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的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3688发布日期:2019-04-12 23:03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的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车的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以电力为动力的四轮代步车,多为公园游览观光车及老年代步车,残疾代步车,电动四轮车是以电池为动力源,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电动四轮代步车在国际上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操作简单,安全稳定,其性能大大优越于电动三轮车及四轮机动车。

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由于道路经常堵塞,所以经常会选择电动车出行,方便快捷,但是在市场普遍的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减震效果不够好,为此提供出一种减震效果强的电动车,提高电动车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具备减震效果强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减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包括座椅减震装置,所述座椅减震装置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所述座椅减震装置包括车架、固定箱、第一弹簧、座椅、第一连接杆、第一销轴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车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所述座椅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固定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座椅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固定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二连接杆的竖直长度值;

所述把手减震装置包括连接板、空腔、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移动板、第二弹簧、移动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减震柱、第一减震弹簧、把手、减震器、第二减震弹簧、滑轮、第二销轴、支撑杆、轴承和固定板,所述车架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贯穿轴承的内圈并延伸至轴承的下方,且连接板的外表面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板的上方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减震在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顶端与把手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底端与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柱的底端贯穿连接板并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减震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空腔相适配的移动块,所述空腔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移动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空腔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位于第一滑槽的正下方,所述移动板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底端贯穿连接板并延伸至轴承的下方,所述车架底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减震器的底面与支撑杆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二销轴,每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均通过第二销轴固定铰接有滑轮;所述移动板的水平长度值与移动块的水平长度值相同,防止座椅在利用第一弹簧减震时效果不明显,也使座椅的固定更加牢固;所述支撑杆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的竖直长度值,所述减震柱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的竖直长度值,使把手与连接板和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加明显和增强。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相适配的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使减震柱在利用第一减震弹簧移动时,移动块利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移动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槽相适配的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的内部,使把手与连接板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的竖直长度值,使滑轮通过减震器与连接板之间减震效果更明显。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电动车的减震结构,通过固定箱设置的第一弹簧、座椅、第一连接杆、第一销轴和第二连接杆的配合,能够使座椅减震效果更加明显,通过第一销轴的作用,达到了座椅在行驶过程中稳定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座椅减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把手设置的第一减震弹簧、减震柱和连接板的配合,能够有效增强把手在行驶过程中减震,通过第一减震弹簧的作用,达到了把手在骑行过程中的减震效果,解决了电动车行驶中把手减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2、该电动车的减震结构,通过车架设置的轴承、连接板和把手的配合,能够使电动在行驶过程更好的掌握方向,通过连接板设置的移动块、第二弹簧、移动板、第二减震弹簧、减震器、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的配合,能够有效增强把手与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通过第二弹簧的作用,达到了把手可以连接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强的优点,解决了电动车把手和滑轮之间的减震效果不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接板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板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座椅减震装置、101车架、102固定箱、103第一弹簧、104座椅、105第一连接杆、106销轴、107第二连接杆、2把手减震装置、201连接板、202空腔、203第一滑槽、204第二滑槽、205移动板、206第二弹簧、207移动块、208第一滑块、209第二滑块、210减震柱、211第一减震弹簧、212把手、213减震器、214第二减震弹簧、215滑轮、216固定板、217支撑杆、218轴承、219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车的减震结构,包括座椅减震装置1,座椅减震装置1的左侧设置有把手减震装置2,座椅减震装置1包括车架101、固定箱102、第一弹簧103、座椅104、第一连接杆105、第一销轴106和第二连接杆107,车架1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箱102,固定箱10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3,第一弹簧1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104,座椅10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5,固定箱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7,座椅10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销轴106,第一连接杆105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107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106固定铰接,第一连接杆105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二连接杆107的竖直长度值,移动板205的水平长度值与移动块207的水平长度值相同,防止座椅104在利用第一弹簧103减震时效果不明显,也使座椅104的固定更加牢固。

把手减震装置2包括连接板201、空腔202、第一滑槽203、第二滑槽204、移动板205、第二弹簧206、移动块207、第一滑块208、第二滑块209、减震柱210、第一减震弹簧211、把手212、减震器213、第二减震弹簧214、滑轮215、第二销轴216、支撑杆217、轴承218和固定板219,车架1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轴承218,轴承218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201,连接板201的底端贯穿轴承218的内圈并延伸至轴承218的下方,且连接板201的外表面与轴承218的内圈固定连接,连接板20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02,连接板201的上方设置有把手212,把手212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210,减震柱210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减震在弹簧211,第一减震弹簧211的顶端与把手212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弹簧211的底端与连接板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减震柱210的底端贯穿连接板201并延伸至空腔202内部,减震柱2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空腔202相适配的移动块207,空腔20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203,移动块207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203相适配的第一滑块208,且第一滑块208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203,使减震柱210在利用第一减震弹簧211移动时,移动块207利用第一滑块208在第一滑槽203移动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移动块207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06,第二弹簧20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205,空腔202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204,且第二滑槽204位于第一滑槽203的正下方,移动板205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槽204相适配的第二滑块209,且第二滑块209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204的内部,使把手212与连接板201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强,移动板205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213,减震器213的底端贯穿连接板201并延伸至轴承218的下方,车架101底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17,减震器213的底面与支撑杆217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19,每个所述固定板219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二销轴216,每个固定板219的底面均通过第二销轴固定铰接有滑轮215,减震器213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减震弹簧214,第二减震弹簧214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213的竖直长度值,使滑轮215通过减震器213与连接板201之间减震效果更明显,支撑杆217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213的竖直长度值,减震柱210的竖直长度值小于减震器213的竖直长度值,使把手212与连接板201和滑轮215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加明显和增强。

使用时,骑行过程中坐在座椅104上第一弹簧103会下移第一连接杆105与第二连接杆107铰接,第一连接杆105会向第二连接杆107靠近,利用第一弹簧103实现减震,把手212带动减震柱210移动利用第一减震弹簧211,实现减震效果,减震柱210下移时推动移动块207,移动移动块207推动第二弹簧206,减震器213在移动时推动移动板205,移动板205推动第二弹簧206使移动块207和移动板205同时挤压第二弹簧206,利用第二弹簧206的性能使滑轮215和把手212同时实现减震效果,提高了电动车实用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