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支架及使用该安装支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001发布日期:2018-10-19 23:4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安装支架及使用该安装支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支架及使用该安装支架的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是汽车上的最重要的主动安全装置之一,当出现紧急转弯、紧急加速和紧急制动等突发情况时,车辆可以识别出车辆各种状态,如转向不足、转向过渡等,并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如对每个轮胎进行单独控制,同时降低引擎的输出,维持车身的稳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是一种集成坡度传感器、横摆角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电磁阀等精密电子元器件。因此对安装位置、减震有严格的要求。当安装结构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减震功能,易造成各种传感器因冲击震动而损坏;安装水平位置不准确易造成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坡度信号不准确而导致功能受限或产生误动作。

现有的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安装支架,减震效果差,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颠簸,使得易造成各种传感器因冲击震动而损坏以及误动作等,同时其促使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与固定装置相互摩擦,导致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本体被擦伤,同时,因为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自身的重量,导致安装装置支撑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的位置容易变形,进而导致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安装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装支架及使用该安装支架的汽车,解决现有的安装支架减震效果不好、安装不稳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支架使用该安装支架的汽车,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安装支架,用于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固定至汽车车身上,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板、以及用于将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固定至所述支撑板上的多个固定件,所述支撑板围合形成容置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板用于与所述汽车车身相固定,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上的安装通孔相配合的安装缺口,所述固定件包括依次排序的双头螺栓、安装垫片、减震橡胶衬垫、以及固定螺母,安装时,所述双头螺栓的一端穿设所述安装缺口与所述安装通孔连接,所述支撑板挟持在所述安装垫片和所述减震橡胶衬垫之间,且所述减震橡胶衬垫与所述安装缺口的内壁以及侧壁相贴合,所述减震橡胶衬垫与所述固定螺母过盈连接,最后通过所述固定螺母旋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支架,通过设置的支撑板使得可对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进行很好的围合保护,通过设置的固定板与所述汽车车身固定,使得其固定板与支撑板分离的结构,其固定板与汽车车身稳固的固定,而支撑板与车身稳定系统稳固的固定,通过固定件依次穿设支撑板上开设的安装缺口以及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上的安装通孔的安装通孔使得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稳固的安装至支撑板上,而固定板与汽车车身稳固连接,使得其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稳固的安装至汽车车身上,其中固定件中的安装垫片安装至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和支撑板之间,使得其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和支撑板之间存在一较好的缓冲,同时该所述减震橡胶衬垫与所述安装缺口的内壁以及侧壁相贴合,使得在汽车晃动时,其固定件能够稳固的固定在支撑板上而不产生偏移,从而使得安装支架可稳固的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安装固定至汽车车身上,该固定件上的安装垫片以及减震橡胶衬垫可提供安装支架较好的减震效果。解决现有的安装支架减震效果不好、安装不稳固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包括设于底部的承载部、设于所述承载部的前端且向上弯折的第一安装部、设于所述承载部的右端且向上弯折的第二安装部、以及设于所述承载部的后端且向上弯折的抵靠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中间位置设有避让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上的泵电机的避让缺口,所述安装缺口包括第一安装缺口和第二安装缺口,所述第一安装缺口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所述避让缺口的两侧,所述第二安装缺口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顶部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橡胶衬垫包括套接部和设于所述套接部外壁的第一圆台部,所述套接部内部为圆形空腔结构,其内部空腔由两个内径不同的圆形通孔组成,其从靠近所述安装垫片的一端到靠近所述固定螺母的一端依次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双头螺栓的直径,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圆台部为突出于所述套接部外壁的圆形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台部在所述套接部的外壁上由靠近所述安装垫片的一端部至所述第一圆台部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所述套接部的外径等于所述安装缺口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母包括设于端部的圆筒部、与所述圆筒部连接的第二圆台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圆台部连接的扭转部,所述固定螺母为内部空腔结构,其内部空腔的通孔的内径与所述双头螺栓的直径相同,所述圆筒部为圆筒状,所述圆筒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同,所述圆筒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深度,所述第二圆台部为伸出于所述圆筒部的圆形凸台,所述扭转部为呈六角形柱体且内部空腔的六角头。

