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蓄电使用的车载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4197发布日期:2019-04-30 18:30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蓄电使用的车载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充气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蓄电使用的车载充气泵。



背景技术:

现有申请号为CN201620938568.2的一种车载充气泵,该充气泵在充气泵上有专用位置放置各种充气接头、给实际使用带来方便,通过备用多种充气接头,便于在远行过程中给车辆、自行车、篮球等进行充气,但是同样也导致了使用频率大幅增加,耗电量增多,而点烟口的电量来自于油量驱动发电机的消耗,所以有如下背景:一,车载充气泵大多是在购车过程中由商家附带赠送,很少会有车主自己进行购买,所以充气泵改进后可由商家进行大批量提供,有可行性;二,基于上述背景下,我国每年新出售的汽车仍然是一个大数额,所以基于此基数进行小额电量节省后,加上大额的数量是很可观的能量节省;三,使用时间,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车载充气泵每年使用次数相对较少,即正常车轮充气周期大多是一个月或半个月,大多数时间内都是作为备用工具搁置在后备箱等位置,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在现有的车载充气泵基础上进行可节能蓄电方面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蓄电使用的车载充气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使用车载供电在大基数背景下能源耗费过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蓄电使用的车载充气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后侧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右侧连接有输入线,所述输入线的右侧连接有汽车点烟口相适配的插头,所述气泵的左侧连接有充气软管,所述充气软管的左侧粘接有充气螺筒,所述壳体的内腔前侧安装有蓄电池,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中间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充气接头放置盒,所述壳体上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上下两侧均安装有太阳能发电装置,且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与蓄电池通过导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充气螺筒的内腔中开设有连接螺纹,且所述充气螺筒的内腔左侧嵌套有O型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充气接头放置盒的前表面均匀开设有连接孔,且连接孔中开设有固定连接螺纹。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圈上均匀开设有散热条形孔。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光电转换控制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通过在车载充气泵的外壳上增加太阳能发电装置,在间隔可达十几天或者一个月的对车胎充气时间中,通过将车载充气泵放置在后侧玻璃处等不违章且可照射到阳光的位置进行充分充能,节省能源,并且通过保留原有的和车体连接供电的插头进行供电功能,不会影响到突发状况发生时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充气螺筒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气泵、3输入线、4插头、5充气软管、6充气螺筒、7蓄电池、8充气接头放置盒、9太阳能发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蓄电使用的车载充气泵,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腔后侧安装有气泵2,所述气泵2的右侧连接有输入线3,所述输入线3的右侧连接有汽车点烟口相适配的插头4,所述气泵2的左侧连接有充气软管5,所述充气软管5的左侧粘接有充气螺筒6,保留原有的结构,避免出现意外情况需要一直使用充气泵,导致蓄电电量使用完全后可继续通过汽车点烟口连接后使用,所述壳体1的内腔前侧安装有蓄电池7,所述壳体1的前表面中间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充气接头放置盒8,放置充气接头,所述壳体1上安装有控制开关,与气泵2连接后,控制气泵2的开关,所述壳体1的前表面上下两侧均安装有太阳能发电装置9,且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9与蓄电池7通过导线连接,实现在使用过程中的通过太阳能不断充电。

其中,所述充气螺筒6的内腔中开设有连接螺纹,且所述充气螺筒6的内腔左侧嵌套有O型密封圈,通过连接螺纹的拆装,提高对不同充气接头的拆卸方便程度,所述充气接头放置盒8的前表面均匀开设有连接孔,且连接孔中开设有固定连接螺纹,便于收纳携带,所述壳体1的外圈上均匀开设有散热条形孔,提高散热效果,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9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光电转换控制装置。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基于车辆正常充气间隔为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间隔的基础上进行使用,在停放或行驶过程中,将车载充气泵壳体1放置在后车窗玻璃处的车体放置台上,通过长时间的阳光对太阳能发电装置9的照射进行充电蓄能,起到节能效果,本实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