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0701发布日期:2019-04-13 01:1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车厢,具体是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机外壳通常包括壳体与主固定座,主固定座起到将电机固定在相应位置的作用,通常主固定座的结构包括支撑板与固定板,支撑板的一端与壳体相固定,另一端与固定板相固定,固定板与电机所固定的平面平行,固定板上具有通孔或螺孔。

市场上的电机种类以及样式很多,但是不管哪种电机,都离不开电机外壳的保护以及支撑,所以电机外壳的市场非常广阔。

目前,在装卸电机外壳以及其他货物过程中,大多采用人力,对于一些重货以及厢式货车或者集装箱,在装卸货物时便非常不便,不但工作效率低下,传统的货车码货方式也很容易对货物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装卸货物的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包括车厢、货架、电机、升降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和升降梯;所述车厢是一个长方体的箱体;所述货架安装在车厢内部;所述电机安装在车厢内部,且在右侧位置,具体安装在升降装置上方,电机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车厢内部,且在右侧位置,升降装置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安装在车厢内部且在右侧位置,智能控制系统与电机、升降装置、升降梯和探测器连接;所述升降梯安装在车厢内部,且位于左侧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车厢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位于车厢内部,将车厢分割成左右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挡板上还安装有探测器;所述探测器安装在货架上方,且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车厢侧壁包括传动杆和货架安装槽;所述传动杆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在货架安装槽内,右侧可与电机啮合,传动杆四周有齿;所述货架安装槽是开在车厢侧壁上的孔,具体位置对应货架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右转杆、左转杆和传送带;所述右转杆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在车厢侧壁右端,且一端与传动杆上的齿啮合;所述左转杆通过轴承安装在车厢侧壁左端,且一端与传动杆上的齿啮合;所述传送带安装在车厢内部,且右转杆和左转杆安装在传送带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升降梯包括平台、右升降器、底座和左升降器;所述平台安装在右升降器和左升降器上方;所述右升降器安装在平台和底座之间;所述左升降器安装在平台和底座之间,且位于右升降器左侧;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车厢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小挡板安装在平台左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便利性,通过智能装置与机械结构相结合,使得师傅们在装卸货物时,不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大大的增加了工作效率,同时车厢内货架的分层设计,也使得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避免因碰撞或者挤压而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中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中车厢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中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中升降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中智能控制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车厢、2-货架、3-传动机构、4-档板、5-电机、6-升降装置、7-智能控制系统、8-升降梯、9-车厢后门、10-传动杆、11-右转杆、12-左转杆、13-传送带、14-车厢侧壁、15-货架安装槽、16-探测器、17-小挡板、18-升降平台、19-右升降器、20-底座、21-左升降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外壳智能装卸机构,包括车厢1、货架2、电机5、升降装置6、智能控制系统7和升降梯8;所述车厢1是一个长方体的箱体,内部可放置电机外壳等货物,且可在运输时,避免电机外壳因淋雨或者其他因素而造成损伤;所述货架2安装在车厢1内部,货架2上可放置包装好的电机外壳,且通过货架2的分层设置,可使得在运输时,能够避免电机外壳因挤压或者碰撞而造成损伤;所述电机5安装在车厢1内部,且在右侧位置,具体安装在升降装置6上方,电机5与智能控制系统7连接,可在智能控制系统7的控制下转动,且电机5可在升降装置6的带动下,上升或者下降,在上升或者下降过程中可与传动杆10进行啮合,且在转动时带动传动杆10转动;所述升降装置6安装在车厢1内部,且在右侧位置,升降装置6与智能控制系统7连接,可在智能控制系统7的控制下,上升或者下降,同时可带动电机5进行上升或者下降;所述智能控制系统7安装在车厢1内部且在右侧位置,智能控制系统7与电机5、升降装置6、升降梯8和探测器16连接,可接收智能控制系统7传递的信息,同时可控制电机5、升降装置6和升降梯8的工作状况;所述升降梯8安装在车厢1内部,且位于左侧位置,升降梯8在装货或者卸货时,可将货物运送至货架2或者运送至地面;

所述车厢1包括挡板4、车厢后门9和车厢侧壁14;所述挡板4位于车厢1内部,将车厢1分割成左右两侧,左侧可用来放置货物,右侧可用来安装在电机5、升降装置6和智能控制系统7;所述车厢后门9位于车厢1左侧,运输过程中可关上以避免货物丢失;所述车厢侧壁14是车厢1两侧的侧壁;

所述挡板4上还安装有探测器16;所述探测器16安装在货架2上方,且与智能控制系统7连接,可通过探测器16监测货架2上的货物情况,并且传递信息至智能控制系统7,从而可使得智能控制系统7能够控制电机5、升降装置6和升降梯8进行工作;

所述车厢侧壁14包括传动杆10和货架安装槽15;所述传动杆10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在货架安装槽15内,右侧可与电机5啮合,可在电机5的带动下转动,传动杆10四周有齿;所述货架安装槽15是开在车厢侧壁14上的孔,具体位置对应货架2的位置,可用来固定住货架2;

所述货架2内部还设计有传动机构3;所述传动机构3包括右转杆11、左转杆12和传送带13;所述右转杆11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在车厢侧壁14右端,且一端与传动杆10上的齿啮合,传动杆10在转动时,可带动右转杆11转动;所述左转杆12通过轴承安装在车厢侧壁14左端,且一端与传动杆10上的齿啮合,传动杆10在转动时,可带动左转杆12转动;所述传送带13安装在车厢1内部,且右转杆11和左转杆12安装在传送带13内部,右转杆11和左转杆12转动时可带动传送带13转动;

所述升降梯8包括小挡板17、平台18、右升降器19、底座20和左升降器21;所述小挡板17安装在平台18左侧,可在输送货物时,防止货物滑落;所述平台18安装在右升降器19和左升降器21上方,平台18上可放置货物,且可在右升降器19和左升降器21的控制下,上升或者下降;所述右升降器19安装在平台18和底座20之间,可在智能控制系统7的控制下带动平台18上下运动;所述左升降器21安装在平台18和底座20之间,且位于右升降器19左侧,可在智能控制系统7的控制下,与右升降器19一起带动平台18上下运动;所述底座20固定安装在车厢1内部,对右升降器19和左升降器21可起到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需要装货物时,先将车厢后门9打开,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升降梯8上的平台18处于最低点,且同时,遵循由下往上原则,先将位于车厢1下方的货架2装满,此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货架2中的传送带13做顺时针旋转,将货物放置在平台18上,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升降梯8使得货物与货架2齐平,再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底座20,使得平台18向右倾斜使得货物能够运送至货架2上的传送带13上,传送带13在顺时针旋转过程中,可以使得货物能够运送至车厢1最右侧,且可通过挡板4上的探测器16探测到货物在货架2上的放置情况,同时将信息传递至智能控制系统7;

需要卸货时,先将车厢后门9打开,遵循从上往下原则,先卸位于车厢1上方的货物,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平台18位于需要卸货的货架2左侧,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使得需要卸货的货架2上的传送带13开始逆时针转动,此时位于传送带13上的货物移动至平台18上,传送带13停止转动,此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平台18下降,货物可卸载。

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便利性,通过智能装置与机械结构相结合,使得师傅们在装卸货物时,不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大大的增加了工作效率,同时车厢内货架的分层设计,也使得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避免因碰撞或者挤压而造成损坏。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