进一步地,所述双头螺栓的直径小于所述安装缺口的直径,所述双头螺栓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垫片、所述减震橡胶衬垫以及所述固定螺母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垫片中部的通孔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双头螺栓的直径,且所述安装垫片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缺口的直径,安装时,所述安装垫片设于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且所述安装垫片的两端面分别与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和所述支撑板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右端部伸出于所述支撑板,且朝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向进行弯折后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抵触,所述抵靠部的左右端均伸出于所述承载部,所述抵靠部的右端部朝靠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向进行弯折后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抵触,所述抵靠部的左端部经连续弯折,所述抵靠部上设有第一加强槽,所述第一加强槽由所述抵靠部的左端部一直延伸至与所述承载部的连接处,安装时,所述抵靠部的左端部与所述汽车车身相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包括与所述承载部连接的连接部、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前端且向下弯折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左端且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第二加强槽,安装时,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均与所述汽车车身相抵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安装有车身稳定控制系统,所述汽车采用上述所述的安装支架将所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安装固定至汽车车身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组合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中固定件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组合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中固定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支架中固定件的剖面爆炸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素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支架10用于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ESC)固定至汽车车身上,为实现对安装支架10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进行详细描述,现对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ESC)进行详细描述,以通过对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ESC)的讲解进一步地说明本实施例所提出的支架的具体结构。

其中,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ESC)可以识别出车辆的各种状态,如转向不足、转向过渡等,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其中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ESC)包括ABS控制系统和TCS控制系统,其中ABS控制系统用于防止车轮在制动时抱死,TCS控制系统用于防止车辆在启动时打滑。其中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ESC)的内部集成有坡度传感器、横摆角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电磁阀等精密电子元器件,用于获取车辆的各个运行状态参数。

如图7所示,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包括电子控制单元21(ECU)和设于电子控制单元21前端的液压控制单元22(HCU),其中液压控制单元22包括泵壳体221、设于泵壳体221前端的泵电机222、设于泵壳体221内部的增压阀和减压阀、设于泵壳体221侧壁的回油泵223、设于泵壳体221底部的蓄能器(图未示)。其中蓄能器用于暂时存储从轮缸中流出的制动液,回油泵223用于通过泵电机222的偏心带动其往复运动,以排出蓄能器中的制动液,增压阀和减压阀用于控制制动液压回路的压力。其中液压控制单元22中的泵壳体221的后端与电子控制单元21通过螺丝、螺栓等紧固件固定。

进一步地,泵壳体221的前端靠近泵电机222的底部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224,在泵电机222靠近回油泵223的侧端顶部设有一第二安装孔225,其中,第一安装孔224的孔径和第二安装孔225的孔径相等。

请参阅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支架10,包括支撑板11、与支撑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板12、以及用于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固定至支撑板11上的多个固定件13,其中,支撑板11、固定板12均为金属板经连续弯折形成,且弯折的金属板在相抵触的端部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同时支撑板11的底端与固定板12的顶端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支撑板11与固定板12之间还可通过螺丝、螺栓、螺帽等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其支撑板11与固定板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多种,在此不予赘述;同上述所述,支撑板11中各个弯折抵触的端部,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该支撑板11包括设于底部的承载部111、设于承载部111的前端且向上弯折的第一安装部112、设于承载部111的右端且向上弯折的第二安装部113、以及设于承载部111的后端且向上弯折的抵靠部114。

