零件。夹具86将辅助悬架52固定到主悬架54(在所描绘方面,辅助悬架52)。

参考图17至图30,示出了枢轴支架122。参考图17,枢轴支架122包括前杆124和后部126。参考图6和图17,前杆124包括凸部128,其用于与辅助悬架52的通道130接合。后部126包括用于接纳销156的孔157,该销将后部126附接到开槽连杆机构132中的狭槽150。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前杆124可以是悬臂梁。支架122包括加强支架122的工字梁结构220。工字梁结构220包括上部凸缘222和下部凸缘224。枢轴支架122包括套环部分230。套环部分230由支架122的前杆124侧上的保持构件232和支架122的后部126侧上的保持构件240界定。在所描绘的方面,保持构件232和240通常彼此相对。

参考图18,保持构件240包括位于支架122的后部126附近的第一凸部242和第二凸部244。

参考图19,保持构件232包括位于支架122的前杆124附近的第一凸部234和第二凸部236。

参考图17至图19,距离d1在保持构件232与保持构件240之间。距离d1是指保持构件240的相对第一凸部242与保持构件232的第二凸部236以及保持构件240的相对第二凸部244与保持构件232的第一凸部234之间的距离。

参考图20至图21,支架122分别以第一透视图和第二透视图示出。支架122包括前杆124和后部126。支架122被制造有工字梁结构220。工字梁结构220包括上部凸缘222和下凸缘224。下部凸缘224包括向外凸缘274、276,其是支架122的套环部分230的一部分。当枢轴支架122联接到枢轴杆48时,凸缘274、276使该枢轴支架稳定。凸部128在前杆124上。参考图6、图20和图21,凸部128联接到辅助悬架52的通道130。用于接纳销156以将支架122联接到狭槽150的孔157位于支架122的后部126上。

参考图22至图23,分别示出了支架122的俯视图和支架122的仰视图。支架122的俯视图包括前杆124和后部126。凸缘274、276从支架122凸起。肋282为凸缘274、276提供附加的强度。关于图23,支架122的套环部分230被示为在凸缘274、276内。参考图22和图23,还示出了凸部128和前杆124。

参考图24至图25,分别示出了支架122的前视图和后视图。图24的前视图包括具有凸部128的前杆124。参考图25,支架122的后视图包括后部126。

参考图26,示出了支架122的第二侧视图。图27示出了在线xxvii-xxvii处截取的支架122的横截面。在各个方面,枢轴支架122由玻璃纤维填充的缩醛制成,并且具有贯穿中心的钢杆290。

参考图28,示出了枢轴杆48。枢轴杆48具有凹坑250。枢轴杆48还具有第一端252和第二端253。枢轴杆48的第一端252具有环状凸部254、255、256。枢轴杆48的第二端253具有环状凸部262、263。凹坑250具有第一部分266和第二部分268。

参考图29,一对枢轴支架122在枢轴杆48上。第一枢轴支架270位于环状凸部256与凹坑250之间。第一枢轴支架270具有第一凸缘274和第二凸缘276。第一凸缘274邻接环状凸部256。第二枢轴支架272具有第一凸缘278和第二凸缘280。第二凸缘280邻接环状凸部262。为了在座椅总成10的组装期间将第一枢轴支架270和第二枢轴支架272放置在枢轴杆48上,第一枢轴支架270滑过凹坑250并移动到环状凸部256附近。类似地,第二枢轴支架272滑过凹坑250并移动到环状凸部262附近。在所描绘的方面,枢轴杆48是细长杆。在操作中,第一枢轴支架270和第二枢轴支架272可操作地联接到枢轴杆48的具有恒定直径的位置。参考图28和图29,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枢轴杆48可以具有穿过凹坑250距离为d2的第一部分和直径为d3的第二部分。直径d3大于距离d2。枢轴支架122在第一部分处以第一距离d2安装在细长杆(在所描绘方面,枢轴杆48)上并移动到直径为d3的第二部分以便操作。

参考图30,髋部升降机构120在示意图中以初始状态示出,其中座椅靠背14是直立的。箭头294描绘了当髋部升降机构从座椅靠背直立位置朝向完全倾斜位置被激活时的运动方向。

带悬架的座椅总成还公开在共同未决的共同转让给名称为座椅总成枢轴支架(seatingassemblypivotbracket)的fordglobaltechnologies,llc申请83892334中,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整体结合于本文。

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中,座椅悬架(在所描绘方面,示例性地示为辅助悬架52)可以联接到各种类型的下部座椅结构,其可以具有或可以不具有底层悬架(在所描绘的方面,示例性地示为主悬架54)。

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结构和其他部件不限于任何具体材料。除非本文另有描述,否则本文公开的本公开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多种材料形成。

出于本公开的目的,术语“联接”(以其所有形式,联接(couple、coupling、coupled)等)通常表示两个部件(电或机械)彼此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这种连接本质上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本质上是可移动的。这种连接可以通过两个部件(电或机械地)实现,并且任何附加的中间构件可以彼此一体地形成为单个整体,或者与两个部件一体地形成。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这种连接本质上可以是永久性的,或者可以是可移除的或可释放的。

