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供气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7315发布日期:2019-02-19 19:04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悬架供气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架供气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一辆高品质的乘用车既要拥有轿车的舒适性,又要兼顾越野车的通过性能,空气悬挂系统是实现这目标的最佳选择,根据路况的不同以及距离传感器的信号,行车电脑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

在没有气源的车型中,空气悬挂系统的气体需要通过安装气泵提供。汽车启动以后,压力开关通过继电器控制气泵启动,气泵上的常闭电磁阀不通电,空气通过干燥罐和单向阀进入储气罐,空气中的水分存留在干燥罐中,储气罐内的压力达到压力开关的上限以后断电,气泵停止工作,气泵上的常闭电磁阀打开。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上下浮动,机械高度阀的进出气阀门会不停的打开,气囊的空气会通过机械高度阀和单向阀进入到干燥罐内,把干燥罐内的水分通过常闭电磁阀会吹到大气中。现有技术中的常闭电磁阀在汽车行驶中处于长时间通电打开状态,由于电磁阀线圈长时间通电会产生过热的现象,在汽车长时间行驶中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架供气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磁阀线圈长时间通电,温度过热,对车辆产生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包括:气泵、干燥罐、常开电磁阀、第一单向阀和储气罐,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所述干燥罐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所述干燥罐的一个出气端与所述常开电磁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所述干燥罐的另一个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出气端与所述储气罐的进气端流体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悬架供气装置还包括:压力开关和继电器,所述储气罐的出气端与所述压力开关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所述压力开关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压力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线圈一端,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的开关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所述继电器的开关另一端连接所述气泵的电源正极端和所述常开电磁阀的电源正极端,所述气泵的电源负极端和所述常开电磁阀的电源负极端均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悬架供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磁阀、高度阀和空气弹簧,所述储气罐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高度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所述高度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空气弹簧流体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为常开式电磁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高度阀的第二出气端流体连通于第二单向阀的进气端,所述第二单向阀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空气弹簧流体连通于第二电磁阀的一端,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气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电磁阀为常闭式电磁阀。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线圈一端和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线圈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线圈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线圈另一端均连接于下降开关的一端,所述下降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

结合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空气弹簧位于承载式车身与车轮之间,或者,所述空气弹簧位于车架与车桥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气泵的出气端与干燥罐的进气端流体连通,干燥罐的一个出气端与常开电磁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干燥罐的另一个出气端与第一单向阀的进气端流体连通,第一单向阀出气端与储气罐的进气端流体连通的方式,通过气泵对空气加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依次通过干燥罐和第一单向阀导入储气罐内存储,通过干燥罐除去空气中的水分,从而避免第一单向阀和储气罐与水分接触产生锈蚀。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空气在第一单向阀的作用下密封在储气罐内,常开电磁阀可在断电情况下将干燥罐内的空气排出,避免过量的空气进入储气罐内,当车辆行驶时,无需对常开电磁阀的线圈持续供电,进而可以防止常开电磁阀的线圈过热,从而消除了车辆行驶时的高温隐患。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电路原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电路原理图二。

图标:1-气泵;2-干燥罐;21-排气口;3-常开电磁阀;4-第一单向阀;5-储气罐;6-压力开关;7-继电器;8-第一电磁阀;9-高度阀;10-第二单向阀;11-空气弹簧;12-第二电磁阀;13-下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电路原理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电路原理图二。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包括:气泵1、干燥罐2、常开电磁阀3、第一单向阀4和储气罐5,气泵1的出气端与干燥罐2的进气端流体连通,干燥罐2的一个出气端与常开电磁阀3的进气端流体连通,干燥罐2的另一个出气端与第一单向阀4的进气端流体连通,第一单向阀4出气端与储气罐5的进气端流体连通。悬架供气装置设置在车辆上,当车辆启动时,气泵1工作,空气经过气泵1加压后,依次通过干燥罐2和第一单向阀4进入储气罐5内,干燥罐2用于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从而去除空气中的水分,进而可以避免水分与干燥罐2和第一单向阀4接触,避免造成干燥罐2和第一单向阀4被腐蚀。此外,通过干燥罐2除去水分,可以避免储气罐5内水分积存,造成储气罐5气体存储容量下降的问题。

当气泵1工作,并向储气罐5内输送气体时,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通电,进而使常开电磁阀3关闭,由此使干燥罐2内的空气仅能通过第一单向阀4排至储气罐5内。

在储气罐5储气完毕,车辆行驶的大部分时间中,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断电,常开电磁阀3打开,干燥罐2内的空气可通过常开电磁阀3排出,从而避免气泵1再次将空气输入至干燥罐2内,从而避免干燥罐2内气压过高。并且,常开电磁阀3仅在车辆启动时短暂通电,从而可以消除因常开电磁阀3内线圈长时间通电带来的高温安全隐患,提高了悬架供气装置的安全性。此外,常开电磁阀3内线圈无需长时间通电,有利于降低悬架供气装置的能耗。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悬架供气装置还包括:压力开关6和继电器7,储气罐5的出气端与压力开关6的进气端流体连通,压力开关6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压力开关6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7的线圈一端,继电器7的线圈另一端连接电源的负极,继电器7的开关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继电器7的开关另一端连接气泵1的电源正极端和常开电磁阀3的电源正极端,气泵1的电源负极端和常开电磁阀3的电源负极端均与电源的负极连接。