其中承载部111设于支撑板11的底部,用于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的底部相抵触,承载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的重量,第一安装部112设于承载部111的前端,且向上弯折形成,其中,第一安装部112的右端部伸出于支撑板11,且朝靠近第二安装部113的方向进行弯折后与第二安装部113相抵触,同时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二安装部113进行固定,其中在第一安装部112上中间位置设有避让缺口1121,该避让缺口1121用于避让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上的泵电机222;在第一安装部112上两侧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安装缺口1122,该第一安装缺口1122大致为一圆孔顶部经挖空处理的弧形缺口,其为弧度大于180度的圆弧。其中,第二安装部113设于承载部111的右端,且向上弯折形成,该第二安装部113的顶部设有第二安装缺口1131,该第二安装缺口1131与第一安装缺口1122一致,在此不予赘述。其中,抵靠部114设于承载部111的后端,且向上弯折形成,该抵靠部114的左右端均伸出于承载部111,该抵靠部114的右端部朝靠向第二安装部113的方向进行弯折后与第二安装部113相抵触,该抵靠部114的左端部经连续弯折,且端部设有通孔,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安装至安装支架10上后,该抵靠部114的左端部与汽车车身相抵触,此时通过螺丝、螺栓等紧固件穿设抵靠部114的通孔以及汽车车身上对应开设的通孔可将抵靠部114与汽车车身固定连接。其中,该抵靠部114大致呈T形,其可减少安装支架10的重量,且该抵靠部114上还设有第一加强槽1141,且该第一加强槽1141由抵靠部114的左端部一直延伸至与承载部111的连接处,其可加强抵靠部114的整体结构强度。此时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安装至安装支架10上时,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设于承载部111、第一安装部112、第二安装部113以及抵靠部114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其第一安装缺口1122与该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的第一安装孔224相匹配,该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的泵电机222的底端与避让缺口1121相贴合,其第二安装缺口1131与该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的第二安装孔225相匹配,此时通过固定件13分别穿设第一安装缺口1122和第一安装孔224、以及分别穿设第二安装缺口1131和第二安装孔225后,可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安装至安装支架10上。

进一步地,固定板12包括与支撑板11的承载部111连接的连接部121、设于连接部121的前端且向下弯折的第一固定部122、以及设于连接部121的左端且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部123,其中,连接部121通过焊接方式与承载部111进行固定连接,该第一固定部122上设有第二加强槽1221,用于加强第一固定部122的结构强度,且该第一固定部122远离连接部121的端部设有通孔,该第二固定部123经过连续弯折,且第二固定部123的端部设有通孔,此时将安装支架10安装至汽车车身上时,该安装支架10上的第一固定部122和第二固定部123的端部均与汽车车身相抵靠,且该第一固定部122和第二固定部123上端部开设通孔与汽车车身上开设的通孔相匹配,其中第一固定部122上开设的通孔处相应的套设有橡胶减震垫1222,该橡胶减震垫1222挟持在第一固定部的两端,橡胶减震垫1222的中间设有通过孔,此时将螺栓、螺丝等紧固件穿设橡胶减震垫1222的通过孔后可用户汽车车身上对应的通孔固定连接,其在汽车行驶发生振动时,由于固定板12上设置的橡胶减震垫1222,使得可以减少传递至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处的振动,使得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可更好的进行数据采集,同时由于通过紧固件的固定可将安装支架10的固定板12固定至汽车车身上,且该安装支架10的支撑板11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稳固连接,因此通过该安装支架10可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稳固的安装至汽车车身上。

进一步地,该固定件13包括依次排序的双头螺栓131、安装垫片132、减震橡胶衬垫133、以及固定螺母134,其中双头螺栓131为两端均设有螺纹、中间为光杆的螺栓,其中该双头螺栓131的直径尺寸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上第一安装孔224和第二安装孔225的直径尺寸相匹配,且双头螺栓131的直径小于第一安装缺口1122的直径,且双头螺栓131的长度大于安装垫片132、减震橡胶衬垫133以及固定螺母134之间的距离;其中安装垫片132中部的通孔直径大于或等于双头螺栓131的直径,且安装垫片132的外径大于第一安装缺口1122的直径。当将固定件13固定连接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与安装支架10时,该安装垫片132设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与安装支架10之间,且安装垫片132的两端面分别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和支撑板11相贴合。

