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灵敏度可调的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9803发布日期:2018-10-30 23:3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械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制动灵敏度可调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不同的客户对于汽车制动灵敏度的感知和需求是不同的,有些客户倾向于灵敏度较高、响应快速的制动模式,而有些客户倾向于灵敏度偏低、响应轻柔的制动模式。目前的汽车制动系统,制动灵敏度是固定的,无法迎合所有用户对于转向灵敏度的诉求。

传统的制动踏板结构如图1所示,由制动踏板17、踏板固定支架(左&右)18、踏板复位装置19组成,其踏板杠杆比是固定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制动灵敏度可调的制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在传统制动踏板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其具备两套踏板杠杆比,并且可以在两套杠杆比之间自由切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动灵敏度可调的制动装置,包括第一上踏板臂、第二上踏板臂、下踏板臂、连接轴、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凸轮、第一踏板复位装置、第二踏板复位装置、踏板固定支架,所述凸轮与电机通过联轴器轴连接,所述第一踏板复位装置、第二踏板复位装置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上部,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下部,所述第一上踏板臂与所述第二上踏板臂的长度不同,所述第一上踏板臂、第二上踏板臂与所述下踏板臂通过所述连接轴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踏板复位装置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与其适配的第一螺栓上,所述第一螺栓尾部再先后套设所述第一上踏板臂和复位弹簧后,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一踏板复位装置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上。

所述第二踏板复位装置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与其适配的第二螺栓上,所述第二螺栓尾部再先后套设所述第二上踏板臂和复位弹簧后,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二踏板复位装置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结构相同。

进一步,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由托盘、顶轴、复位弹簧、端盖、螺栓和螺母组成,所述顶轴的圆周向设有导向齿条,所述托盘内设有交替布置的长导向槽和短导向槽,所述导向齿条与所述长导向槽和短导向槽能够啮合。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的短导向槽深度略小于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的短导向槽深度。

更进一步,所述导向齿条与所述顶轴为一体成型。

更进一步,所述顶轴与连接轴之间的距离为1-2mm。

进一步,所述连接轴为长方体块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产生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制动杠杆比调节装置,实现了两种制动踏板杠杆比的切换,从而具备两种制动灵敏度,使用户可以根据使用习惯,切换不同制动灵敏度模式。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仪表板上的按键,选择需要的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制动踏板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上踏板臂和下踏板臂通过连接轴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顶轴和托盘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工作状态a;

图7为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工作状态b;

图8为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工作状态c;

图9为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工作状态d;

图1-9中标记含义如下:第一上踏板臂1、第二上踏板臂2、下踏板臂3、连接轴4、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6、凸轮7、第一踏板复位装置8、第二踏板复位装置9、踏板固定支架10、托盘11、顶轴12、端盖13、导向齿条14、长导向槽15、短导向槽16。

具体实施方式

有必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一种制动灵敏度可调的制动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第一上踏板臂1、第二上踏板臂2、下踏板臂3、连接轴4、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6、凸轮7、第一踏板复位装置8、第二踏板复位装置9、踏板固定支架10,

所述凸轮7与电机通过联轴器轴连接,所述第一踏板复位装置8包括第一套筒11,所述第一套筒11套设于与其适配的第一螺栓上,所述第一螺栓尾部再先后套设所述第一上踏板臂1和复位弹簧后,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一踏板复位装置8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10上部,所述第二踏板复位装置9包括第二套筒12,所述第二套筒12套设于与其适配的第二螺栓上,所述第二螺栓尾部再先后套设所述第二上踏板臂2和复位弹簧后,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二踏板复位装置9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10上,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6分别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固定于所述踏板固定支架10下部,所述第一上踏板臂1与所述第二上踏板臂2的长度不同,所述第一上踏板臂1、第二上踏板臂2与所述下踏板臂3通过所述连接轴4连接,所述连接轴4为长方体块状结构,

所述第一上踏板臂1和下踏板臂3、所述第二上踏板臂2和下踏板臂3形成两种杠杆比,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由托盘11、顶轴12、复位弹簧、端盖13、螺栓和螺母组成,所述顶轴12的圆周向设有导向齿条14,所述托盘11内设有交替布置的长导向槽15和短导向槽16,所述导向齿条14与所述长导向槽15和短导向槽16能够啮合,所述导向齿条14与所述顶轴12为一体成型,所述顶轴与连接轴之间的距离为1-2mm。

所述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6与所述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结构相同。

电机驱动凸轮7间歇往复地与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接触,提供杠杆比切换的动力源,电机启停由驾驶室内的开关控制。

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工作原理,如图6-9所示,当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处于状态a时,顶轴12的导向齿条14与托盘11的长导向槽15啮合,此时复位弹簧处于未受力的状态;当从右至左推动顶轴12时,顶轴12压缩复位弹簧至极限位置,此时顶轴12的导向齿条14已与托盘11的长导向槽15脱离,如状态b所示;停止推动顶轴12后,在复位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顶轴12导向齿条14的斜边会与托盘11导向槽的斜边切合,如状态c所示;在复位弹簧的继续作用下,顶轴12的导向齿条14与托盘11短导向槽16啮合,如状态d所示;当继续从右至左推动顶轴12,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5恢复到状态a。

本实用新型依靠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实现杠杆比切换的工作原理阐述如下:

1)第一上踏板臂、下踏板臂由连接轴连接,结合第一踏板复位装置,构成小杠杆比的踏板机构,此时,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处于图6中的a状态,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对连接轴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连接轴因晃动产生位移而与第二上踏板臂连接。

2)按下驾驶室中的控制开关,电机驱动凸轮转动,凸轮推动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由右侧向左侧移动,顶轴推动连接轴与第一上踏板臂脱离,与第二上踏板臂结合,直至凸轮轴达到极限位置,此时杠杆比切换装置1和杠杆比切换装置2处于图7所示的b状态;随着凸轮轴的继续转动,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在各自复位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由左侧向右侧移动,由于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托盘的短导向槽深度略小于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托盘的短导向槽深度,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复位完成后,连接轴与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存在1-2mm的间隙,防止运动过程中互相干涉,此时,第二上踏板臂、下踏板臂、连接轴、第二踏板复位装置构成大杠杆比踏板装置。

3)当驾驶员想到切换为小杠杆比踏板状态时,按下驾驶室内的开关,电机驱动凸轮转动,凸轮推动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连接轴-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从右向左移动,达到极限位置,此时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导向齿条与托盘短导向槽脱离;电机继续驱动凸轮转动,在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连接轴-第一杠杆比切换装置和第二杠杆比切换装置的顶轴,从左向右移动,连接轴与第二上踏板臂脱离,与第一上踏板臂接合,第一上踏板臂-下踏板臂-连接轴-第一踏板复位装置构成小杠杆比踏板装置。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饰、修改及替代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