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远近光自动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6666发布日期:2019-10-08 23:59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远近光自动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灯光调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近光自动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夜晚汽车在会车时如果不及时切换到近光,其强烈的光线会使对面车辆无法看清道路,易发生交通事故。国内对于灯光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在道路中间加装一排两米高的隔光板亦或植物来保证本车道的灯光不会对对向行驶的汽车造成影响,但由于我国道路网络十分发达且复杂,所以这种办法仅仅在高速公路上实行,对于交叉路口特别多的老国道此方法并不具有可行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会车时远近灯光自动调节装置,用于自动调节远近灯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远近光自动调节装置,包括由多个光敏三极管组成的感光系统,所述感光系统与单片机连接,所述单片机与远近光切换模块连接;光敏三极管用于感知对向来车的灯光信号,所述单片机用于分别采集多个光敏三极管的电流信号来判断对向来车的灯光信号以控制远近光切换模块切换灯光。

光敏三极管设置在前挡风玻璃上。

在三极管的基极感光部分设置圆柱形黑色桶罩,桶罩一端罩在光敏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朝向汽车前方且通过凸透镜封口。

桶罩外侧面设置一层隔热层。

光敏三极管基极与电压源连接,发射极与单片机的输入引脚连接,发射极电流在电压源的作用下与集电极导通,单片机引脚获取发射极电平信号来判断远近光信号。

单片机、感光系统通过开关模块与电源连接,为其工作提供电源。

所述开关模块为机械开关;或者电控开关,所述单片机通过设置在车顶的光敏传感器检测环境光,所述单片机根据光敏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控制电控开关的断开闭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光敏三极管来进行远光灯的采集,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便于推广实现;可以通过单片机自动控制切换远近灯光,减少远光灯在会车时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敏三极管连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汽车远近光自动调节装置,包括由多个光敏三极管组成的感光系统,感光系统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与远近光切换模块连接;光敏三极管用于感知对向来车的灯光信号,所述单片机用于分别采集多个光敏三极管的电流信号来判断对向来车的灯光信号以控制远近光切换模块切换灯光。切换模块为车本身部件或采用ECU控制。

光敏三极管设置在前挡风玻璃上。在三极管的基极感光部分设置圆柱形黑色桶罩,桶罩一端罩在光敏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朝向汽车前方且通过凸透镜封口。桶罩外侧面设置一层隔热层。感光部分:此部分由四个光敏三极管和凸透镜组成。将四个光敏三极管分别安装与汽车挡风玻璃左半部分,以驾驶员正对应的前档风玻璃处设置,可根据实际来调整。以基极为感光部分,且在基极外加装一个一至两厘米长的黑色圆桶,圆通外加隔热层,减小温度对三极管的影响,桶指向汽车正前方,桶口用凸透镜封口,已确保驾驶员所受影响的灯光为对向来车的灯光造成的,而且不受路灯等各种建筑灯光的影响。

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个光敏三极管与单片机引脚连接示意图,电源通过Q2后为光敏三极管的提供基极电压,然后使得光敏三极管Q1导通,光敏三极管Q1导通后通过发射极的与单片机的引脚连接,单片机通过引脚获得发射极的电压信号,以电压信号来判断对向来车的远光灯信号,当基极为感光部分时三极管只引出集电极和发射极,四个三极管的集电极并联入电路,采用12V电压源,每个发射极连接51单片机的一个引脚,当基极受到光照时基极会产生反向电流,当反向电流足够大时电路会变为断路,以此为信号提供给单片机。51单片机通过电路电流的信号来确定道路灯光状况,从而控制远近灯光的转换。当采集四个三极管来作为信号采集部分时,当四个引脚均为低电平时单片机控制远近灯光交换,进行三次闪烁,最后开关置于近光灯处;当仅仅有下方两个三极管的支路为低电平时,单片机控制开关置于近光灯处;当四个引脚均为高电平时单片机控制开关置于远光灯处。

单片机、感光系统通过开关模块与电源连接,为其工作提供电源。开关模块为机械开关;或者电控开关,当为电控开关(如继电器)时单片机通过设置在车顶的光敏传感器检测环境光,单片机根据光敏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控制电控开关的断开闭合。当为机械开关时,司机手动控制开关闭合,此装置开始供电作用,由于城市中道路行驶不可使用远光灯,此开开关也可以手动关闭,无论灯光是否打开,此装置均不作用,可以做到手动启动;当然也提供自动控制,通过单片机采集天空的环境黑暗来判断是否处于夜晚行车若属于,控制开关模块供电,从而使得自动切换灯光装置启动工作。

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