其中减震橡胶衬垫133包括套接部1331和设于套接部1331外壁的第一圆台部1332,其中套接部1331大致呈圆筒状,其内部为圆形空腔结构,且内部空腔由两个内径不同的圆形通孔组成,其从靠近安装垫片132的一端到靠近固定螺母134的一端依次为第一通孔13311、第二通孔13312,其中第一通孔1331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双头螺栓131的直径,且第一通孔13311的内径小于第二通孔13312的内径。第一圆台部1332为突出于套接部1331外壁的圆形凸台,且在套接部1331的外壁上由靠近安装垫片132的一端部至第一圆台部1332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安装支架10上支撑板11的厚度,套接部1331的外径等于第一安装缺口1122的直径。其中,本实施例中,具体为第一通孔13311的内径等于双头螺栓131的直径,套接部1331的外壁由靠近安装垫片132的一端部至第一圆台部1332侧壁之间的距离等于安装支架10上支撑板11的厚度。

其中固定螺母134包括设于端部的圆筒部1341、与圆筒部1341连接的第二圆台部1342、以及与第二圆台部1342连接的扭转部1343,其中固定螺母134为内部空腔结构,其内部空腔的通孔的内径与双头螺栓131的直径相同,该圆筒部1341为圆筒状,其圆筒部1341的外径与第二通孔13312的内径相同,且圆筒部134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通孔13312的深度,该第二圆台部1342为伸出于圆筒部1341的圆形凸台,该扭转部1343为大致呈六角形柱体且内部空腔的六角头。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圆筒部1341的长度等于第二通孔13312的深度。

其中,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固定安装至安装支架10上时,首先分别将各个固定件13中的双头螺栓131的一端旋紧至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中对应开设的第一安装孔224和第二安装孔225中,并将安装垫片132穿设在双头螺栓131上直至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相抵触,进一步地,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放置于安装支架10的支撑板11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并使得该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的泵电机222与安装支架10的避让缺口1121相贴合,同时与该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固定连接的各个双头螺栓131分别设于安装支架10的第一安装缺口1122、第二安装缺口1131内,此时该安装垫片132的两端面分别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和支撑板11相抵触。进一步地,将减震橡胶衬垫133穿设在双头螺栓131上直至与支撑板11相抵触,此时由于减震橡胶衬垫133的套接部1331外径与第一安装缺口1122和第二安装缺口1131的直径相同,因此该套接部1331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一安装缺口1122或第二安装缺口1131的容置空间内,且套接部1331的外壁与第一安装缺口1122或第二安装缺口1131相贴合。同时由于圆台部的侧壁至套接部133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等于支撑板11的厚度,因此当套接的侧壁与安装垫片132的侧壁相抵触时,该圆台部的侧壁与支撑板11的侧壁相抵触,此时安装垫片132和减震橡胶衬垫133贴合在支撑板11的两侧。进一步地,将固定螺母134穿设在双头螺栓131上并旋紧直至固定螺母134的第二圆台部1342与减震橡胶衬垫133的套接部1331相抵触,因此由于圆筒部1341的外径与第二通孔13312的内径相同,圆筒部1341的长度等于第二通孔13312的深度,因此当第二圆台部1342与套接部1331的外壁相抵触时,该圆台部与套接部1331的内部空腔完全抵触,此时固定螺母134与减震橡胶衬垫133之间形成过盈连接,通过旋紧固定螺母134可将固定件13稳固的与安装支架10连接,同时由于固定件13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固定连接,因此可使得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稳固的安装至安装支架10上,同时由于安装支架10可通过固定板12稳固的安装至汽车车身上,因此通过本实施例通过的安装支架10可稳固的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20安装在汽车车身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上安装有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该汽车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支架将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安装固定至汽车车身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