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车况记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002发布日期:2018-10-19 23:41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车辆车况记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联网汽车领域,尤其涉及车辆车况记录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经济的发展,汽车在我国逐渐普及,尤其是在城市中,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车辆及其电子产品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车辆的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汽车,车辆故障易造成交通事故,但驾驶员很可能并未意识到车辆故障或者并未意识到故障对行驶安全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确保车辆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性,快捷进行故障诊断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了车辆车况记录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直接了解到车辆的车况记录以及故障诊断,快捷方便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车辆车况记录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车载CAN总线和手机APP终端,其中:所述车载CAN总线包括CAN收发器模块和CAN控制器,所述CAN收发器模块和CAN控制器间通过电导体电连接,所述车载CAN总线的CAN收发器模块还连接车内的车速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汽车仪表,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CAN控制器、信号强度检测模块、OBDⅡ诊断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蓝牙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连接手机APP终端。

所述蓝牙模块为BLE 4.0-5.0中的一种。

所述网络通信模块为WI-FI、GPRS 2G/3G/4G中的一种。

所述中央处理器是用于车载CAN总线对汽车终端各个信息采集后的数据处理。

所述陀螺仪传感器用于检测角速度,保证行驶的稳定性。

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碰撞、刹车以及加速度,结合陀螺仪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驾驶习惯以及车况记录。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网络通信和蓝牙,通过网络和蓝牙双重通信,在信号强度检测模块检测后在没有网络信号或是信号较弱的情况下自动感应并切换为蓝牙模式,使用便捷,不会出现无网络的情况下无法控制车辆的情况。

所述OBDⅡ诊断模块具有自动诊断功能、车况记录功能、故障报警功能等。

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手机APP终端之间通过AES128加密连接,以保证使用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车载CAN总线的CAN收发器模块连接车内的车速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通过车载CAN总线对车辆采集信息车辆的行驶姿态(行车速度、角度速度、碰撞刹车等情况)从而优化驾驶习惯并及时经蓝牙模块或网络传递至手机APP终端;车载CAN总线连接汽车仪表,可进行油耗评估,车辆油耗结合行程里程精确评估,使得车主能及时了解到爱车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另外还设有OBDⅡ诊断模块,可对车辆进行有效诊断以及提醒及时保养,增加了车辆使用的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车载CAN总线采集信息,并经中央处理器处理信息传递至手机APP终端,保养、急刹车、故障、超速、碰撞实时扫描定期检测传送至手机,实时提醒车主,解读不良驾驶习惯,帮助事故现场还原,帮助更好驾驶,减少车辆故障等功能,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架图;

其中:1为车载CAN总线,2为CAN控制器,3为CAN收发器模块,4为车速传感器,5为陀螺仪传感器,6为信号强度检测模块,7为中央处理器,8为蓝牙模块,9为网络通信模块,10为手机APP终端,11为OBDⅡ诊断模块,12为加速度传感器,13为汽车仪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车辆车况记录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7、车载CAN总线1和手机APP终端10,其中:所述车载CAN总线1包括CAN收发器模块3和CAN控制器2,所述CAN收发器模块3和CAN控制器2通过电导体电连接,所述车载CAN总线1的CAN收发器模块3还连接车内的车速传感器4、陀螺仪传感器5、加速度传感器12和汽车仪表13,所述中央处理器7连接CAN控制器2、信号强度检测模块6、OBDⅡ诊断模块11,所述中央处理器7通过蓝牙模块8和网络通信模块9连接手机APP终端10。

所述蓝牙模块8为BLE 4.0-5.0中的一种。

所述网络通信模块9为WI-FI、GPRS 2G/3G/4G中的一种。

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手机APP终端之间通过AES128加密连接,以保证使用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