悬架供气装置启动时,储气罐5内气压较低,压力开关6在低压状态下导通,从而使继电器7通电将气泵1和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均连通于电源,气泵1和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通电,气泵1开始工作,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通电,常开电磁阀3关闭。此时,气泵1对空气进行加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依次通过干燥罐2和第一单向阀4注入储气罐5内,储气罐5內部的气压逐渐增大,当储气罐5内气压增大至压力开关6的阈值时,压力开关6关闭,进而使继电器7断电,继电器7将气泵1和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均与电源断开,由此常开电磁阀3打开,气泵1内旋转器件在惯性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空气,经过干燥罐2和常开电磁阀3排出,由此避免储气罐5内气压过大。储气罐5内的气体在第一单向阀4的作用下避免回流,高压气体存储在储气罐5内。

需说明的是,当储气罐5内气体被利用后,储气罐5内气压较小时,压力开关6可自动开启,并重复上述工作过程。

悬架供气装置还包括:第一电磁阀8、高度阀9和空气弹簧11,储气罐5的出气端与第一电磁阀8的进气端流体连通,第一电磁阀8与高度阀9的进气端流体连通,高度阀9的第一出气端与空气弹簧11流体连通。其中,第一电磁阀8开启后,储气罐5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一电磁阀8和高度阀9通入空气弹簧11内,从而使空气弹簧11內部气压增大,进而实现空气弹簧11弹性伸长。

第一电磁阀8为常开式电磁阀,第一电磁阀8在使用时大量时间需要被开启,从而确保储气罐5内气体可通入空气弹簧11内,由此减少第一电磁阀8内线圈的通电时间,从而降低第一电磁阀8内线圈的发热和耗电量。

高度阀9的第二出气端流体连通于第二单向阀10的进气端,第二单向阀10出气端与第一单向阀4的进气端流体连通。高度阀9可选择开启第一出气端或第二出气端,当第二出气端开启时,储气罐5内气体依次经过第一电磁阀8、高度阀9和第二单向阀10,最终进入干燥罐2内,从而反向吹动干燥罐2内的水分,气体连同干燥罐2内的水分通过干燥罐2上的排气口21排出,进而降低干燥罐2内的湿度,有利于使干燥罐2內部保持较低的湿度,从而确保干燥罐2具有良好的吸水性。

空气弹簧11流体连通于第二电磁阀12的一端,第二电磁阀12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于第二单向阀10的进气端。第二电磁阀12开启时,空气弹簧11内的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第二电磁阀12和第二单向阀10排出至干燥罐2内,从而使空气弹簧11內部气压减小,空气弹簧11的伸长长度降低,同时,利用空气弹簧11内的气体将干燥罐2内的水分吹出。

第二电磁阀12为常闭式电磁阀,由于空气弹簧11在使用时內部空气长时间需要密闭,因此第二电磁阀12开启之间较短,第二电磁阀12采用常闭式电磁阀,可以缩短第二电磁阀12內部线圈的通电时间,进而降低第二电磁阀12內部线圈的发热量和耗电量。

如图3所示,第二电磁阀12的线圈一端和第一电磁阀8的线圈一端均连接于电源的正极,第二电磁阀12的线圈另一端和第一电磁阀8的线圈另一端均连接于下降开关13的一端,下降开关13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的负极。开启下降开关13,下降开关13将第二电磁阀12的线圈和第一电磁阀8的线圈均与电源导通,第一电磁阀8为常开式电磁阀,第一电磁阀8的线圈通电使第一电磁阀8关闭,第二电磁阀12为常闭式电磁阀,第二电磁阀12的线圈通电使第二电磁阀12开启,第一电磁阀8关闭阻止了储气罐5内的气体进入空气弹簧11,第二电磁阀12开启,空气弹簧11内的气体通过第二电磁阀12和第二单向阀10流入干燥罐2,并从干燥罐2上的排气口21排出。空气弹簧11內部气体减少,空气弹簧11内气压下降,从而空气弹簧11可在车身重力作用被压缩缩短,从而降低车身高度。气体流经干燥罐2可将干燥罐2中存留的水分回吹到大气中。

需使空气弹簧11伸长时,下降开关13关闭,第二电磁阀12的线圈和第一电磁阀8的线圈均与电源断开,第二电磁阀12断电关闭,第一电磁阀8断电开启。

当储气罐5内压力较大时,压力开关6关闭,进而使继电器7断电,继电器7将气泵1和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均与电源断开,由此常开电磁阀3打开,气泵1内旋转器件在惯性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空气,经过干燥罐2和常开电磁阀3排出,储气罐5内气体依次经过第一电磁阀8和高度阀9流入空气弹簧11内,由此使空气弹簧11伸长。

当储气罐5内压力较小时,压力开关6在低压状态下导通,从而使继电器7通电将气泵1和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均连通于电源,气泵1和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通电,气泵1开始工作,常开电磁阀3的线圈通电,常开电磁阀3关闭。此时,气泵1对空气进行加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依次通过干燥罐2和第一单向阀4注入储气罐5内,储气罐5内气压逐渐增大,同时,储气罐5内的气体不断通过第一电磁阀8和高度阀9流入空气弹簧11内,从而使空气弹簧11继续伸长。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悬架供气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气弹簧11位于承载式车身与车轮之间,或者,空气弹簧11位于车架与车桥之间,通过控制空气弹簧11伸长或收缩,可以实现车身或车架的高度变化,由此不仅有利于提高高速行驶车辆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升高车身或车架提高车辆的通过性,亦适用于需要升降功能的大中型客车和医用急救车,可通过降低车架或车身高度,便于人员上车或下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