出于本公开的目的,术语“可操作地连接”通常表示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个部件起作用,即使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存在其他部件,并且术语“可操作的”限定部件之间的功能关系。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如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元件的结构和布置仅进是说明性的。尽管仅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在本公开中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审查本公开后将易于明白,除非另有描述,否则在实质上不脱离所述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情况下许多修改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大小、尺寸、结构、形状和比例、参数值、安装布置、材料使用、颜色、定向等的变动)。例如,示为整体形成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或者示为多个部分的元件可以整体形成,界面操作可以颠倒或以其他方式变化,结构和/或构件或连接器或系统的其他元件的长度或宽度可以变化,可以设置在改变元件之间的调整位置的本质或数量。应当注意的是,系统的元件和/或总成可以由多种材料中的任一种构成,这些材料以各种颜色、纹理和组合中的任一者提供足够的强度或耐用性。相应地,所有此类修改旨在被包括在本创新的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在期望和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设计、操作条件和布置中进行其他替换、修改、改变和省略。

应当理解的是,所描述的过程中的任何描述的过程或步骤可以与其他公开的过程或步骤组合以形成本公开范围内的结构。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结构和过程用于说明目的,而不应当解释为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概念的情况下对前述结构做出变动和修改,并且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随附权利要求用其语言明确表明另外的情况,否则这些概念意图由这些权利要求涵盖。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座垫的边缘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具有可围绕横杆枢转的支架,其中该支架包括前杆和后部,该前杆联接到座椅悬架的凸缘内的通道,该后部联接到连杆机构,其中该连杆机构联接到座椅靠背,并且当该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该前杆升高该座椅悬架的边缘。

根据实施例,该座垫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具有暴露表面,并且其中当该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该座垫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基本上占据相同的水平面。

根据实施例,该连杆机构具有狭槽,该狭槽包括上端和下端,并且其中该支架的后部联接到接纳在该狭槽内的销,其中该狭槽的下端靠近该销对应于该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该狭槽的上端与该销初始接触对应于该直立位置与该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

根据实施例,使该座椅靠背在该预定倾斜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枢转迫使该狭槽的上端抵靠在该销上以使该支架旋转,并且使该前杆和该座垫的边缘向上升高。

根据实施例,该前杆联接到凸部,并且其中该凸部可滑动地接纳在该座椅悬架的通道内。

根据实施例,该座椅悬架在该预定倾斜位置中处于基本上水平位置,并且其中该座椅靠背从该预定倾斜位置枢转到完全倾斜位置迫使凸部从通道的前部滑动到该通道的后部以使该座椅悬架的前边缘围绕可枢转联接器旋转以升高该座椅悬架的后部。

根据实施例,该预定倾斜位置相对于垂直平面约为55.5°。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该座椅总成具有:下部座椅结构,该下部座椅结构还包括座椅框架、靠近该座椅框架设置的座椅悬架、在该座椅框架的后部之间侧向延伸的枢轴杆,和设置在该座椅框架的后端的下部座椅框架,以及由该座椅悬架支撑的座垫总成;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可在直立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枢转,该座椅靠背可操作地与该下部座椅结构联接,其中该座椅靠背在其下部具有座椅靠背枢轴支座,该座椅靠背枢轴支座可操作地与该下部座椅枢轴支座联接;和髋部升降机构,该髋部升降机构还包括可操作地与该枢轴杆联接并相对于该枢轴杆旋转地设置的髋部升降枢轴支架和联接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的开槽连杆机构,其中该髋部升降枢轴支架包括前杆和后部,其中该髋部升降枢轴支架的前杆经由凸缘内的通道可操作地连接到该座椅悬架的边缘以在该座椅靠背枢转到该直立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时向上升高该座椅悬架的边缘,并且其中后部联接到该开槽连杆机构。

根据实施例,该座椅悬架包括一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和在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悬架横梁,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包括凸块,其用于将垫子固定到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构件。

根据实施例,向内延伸的构件从该对侧向相对悬架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凸起,并且其中该向内延伸的构件联接到该下部座椅结构。

根据实施例,该向内延伸的构件包括圆形开口,该圆形开口可枢转地联接到该下部座椅结构的圆形构件。

根据实施例,该座椅悬架包括悬架框架、联接到该悬架框架的紧固件和联接到该悬架框架的垫子,其中该紧固件将该悬架框架联接到该下部座椅结构。

根据实施例,该悬架框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其中该悬架框架包括用于接纳该垫子的附件的凸块。

根据实施例,该悬架框架包括用玻璃纤维填充尼龙包覆成型的线。

根据实施例,凸块为钩形并且由玻璃纤维填充尼龙制成。

根据实施例,该下部座椅结构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具有暴露表面,并且其中当该座椅靠背处于该完全倾斜位置时,该下部座椅结构和该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基本上占据相同的水平面。

根据实施例,该连杆机构包括狭槽并且该狭槽包括上端和下端,并且该髋部升降枢轴支架的后部包括接纳在该狭槽内的销,其中该狭槽的下端靠近该销对应于该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该狭槽的上端与该销初始接触对应于该直立位置与该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

根据实施例,上述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一对髋部升降机构,其中该对髋部升降机构中的每一个设置在一对相对侧向下部座椅框架构件之一附近。

根据实施例,该髋部升降机构将该座椅悬架和该座垫总成在该直立位置与该座椅靠背的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升高45mm至70mm。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成用于座椅靠背的下部座垫和座椅靠背垫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的基本上水平面的座椅总成,该座椅总成具有用于该下部座垫的后边缘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还包括:可围绕横杆枢转的支架,该横杆固定地安装在用于座椅的框架总成上,该支架包括可操作地联接到该下部座垫的前杆,和后部;以及连杆,该连杆在第一端钉到该座椅靠背上并且在第二端钉到该后部上;其中当该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该前杆首先升高该下部座垫的后边缘,并且当该座椅靠背枢转到完全倾斜位置时,该下部座垫的后边缘升高到基本上水平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